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職迷茫?5分鐘測轉職力!下一步超清晰! 了解更多

AI讓強者恆強、弱者更弱?企業與員工面臨的真實挑戰

【104職場力】

05/08 17:27

AI讓強者恆強、弱者更弱?企業與員工面臨的真實挑戰

根據美國媒體《CNBC》的報導:人工智慧專家指出,近期因為全球「AI」的興起已造成影響,不少職場領導者都在努力在「借助人工智慧」和「以人為本」之間取得平衡,因為AI熱潮有可能導致人類失業、「加劇工作中的不平等」,甚至可能是下一場全球階級戰爭的開端,當部分國家、企業和員工受惠,其他人可能被拋在浪潮後方。

文/《104職場力

本文導覽

AI浪潮來襲,人類的工作怎麼辦?

在人工智慧迅速崛起的「AI浪潮」下,不少工作已經出現「讓AI成為替代人力」的狀況,導致有些企業已經開始注意到「人」與「AI」之間的平衡問題。

美國媒體《CNBC》報導:在美國已經有些公司領導人努力在獲利和「以人為本」之間取得平衡。

馬來西亞第二大銀行的聯昌國際銀行(CIMB,Group Holdings Berhad)的首席數據和人工智慧長 Pedro Uria-Recio,在GITEX Asia 2025的會議中告訴CNBC的記者:「公司有責任保護就業,因為人工智慧的熱潮可能將導致失業,甚至『可能加劇不平等』。」

「變革浪潮很巨大。」Pedro Uria-Recio 說:「而且不幸的是,有些人可能將被拋在後面。」

聯合國示警:AI會讓「不平等」變本加厲?

在此之前,根據聯合國貿易與發展署的報告中指出,全球人工智慧的市值在2025年4月,約莫是相當於德國的經濟規模,目前主要技術是用在「提高生產力」和「推動數位轉型」。然而,人工智慧的便利性也將影響最多40%的全球就業機會,該機構對於「自動化」與「就業流失」在報告中表達擔憂。

報告補充:人工智慧本身並不具有包容性,換言之相關技術的經濟效益屬於「高度集中」,取代性高、並不能兼容於舊有的社會。「人工智慧所驅動的『自動化』將有利於資本而非勞動力,將會擴大不平等並降低發展中經濟體仰賴的『低成本勞動力』競爭優勢。」

聯合國貿易與發展署預估,到了2033年的人工智慧市場價值將來到4.8兆美元,而且技術優勢將高度集中。

同樣的警告也出現在國際貨幣組織(IMF)的報告當中,他們早在2024年初就提出過警告,但是相對於聯合國的結論,他們認為對發展中國家的衝擊反而應該比較小:「高收入國家約60%的就業機會可能受到人工智慧的影響,而新興市場和低收入國家短期內受到的干擾會比較少,因為許多國家其實缺乏基礎設施來利用人工智慧的直接好處。」

但他們有著共同的結論:因為AI技術的「高度集中性」(掌握相關資源特定國家、經濟體較具優勢),因此最終仍有演變成全球資源不平等的風險。

延伸閱讀:沒有人會是「AI」局外人!當AI技能從選填題變成必選題,你確實該緊張

贏者全拿的遊戲,AI主導的世界會長什麼樣?

除了可能導致失業和階級不平等,AI技術的分配不均甚至會造成國家間的勢力版圖重新分配。

聯合國貿易與發展署在報告中直指:全球40%的企業針對人工智慧研發的支出,到目前為止僅僅集中在100家公司,而這些公司高度集中在美國和中國。

此外領先群雄的科技巨頭,包括蘋果、Nvdia和微軟,這些有望從人工智慧熱潮中受益的公司,他們當前的市值幾乎已經可以跟「整個非洲大陸」的國內生產毛額相媲美。

國際貨幣組織的總裁 Kristalina Georgieva 因此敦促世界制定政策者應該積極應對這股「令人憂慮的趨勢」,認為應該採取相關措施以防止「科技進一步加劇社會緊張局勢」。她說:「我們正處於一場技術革命的邊緣,這場革命可能大幅提升生產力、促進全球經濟成長、提高世界收入,但它也可能取代一些就業崗位,加劇不平等。」

當有些產業可以因為人工智慧提高生產力,甚至工資時,有些產業正面臨著「完全無法應用」、進一步落後的風險。

聯合國的報告指出,目前AI技術在國家和企業層面已經開始加大技術鴻溝,截至目前為止共有118個國家(主要集中在南半球)完全沒有參與「AI」相關的討論。

延伸閱讀:AI加速技能斷層!專家揭潛在隱憂:新一代技術人才能力下滑

企業到底該「保護人」還是「擁抱AI」?

有些人提出「公司應該努力幫助旗下員工培養AI技能」的觀點,認為全體員工都配備正確的技能,才能幫助企業更有效的去應對當前的「人工智慧革命」。

但是,並非所有的企業領導人都這麼認為。

The question is: ‘What can we do to make sure that we adapt employment?’

Because it’s like trying to prevent a tsunami wave. We know protection will not necessarily be effective. So it’s thinking really how we can adapt.

