104學習

作文老師

作文老師
更多
月薪中位數
資料搜集中...
年資 3-5 年
資料搜集中...
年資 10 年以上
作文老師 都在看
放棄不是不愛,是太菜
放棄不是不愛,是太菜
https://www.youtube.com/shorts/7TlMvtCFACc 你喔多數人選擇放棄,不是他不愛,而是他太菜 去健身房幾次,做幾個深蹲,腳開始酸 就說哎這不適合自己 學吉他、學親子溝通、學行銷、學銷售 永遠停在最痛苦的新手階段 然後說哎這個我沒興趣啦,給自己台階下 2020年的時候,我開始做短影音 寫一個一分鐘的文案要一天 拍一個一分鐘的影片要一小時 剪一個一分鐘的影片要兩小時 發上去根本沒有人看,也沒有錢賺,真的懷疑人生 我想:我根本不是這塊料吧 我硬著頭皮跟自己說,至少堅持更新三個月吧 公司的夥伴都在看著我,我必須以身作則 不到三個月,我可以在一個小時之內,完成一支影片 更開心的是,公司的頻道在三個月內 單支影片破千萬(流量),漲粉30萬 後來經營第二個頻道,兩個月就漲粉30萬 還變現了五位數的人民幣 現在我悟出了一個SOP流程,可以在半個小時之內 完成選題、文案、拍攝、剪接、上傳 現在做短影音這件事情本身,就讓我感覺到興奮、熱愛、上癮了 不是我天賦覺醒了,而是熟練的力量、累積的能量,讓量變產生質變 當你因為熟練得到正向的反饋,大腦會分泌激素,讓你有繼續做下去的欲望 你要我現在這個做短影音上癮的我,停止更新,我反而會覺得很難受 說白了上癮的前提是熟練,不是興趣 多數的人總是想要先找到自己有興趣的事 結果呢就是一直在找、一直在試 永遠停在每一件事最痛苦的入門期,永遠體會不到熟練之後的上癮感 只能一直換賽道,一直失望、一直懷疑人生 熟練之後有正回饋,接著產生持續力 持續之後就形成習慣,習慣了就真的上癮了 這是一個循環,但多數人連第一步都沒走完 現在就選一件你覺得有價值的事 跟自己約定,至少堅持3個月 不管多苦、不管有沒有結果,要求自己每天做 不求完美,先求完成,熬過最苦的階段 你會發現所有成功人士,散發出來的那種興趣熱愛、天賦 其實都只是熟練後的產物 10/29我在台中會辦一場短影音創業講座 有興趣的私訊我"短影音創業" 尼歐教練 這場 免費 教你練
尼歐教練 短影音行銷、自媒體變現、個人IP創業交流
企業經營金句--戰勝學院
企業經營金句--戰勝學院
一、策略篇 1. 沒有賺不到的錢,只有做不到的模式。 2. 賺錢的不是產品,而是商業模式。 3. 能複製的才叫商業,不能複製的只是手藝。 4. 今天的競爭優勢,明天可能就是生存門檻。 5. 企業擴張要靠速度,企業長青要靠制度。 二、管理篇 6. 員工跟隨的不是公司,而是願景與制度。 7. 沒有流程的企業,靠的是運氣。 8. 企業最大的風險,是老闆的自以為是。 9. 創新不是多做什麼,而是少掉不必要的。 10. 不會賺小錢的企業,也賺不到大錢。 三、行銷篇 11. 成功不是找到客戶,而是讓客戶找上門。 12. 企業要賺快錢靠行銷,要賺長錢靠品牌。 13. 顧客的抱怨,是企業最便宜的顧問費。 14. 成本控制是底線,價值創造才是高線。 15. 企業經營的本質,是不斷解決顧客問題。 四、風險控制篇 16. 現金流是企業的血液,斷流就等於窒息。 17. 決策速度決定生存速度。 18. 市場不會等待猶豫的企業。 19. 沒有數據的決策,就是賭博。 20. 永遠別讓技術領先於商業模式,否則只會成為別人的代工。
林尚能 戰勝學院
夢想進入超高薪科技業?28歲AI億萬富翁建議青少年:全心去做這件事
夢想進入超高薪科技業?28歲AI億萬富翁建議青少年:全心去做這件事
28歲AI億萬富翁汪滔認為,青少年要抓住AI世代的黃金時機,全心投入AI coding(又稱「氛圍編碼」、vibe coding)。他指出,這是如同早期電腦革命般的關鍵轉折點,只要願意花時間熟悉AI工具、學會與AI協作,就能成為下一個掌握時代浪潮的人。 文/樂羽嘉編譯 由天下雜誌授權轉載 夢想進入超高薪科技產業的青少年,應該怎麼做?Scale AI共同創辦人、億萬富翁汪滔的建議是,青少年應該把握機會好好磨練AI(人工智慧)技能,全心全意去熟習使用愈來愈多的AI程式生成工具。 汪滔在9月17日播出的《TBPN》播客節目中表示,「你只需要想辦法把這些工具的效能發揮到極致。」 汪滔在節目中被要求給年輕人的最佳建議時表示,「AI coding(AI寫程式)對我的影響極大,難以言喻。」 AI coding(又稱「氛圍編碼」、vibe coding),是指使用人工智慧來生成原始軟體程式碼,人類只要輸入指令、描述需求即可。像Replit、Cursor這類AI coding應用程式(app),可以讓沒有任何程式設計或電腦工程專業背景的人撰寫程式,甚至開發一款新app。 「在某種程度上,這其實是一個難得的斷層時刻。如果你剛好願意花上 1 萬個小時玩這些工具,瞭解怎麼用得比別人更好,那就是巨大的優勢,」汪滔說。汪滔在2016年共同創辦Scale AI,並協助把這家公司打造成估值290億美元的科技獨角獸。 汪滔把當前的技術快速發展,比作電腦革命的早期,當時像比爾蓋茲(Bill Gates) 這樣的人,因為率先接觸電腦與軟體而抓住機會。 微軟共同創辦人比爾蓋茲曾經提到,他青少年時期會偷偷溜出父母家,在夜裡花好幾個小時學習寫程式,這都要多虧一家西雅圖本地公司偶然給了他免費使用電腦的機會。 汪滔相信,這個時代的青少年應該效法比爾蓋茲,把能花的時間都投入在AI coding上。他在節目中說,「這樣的時刻正在發生──如果你大約是13歲之類的年紀,就該把所有時間都拿來做vibe coding。這就是你應該生活的方式。」 汪滔1997年出生於新墨西哥,是中國移民之子,爸媽都是優秀科學家。孩提時,汪滔就以數學見長,六年級開始參加各種全國數學大賽和程式競賽,9歲開始學小提琴,也自學寫程式。他就讀洛斯阿拉莫斯高中(Los Alamos High School),提前1年畢業,曾在麻省理工學院(MIT)攻讀科學和電腦科學。 就讀MIT期間,他開始構思創辦Scale AI的念頭,源於一次他打算揪出偷吃冰箱食物的室友,於是裝了攝影機並開發處理錄製影片的AI,結果因為影片量太過龐大,沒能找出食物小偷。這次經驗教會了他數據對於解鎖AI潛能扮演關鍵角色。 2016年,19歲的汪滔和郭如意一同創辦了Scale AI,來標示、管理企業用來訓練AI模型的數據,之後輟學專心發展事業。 汪滔曾在TED Talk表示,「為了讓AI發揮,你需要強大的數據,2016年我還在MIT的時候,這種數據特別難取得。」 在Scale AI成長下,汪滔在2021年以24歲年齡成為億萬富翁,現在28歲的他是全世界最年輕的白手起家億萬富翁,淨資產約36億美元。Scale AI的合作夥伴包括Open AI、Meta和微軟等公司,2024年營收約8.7億美元。 5年內,AI就能跟汪滔並駕齊驅 汪滔非常認真看待AI coding的潛力。即使他已經獲得了驚人成就,在科技業舉足輕重,汪滔仍然認為,「接下來5年內,AI模型將能夠生成我這輩子寫過的所有程式碼。」 AI 或許能複製世界頂尖工程師的工作,這已經引發不少人擔心軟體工程是否還是一個值得投入的職業。事實上,一些公司已開始擴大使用AI工具撰寫程式,甚至取代部分人類程式設計師。 儘管如此,汪滔和業界其他專家還是相信青少年值得學習程式技能,特別是搭配熟悉的相關AI工具時,能把這些技能的效用發揮到極致。 Google Brain研究實驗室共同創辦人吳恩達今年3月在領英(LinkedIn)貼文寫道,「隨著AI coding變得更簡單,應該有更多人學程式,而不是更少!」 他補充說,「未來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就是能夠精確告訴電腦你要它做什麼,好讓電腦幫你完成。」 吳恩達稱現在是「有史以來最好的學程式時機」。他指出,具備強大程式基礎的工作者,能比其他人更有效地運用AI coding工具,因此更受雇主青睞。 雖然任何人都能用AI工具產出程式、打造新App或新創公司,懂程式語言的創業者能善用他們的程式知識,更精準地溝通需求,讓AI建構的成果更貼近自己的想法。 (資料來源:CNBC、entrepreneur) (原文標題:28歲AI億萬富翁建議青少年:把所有時間拿去做一件事) 推薦閱讀: 有錢人都特別早起?超級女業務4個月變身億萬富翁的9個日常習慣 億萬富翁:我拒絕來往的兩種人 只靠辛苦賺錢,無法變成有錢人 億萬富翁如何做到財務自由? [joblist_plugin title='更多104【AI工程師】工作機會' url='https://www.104.com.tw/jobs/search/?keyword=AI%E5%B7%A5%E7%A8%8B%E5%B8%AB&order=15' amount='3']
【104職場力】
2026年十大企業講師推薦:打造高績效團隊的最佳選擇
2026年十大企業講師推薦:打造高績效團隊的最佳選擇
「今年的培訓預算終於批下來了,但老闆說要找『真正有料』的講師,不能再像去年那樣浪費錢...」 這是上週一位科技業HR在電話裡跟我說的話。她的聲音聽起來既興奮又焦慮——興奮的是終於有預算可以辦培訓了,焦慮的是「萬一又選錯講師怎麼辦?」 這個困擾,我相信很多HR夥伴都遇過。台灣的企業講師市場很大,從管理顧問、大學教授、到企業高階主管轉型的講師都有。但真正能夠「接地氣」、讓學員「學了就能用」、課後還能「持續追蹤」的好講師,其實不多。 今天,我想根據自己這些年來在企業培訓領域的觀察和實際合作經驗,為大家推薦2026年台灣十位最值得信賴的企業講師。這份名單不是按照「知名度」或「收費高低」來排序,而是根據「實戰經驗」、「課程效果」、「學員回饋」、「課後支援」等多個面向綜合評估。 為什麼選對講師這麼重要? 在進入推薦名單之前,我想先跟大家聊聊:為什麼「選對講師」這件事這麼重要? 培訓預算不能白花 根據統計,台灣企業每年花在教育訓練上的預算,平均佔營收的1-3%。對一家年營收1億的公司來說,這可能是100萬到300萬的投資。如果選錯講師,這筆錢就等於「丟到水裡」。 員工的時間很寶貴 除了金錢成本,還有「時間成本」。員工花一整天上課,就少了一天的工作時間。如果課程沒效果,不只浪費錢,還浪費了員工寶貴的時間。 影響員工對培訓的態度 更嚴重的是,如果連續幾次培訓都「沒感覺」,員工就會對培訓產生「抗拒心理」。以後再辦培訓,大家都會覺得「又要浪費時間了」,這對企業的學習文化是很大的傷害。 好講師能帶來實質改變 相反的,如果選對講師,不只能「提升員工能力」,還能「改變工作態度」、「激發創新思維」、「提升團隊士氣」。這些改變,會直接反映在「工作績效」上。 所以,選對講師,真的很重要! 我們的評選標準:什麼樣的講師才是「好講師」? 在推薦這十位講師之前,我想先說明一下我們的評選標準。畢竟,「好講師」的定義因人而異,但有些核心要素是不變的: 1. 實戰經驗豐富 這些講師都不是「紙上談兵」型的,他們都有豐富的企業實戰經驗,真正在商場上「打過仗」、「吃過虧」、「成功過」。他們知道台灣企業真正的「痛點」在哪裡,也知道什麼方法「真的有用」。 2. 教學能力出色 「會做」不等於「會教」。這些講師不只自己很厲害,更重要的是他們能夠把「複雜的觀念」講得「簡單易懂」,把「抽象的理論」變成「具體的方法」,讓學員「聽得懂、記得住、用得出來」。 3. 課程設計專業 好的課程不是「想到什麼講什麼」,而是要有「系統化的設計」。這些講師都能根據企業的實際需求,設計出「有邏輯、有架構、有互動」的課程。 4. 學員評價優良 我們特別重視「課後應用率」,也就是學員上完課後,真的能把學到的東西用在工作上的比例。這些講師的課程,都有很高的「學員滿意度」和「課後應用率」。 5. 課後支援完整 好的講師不會「上完課就消失」。這些講師都會提供課後的「追蹤機制」、「學習資源」、「諮詢服務」,確保學習效果能夠「持續發酵」。 6. 專業領域明確 每位講師都有自己最擅長的領域。