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組也能成為PM】3週踏進PM領域,原價現省2千→ 了解更多

AI讓強者恆強、弱者更弱?企業與員工面臨的真實挑戰

職場力

05/08 17:27

AI讓強者恆強、弱者更弱?企業與員工面臨的真實挑戰

根據美國媒體《CNBC》的報導:人工智慧專家指出,近期因為全球「AI」的興起已造成影響,不少職場領導者都在努力在「借助人工智慧」和「以人為本」之間取得平衡,因為AI熱潮有可能導致人類失業、「加劇工作中的不平等」,甚至可能是下一場全球階級戰爭的開端,當部分國家、企業和員工受惠,其他人可能被拋在浪潮後方。

文/《104職場力

本文導覽

AI浪潮來襲,人類的工作怎麼辦?

在人工智慧迅速崛起的「AI浪潮」下,不少工作已經出現「讓AI成為替代人力」的狀況,導致有些企業已經開始注意到「人」與「AI」之間的平衡問題。

美國媒體《CNBC》報導:在美國已經有些公司領導人努力在獲利和「以人為本」之間取得平衡。

馬來西亞第二大銀行的聯昌國際銀行(CIMB,Group Holdings Berhad)的首席數據和人工智慧長 Pedro Uria-Recio,在GITEX Asia 2025的會議中告訴CNBC的記者:「公司有責任保護就業,因為人工智慧的熱潮可能將導致失業,甚至『可能加劇不平等』。」

「變革浪潮很巨大。」Pedro Uria-Recio 說:「而且不幸的是,有些人可能將被拋在後面。」

聯合國示警:AI會讓「不平等」變本加厲?

在此之前,根據聯合國貿易與發展署的報告中指出,全球人工智慧的市值在2025年4月,約莫是相當於德國的經濟規模,目前主要技術是用在「提高生產力」和「推動數位轉型」。然而,人工智慧的便利性也將影響最多40%的全球就業機會,該機構對於「自動化」與「就業流失」在報告中表達擔憂。

報告補充:人工智慧本身並不具有包容性,換言之相關技術的經濟效益屬於「高度集中」,取代性高、並不能兼容於舊有的社會。「人工智慧所驅動的『自動化』將有利於資本而非勞動力,將會擴大不平等並降低發展中經濟體仰賴的『低成本勞動力』競爭優勢。」

聯合國貿易與發展署預估,到了2033年的人工智慧市場價值將來到4.8兆美元,而且技術優勢將高度集中。

同樣的警告也出現在國際貨幣組織(IMF)的報告當中,他們早在2024年初就提出過警告,但是相對於聯合國的結論,他們認為對發展中國家的衝擊反而應該比較小:「高收入國家約60%的就業機會可能受到人工智慧的影響,而新興市場和低收入國家短期內受到的干擾會比較少,因為許多國家其實缺乏基礎設施來利用人工智慧的直接好處。」

但他們有著共同的結論:因為AI技術的「高度集中性」(掌握相關資源特定國家、經濟體較具優勢),因此最終仍有演變成全球資源不平等的風險。

延伸閱讀:沒有人會是「AI」局外人!當AI技能從選填題變成必選題,你確實該緊張

贏者全拿的遊戲,AI主導的世界會長什麼樣?

除了可能導致失業和階級不平等,AI技術的分配不均甚至會造成國家間的勢力版圖重新分配。

聯合國貿易與發展署在報告中直指:全球40%的企業針對人工智慧研發的支出,到目前為止僅僅集中在100家公司,而這些公司高度集中在美國和中國。

此外領先群雄的科技巨頭,包括蘋果、Nvdia和微軟,這些有望從人工智慧熱潮中受益的公司,他們當前的市值幾乎已經可以跟「整個非洲大陸」的國內生產毛額相媲美。

國際貨幣組織的總裁 Kristalina Georgieva 因此敦促世界制定政策者應該積極應對這股「令人憂慮的趨勢」,認為應該採取相關措施以防止「科技進一步加劇社會緊張局勢」。她說:「我們正處於一場技術革命的邊緣,這場革命可能大幅提升生產力、促進全球經濟成長、提高世界收入,但它也可能取代一些就業崗位,加劇不平等。」

當有些產業可以因為人工智慧提高生產力,甚至工資時,有些產業正面臨著「完全無法應用」、進一步落後的風險。

聯合國的報告指出,目前AI技術在國家和企業層面已經開始加大技術鴻溝,截至目前為止共有118個國家(主要集中在南半球)完全沒有參與「AI」相關的討論。

延伸閱讀:AI加速技能斷層!專家揭潛在隱憂:新一代技術人才能力下滑

企業到底該「保護人」還是「擁抱AI」?

有些人提出「公司應該努力幫助旗下員工培養AI技能」的觀點,認為全體員工都配備正確的技能,才能幫助企業更有效的去應對當前的「人工智慧革命」。

但是,並非所有的企業領導人都這麼認為。

The question is: ‘What can we do to make sure that we adapt employment?’