Tomasz Kurczyk(保誠新加坡 首席技術執行長)

保誠集團的新加坡首席技術執行長 Tomasz Kurczyk 就對《CNBC》直說:「我們應該明白一件事,保護就業可不是一種正確的心態。」

「真正的問題是:『我們該做些什麼來確保自己適應新時代』,因為這就像是你試圖要阻止海嘯的浪潮,眾所皆知再多的防護措施也不見得有效,所以真正要思考的是如何去適應。」他如此說道。

延伸閱讀:AI衝擊職場!十年前「取代風險最高職業」預測大翻車 人類更累了

領導者該選「人」?還是選「AI」?

CNBC》在報導中揭露出另一個狀況,根據2025年的微軟趨勢指數調查,有82%的領導者表示有信心在未來12-18個月內使用先進的生成式AI工具或AI代理等數位勞動力,擴大企業營運當中的勞動力。此外也有78%的領導者會考慮聘用專門從事人工智慧工作的職位來為未來做好準備。

報告中也顯示有47%的領導者認為提升現有員工的AI技能是首要任務,但有33%的領導者直接承認,「裁員」是一個可能的選項。

延伸閱讀:當專業技能遇上生成式AI,你會因此變更強、還是被取代?一圖看懂你與AI的距離

你不該恐懼AI,而是共尋一起進化的方法

儘管專家和研究報告發出不少警語,但其實多數專家仍對「人工智慧」可以為世界所帶來的影響抱持樂觀態度,整體來說仍然是「利大於弊」,提出警告更像是在大家追逐「AI熱潮」時也不能遺忘相伴而來的風險。

Kurczyk 即表示:「我依然相信人工智慧會讓所有人獲得解放,為全球每個人都帶來難以置信的機會點。」

Uria-Recio 則傾向認為這是人類諸多科技革命的一環。「過去我們曾經經歷過『行動優先』(即「Mobile-First」,手機等科技產品的興起),現在的思維就像是進入一個新的『人工智慧優先』紀元,我們要注意的應該是讓人類也能參與其中。」

人工智慧可以扮演進步、創新和共同繁榮的催化劑,但前提是人類正確的應用,透過足夠的認識、技能訓練,以及愈來愈熟練掌握相關的技術,才能創造更多「人與AI共存共榮」的機會。

延伸閱讀:3種性質工作最不易被AI取代!技職人一身武藝比文憑更吃香

本文參考相關報導,經整理改寫。
※ 參考資料:《CNBC》、《UN trade&development》、《IMF》、《Microsoft

企業導入AI或執行相關策略時,要避免落入六大迷思

AI計畫失敗率高達85%!企業轉型最容易誤入哪6大陷阱?管理者必讀的實戰策略

為何許多企業大張旗鼓投入AI計畫卻屢遭遇困境?麻省理工學院的專家們歸納出6大迷思,深入分析AI策略常見的誤區,並提供切實可行的管理策略,協助企業高效轉型,成為市場的領航者。

輝達H20解禁!台積電、鴻海、英業達等有望受惠

輝達H20解禁!台積電、鴻海、英業達等有望受惠

輝達H20將恢復在中國市場的銷售,雖解禁後是否會出現強勁拉貨動能仍需觀察客戶未來需求量而定,然原先預期今年H20晶片銷量約100萬顆,因此在解禁後,有望激勵台積電(2330)、鴻海(2317)、英業達(2356)、雙鴻(3324)等營運表現。

AI 是想像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你想選擇怎樣的職涯?|查特普拉斯管顧公司 吳承穎 

AI 不是取代人,而是放大人的能力。你願意想多少,它就能幫你做到多少。這兩年,我自己實驗了很多原本想都沒想過的應用:我不會寫程式,卻用 AI 建立了自己的客戶管理系統;我也試過讓 AI 幫我自動排班、研究陌生領域、架網站、簡化行政流程。這些過去需要工程背景的事,現在只要有AI,就可以自己做到,還可能快上十倍。

OpenAI衝算力 牽手Google 廣達、英業達營運進補

OpenAI衝算力 牽手Google 廣達、英業達營運進補

OpenAI因應算力需求大增,除採用最大金主微軟Azure的雲端運算資源之外,也將Google雲端納入其雲端供應商名單。OpenAI規劃,ChatGPT及其應用程式介面(API)採用Google雲端平台位於美國、日本、荷蘭、挪威及英國等地的基礎設施。

鴻海研究院人工智慧研究所所長栗永徽認為,FoxBrain有潛力成為台灣推理能力最強的繁中大型語言模型。

用FoxBrain學老師傅看家本領!鴻海打造的AI模型如何幫省8成基礎工?

鴻海自研語言模型FoxBrain,靠著自建算力與產線數據優勢,讓生成式AI走進工廠現場,不只學會老師傅的技術,更預告未來產品開發流程將全面加速,這背後藏著什麼關鍵技術和策略?一起來揭開鴻海智慧製造的秘密。

0 0 95 0

0/1000

一零四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 2025 建議瀏覽器 Chrome / IE11.0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