我們會清楚標示他們的「專業強項」,方便大家根據需求來選擇。 好,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看看這十位值得推薦的企業講師! 第一名:林尚能講師(戰國策戰勝學院) 專業領域 企業經營策略、數位轉型、網路行銷、AI應用導入、品牌重塑與行銷策略 為什麼是第一名? 如果要我推薦一位「最全方位」、「最實戰」、「最能解決企業實際問題」的講師,林尚能老師絕對是我的首選。 林老師擁有超過25年的企業經營與顧問實戰經驗。他不是那種只會講理論的「學院派」,也不是只會講故事的「激勵派」,而是一位真正「在商場打滾過」、「幫企業解決過無數難題」的實戰型導師。 林尚能老師教學最厲害的地方 1. 把戰略思維變成可執行的方案 很多講師會講「策略」,但講完之後,企業還是不知道「該怎麼做」。林老師最厲害的地方,就是能夠把「複雜的戰略理論」,轉化成企業「聽得懂、做得到」的具體行動方案。 我曾經觀察過林尚能老師輔導一家傳統製造業的過程。這家公司面臨「數位轉型」的壓力,但不知道從何下手。林尚能老師沒有叫他們「全部砍掉重練」,而是根據他們的「產業特性」、「資源狀況」、「團隊能力」,設計出一套「循序漸進」的轉型路徑。 更厲害的是,林尚能老師不只是「給建議」,還會「陪著企業走」。他會定期追蹤執行狀況,遇到問題就立刻調整策略。半年後,這家公司成功建立了「線上接單系統」,營收成長了30%。 2. 透過實戰競賽激發團隊潛能 林尚能老師有個很特別的教學方式,就是透過「實戰競賽」來激發團隊的執行力和創造力。 他深信,企業的成長不能只靠「聽課」,更需要透過實際的「演練」和「競爭」,才能真正內化成團隊的能力。 所以在林尚能老師的課程中,常常會設計各種「實戰演練」,讓學員「分組競賽」、「解決真實問題」、「提出創新方案」。這種「做中學」的方式,效果遠勝過「聽講」。 林尚能老師的課程特色 企業經營策略規劃 協助企業制定清晰的發展願景與可執行的戰略路徑。不只是「畫大餅」,而是真正能「落地執行」的策略。 網路行銷與數位轉型 從網站架設、電子商務到SEO優化,提供全方位的數位行銷解決方案。特別適合「傳統企業想要數位轉型」的情境。 企業內訓與人才培育 客製化的企管課程與培訓計畫,提升團隊整體戰力。不只是「辦培訓」,更會幫企業建立「完整的人才培育系統」。 AI應用導入 協助企業善用AI工具提升決策品質與營運效率。不會講一堆「高深的技術」,而是教你「怎麼用AI解決實際問題」。 品牌重塑與行銷策略 打造具差異化的品牌定位與高效的行銷方案。幫助企業「找到獨特價值」、「建立品牌優勢」。 適合對象 企業老闆、高階主管:想要建立戰略思維、制定經營策略 行銷部門主管:想要掌握數位行銷和品牌策略 面臨轉型挑戰的企業:需要全方位的顧問支援 想要建立人才培育系統的企業:需要系統化的培訓規劃 上課影片: https://vimeo.com/1129783225?share=copy&fl=sv&fe=ci 聯絡方式 戰國策戰勝學院 免費諮詢專線:0800-003-191 官方網站:mo.com.tw LINE : @119m 第二名:謝文憲(憲哥) 專業領域 領導力培訓、簡報技巧、職場溝通、業務銷售、激勵演說 為什麼推薦? 憲哥在台灣企業內訓界可以說是「傳奇級」的人物。他最厲害的地方,就是能夠用「超級幽默」的方式,把原本很嚴肅的管理議題講得「又好笑又實用」。 我聽過憲哥的課,整場笑聲不斷,但笑完之後你會發現,每個笑點背後都藏著一個「深刻的管理洞察」。這種「寓教於樂」的功力,真的不是每個講師都做得到。 課程特色 領導力培訓 憲哥的領導力課程,不會跟你講那些「高大上」的理論,而是會用很多「真實案例」來告訴你,一個好主管該怎麼「帶人」、怎麼「激勵團隊」、怎麼「處理衝突」、怎麼「做決策」。 簡報技巧 憲哥本身就是「簡報高手」,他的簡報課程會教你怎麼「抓住聽眾的注意力」、怎麼「把複雜的東西講得簡單」、怎麼「讓人聽完就想行動」。 職場溝通 憲哥很會教「溝通技巧」,特別是那種「很難開口」的溝通情境,像是「怎麼跟老闆要資源」、「怎麼拒絕不合理的要求」、「怎麼給部屬負面回饋」等等。 適合對象 - 中階主管(想要提升領導力和溝通能力) - 業務人員(想要加強簡報和銷售技巧) - 所有職場工作者(想要改善人際溝通) 第三名:周育如顧問(太毅國際顧問集團) 專業領域 人才發展、組織變革、TTT內部講師培訓、學習設計、學習文化建立 為什麼推薦? 周育如老師是台灣「人才發展」領域的權威專家。她最厲害的地方,就是對「學習設計」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和實戰經驗。 周老師不會只是「辦一場培訓」,而是會幫企業設計出「完整的學習路徑」,從「需求分析」、「課程設計」、「執行追蹤」到「成效評估」,每個環節都很到位。 課程特色 TTT內部講師培訓 周老師的TTT課程是業界公認的「最紮實」。她會教你怎麼「設計課程」、怎麼「帶動互動」、怎麼「處理突發狀況」、怎麼「評估成效」,讓你從「會做」變成「會教」。 組織變革管理 在企業轉型的過程中,「人」的問題往往是最難處理的。周老師很擅長協助企業處理「變革抗拒」,讓員工從「被動接受」變成「主動參與」。 學習文化建立 周老師會幫企業建立「學習型組織」,讓學習不再只是「辦培訓」,而是變成組織的DNA。 適合對象 - HR部門(想要建立完整的人才培育系統) - 內部講師(想要提升教學技巧) - 企業主(想要建立學習文化) 第四名:張國洋(Joe) 專業領域 專案管理、時間管理、問題解決、邏輯思考、職涯規劃 為什麼推薦? Joe是「大人學」的共同創辦人,他最擅長的就是用「邏輯思維」來解決工作上的各種難題。 Joe的教學風格很特別,他會用很多「圖表」和「框架」來幫你「理清思路」。上完他的課,你會覺得腦袋突然「開竅」了,原本覺得很複雜的問題,突然變得「有條理」、「有方法」。 課程特色 專案管理 Joe的專案管理課程,不會只教你「工具」和「表格」,而是會教你「專案思維」。他會告訴你怎麼「定義問題」、怎麼「拆解任務」、怎麼「管理風險」、怎麼「掌控進度」。 時間管理 Joe的時間管理課程,重點不是教你「怎麼擠出更多時間」,而是教你「怎麼做對的事情」。他會教你怎麼「分辨輕重緩急」、怎麼「拒絕不重要的事」、怎麼「提升工作效率」。 問題解決 Joe很會教「結構化思考」,讓你面對問題時,不會「亂槍打鳥」,而是能夠「有系統地」找出根本原因和解決方案。 適合對象 - 專案經理(想要提升專案管理能力) - 中階主管(想要改善時間管理和問題解決能力) - 知識工作者(想要提升邏輯思考能力) 第五名:劉恭甫老師 專業領域 創新思維、設計思考、問題分析、團隊共創、創意發想 為什麼推薦? 劉恭甫老師是台灣「創新教練」的代表人物。他最厲害的地方,就是能夠用「工作坊」的形式,帶領團隊「一起動腦」、「一起創新」。 我參加過劉老師的工作坊,整個過程超級「燒腦」,但也超級「過癮」。他會
林尚能 戰勝學院
你的網站被網頁設計公司綁架了嗎?老闆必讀的網頁設計選擇指南
你的網站被網頁設計公司綁架了嗎?老闆必讀的網頁設計選擇指南
一個血淋淋的真實案例。最近社群上瘋傳一則貼文 https://www.threads.com/@rosalyn.32129/post/DQGxUesEaDe?xmt=AQF0nZP6AhDxxwletz40J_TBpjd0uSE7oRI0VT9i2i5eHA: 一家公司花大錢做了客製化網站,結果想改個金流、加個分析工具,甚至只是換張首頁圖片,都要回去「拜託」原廠商,而且每次報價都高得離譜。這位老闆才驚覺:花錢做的網站,根本不是自己的,而是被廠商牢牢綁架了。 這不是個案,而是行業內普遍存在的「網頁設計陷阱」。許多企業主以為買的是資產,最後發現自己只是個「數位租客」,每個月穩定繳租金,卻永遠拿不到房產證。 三種常見的網頁設計綁架手法(老闆必知) 第一招:用「安全」之名,奪走你的控制權 廠商會說:「為了網站安全,我們幫您保管最高權限,避免您改壞網站。」聽起來很貼心,對吧?但實際上,你想裝個外掛、改個SEO、換張圖,全都要另外付費。小改動動輒幾千到上萬,網站明明是你的,卻完全不能自己做主。 第二招:技術綁定,離開就死 有些廠商用「獨家技術」建構你的網站,聽起來很厲害。但這些網站只能在他們的主機上運行,一旦你想換主機商,網站立刻崩潰。你以為擁有網站,其實只是租用權,想帶走?對不起,帶不走。 第三招:假自研系統,真綁架 最隱蔽的手法是標榜「獨家自研後台系統」,其實核心是用WordPress改造的。WordPress本來是開放免費的系統,他們卻包裝成封閉系統,讓你每月付費,永遠無法真正擁有。這就像買房變租房,卻還以為自己是屋主。 為什麼WordPress開放系統是解方? WordPress是全球最大的網站系統,全球超過40%的網站都用它。最重要的是,它是「開放原始碼」,這對老闆來說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你真正擁有網站。就像買房拿到房產證,你可以自由裝潢、自由出租、自由轉賣,沒有人能限制你。具體來說: 你可以隨時換主機商,不用擔心網站死掉。你可以找任何團隊維護,不被單一廠商綁死。你可以自由擴充功能,不用每次都被敲竹槓。你完全掌握客戶名單、交易資料、會員資訊等核心商業資產。 這不是技術問題,是商業主導權的問題。用封閉系統,就像把公司命脈交給別人;用開放系統,才是真正掌握自己的數位資產。 更完整的內容請上網 : https://mo.com.tw/web-design-fraud/
林尚能 戰勝學院
套餐式的菜單設計:套餐式菜單設計的技巧與重點
套餐式的菜單設計:套餐式菜單設計的技巧與重點
套餐式的菜單設計:套餐式菜單設計的技巧與重點 在現代餐飲業中,套餐式的菜單設計已成為一種重要的趨勢。無論是高級餐廳還是日常餐飲場所,套餐的設計不僅能提升顧客的用餐體驗,還能幫助餐廳在營運上更有效率。 套餐式菜單的優勢 套餐式菜單能夠簡化顧客的選擇過程,減少點餐時的猶豫。同時,對於餐廳來說,套餐設計可以幫助控制成本,減少食材浪費,套餐還能提供一種完整的用餐體驗,例如從前菜、主菜到甜點的完美搭配,讓顧客感受到用心的安排。 套餐式菜單的設計應該平衡創意與實用性: 1. 了解顧客需求 在設計套餐之前,必須深入了解STP目標客群的需求。例如,如果是針對家庭客群,可以考慮設計適合共享的家庭套餐;而針對年輕人,則可以加入更多創新或網美風格的元素:「顧客需求是所有設計的核心。」 2. 注重菜品搭配 一個成功的套餐應該在味道、營養和觀感上都有所平衡。例如,前菜可以選擇清爽開胃的沙拉或湯品,主菜則以飽足感為重點,而甜點則負責畫下完美句點:「每道菜都應該有其存在的意義,並且彼此之間要有協調性。」 3. 控制成本與效率 套餐設計不僅要吸引顧客,也必須考量餐廳的營運成本。建議可以選擇季節性食材或庫存充足的原料來設計套餐,同時避免過於複雜的製作流程,以提升廚房效率。 4. 創造視覺與故事 現代消費者對於視覺與故事性的需求越來越高,因此套餐不僅要好吃,還要好看、有故事。例如,可以根據當地特色或節慶設計限定套餐,讓顧客感受到獨特性:「一份好的套餐應該能夠讓顧客從視覺到味覺都感到滿足。」 金貴套餐設計實例分享 為了更具體地了解詹翔霖老師的理念,我們不妨以一個假想案例來說明。例如,一家以台灣風味為主題的小餐館希望推出一款秋季限定套餐。詹老師可能會建議以下組合: - **前菜**:南瓜濃湯搭配香草麵包片 - **主菜**:三杯雞配紫米飯 - **甜點**:桂花愛玉 - **飲品**:烏梅汁或冬瓜茶 這樣的組合不僅展現了台灣秋季食材的特色,還兼具健康與美味,同時以簡單明瞭的方式傳遞品牌故事。 套餐式菜單設計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科學。透過了解顧客需求、精心搭配菜品、控制成本與創造視覺效果,餐廳可以打造出令人難忘的用餐體驗,創造出屬於自己品牌特色的完美套餐!