Because it’s like trying to prevent a tsunami wave. We know protection will not necessarily be effective. So it’s thinking really how we can adapt.

Tomasz Kurczyk(保誠新加坡 首席技術執行長)

保誠集團的新加坡首席技術執行長 Tomasz Kurczyk 就對《CNBC》直說:「我們應該明白一件事,保護就業可不是一種正確的心態。」

「真正的問題是:『我們該做些什麼來確保自己適應新時代』,因為這就像是你試圖要阻止海嘯的浪潮,眾所皆知再多的防護措施也不見得有效,所以真正要思考的是如何去適應。」他如此說道。

延伸閱讀:AI衝擊職場!十年前「取代風險最高職業」預測大翻車 人類更累了

領導者該選「人」?還是選「AI」?

CNBC》在報導中揭露出另一個狀況,根據2025年的微軟趨勢指數調查,有82%的領導者表示有信心在未來12-18個月內使用先進的生成式AI工具或AI代理等數位勞動力,擴大企業營運當中的勞動力。此外也有78%的領導者會考慮聘用專門從事人工智慧工作的職位來為未來做好準備。

報告中也顯示有47%的領導者認為提升現有員工的AI技能是首要任務,但有33%的領導者直接承認,「裁員」是一個可能的選項。

延伸閱讀:當專業技能遇上生成式AI,你會因此變更強、還是被取代?一圖看懂你與AI的距離

你不該恐懼AI,而是共尋一起進化的方法

儘管專家和研究報告發出不少警語,但其實多數專家仍對「人工智慧」可以為世界所帶來的影響抱持樂觀態度,整體來說仍然是「利大於弊」,提出警告更像是在大家追逐「AI熱潮」時也不能遺忘相伴而來的風險。

Kurczyk 即表示:「我依然相信人工智慧會讓所有人獲得解放,為全球每個人都帶來難以置信的機會點。」

Uria-Recio 則傾向認為這是人類諸多科技革命的一環。「過去我們曾經經歷過『行動優先』(即「Mobile-First」,手機等科技產品的興起),現在的思維就像是進入一個新的『人工智慧優先』紀元,我們要注意的應該是讓人類也能參與其中。」

人工智慧可以扮演進步、創新和共同繁榮的催化劑,但前提是人類正確的應用,透過足夠的認識、技能訓練,以及愈來愈熟練掌握相關的技術,才能創造更多「人與AI共存共榮」的機會。

延伸閱讀:3種性質工作最不易被AI取代!技職人一身武藝比文憑更吃香

本文參考相關報導,經整理改寫。
※ 參考資料:《CNBC》、《UN trade&development》、《IMF》、《Microsoft

奇美醫院AI導入為何能成功?心臟醫推動AI應用,從「遭白眼」到改變醫療現場

奇美醫院AI導入為何能成功?心臟醫推動AI應用,從「遭白眼」到改變醫療現場

當時AI導入的成功案例屈指可數,就連與微軟合作的醫院也失敗。為何奇美能成?還是由一位「不懂資訊」的醫師主導?經歷兩次失敗,他選擇從臨床人員「最討厭」,且容易錯誤與重工的病歷切入,開發出來的系統,每月使用人次超過7萬,不僅縮短工時,也橫向整合診斷資訊,提升病人安全,讓AI真正落地,改變醫療現場的運作方式。

AI Overviews頁面截圖

【AI Overviews優化指南】如何讓你的內容在Google AI摘要中表現更好?

隨著Google推出AI Overviews與AI Mode,搜尋體驗進入新時代。身為網站經營者或內容創作者,你是否也在思考如何讓自己的內容在新的AI摘要或相關搜尋體驗中脫穎而出?John Mueller為此撰寫一篇部落格文,讓我們來看看他有什麼建議。

跟AI多聊兩句就偏題?研究發現:語言模型有4點致命傷

跟AI多聊兩句就偏題?研究發現:語言模型有4點致命傷

最近,Microsoft和Salesforce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初步對話時AI的表現都沒問題,但在進行多輪對話後,成功率竟下降高達35%。這不禁讓人想納悶,是不是目前的AI技術還不夠成熟?

保險業務員需要面對客人與客製化保單,讓這個行業不太容易被AI取代。

免大學文憑也應徵!13項職缺不怕被AI取代 發展穩定薪資佳

AI浪潮來襲,許多人都怕未來工作被取代。不過其實有13種工作,不需要「大學學位」,薪資也不錯,而且又可以長期穩定發展,還不會被AI取代的職缺,包含「空服員、旅宿業經理、水電工、保全」等工作。

金融業導入AI 跳躍式成長…運用生成式技術業者比例大增

金融業導入AI 跳躍式成長…運用生成式技術業者比例大增

金融業加速導入AI技術,挑戰也隨之浮現。金管會昨(20)日公布最新調查指出,金融業導入生成式AI的比例,一年內成長了21個百分點,但仍面臨內容產出穩定性、資安風險及法規遵循等三大挑戰,成為業者關注重點。

0 0 92 0

0/1000

一零四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 2025 建議瀏覽器 Chrome / IE11.0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