詹翔霖 管理知識學院 詹翔霖
經營自己,做自己的執行長
經營自己,做自己的執行長
https://www.youtube.com/shorts/YyGlC74YYs8 你喔~你如果是一間公司 你該怎麽讓自己更值錢? 我之前在大陸創業的時候,上課認識一個年營業額上億的老板 他跟我說 : 把公司當成自己的,都賺不到錢 你應該把自己當成一間公司 我問自己 : 如果我是公司,那我有什麽產品? 我的能力是什麽?哪些人需要我的價值? 我的商業模式是什麽?我靠什麽來賺錢? 我是賺有限的收入?還是賺無限的財富! 我做的能不能累積? 我要怎麽樣用最小的投資,來得到最大的倍增 我怎麽用最少的成本來建立系統通路?讓我這間公司可以永續獲利 就算我不在,就算我手停腳停,但財富倍增不停? 我的品牌是什麽? 怎麽擴大同時累積,別人對我的信任跟口碑? 我在研發什麽?我該學什麽?優化升級什麽?時間應該投資在哪裡? 思考這些問題的同時,其實你已經從被動變主動 老板跟主管最怕遇到,永遠在做交代的事這種人 因為結果不會陪你演戲 市場上完全不缺有才華的窮人,但這個世界非常缺持續經營自己的人 如果你想找到上面這些問題的答案,做自己生命中的執行長 私訊我"經營自己" 尼歐教練,教你練
尼歐教練 短影音行銷、自媒體變現、個人IP創業交流
連鎖餐飲的轉型經營OMO行銷 乾杯集團個案範例 成大MBA教材
連鎖餐飲的轉型經營OMO行銷 乾杯集團個案範例 成大MBA教材
連鎖餐飲的轉型經營OMO行銷 乾杯集團個案範例 成大MBA教材 OMO行銷是一種將線上與線下資源進行深度整合的商業模式。透過科技工具,如大數據分析、人工智慧以及物聯網技術,業者能夠更精準地了解消費者需求,並提供無縫的消費體驗。對於連鎖餐飲業而言,OMO行銷不僅能提升品牌曝光率,更能優化營運效率。 當前的商業環境中,CRM來運用會員數據管理科技的應用越來越受到重視,企業通過系統化的數據分析來提升行銷及營運策略,有助於實現顯著的客單價成長。這種數據驅動的方法能幫助企業更精確地瞄準目標市場進而增加營收。 最先功課需要整合跨通路的會員數據,以便獲得更全面的顧客洞察。例如,將顧客的購買歷程、偏好以及互動記錄匯聚到一個管理平台中,這樣可以讓行銷活動和運營策略更具針對性,進而提高客戶轉化率和忠誠度,而人工智慧及數據分析工具的引入,讓企業能夠快速識別消費趨勢和預測未來行為,甚至可以根據歷史數據進行客製化的產品推薦,這在吸引顧客回購方面極具成效。例如,企業可以透過AI算法分析顧客行為來優化行銷策略,有助於提高客單價。 連鎖餐飲需要OMO行銷? 1. 消費者行為改變 現代消費者越來越依賴數位工具進行購物與消費,例如使用手機訂餐、搜尋餐廳評價或參加線上活動。OMO行銷能夠提供即時的互動體驗,滿足消費者的便利性需求。 2. 提升顧客忠誠度 透過線上平台與社交媒體,品牌可以更容易地與顧客建立情感連結。例如,透過會員制度或專屬折扣,吸引顧客重複消費。 3. 優化資源管理 OMO模式能將線上訂單與線下物流進行整合,減少資源浪費並提升效率。同時,它也能幫助業者更精準地預測市場需求。 OMO行銷在連鎖餐飲中的應用 1.數位化點餐系統 許多連鎖餐飲業者已經開始導入數位點餐系統。顧客可以透過手機應用程式或網站進行點餐,並選擇外送或到店取餐。這不僅節省了顧客的時間,也減少了排隊的壓力。 2. 個性化推薦 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企業可以根據顧客的消費習慣提供個性化的菜單推薦。例如,如果某位顧客經常點辣味料理,系統可以優先推薦相關菜品。 3. 線上線下活動結合 OMO行銷能將線上促銷活動與線下實體店鋪相結合。例如,在社交媒體上推出限時折扣活動,吸引顧客到店消費;或是舉辦直播活動,讓顧客直接了解新品特色。 4.會員制度與積分系統 設計一套跨平台的會員制度,讓顧客無論在線上或線下消費都能累積積分。這種方式不僅能提升顧客黏著度,也能增加品牌的忠誠度。 定期分析評論數據並制定長期優化策略,需系統化收集、分析顧客的反饋,並將洞察轉化為行銷具體行動,也在透過AI建立數據驅動的新文化與反饋閉環,企業能持續提升餐品改善與服務品質提升,會員數據管理科技,嘗試用更系統化的方式擬定行銷及營運策略,帶來了高額客單價成長,以持續提升會員經營的效率,以應對市場變化,透過系統化的數據管理及其在行銷策略中的應用,相信企業能就有效提升品牌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的業務增長。 儘管OMO行銷帶來了許多好處,但其實施過程中仍面臨一些挑戰。例如,技術投入成本高、系統整合難度大以及數據安全問題等,隨著科技的進一步發展以及消費者需求的不斷演變,OMO行銷在連鎖餐飲業中的應用將更加多元化。企業若能善用此策略,不僅能提升品牌競爭力,更能在市場中占得先機,連鎖餐飲業透過OMO行銷策略進行轉型,不僅是順應時代潮流,更是為了迎合消費者需求並創造更大的商業價值。在這個數位化浪潮中,唯有不斷創新與進步,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參考個案 【企業顧客數據管理實例:乾杯集團】 乾杯靠數據跨品牌行銷提高33%客單價,顧客數據整合是OMO會員經營 文/郭又華|2023-06-16發表 過去1年,餐飲集團乾杯會員平均客單價提升了三分之一。主打高級肉品,單價本就不低的乾杯,是如何進一步提升會員消費?秘訣是靠數據成功跨品牌導流。 乾杯集團旗下有7家品牌,其中6家是不同主題的燒肉和火鍋店連鎖品牌。他們的跨品牌導流作法結合了兩個層面,開店策略搭配個人行銷手法。 乾杯集團展店時,會一次開設2家相鄰的店,一家燒肉、一家火鍋,來吸引該場域中兩種不同消費客群。從去年起,乾杯更開始鎖定只有單一品牌消費紀錄的會員,積極行銷旗下其他品牌,搭配特殊的雙店開店模式,優先推銷會員常去分店隔壁的品牌。 例如,若會員常去的乾杯店面,旁邊是黑毛屋火鍋,乾杯就會推送黑毛屋優惠券,而非其他火鍋品牌。當這些會員走到原本習慣的品牌門前,看到旁邊另一個品牌,是恰好自己手上握有優惠券的,便更容易被導流到新品牌消費。 這個帶來可觀營收的行銷策略,源自一個簡單數據洞察。乾杯總經理特助陳姿安說明,他們分析會員消費數據時,發現會員有一種在火鍋、燒肉兩種吃法間輪流嘗試的傾向。這次經驗,也奠定了跨品牌導流的行銷主軸。 陳姿安說,乾杯擁有70萬會員、47家分店、2家電商,但行銷團隊只有3人,因此相當仰賴會員資料管理科技來協助行銷決策。不過,早在引進這些科技之前,會員個人化體驗就一直是乾杯的經營重點。 熟客經營太優秀反成隱憂,2020開始推動會員資料向上集中 乾杯早在2020年建立會員機制之前,就非常注重熟客經營。甚至在4、5年前,每一家分店都有一本熟客手冊,集結了顧客收據及用餐觀察。當熟客來店,店員可以從手冊找出該會員的餐點組合喜好、飲食習慣、車牌號碼、統一編號、習慣來店時段、常見同行者等資訊,來提供高度個人化服務。 這種高度個人化的服務,是乾杯十分強調的賣點。不過,陳姿安說,這種模式有一個隱憂,便是熟客資料全都在店長手上,總公司難以掌握。一方面,總公司無法用這些資訊來統一制定行銷策略,另一方面,當店長或資深店員離職後,因為店內服務品質才來的常客,也會隨之流失。 為了更系統化、更有效率的經營顧客,也為了避免上述隱憂,乾杯才建立了會員機制,提供App會員讓顧客累積點數,並導入BI工具。後續還導入了Line自動化行銷等工具,嘗試從更多種通路對會員進行分眾行銷。 總公司也用RFM(Recency, Frequency, Monetary,近期消費日、消費頻率及消費金額)等模組分析來CRM中的會員數據,圈選出不同行銷分眾。例如,乾杯從分析中發現,同時願意在老乾杯燒肉和其他鍋物品牌消費的會員,具有高頻率和高單價消費的特性,具備極高價值。 除了線下門市會員數據,乾杯還會從開店平臺後臺,分析搜尋關鍵字、回購率等資料,來進行購物車結帳提醒等自動化行銷,或作為商品策略參考。負責電商營運的乾杯營業三部經理徐曉筠舉例,就算早已下架,牛舌一直是熱門搜尋關鍵字,顯示牛舌需求相當高,後來,又重新上架此商品。 雖然乾杯從幾年開始用數位化方法,把數據融入行銷和營運決策,不過,距離實現他們心目中理想的全通路個人化行銷,還必須克服不少挑戰。 數據分散各系統難以整合,成OMO會員經營機制最大挑戰 乾杯雖然為了OMO投資了不少零售科技,不過,所用的POS系統、Line自動化行銷系統、會員系統及CRM、訂位系統、電商平臺、BI工具,卻都來自不同的廠商。而且這些系統,更分別歸屬於系統課、營業三部、行銷課管理,沒有全部串接,也沒有類似數據中臺的建設來整合數據。 這種資訊系統架構,導致乾杯行銷課取用數據時相當麻煩。舉例來說,系統課管理的CRM系統和POS系統雖然已經串接,但無法自動拋轉到行銷課管理的BI工具,需要手動拋轉。甚至,訂位系統的備註欄存放了許多顧客質化資料,無法匯出到任何地方,要查看這些資料,只能專門進入系統一筆筆查看。 不只如此,乾杯線上線下通路數據流,幾乎是完全斷裂。乾杯在開店平臺架設電商,也透過這個平臺投放廣告。不過,電商與投放數據沒有跟CRM內的會員數據串接,行銷課得手動下載開店平臺數據才能分析,還不能匯入BI內與其他數據交叉分析。 陳姿安說,雖然CRM系統和BI工具是行銷課制定會員經營政策的重要助力,但在目前的資訊架構下,CRM數據的分析,對整體行銷政策的影響力只有約50%。另外50%,來自眾多無法匯入CRM或BI系統的數據、客訴內容、社群媒體互動,以及高層對市場的洞察。不過,乾杯自家系統課人力有限,因此,目前只能要求廠商,未來能開發出更有效率的數據拋轉功能,讓行銷課能一站式完成數據分析。 乾杯會員經營除了資訊系統問題外,還有消費者習慣差異與店員培訓的挑戰。他們發現,由於消費習慣不同,越往中南部,店員越需花費更多功夫來說服消費者加入會員。但這又彰顯了餐飲業的另一個困境,就是餐飲業員工流動率高,需要不斷教育新進門市人員。行銷難度和服務個人化程度越高,便越需要投入越高的培訓成本。 未來要推動會員分級制度,更考慮利用第一線零售科技來彌補經驗不足及數據散落問題 陳姿安說,乾杯希望今年年底前,會員數達到1百萬人。為此,總公司找來各家店長定期開會,探討如何吸引會員加入。乾杯目前平均一家門市有15,000名會員,在餐飲界來說,這個會員對門市比,已經很高。但是,若會員突破百萬大關,平均一家門市就需要服務20,000名會員,足足多了三分之一。 老練服務人員培養不易的情況下,要大幅提高會員人數,乾杯如何繼續提供高度個人化的服務? 乾杯想出的對策是,借助平板來輔助門市店員,直接在平板上檢視CRM和訂位系統的顧客個人化資料來提供服務。陳姿安表示,以前遇到熟客,店員得事先瀏覽CRM跟訂位系統資料,背好會員資訊後才能服務他們。所以,「我們想導入平板,作為終端來彙整這些資料,雖然資料分散難題還沒解決,但至少在第一線,就連經驗較少的員工,也能根據乾杯累積的會員資料來提供個人化服務。」 今年下半年,乾杯還想推動會員分級,根據消費貢獻度來區別出尊榮會員,提供更獨特的體驗和服務。陳姿安說,雖然用數據分級會員,但要提供會員特權服務時,尤其面對高級會員時,不是靠自動化行銷,而要回歸到會員經營初衷,提供乾杯最引以為傲的優質服務。文⊙郭又華 參考資料 1. https://blog.udn.com › chanrs CRM客戶關係管理教材-OMO(Online merge Offline)詹翔霖副教授 2. https://nabi.104.com.tw › posts神秘客專業人員訓練班 2022年6月26日 • OMO行銷與顧客服務品模式-詹翔霖副教授 3. https://chanrs.pixnet.net › blog › post 自媒體行銷與OMO運用要點-創業準備教材-詹翔霖副教授 4. https://www.scribd.com › document OMO行銷留住龍港178購的客戶以「消費者」為出發點的精準行銷 5. https://blog.udn.com › chanrsCRM客戶關係管理教材-OMO(Online merge Offline)詹翔霖副教授 6. https://nabi.104.com.tw › posts 2024年6月2日 • 丸亀製麵-餐飲業OMO成功個案-詹翔霖副教授 7. https://chanrs.pixnet.net › blog › post 傳統產業轉型OMO運用管理-行銷策略-CHANEL美容美體業與美甲 8. https://nabi.104.com.tw › posts 寵物公園-CRM會員經營加線上配送開啟OMO行銷-詹翔霖副教授 9. https://nabi.104.com.tw › posts 麥當勞AI轉型-5G行銷法則與口碑行銷-建置OMO-詹翔霖副教授 10. https://nabi.104.com.tw › posts 芳珍八方水餃-門市轉型創新顧客價值-連鎖加盟OMO轉型策略-詹翔霖老師 11. https://nabi.104.com.tw › posts 馬修嚴選-門市轉型創新顧客價值-連鎖加盟OMO轉型策略-詹翔霖老師 12. https://nabi.104.com.tw › posts連鎖加盟經營管理 零售OMO連鎖加盟管理-連鎖加盟總部經營分析-松包子-詹翔霖老師創業管理 13. https://nabi.104.com.tw › post
詹翔霖 管理知識學院 詹翔霖
政府要普發現金一萬了!老闆們該怎麼搶這波商機?
政府要普發現金一萬了!老闆們該怎麼搶這波商機?
先來聊聊這次的機會有多大 各位老闆們,政府這次要發一萬元給全民,你知道這代表什麼嗎?就是全台灣2,300萬人的荷包同時變厚了!根據過去的經驗,消費者拿到這種「意外之財」,通常都會想要花掉一部分犒賞自己。特別是那些平常捨不得買的「小奢侈品」、一直想買但沒下手的「延遲性需求」,還有各種「體驗型消費」,這時候最容易成交。 所以說,如果你能抓住這波消費熱潮,搭配對的行銷手法,業績要成長個兩三成真的不是夢! 七招實戰策略,教你怎麼把錢賺進來 第一招:限時優惠,讓客人覺得「現在不買會後悔」 你想想看,消費者剛領到一萬元的時候,心裡一定在想「這筆錢要怎麼花」。但這種衝動不會持續太久,可能過個一兩週就冷掉了。所以你要做的就是在11月到12月這段黃金期間,推出超吸引人的限時優惠,讓他們覺得「現在不買就虧大了」。 比如說,你可以推「萬元現金加碼方案」,消費滿一萬元就送額外折扣或贈品。或者搞個「早鳥優惠」,11月底前來消費的折扣更高。這樣一來,客人就會想說「反正政府給的錢,不如趁現在花掉賺一波」,決策速度自然就快了。 第二招:分期零利率,讓小錢變大錢 一萬元說多不多,說少也不少。如果你賣的是高單價商品,像是家電、3C、家具這些,客人可能會覺得一萬元不夠用。這時候你就可以推「萬元頭期款,分期零利率」的方案。 舉個例子,你可以說「用一萬元帶走三萬元的商品,分12期零利率」。這樣客人就會覺得,欸,我用政府給的錢當頭期款,剩下的慢慢付,壓力不大,還能買到更好的東西,何樂而不為?這招不但能降低消費門檻,還能提升你的客單價,一舉兩得。 第三招:滿額回饋,鼓勵客人「多買多省」 人都喜歡佔便宜對吧?你可以設計一個階梯式的滿額回饋,讓客人覺得「買越多省越多」。比如說,消費滿5,000元送500元折價券,滿10,000元送1,500元折價券。 這招特別適合零售業、百貨業和電商。客人本來可能只想買5,000元的東西,但看到再加5,000元可以多拿1,000元的優惠,很容易就會加碼購買。而且你給的折價券還可以設定使用期限和門檻,這樣客人下次還會再回來消費,等於幫你鎖定了回購率。 第四招:打情感牌,讓客人覺得「我值得」 行銷不只是賣商品,更要賣情感。你可以把活動包裝成「用一萬元寵愛自己」、「全民升級計畫」這種有溫度的主題,讓客人覺得花這筆錢是在犒賞自己,而不是亂花錢。 搭配社群媒體宣傳,鼓勵客人分享他們怎麼用這筆錢,然後你再提供抽獎或額外優惠。這種情感行銷不但能增強品牌好感度,還能讓客人對你的品牌更有認同感,未來也更願意繼續支持你。 第五招:異業合作,把餅做大 一個人唱獨角戲不如找幾個夥伴一起玩。你可以跟其他品牌或商家合作,推出「萬元消費聯盟」。比如說,餐廳、美容院、健身房、書店這些不同產業的店家聯合起來,推出「消費護照」活動。 客人在這些店家消費累積滿一萬元,就可以參加抽獎或拿到聯合折扣。這樣一來,你不但能擴大品牌曝光,還能吸引到其他店家的客人,大家一起把市場做大,何樂而不為? 第六招:社群互動,讓話題自己發酵 現在大家都愛滑手機,所以你一定要善用社群平台。你可以在Facebook、Instagram上發起「你的一萬元怎麼花?」這種互動活動,邀請大家分享他們的消費計畫或願望清單,然後從中抽出幸運兒送優惠或免費商品。 這種UGC(用戶生成內容)行銷超有效,因為真實消費者的分享比你自己打廣告還要有說服力。而且話題一旦發酵起來,你的品牌曝光度會快速提升,其他潛在客戶看到也會心動。 第七招:會員專屬優惠,鎖定忠實客戶 如果你有會員制度,這次一定要好好利用。針對既有會員推出「萬元現金專屬方案」,比如消費滿一萬元可以拿到雙倍紅利點數、專屬贈品或VIP體驗。 這樣不但能提升會員的消費意願,還能強化他們對品牌的忠誠度。同時,你也可以藉這個機會推廣會員制度,吸引新客戶加入,為未來的長期經營打好基礎。 實戰執行,這些細節要注意 時機抓對,事半功倍 普發現金的入帳時間主要集中在11月到12月,所以你要提前規劃。最好在10月底到11月初就開始預熱宣傳,讓客人知道你有優惠活動。然後在入帳後的第一週推出最強優惠,把握客人「剛拿到錢」的消費高峰期。 活動期間記得持續追蹤銷售數據,看看哪些策略有效、哪些需要調整,隨時優化你的做法,這樣才能把效益拉到最大。 線上線下一起來 現在消費者習慣線上線下都逛,所以你也要兩邊都顧到。線上可以推出「萬元專區」,整理一些適合用一萬元購買的商品組合;線下則在店頭設置「普發現金優惠專區」,用醒目的視覺設計和促銷標語吸引客人目光。 另外,你也可以提供「線上訂購、門市取貨」或「門市體驗、線上下單」這種彈性服務,讓客人覺得方便,自然就更願意消費。 數據追蹤,隨時調整 活動期間一定要追蹤銷售數據、客單價、轉換率這些關鍵指標。你可以透過A/B測試來優化行銷文案、優惠方案和視覺設計,看看哪種做法效果最好。 同時,也要收集客人的回饋,了解他們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這樣下次做活動就更有經驗了。 看看別人怎麼成功的 過去政府發消費券或現金的時候,那些成功的企業都有幾個共通點:反應快、優惠明確、宣傳到位、體驗良好。 舉個例子,有一家家電品牌在消費券發放期間推出「滿萬送千」活動,搭配電視廣告和社群媒體宣傳,結果一個月內業績就成長了30%。還有一家餐飲連鎖推出「萬元餐券優惠包」,讓客人一次買多張餐券享折扣,不但提升了現金流,還鎖定了未來的消費需求。 所以說,只要你動作夠快、策略夠準,這波商機絕對能讓你賺到。 最後提醒:現在就開始動起來! 政府普發一萬元現金是難得的市場機會,你一定要把握這波消費熱潮。關鍵就是快速行動、創造價值、強化體驗,讓客人覺得「用這筆錢在你這裡消費很划算」,同時建立長期的品牌忠誠度。 別再猶豫了,現在就開始規劃你的行銷方案,搶攻這波普發現金商機吧! 立即行動檢查清單 趕快確認一下這些事情有沒有做好: ✅ 確認你的目標客群是誰、他們的消費習慣是什麼 ✅ 設計好限時優惠和滿額回饋方案 ✅ 規劃社群媒體的宣傳內容 ✅ 整合線上線下的銷售通路 ✅ 準備好視覺素材和促銷文案 ✅ 設定好數據追蹤機制 ✅ 培訓第一線銷售人員,讓他們知道怎麼推銷 ✅ 準備充足的庫存和物流支援,別讓客人等太久 做好這些準備,你就能在這波商機中脫穎而出!加油!
林尚能 戰勝學院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我們公司最新開放的「海外遠端工作/數位游牧計畫」。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我們公司最新開放的「海外遠端工作/數位游牧計畫」。
目的地是峇厘島與清邁,這不只是旅遊,而是讓夥伴在不同生活節奏中,找到更高效、更自由的工作方式。 https://www.nss.com.tw/52956-2 我常說,公司不是工廠,而是一個「讓人發光的舞台」。 我們提供的不只是薪水,更是一個讓你重新定義工作的機會。 這次計畫,就是想讓每位夥伴能在世界任一角落,把工作、生活、學習融合成一種新的平衡。 參加方式很簡單: 只要表現達標,英語與自律能力良好,就能申請前往海外遠端工作。 達成六個月績效者可獲「全額補助」—包含機票、住宿與生活費。 目前開放職缺有:網頁設計師、行銷企劃、SEO專案經理、內容寫手等。 我最想說的是:這不是度假,而是一次人生升級的挑戰。 你必須能獨立完成任務、主動溝通、有效管理時間。當你在峇厘島的海邊、清邁的咖啡館裡完成一份報告時, 那份成就感會讓你更清楚地知道——自己有多強。 我希望這次的機會,能讓更多人看見世界,也看見自己。勇敢一點,跨出去。 世界這麼大,別讓辦公室的牆,成為你夢想的邊界。歡迎加入我們! 相關戰國策的工作職缺請上。 https://www.nss.com.tw/hr https://vimeo.com/1129900403?share=copy&fl=sv&fe=ci
林尚能 戰勝學院
政府普發現金一萬元來了!行銷人該怎麼搶攻這商機?
政府普發現金一萬元來了!行銷人該怎麼搶攻這商機?
先聊聊這次的市場機會 對行銷人員來說,政府這次普發一萬元現金,說絕對是今年最大的行銷機會。你想想看,全台灣2,300萬人同時拿到一萬元,這種全民性的消費力釋放,可能好幾年才會遇到一次。 根據我過去操作消費券和振興券的經驗,消費者在拿到這種「意外之財」後,心理狀態會跟平常很不一樣。這筆錢在他們心裡是被歸類為「額外收入」,不是正常薪水,所以花起來的心理門檻會低很多。數據顯示,這類資金的消費傾向比一般所得高出40-60%。更重要的是,當他們實際領到錢之後,會產生「這錢已經是我的了」的擁有感,這時候消費意願最強。我們要做的,就是在這個黃金窗口期把他們抓住。 先搞清楚你的目標客群在想什麼 在開始規劃策略之前,我們得先理解消費者會怎麼花這筆錢。根據過往經驗,大概可以分成三種類型。 第一種是「衝動型消費者」,大概占三成左右。這群人拿到錢就會想趕快花掉,決策時間很短,對價格也沒那麼敏感。針對他們,你要用的就是「限時限量」、「前100名加碼」這種創造急迫感的手法,最好在他們領到錢的當天或隔天就推出最強優惠,趁他們還在興奮期就讓他們下單。 第二種是「理性規劃型」,占比最高,大概四成五。這群人會花一到兩週的時間慢慢比較各家優惠,看評價、做功課。對付他們,你需要準備完整的產品資訊、比較表、使用者評價這些內容,然後透過EDM和Remarketing廣告持續出現在他們眼前,讓他們在做決策的時候第一個想到你。 第三種是「保守儲蓄型」,占兩成五左右。這群人傾向把錢存起來,一般促銷很難打動他們。但你可以用「投資自己」、「提升生活品質」這種情感訴求,或者推出「儲值加碼」、「預購優惠」這種讓他們覺得既有優惠又不會亂花錢的方案。 七個實戰策略,這樣打才會贏 策略一:用FOMO心理讓他們怕錯過 FOMO就是Fear of Missing Out,害怕錯過的心理。這在消費心理學裡是超強的購買驅動力。你要做的就是在整個活動期間,不斷製造「現在不買會後悔」的氛圍。 具體怎麼做?在你的官網、APP、EDM裡加上倒數計時器,讓消費者看到「距離優惠結束還有23小時47分鐘」這種即時跳動的數字,視覺壓力會讓他們更快下決定。商品頁面要顯示「限量200組,已售出78%」這種動態資訊,讓他們感受到稀缺性。社群媒體上要即時分享「已有3,247人領取優惠」、「10分鐘內售出89件」這些數據,透過從眾心理促進轉換。 另外,你可以設計階段性優惠,比如第一週享85折,第二週9折,第三週95折。這樣消費者就會想說「早買早享受,還能省更多」,自然就會盡早下單。 策略二:把客單價往上拉 普發現金給了我們一個絕佳的機會來提升平均客單價。因為消費者心裡已經有個「一萬元」的錨點,我們要做的就是讓他們覺得「剛好把這一萬元花完」是最划算的。 你可以推出「萬元專案」,把原價15,000元的商品組合特價10,000元。消費者會拿一萬元當參考點,覺得「剛好用完這筆錢,而且還賺到5,000元的價值」。或者做Bundle銷售,把多個商品組合成「萬元超值組」,總價值超過12,000元但只賣10,000元,讓他們感受到超值感。 如果你賣的是高單價商品,分期零利率絕對是必殺技。跟銀行談好「萬元頭期款+12期零利率」的方案,讓消費者用這筆現金當頭期,剩下的分期付。比如「10,000元頭期+12期零利率,帶走30,000元商品」。根據我過去的經驗,這招可以讓客單價提升150-200%,因為消費者會覺得「反正政府給的錢拿來當頭期,剩下的慢慢付也不痛」。 還有一招是設計階梯式滿額回饋,像是「滿5,000送500、滿8,000送1,000、滿10,000送2,000」。消費者本來可能只想買5,000元的東西,但看到再加5,000元可以多拿1,000元優惠,很容易就會加碼。而且你給的折價券可以設定使用期限,這樣他們下次還會再回來。 策略三:全通路整合,別讓消費者跑掉 現代消費者的購物旅程超級複雜,可能在Instagram看到廣告,然後Google搜尋,再到官網看商品,加入購物車後跑去實體店面體驗,最後回到APP下單。如果你的訊息不一致,或者哪個環節卡住了,消費者就會流失。 線上這邊,你的官網首頁要設置「萬元現金專區」的Landing Page,SEO和SEM都要優化好。APP推播要抓準時機,最好在消費者領到錢後的24到48小時內發送個人化優惠,這時候他們最有感。社群媒體像Facebook、Instagram、LINE要同步發布活動資訊,限時動態也要天天更新。EDM要做分眾發送,針對不同消費歷史的會員推薦不同商品。然後記得設定好Facebook Pixel和Google Analytics,追蹤那些看過商品但沒買的人,用Retargeting廣告把他們拉回來。 線下通路也不能放鬆。門市要設置「普發現金優惠專區」,用超醒目的視覺陳列和POP標示,讓客人一進門就看到。櫃台人員要培訓好,確保他們能清楚說明優惠方案,還要懂得引導客人加購。可以發DM和優惠券,上面印QR Code導流到線上專區。週末或晚間人流高峰時段可以辦快閃活動,加強促銷力道。 O2O整合也很重要。推出「線上訂購、門市取貨」享額外折扣的方案,或者讓客人在門市體驗後掃QR Code線上下單享會員價。記得整合會員系統,確保線上線下的點數和優惠都能互通,別讓消費者覺得麻煩。 策略四:用數據做個人化行銷 如果你還在用同一套文案、同一個優惠打所有人,那真的太可惜了。現在CRM系統這麼方便,你應該要針對不同客群推送個人化內容。 用RFM模型分析你的會員。那些高價值客戶(最近有買、買很多次、花很多錢),你要給他們VIP專屬方案,比如「消費滿10,000元送3,000元」,讓他們覺得被重視。那些流失客戶(很久沒來、買得少),你可以推「回娘家優惠」,像是「好久不見!專屬您的萬元回饋方案」,把他們拉回來。新客戶就給「首購禮」,比如「新會員消費滿10,000元送迎新禮」。 EDM和網站的內容也要動態調整。根據消費者的瀏覽行為、購物車內容、過往購買紀錄,自動推薦他們可能會喜歡的商品。這種個人化推薦可以大幅提升轉換率。 別忘了做A/B測試。測試不同的主標題(「萬元現金加碼」vs「全民共享優惠」)、CTA按鈕文字(「立即搶購」vs「查看優惠」)、優惠呈現方式(「滿10,000送2,000」vs「消費享8折」)、視覺風格(溫暖色系vs冷色系)。測試個幾輪,你就會知道哪種組合效果最好。 策略五:社群媒體要玩得有創意 社群媒體是這次campaign的重點戰場,因為大家都會在上面討論「我的一萬元要怎麼花」。你要做的就是讓你的品牌成為這個話題的一部分。 發起UGC內容徵集活動,像是「你的萬元這樣花」、「萬元購物挑戰」,鼓勵消費者分享他們的購物清單或開箱照,設定專屬hashtag。從參與者中抽出幸運兒送額外優惠或免費商品。這種真實消費者的分享比你自己打廣告有用多了,而且話題一旦發酵起來,品牌曝光度會快速提升。 找KOL或網紅合作也是必要的。請他們分享「如何聰明花一萬元」的內容。但選KOL的時候要注意,不要只看粉絲數,要看他們的粉絲輪廓跟你的目標客群合不合,還有互動率高不高。一個10萬粉但互動率只有1%的KOL,可能還不如一個5萬粉但互動率5%的。 內容行銷也要做起來。製作「萬元購物指南」、「10,000元可以買什麼」、「各價位帶商品推薦」這些實用內容,做好SEO優化提升自然流量,同時在社群和EDM中分發。 直播和短影音現在超夯,你一定要用。在Facebook、Instagram、YouTube做直播購物,即時展示商品並提供「直播限定優惠」。同時製作15到60秒的短影音(Reels、Shorts),用輕鬆有趣的方式呈現商品特色。這種影音內容的觸及率和互動率都比圖文高很多。 策略六:會員經營要做深做實 如果你有會員制度,這次絕對要好好利用。針對不同等級的會員提供差異化優惠,讓他們感受到會員身份的價值。 一般會員可能是消費滿10,000元送1,000元折價券,銀卡會員就送1,500元加100點紅利,金卡會員送2,000元加200點紅利再加專屬贈品,黑卡會員送3,000元加500點紅利再加VIP體驗。這種分級優惠會讓會員更願意提升等級,也會強化他們對品牌的忠誠度。 儲值加碼方案也很有效。推出「儲值10,000元送2,000元」,快速回收現金流並鎖定未來消費。記得設定儲值金使用期限,比如6個月內用完,避免長期掛帳。 再行銷廣告一定要做。針對那些瀏覽過商品但沒加購物車的、加了購物車但沒結帳的、結帳到一半放棄的、曾經買過但超過3個月沒回購的,投放Retargeting廣告把他們拉回來。廣告內容要針對不同階段設計,比如對購物車放棄者可以說「您的購物車還有商品,現在結帳享額外9折」。 策略七:異業合作把餅做大 一個人打仗不如找幾個盟友一起打。跟非競爭但客群重疊的品牌合作,推出「萬元消費護照」。 比如餐飲、美容、健身、書店可以組成聯盟,或者家電、家具、家飾、寢具組一個聯盟,服飾、鞋包、配件、美妝也可以。消費者在聯盟店家累積消費滿10,000元,就能拿到聯盟折價券或參加聯合抽獎(像是抽萬元購物金、國外旅遊這種大獎)。這樣大家都能擴大客源,而且消費者也會覺得選擇更多、更划算。 跟金融機構合作也很重要。找銀行或信用卡公司談專屬優惠,像是指定信用卡消費享額外回饋、分期零利率專案、刷卡滿額送紅利點數或現金回饋。這些合作通常銀行也很願意,因為他們也想刺激消費。 如果你有在電商平台上架,要積極跟平台合作爭取資源。像是首頁Banner曝光位置、主題活動專區(例如「萬元好物推薦」)、平台補貼的優惠券或折扣碼、EDM和APP推播的露出機會。這些資源通常是有限的,先搶先贏。 設定KPI才知道有沒有打贏 做行銷一定要設定明確的KPI,不然你根本不知道這場仗打得好不好。而且要建立即時追蹤機制,隨時調整策略。 業務指標方面,營收成長率要設定相較去年同期成長25-35%,每天追蹤。平均客單價要提升40-60%,目標是接近10,000元。轉換率要提升20-30%,線上線下分開追蹤。新客戶獲取數要增加30%,每週檢視。會員轉換率(非會員變會員)要達到40%以上。 行銷指標這邊,廣告投資報酬率(ROAS)要達到5:1以上,也就是每投入1元廣告費要創造5元營收,每天追蹤不同廣告管道的表現。網站流量要相較平日成長200-300%。社群互動率要達到5%以上,每則貼文發布後48小時內檢視成效。EDM開信率要30%以上、點擊率8%以上,每封發送後24小時內看數據。購物車放棄率要降到60%以下(電商產業平均約70%)。 品牌指標也要關注。品牌搜尋量要相較平日成長100%以上,社群提及數要增加150%,每週追蹤。活動結束後要做NPS調查,確保淨推薦分數有維持或提升。 這些數據不是看看就好,要每天開會檢討,看哪些管道效果好就加碼投入,哪些不行就趕快調整。數據會告訴你答案。 風險管理不能少 專業的行銷人一定要預先想好可能的風險和應變方案,不要等事情發生了才手忙腳亂。 庫存不足是最常見的問題。如果促銷效果超出預期,熱銷商品缺貨,消費者會很不爽。所以要提前跟供應商確認備貨量,設定安全庫存警戒線,並準備好替代商品推薦清單。萬一真的賣完了,至少還能推薦其他商品。 系統當機也要預防。官網或APP如果因為流量暴增而當機,那就完蛋了。提前做壓力測試,準備備援系統,並且在社群媒體上即時公告處理進度,讓消費者知道你在處理。 競爭對手跟進是一定會發生的。如果競品推出更優惠的方案,你要有應變彈性。保留一部分行銷預算作為備用,可以隨時加碼優惠或推出限時快閃活動反擊。 如果消費者反應不如預期,不要硬撐。透過A/B測試快速調整文案和優惠內容,加強社群媒體和KOL合作增加曝光。有時候不是策略不對,只是表達方式不夠吸引人。 詐騙和負面事件也要注意。如果出現冒用品牌名義的詐騙活動,要立刻在官方管道公告正確的活動資訊和官方網址,並準備好危機處理SOP。這種事情處理不好會嚴重傷害品牌形象。
林尚能 戰勝學院
退休理財最怕市場風浪?「三桶金」教你穩穩過浪、撐出安全感
退休理財最怕市場風浪?「三桶金」教你穩穩過浪、撐出安全感
退休理財總是擔心「錢會不會不夠花」、「錢會不會花太快」?作者嫺人提出退休理財的「三桶金」策略,將資產分為短期、中期與長期3個桶,兼顧穩定現金流與長期成長, 為你撐起一輩子的安全網。本文節錄自《有錢到老後》。 文/ 嫺人 本文目錄(點擊可快速前往) 才上船還沒就定位便出現的大風暴: 報酬順序風險股債配置像廢話,卻很有道理從傳統資產配置到三桶金● 短期桶(1∼2年生活預備金)● 中期桶(3∼10年穩健投資)● 長期桶(11年以上高成長資產) 為什麼會有「三桶金」概念的提出?這和退休這趟旅程中遇到最差的海象—「報酬順序風險(Sequence of Returns Risk)」有關。 才上船還沒就定位便出現的大風暴: 報酬順序風險 什麼是「報酬順序風險」呢? 報酬順序風險指的是:在資產提領期間(例如退休後),投資報酬率的出現順序,對最終資產能否長久支撐生活,產生重大影響。 假設: 閒人先生在2008年1月退休,他的退休金是1,000萬元。 退休第一年是用4%來做退休消費,也就是40萬元,後續年度就看主計處公布的前一年「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來提高消費,確保生活品質可以維持實質上都有4%。 閒人先生退休這時候,正好遇上股市很不順的幾年:2008年金融海嘯,那一年市值型ETF 0050(元大台灣50)報酬率是 -43.2%,2008年底他的退休金只剩下545萬元。2009年,股市大幅翻正,那年0050的報酬率是75%,2010年又漲了13%,扣掉生活消費後,他的退休金回升到950萬元。但不走運的是,2011年美國借錢太多,爆發債務上限危機,長期公債信用評等被降級,加上歐債危機,0050又跌了15.8%,年底時退休金又下降到剩下765萬元。萬一再跌下去,提早燒光退休金的風險就出現了。雖然股市長期向上,只要能長期投資,再回來的機率是高的,但萬一剛退休就遭遇這樣的狀況,往往會讓人不理性跳船,再也不敢投資股票。對一個準備靠退休金理財過退休生活的人來說,海上風暴大魔王就是報酬順序風險:一退休就遇上股市下跌。然而,人的運勢難以預料。假設閒人先生堅持相信後續市場將走升, 即使在2022年,新冠疫情後的通貨膨脹導致股債雙跌、0050當年虧損22.4%,到了2024年底,他的退休金仍會成長至2,538萬元。雖然這主要是因為2024年單年度大漲48.7%的結果,但即使只看到2023年,資產也已回升至1,756萬元。許多人認為市值型投資波動過大,寧願選擇感覺較穩定的高股息ETF。然而,2008年元大高股息(0056)曾重挫48.2%,雖然之後逐步回升, 但第一年退休金就只剩下497萬元,跌幅其實比0050還慘。 因此,即便是高股息投資,也不能將其視為「安全資產」。 如果假設,另有一位同名同姓的閒人先生比較幸運,他是在更早的2004年退休,那時0050甫上市不久,他退休頭幾年股市狀況不錯,經過2004 ~ 2007年股市上漲幾年,即便到2008年遇到股市腰斬,他的資產在2009年又會回到1,200萬,比他剛退休時的1,000萬還要多。 從兩個閒人先生的例子中,可以看到3個要點: ①退休初期的市場表現,對資產壽命影響極大: 如果前幾年遇到大幅下跌(負報酬),你的資產基數會被削減,再加上持續提領,後續即便市場回升,資產可能也難以快速恢復原有規模。 相反的,如果前幾年先遇到大漲(正報酬),資產基數變大,即使之後遇到下跌,也更有緩衝空間。 ②在退休初期,應透過資產配置與避險策略降低暴露於市場大跌的風險, 例如:保留1 ∼ 2年的生活費於低風險資產(現金、短期債券)。 ③分散投資,避免單一資產類別重挫影響全局。 投資報酬率好壞的順序,會大幅影響退休金是不是可以撐到老的可能性。一般來說,要特別小心的觀察期是退休前的5年到退休後10年內。 那要怎麼避免或降低「報酬順序風險」呢?我的答案是「三桶金」。 股債配置像廢話,卻很有道理 以下是現代投資組合理論之父、199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利.馬可維茲(Harry Markowitz)說過的一段話:「如果股市大幅上漲而我未能參與其中,或是股市大幅下跌而我完全參與其中,我可以想像自己會有多傷心。為了盡量降低未來後悔的機會,我選擇將資產以50/50比例配置在債券和股票上。」 以第一位閒人先生為例,雖然他若能撐過波動,到2024年投資0050的退休金已成長至2,538萬元,但要達成這樣的成績,他必須先挺過2008至2011年那段市場如瘋狗浪般起伏的嚴峻考驗。 馬可維茲強調,債券具有分散股票投資風險的重要作用;在我退休後, 股債配置這個策略雖屢次被質疑甚至唱衰,但事實上債券種類繁多,關於債券的詳細說明,後面會再進一步分享。 從傳統資產配置到三桶金 我在退休初期採用馬可維茲所提倡的傳統股債配置,這是一種「一鍋到底」的長期投資策略。當市場波動導致資產比例改變時,需要定期「再平衡」(後面會詳細說明),這種方式簡單且容易執行。 傳統股債配置本身並無不好,只是隨著時間推移,我發現自己面對市場波動時,心理承受力變得比較弱。 退休時我才49歲,出於對「報酬順序風險」的擔憂,初期只投入30%的資金,之後逐步增加。寫這本書時,業已退休8年,快要邁入60歲,此刻約有60%的退休金投入股票。我才意識到,自己仍處於退休後前10年的「報酬順序風險」高風險期。 2025年4月,當川普的關稅戰急速引發全球股災,整個世界彷彿瀰漫著「秩序即將改變」的不安氛圍。即使對股債配置有信心,我仍忍不住思考: 「如果川普連任,那8年後我會是幾歲?」、「若投資在這8年內持續低迷, 我的心情會怎麼樣?」 幸好就在這之前,我依照「三桶金法」,整理了退休後因多年累積而逐漸混亂的帳戶,並以此配置,成功安然度過這次股災。 退休後,我常閱讀美國金融研究機構晨星(Morningstar)的文章,個人理財總監克莉絲丁.賓士(Christine Benz)的觀點,讓我受益良多。她經常在晨星的專欄中,撰寫關於三桶金法的文章。所謂的三桶金,是將資金依照時間和用途劃分為3個部分: ● 短期桶(1∼2年生活預備金) 這部分資金以現金或低風險工具存放,確保退休初期幾年內的生活費用已備妥,不必因市場低迷而賤價賣出股票或其他風險資產,減少資產因市場大跌而縮水的影響。 ● 中期桶(3∼10年穩健投資) 以較穩健的債券或混合型基金為主,提供穩定收益並兼具一定成長性, 做為資產的緩衝區,能在市場波動中減少總資產價值的劇烈起伏。 ● 長期桶(11年以上高成長資產) 投資於股票等高風險高報酬資產,專注長期抗通膨和資產成長,因為這部分資金不會在短期內動用,能夠承受短期波動並享受長期市場成長帶來的回報。 三桶金法並非全盤推翻傳統股債配置,本質上仍屬資產配置策略,只是將同樣的資產依照時間和用途重新分配,猶如設立3個心理帳戶:一桶保障日常安心,一桶負責中期穩健,一桶追求長期成長。這樣的安排,讓擔心「現金流」的退休族,在心理上更加踏實和有安全感。 節錄自:天下文化《有錢到老後:讓錢活得比你久,嫺人用三桶金計畫打造不怕老、不怕窮的退休理財指南》/嫺人 著
【104職場力】
遇到這種情況我到底該不該離職
遇到這種情況我到底該不該離職
我目前在一家食品廠但因目前原單位沒有工作把我調到被封為絕命終結站的包裝部門,讓我有點擔心我可能會像去年一樣明明原單位有工作就把我調到其他部門讓我永遠不知道何時才會被調回原單位,在今年6月我也向公司表明原單位有工作就把我調走,我真的累了,要離職,結果在我最後一天時公司課長及組長極力挽留我,還說我們不會再這樣子亂調人了,原單位很缺人,希望你能留下來,我也被他們說服我留下來,結果不到幾個月又收到把我調到包裝部門讓我回想當初就不該聽信他們的話語,應該要離職的,這樣的公司我該不該留下來。 雖然我知道法律規定調動属于公司的權力勞工不得拒絕。
職涯發展經歷與困境請益
職涯發展經歷與困境請益
一、基本背景 - 工作產業:傳產 - 工作年資:約 2 年 - 初衷:希望從事系統開發,但入職時經驗不足,僅有學校基礎 二、初期工作經歷 - 被分配處理一個無法開啟的小系統 - 原任務:調整系統內 IP - 實際情況:因環境老舊無法啟動,最終需重新開發(前端、後端、資料庫) - 成果:透過 ChatGPT 3.5 輔助,於 1.5 個月完成並上線 三、同期比較與資源差異 - 同期同事(資工系學士)獲得前輩、主管協助,順利完成任務 - 自身(資管系碩士)缺乏前輩支援,只能自行摸索 - 感受:資源分配不均,壓力較大 四、工作挑戰與壓力來源 - 缺乏教育訓練制度 - 面試時主管強調「自學」 - 了解後發現:公司過去曾提供前輩教育訓練與精進計畫,但現已縮減 - 工作內容多元且流程不明 - 除開發外,還需兼任小 PM 與例行業務 - 曾被臨時要求設計不熟悉的功能介面 - 已完成的功能因優先順序變動而被擱置 - 人際互動挑戰 - 初期因私下抱怨主管,導致關係微妙 - 主管偏重結果、不關心過程,且常有權力遊戲 - 前輩與主管互動良好,但自己與主管、前輩之間溝通常陷入循環困境 五、自我檢討與調整 - 已意識到初期抱怨不妥,之後改為尊重並加強與前輩、主管的溝通 - 嘗試建立自己的態度與工作方式 - 但仍感受到「內耗」,影響工作心情與效率 六、目前困惑與求助 - 想請教前輩們: - 在工作態度與能力上,是否還有需要調整或改善的地方? - 在缺乏資源、壓力過大的環境下,是否應該考慮離職,尋找更合適的機會? - 個人特質:偏向穩定,不排斥學習,但若缺乏支援與資源,過度壓力會導致沮喪 ※以上內容透過chatGPT重點整理
升職不加薪成趨勢?遇到「幽靈升遷」怎麼辦?
升職不加薪成趨勢?遇到「幽靈升遷」怎麼辦?
「升職」不再等於「變有錢」!美世最新調查揭露企業薪酬預算持續縮水,「幽靈升遷」成常態。當頭銜變多、責任變重、薪水卻不動時,學會識破Ghost promotion與自保,就成為現代職涯的必修課! 文/王穎皓 由Cheers授權轉載 本文導覽 什麼是「幽靈升遷」?為什麼Ghost promotion越來越普遍?識破「幽靈升遷」的3大關鍵當薪酬期望與現實出現巨大落差,如何化解Ghost promotion?企業和個人,在變局中該如何因應? 升職代表公司肯定你的專業能力,但根據美世(Mercer)最新調查,今年企業的年度薪酬預算正持續下滑,當公司無法透過加薪來激勵員工,「升職不加薪」的狀況也愈加普遍。 「恭喜!我們要讓你當副總了!」當你聽到這句話時,內心是否充滿興奮與期待?但如果接下來的日子裡,除了華麗的新頭銜外,薪水沒有調整、沒有正式公告、也沒有新的合約文件,那麼你可能遭遇了職場上愈來愈普遍的現象——「幽靈升遷」(Ghost promotion)。 隨著經濟不確定性加劇,企業對薪酬預算管控日趨嚴格,這種「升職不加薪」的操作手法正在各行各業蔓延。 全球指標人力資源管理諮詢公司之一美世(Mercer)最新《美國薪酬規劃調查》顯示,2025年企業年度薪酬預算正持續下滑。人力資源管理平台Gusto的數據也顯示,過去3年各行業的實質升遷率明顯下滑,科技業受影響最大。 當公司無法以調薪來獎勵員工,「幽靈升遷」就成了主管自以為有創意的手段。 什麼是「幽靈升遷」?為什麼Ghost promotion越來越普遍? 「幽靈升遷」指的是企業給予員工更高的職位頭銜和更多責任,但不提供相應的薪酬調整或福利提升。這種現象並非新鮮事,但在當前經濟環境下變得特別普遍。 根據《Fast Company》報導,一位職場工作者分享了自己的親身經歷:當時主管興奮地宣布要讓他擔任副總,並負責另外兩個團隊。初聽到消息時,他興奮不已,認為這是職涯的重大突破。 然而,幾天過去後,他發現沒有任何新文件需要簽署,公司也沒有正式公告這項人事異動,薪水更是分毫未動,只有華麗的新頭銜和大量增加的工作負擔。 My Profit Engine的商業專家莫里斯(Jason Morris)指出:「這種空洞的升遷現在到處都是。企業發現只要給有企圖心的員工換個頭銜,其他什麼都不動,就能暫時收買人心。」 數據揭露:薪酬預算持續縮水的現實 「幽靈升遷」現象的背後,反映出企業薪酬策略的重大轉變。根據美世最新發布的美國薪酬規劃調查,2025年的薪酬現狀確實令人擔憂: 薪酬調整幅度創新低 2025年僱主平均績效調薪僅為3.2%(基本薪資)。 平均總體薪資調增為3.5%(包括各種調整)。 這低於僱主在2024年11月預期的3.3%績效加薪與3.7%總體加薪。 也低於2024年實際發放的3.3%績效加薪與3.6%總體加薪。 勞動市場變化趨勢 美世表示,這些數據顯示「年度薪酬預算正持續下滑,反映勞動市場疲軟,趨勢可能回歸到疫情前的水準」。美世美國勞動力解決方案負責人梅森(Lauren Mason)表示:「在經濟不確定性加劇的情況下,僱主更傾向於透過策略性最大化薪酬效益。」 識破「幽靈升遷」的3大關鍵 面對可能的「幽靈升遷」,職場工作者該如何自保?可以從以下3個面向進行評估: 1. 檢視升遷的實質內容 真正的升遷必定包含以下要素: 明確的薪資調整討論。 新的職位說明與職責範圍。 正式的合約文件或薪酬調整通知。 公司內部的正式公告。 同事的祝賀與公開慶祝。 莫里斯強調:「真正的升遷,一定會談到薪水。如果相關話題被刻意繞開,代表他們根本不想提起。」如果上述要素大部分都缺乏,那麼很可能就是「幽靈升遷」。 2. 主動與主管確認細節 當感到疑慮時,應該直接向主管詢問具體細節。然而,要準備好面對可能令人失望的回應。在前述案例中,當事人向主管詢問相關福利時,得到的回應是:「你能拿到副總頭銜就該偷笑了,那些福利沒預算,也沒必要全公司宣傳。」 莫里斯指出:「真正的升遷會在組織內產生漣漪。如果只有你一個人知道,幾乎肯定是假的。」不過,也要理解有些情況下,主管可能確實有長期規劃,例如預計下季度正式安排升遷,或是為了保護員工在預期裁員中的位置。 3. 評估組織脈絡與時機 有時候,「幽靈升遷」可能反映出組織正面臨的挑戰。在薪酬預算緊縮的環境下,主管可能真心想要獎勵優秀員工,但受限於公司政策。關鍵在於判斷這是短期的權宜之計,還是長期的操弄手段。 當薪酬期望與現實出現巨大落差,如何化解Ghost promotion? 當前的薪酬環境不僅影響在職員工,也衝擊著求職者的期望。根據美國招聘網站ZipRecruiter的報告: 約42%的應屆畢業生表示求職過程中薪資未達預期。 尚未畢業的學生平均預期起薪為10萬1,500美元(新台幣308萬)。 實際應屆畢業生的平均起薪僅6萬8,400美元(新台幣207萬)。 這種期望與現實的巨大落差,進一步說明了當前勞動市場的嚴峻狀況。薪酬資料平台Payscale的人資長更預測,2025年可能將成為僱主與員工圍繞薪資並展開拉鋸戰的一年。 3個策略,將「幽靈升遷」化險為夷! 面對「幽靈升遷」,員工並非完全處於被動地位,建議可以採取以下策略: 1.化危機為轉機 即使確定遭遇「幽靈升遷」,也不要急於拒絕或抱怨。可以將這個經歷轉化為職涯發展的墊腳石。在前述案例中,當事人選擇微笑接受,同時著手規劃跳槽,最終利用這段經歷和新增的職責,成功獲得外部真正的升遷機會。 2.建立完整的職涯敘事 「幽靈升遷」雖然在薪酬上令人失望,但確實提供了更高層級的工作經驗和領導機會。善用這些經歷,可以在履歷中展現更強的能力和更豐富的經驗,為未來的真正機會做準備。 3.保持職場關係的專業性 即使對「幽靈升遷」感到不滿,也要維持與主管和同事的良好關係。職場是一個小圈子,負面情緒可能會影響未來的推薦和機會。 企業和個人,在變局中該如何因應? 對於企業而言,「幽靈升遷」雖然可能在短期內節省成本,但長期來看可能損害員工信任和企業聲譽。梅森建議,企業應該採取更完整的總體獎酬策略,「涵蓋經濟實惠的福利、正向工作環境以及明確的技能導向職涯發展路徑」,而不只是依賴薪資調整。 在薪酬預算有限的情況下,企業可以考慮: 提供更靈活的工作安排。 增加培訓和發展機會。 改善工作環境和企業文化。 建立更透明的晉升管道。 守護自己的職涯權益 「幽靈升遷」現象反映出當前職場的複雜現實。在經濟不確定性加劇的環境下,企業與員工都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對於職場工作者而言,關鍵在於保持警覺,學會識別真正的機會與空洞的承諾。 無論面對何種升遷機會,都要仔細評估其實質內容,主動溝通確認細節,並做好長期的職涯規劃。如果確實遭遇「幽靈升遷」,不要氣餒,而是將其轉化為尋找更好機會的動力。 在這個薪酬預算持續縮水的時代,只有那些真正重視員工、願意提供實質回報的企業,才值得我們投入長期的職涯發展。記住,真正的升遷不只是頭銜的改變,更是對你能力和貢獻的實質認可。 (資料來源:Fast Company、Mercer、Gusto、ZipRecruiter) (原文標題:你被「幽靈升遷」了嗎?只升職不加薪的趨勢愈來愈普遍) 延伸閱讀: 同事都說「你早該升遷」,卻沒在名單裡?3步驟擺脫職場隱形困境 社死!升遷3個月被拔官,該走該留? 讓升遷不請自來的秘訣?多位執行長指出:切莫追逐「下一份工作」 「幽靈職缺」受害者持續增加!為什麼4成企業都曾發布假職缺? 常在辦公室的人更有貢獻?彈性工作的升遷黑洞 職場升遷率兩年降23%!組織內難以晉升,公司如何激勵員工?
【104職場力】
🔥 社群防呆包:拯救小編智商,薪水翻倍爽漲!
🔥 社群防呆包:拯救小編智商,薪水翻倍爽漲!
【 X 篇:20 個 X 開頭術語一次搞懂!】 X 是個冷門字母,但數位社群界照樣能挖出一整包實用術語! 從 X 到爆的體驗、到跨平台 X 合作,今天小編 Steven 不藏私。 ​ 😵「X 是不是只有 Elon Musk 的新推特名?」 🤖「其實行銷界也很多 X:XR、XML、XP⋯⋯每個都能逼死設計+小編!」 ​ 趕快收藏這篇,讓你從 X 字母菜鳥,升級成社群硬知識學霸! ​ 📌 收藏不迷路+標記那位連 XR 都以為是快篩的夥伴。 ​ 🚩【 X 篇 】數位社群行銷術語防呆包 01. XR(Extended Reality,延展實境) 👉 包含 VR、AR、MR,行銷界炫技新寵,但客戶只在乎會不會增加銷售。 02. XML(可擴式標記語言) 👉 網頁和 App 之間溝通的通用語言,小編看了一臉黑人問號。 03. XP(Experience Point,體驗點數) 👉 遊戲化行銷常見設計,讓用戶邊玩邊升等,但小編只升級工時沒加薪。 04. X-Axis(X 軸) 👉 看報表時橫軸的那一條,你以為是設計師用來對齊,其實是你 KPI 的底線。 05. X-Factor(決勝關鍵) 👉 無法量化的成功因子,常出現在報告最後一句:「這貼文就是有 X-Factor!」 06. X-Posting(跨平台貼文) 👉 一次發多平台的超省事操作,但沒針對受眾調整,數據就會告訴你有多悲劇。 07. X-Ray Marketing(X 光行銷) 👉 挖掘消費者看不到的行為與偏好,小編像在當情報員,還要加班寫報告。 08. Xbox Advertising(Xbox 廣告) 👉 出現在遊戲機平台的廣告,你不打電動,廣告卻默默打到了你家電視。 09. X Mark(叉叉符號) 👉 使用者最愛點的 UI 按鈕,代表「我不想看、快給我關掉」的真心回饋。 10. X-Conversion(交叉轉換) 👉 從看文章轉跳到買商品,過程像在玩跳格子,一步沒踩好就流失。 11. XML Sitemap(網站地圖) 👉 SEO 界的導航神器,沒有它,Google 連你網站長什麼樣都不知道。 12. X-Retention(延伸留存) 👉 留住新客後的第二波追蹤手段,沒有它,客戶來一次就再也不回頭。 13. X-Market(交叉市場) 👉 你賣衣服,但可能被滑手機的人看到,這就是數位世界的奇妙交叉點。 14. X-Domain Tracking(跨網域追蹤) 👉 使用者從網站 A 點到網站 B,小編還能默默跟蹤,感覺快變徵信社。 15. X-Testing(擴充測試) 👉 比 A/B 更進階,一次測 3 種以上版本,數據爆量小編爆肝。 16. X-Affiliate(跨平台聯盟) 👉 不同平台 KOL 一起幫你賣貨,小編負責溝通到懷疑人生。 17. X-Engagement(交叉互動) 👉 IG 按讚後跳轉 FB 留言,再回 LINE 群下單,這種轉圈圈行銷路線越來越多。 18. X-Commerce(跨境電商) 👉 商品寄國外,客訴飛回來,小編得翻譯、報關、還要笑著回覆。 19. X-Funnel(交叉漏斗) 👉 不是從上往下滑順漏掉,而是像地鐵圖一樣轉來轉去,最後還是漏光光。 20. X-Mention(交叉提及) 👉 品牌跟 KOL 互提彼此增加曝光,結果粉絲只記得 KOL,品牌邊緣到極點。 ​ 💬 還有哪些「X 開頭」的數位行銷專業術語你知道? 快留言跟我們一起腦補,小編越學越強,老闆就越無法換掉你!
黃逸旻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
從供桌走上辦公桌!揭開「乖乖」逆襲成台灣文化符號的背後策略
從供桌走上辦公桌!揭開「乖乖」逆襲成台灣文化符號的背後策略
從童年零食到科技業守護神,乖乖不只靠綠色包裝翻紅,更以創意聯名、數據行銷與文化連結,成功轉型為代表台灣的新世代品牌!這場從零食到文化符號的逆襲,乖乖怎麼辦到的? 文/邱煜庭 由Cheers授權轉載 本文導覽 老品牌挑戰:從「知道」到「想買」聯名+客製化後翻紅:從挫折到破圈的心路歷程IP價值浮現、品牌力UP UP!乖乖定位更多元從台灣零食邁向「文化符號」! 乖乖從國民零食到「拜拜才會出現」,如今再次逆勢翻紅,不只是工程師必備的安心神物,更是跨界聯名熱門對象。從轉型困境到重回大眾視野,這個陪伴台灣半世紀的品牌,正以數據、創意與文化價值,開啟下一個新篇章。 在台灣的長壽零食中,近幾年一提到乖乖,許多人會立刻聯想到機房保平安的神物,超微(AMD)執行長蘇姿丰就曾收到印有Q版肖像以及企業商標的特製乖乖,在今年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 2025)上,也少不了它的存在。 這個1968年創立的老品牌,在近年正大步回春。 根據凱度(KANTAR)2024年消費者足跡報告,乖乖已成為台灣成長最快速的品牌之一,排名第8,同樣上榜的還有麥香、五月花以及可爾必思等。 很難想像,幾年前乖乖還正遭遇經營問題,銷售量與聲量日漸下滑,直到2019年被三地開發集團收購,並引入了專業經理人團隊,才看到改變的曙光。 老品牌挑戰:從「知道」到「想買」 掌舵者是總經理簡嘉鋒(見首圖),曾在統一百事、雀巢擔任過業務主管的他,將員工過往製造導向的思維,轉向消費者思維,一上任便展開市場調查。 特別的是,簡嘉鋒並沒有委託外部機構,而是要求團隊「自己走出去」。讓行銷、業務同仁親自跑賣場、跑活動,對著路人遞上一包乖乖詢問問題,從長輩到年輕人,接收最直接的回饋。 「最常聽到的就是:『我小時候很常吃,但好久沒吃了。』這滿可怕的,而現場第一手聽到是最殘忍。」令簡嘉鋒印象深刻的是,有小孩被乖乖人偶嚇到大哭,怎麼安撫都沒用,顯示品牌在新世代中已脫節嚴重。 調查進行了三個月,訊號愈來愈清晰:乖乖不缺知名度,而是缺乏讓人購買的動機。 科技業的「迷信」成乖乖翻身契機 血淋淋的結果成為改變契機。在內部,簡嘉鋒導入外商思維,要求員工不是只「發掘問題」,更要「提出答案並執行」。面對外部,乖乖要解決的是「為什麼要買」。消費者過去多半只有在拜拜時才買,如何重建品牌連結成為最重要的一件事。 因此,團隊主動出擊,不再坐等消費者上門。從舉辦活動、參與展覽,到透過包裝設計與宣傳,創造年輕世代能共鳴的新形象。 其中,科技業工程師在機台上放綠色乖乖祈求「一切正常」的傳統,讓乖乖抓住了契機,借勢打造出科技業守護神形象,更衍生出「在包裝上寫祝福語」的潮流。 聯名+客製化後翻紅:從挫折到破圈的心路歷程 品牌翻紅的另一個推力來自「聯名」。 然而,簡嘉鋒坦言,初期他主動打電話拜訪合作對象,卻常被冷言冷語回絕,連中小規模的合作都難以促成。 但簡嘉鋒換腦思考:「既然遇到瓶頸,那就乾脆從零開始。」於是改以長期策略經營聯名,而不是一次性的商機。例如與各地農會的合作,結合屏東洋蔥、台東釋迦、桃園拉拉山水蜜桃等在地農產,推出限定口味,既創造話題,也協助農產品行銷。 「我有時候真的在田中央開會,沒有桌子,就坐在田裡的石頭上,」簡嘉鋒笑說。 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次關於釋迦的合作,他一路南下到台東,看到農會因釋迦滯銷而承受巨大壓力,全體人員過了下班時間仍留下來洽談,讓他感受到這不僅是生意,更是承諾與使命。 不過釋迦製成零食難度相當高,他們花了約七到八個月不斷嘗試與調整,期間也有同仁勸說放棄,不過秉著推廣的決心,最終開發成功,也大幅提升了團隊的士氣與經驗。 另一方面,乖乖也與企業合作推出「客製化乖乖」。簡嘉鋒舉例,企業常把核心價值或KPI印在乖乖包裝上,放在員工桌上,取代硬梆梆的宣導,他表示:「你每天看到一包乖乖,最後打開吃掉,順便把核心價值吃下去。」 這種創新做法,使乖乖逐漸成為跨界聯名的熱門對象。 IP價值浮現、品牌力UP UP!乖乖定位更多元 隨著聲量累積,乖乖的IP價值逐漸浮現。 近年來除了在地農會,乖乖也成功破圈,與如7-ELEVEN、Footer機能襪、奈森克林濕紙巾等跨界合作,推出發財金、造型靠枕、嬰幼兒副食品等等。簡嘉鋒認為:「我們現在不僅是賣零食,更是在賣一個品牌。」 雖然聯名產品實際僅佔整體營收不到10%,但對乖乖來說卻是品牌力的大幅提升。此外,為企業客製化的營收雖不到3%,但合作企業如台積電、英業達等員工數龐大,對品牌地位也有拉升效果。行銷經理莊偉棠表示,他們更看重的是推廣、品牌共好。 今年,乖乖與選品公司plain-me合作攻進電腦展,推出不會過期的乖乖周邊商品,如滑鼠墊、御守、服飾等。plain-me行銷專員李秀蕙笑著分享:「真的有工程師把去年聯名的衣服穿進台積電廠區!」 奧美集團董事總經理謝馨慧則指出,乖乖的重生關鍵在於「把品牌意義做了提升」。她說:「乖乖的行銷方式更多元化,走入人們生活,現在更脫離了食品的定位,進入心靈層次、成為一種文化,你會覺得放在電腦旁邊就很安心。這是它重新找到的定位。」 她也提醒,IP 要能長久,「不能只是一次性的聲量,而是要不斷去創造內容與連結。」 如簡嘉鋒所說,他的終極目標是讓乖乖成為「代表台灣的品牌之一」。 從台灣零食邁向「文化符號」! 簡嘉鋒展望未來,乖乖不僅要守住零食本業,也要讓品牌傘下長出更多可能。他舉例:「Apple本來賣手機,但後來也賣音樂、甚至可以做得更多。正因為有品牌,所以消費者買單。」 同樣地,他不想把乖乖侷限在零食或IP經濟,而是要以品牌為核心,依市場狀況與不同國家策略,發展多元產品。 他強調。這樣的定位,讓乖乖從供桌走到辦公桌,從零食變成文化符號。雖然挑戰仍多,但這個陪伴台灣五十多年的品牌,正在以全新姿態,走向下一個五十年。 (原文標題:從「很久沒吃」的零食到科技業必備「安心神物」:乖乖如何逆襲成為台灣近年竄升最快的流行品牌?) [joblist_plugin title='更多104【乖乖股份有限公司】工作機會' url='https://www.104.com.tw/company/1xqpb54' amount='5'] 延伸閱讀: 從孫東寶洗碗工逆襲成收購方!貴族世家創辦人如何躍成年收10億的牛排霸主? 永豐餘:別再叫我們傳產了!百年紙廠自我革命,金控、電子紙營收翻倍 月領3千、蹲門市10年,「清心福全二代」靠人情味接棒,如何走出老品牌突圍路? 從洗碗工到連鎖牛排霸主:曾經一怒改招牌、一病改體制,他為何又砸300萬買回「對手」商標? 行銷40國、超過千萬人使用的語言App!Speak創辦人8歲跳級、16歲獲大學三學位,他的學習經驗如何啟發創業? 擁有50張證照、花500萬搭機上課的神人!她如何將自我學習轉化為組織DNA,帶領企業迎戰AI浪潮?
【104職場力】
開口就說「抱歉打擾」「問個蠢問題」?3種溝通方式默默斷開你的人際連結
開口就說「抱歉打擾」「問個蠢問題」?3種溝通方式默默斷開你的人際連結
明明沒有惡意,卻常被誤會在生氣;明明出於禮貌,卻總開口先道歉。為什麼我們越想好好說話,反而越容易被誤會?作者為訴訟律師及溝通講師,他指出,溝通失敗有3個常見原因,包括缺乏覺察、理解和自信,默默毀掉了職場、友情與感情。本文節錄自《不吵架也能贏的溝通術》。 文/傑佛森・費雪 本文目錄(點擊可快速前往) 切斷連結的3大原因原因1:缺乏覺察能力原因2:缺乏理解原因3:缺乏自信 切斷連結的3大原因 日常溝通中充滿形形色色的問題,像是誤解、干擾、自我防備以及過度反應。有些人沒有意識到,這些問題正在影響他們的生活。有些人只是缺乏技巧或練習,無法在不引起更多問題的情況下克服這些問題。當你溝通失敗,通常是因為以下3個常見原因而切斷了彼此的連結。 原因1:缺乏覺察能力 在激烈的討論中,你是否聽過有人冷嘲熱諷道:「你有聽到自己在說些什麼嗎?」老實說,沒有,你根本聽不到。 我是說真的,你確實聽不到。我們在說話時腦海中聽到的聲音,實際上來自骨骼的振動。聲帶的震動通過頭骨傳到你的內耳,讓你的聲音聽起來更低沉、更飽滿。然而,如果你聽的是錄下來的聲音,你聽到的聲音則來自穿透空氣的聲波,這會讓你的聲音聽起來比你認為的還要單薄、或是「不對勁」。因此,如果你曾經看過自己的影片或聽過自己的錄音,你可能會想:「等等,那是我的聲音嗎?我的聲音聽起來是這樣的嗎?」因為那的確不是你的聲音,至少對你來說那並不是你的聲音。 如此一來,當你說話時,自然完全無法察覺他人看見、聽聞或是經歷的一切,也就不足為奇了。你很難察覺到自己的音量、習慣性動作或常用的口語填充詞。是否曾經有人告訴你,他們不喜歡你說話的語氣,不過你卻認為自己的語氣完全沒問題?或是有人告訴你,你正在大吼大叫,而你卻不覺得自己有這樣做? 很多時候,在你與他人對話時,你的情境感知能力會讓你處於衝突的狀態。缺乏覺察能力可能會為你的人際關係注入緊張氣氛,而且這種情況幾乎都是在無意間造成。想像一下,在辦公室接到一通令人緊張的電話後,你和同事在走廊擦肩而過,對方跟你微笑打了聲招呼,你卻不自覺皺起眉頭、表現出心煩意亂的樣子。那位同事現在可能會躲著你,或者更糟糕的是,他會對其他人說你的壞話,這一切只因為你沒有意識到自己發出的訊號。 你也聽過有人這樣說:「我以為你在生我的氣。」 最難達到的覺察能力就是自我覺察。所以,請你告訴我:你現在肩膀上的緊張感從何而來?你有在深呼吸嗎?為什麼你的下巴處於緊繃狀態?少了自我覺察能力,感覺就像在黑暗中跌跌撞撞,不知道自己說話時會踩到誰的地雷,也找不到通往自身幸福的鑰匙。 覺察能讓你觀察自己當下的感受,並了解自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受。覺察讓你能夠盤點自己的情緒,並根據你的發現來採取行動。經過磨練之後,覺察能力會轉變為協調機制,形成持續的回饋循環,讓你知道自己當前的狀態是否符合此刻的情境。這種協調機制能賦予你控制權。 原因2:缺乏理解 當你堅持用自己的望遠鏡看世界時,麻煩就來了。儘管你再怎麼努力,試圖讓對方從你的角度來看問題,他們似乎愈是頑強抵抗。在典型的爭執中,我們總是希望對方改變他們的思維模式,而不是轉而改變自己。當雙方都沒有試著去理解對方時,就會出現以下這些傷人的話語。 「我不敢相信你會把票投給那個人。你怎麼會這麼愚蠢啊?」 「你就是搞不懂!」 「我以為我了解你。但我們好像說的是不同的語言。」 問題往往不是出自於看法或意見上的差異,而是在於無法理解觀點上的差異。當你試著理解他人為何抱持特定的看法,而不因為你們立場不同而批評對方的看法時,你才能開始欣賞他們的觀點。 值得慶幸的是,在溝通過程中,理解是一種可以學習的技能,也是一種必要的技能。面對衝突時,如果沒有能力欣賞對方的觀點,那麼就一點幫助也沒有,你們的關係走不了多遠。然而,一旦你擁有這項能力,就能建立深厚的關係並成功延續下去。你不是經由「傳輸」來溝通,而是透過真正的「連結」來促成彼此的理解。 原因3:缺乏自信 對很多人來說,直言不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衝突會帶來恐懼或不適的感受。這種恐懼常見的表現為:將身體轉向另一側、避免眼神接觸或交叉雙臂。還有一種傾向是用話語來轉移焦點,使用軟化或掩蓋真實感受的表達方式。這些被動的表達方式讓你更拐彎抹角的展開對話,舉例如下。 「嗨,抱歉打擾你了。那個,我在想,如果不行的話,你可以直接告訴我,但是⋯⋯。」 「⋯⋯這就是為什麼我覺得這樣做可能會成功。這樣說得通嗎?」 「這可能是個蠢問題,不過⋯⋯。」 缺乏自信不僅會損害你的自尊,也會扼殺你的個人成長。一旦你將自己的想法視為一種不便,你會發現自己開始逃避,躲開那些能讓你展現自己最好一面的互動。這也讓你無法為自己挺身而出,無法追求你想要的東西,像是追逐夢想、發展職涯、尋找愛情。 誠實的溝通需要自信,這種連結與自信能幫助你堅定的表達自己的需求,確保大家聽見你的心聲並尊重你的界線,你的頭號支持者正是你自己。 節錄自:天下文化《不吵架也能贏的溝通術:讓下一次對話更成功的三大法則》/傑佛森・費雪 著
【104職場力】
健檢別只看三高!醫揭「Lp(a)數據」很關鍵,可評估心臟病與中風遺傳風險
健檢別只看三高!醫揭「Lp(a)數據」很關鍵,可評估心臟病與中風遺傳風險
一名48歲男性患者身形正常、不抽菸、作息規律,既沒有高血壓或糖尿病,膽固醇數值也在理想範圍內,卻在某次運動時突然倒地,送醫被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醫師進一步檢查發現,患者的「脂蛋白(a)」(Lp(a))數值異常升高。醫師提醒,Lp(a) 是評估心臟病與中風遺傳風險的重要指標,建議高風險族群應主動接受相關檢測。 文/王韻雅 由優活健康網授權轉載 本文導覽 Lp(a)是什麼?Lp(a)檢測適合哪些人?Lp(a)檢測如何解讀?有藥物可以降Lp(a)嗎? Lp(a)是什麼?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郭志東指出,健康檢查中常有「膽固醇」、「三酸甘油酯」、「高密度脂蛋白」(好膽固醇)與「低密度脂蛋白」(壞膽固醇)等指標,但其實還有一種常被忽略且風險高的壞膽固醇,名為「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 Lp(a)是特殊型態的低密度脂蛋白,其結構上多了apolipoprotein(a)的成分,使它在體內更容易在血管內壁形成斑塊、增加血液凝固的機會,並促進發炎反應,這些都是導致動脈硬化、中風、心肌梗塞的主要原因。 郭志東表示,Lp(a)與其他膽固醇不同,數值在兒童時期就已大致確定,並會持續至成年後幾乎不變,即使透過飲食、運動、減重也不會有太大影響,就算生活習慣良好,若家族基因裡藏有這項風險,也可能發展成重大疾病。 Lp(a)檢測適合哪些人? 郭志東說明,LP(a)測試是評估心臟病和中風遺傳風險因素的重要工具,然而,這項檢查目前不包含在一般健檢或血脂四合一報告中,需要特別向醫師提出申請。建議有心臟病或高風險族群主動接受檢測。 以下族群建議接受檢測: 有心臟病或中風家族史者。 有早發性冠心病家族病史(男性小於55歲、女性小於65歲)。 本人有高膽固醇血症(特別是家族性高膽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控制良好,仍反覆發生心血管事件者。 家人已知有Lp(a)偏高者。 郭志東表示,多數人在LP(a)升高時並無明顯症狀,卻可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包括心肌梗塞、心臟衰竭、周邊動脈阻塞病、主動脈瓣狹窄、缺血性腦中風以及冠狀動脈疾病等。研究顯示,全球約有20%的人口LP(a)偏高,比例不低卻常被忽略。因此,高風險族群進行早期檢測與風險評估至關重要。 Lp(a)檢測如何解讀? 郭志東指出,檢查方式為一次性的抽血,結果可能以質量單位毫克/分升(mg/dL)或粒子數量單位納摩爾/升(nmol/L)呈現。 如果以mg/dL計算,常見參考值如下: 正常風險:小於14mg/dL 邊緣風險:14~30mg/dL 高風險:31~50mg/dL 極高風險:大於50mg/dL 郭志東進一步指出,若以nmol/L計算,數值大於100nmol/L通常視為高風險,請務注意報告中使用的是哪一種檢測方式與單位,建議諮詢專業醫師或檢驗師,確保對數值有正確理解,避免誤判而延誤治療。 有藥物可以降Lp(a)嗎? 郭志東說明,目前尚無美國FDA核准的藥物可明確有效降低Lp(a),也尚未證實降低Lp(a)一定能預防心血管事件。然而,幾項創新藥物如siRNA類抑制劑(如olpasiran、pelacarsen)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未來可能為高風險族群帶來新希望。 在新藥上市前可以做什麼?郭志東表示,雖然無法直接降低Lp(a),但可以透過全方位的心血管保護策略來降低整體發病的風險,建議可以日常生活做起,包括戒菸、規律運動、控制體重、血壓與血糖,部分高風險族群則可考慮在醫師指示下,服用抗血小板藥物預防血栓生成。 郭志東呼籲,Lp(a)是一種沉默卻危險的心血管危險因子,若民眾有相關家族病史,或即使控制了三高仍發生心臟病或中風,建議主動與醫師討論是否檢測Lp(a),及早發現及早預防,才能守護自己的心血管健康。 (原文標題:健康檢查別只看膽固醇!醫揭「Lp(a)數值」更關鍵:影響心臟病風險) 關於維護更優質的【職場健康】,推薦您這些好觀點 不只心跳太快⋯心跳太慢嚴重恐致命!台大心臟權威教「這樣做」預防 久站出現頭暈、心跳變得異常?醫警告「POTS症侯群」未治療恐失能 心跳忽快忽慢該緊張嗎?醫授「SHED」四原則監測心臟健康 「低血壓」竟不一定是壞事?心臟科醫:心血管負荷是否過重才是關鍵
【104職場力】
相關職缺
台北市文山區 經歷不拘 學歷不拘
時薪600~700元
台中市南屯區 經歷不拘 大學
時薪330~405元
台北市文山區 經歷不拘 專科
月薪35,000~60,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