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Hi!我是Joy,也是就以,也是九一٩(ˊᗜˋ )و
第一篇文還是先來個自我介紹吧!
我現在就讀政大公共行政學系,對外我都簡單解釋為把私人企業換成政府的企管系。
做過學校藝文中心的場館技術人員、安親班助教、地政局秘書室實習生、數位治理研究中心實習生跟研究助理,現在則是在私人企業擔任專案實習生。
工作之外還是個業餘的排球運動員,今年已經是我打排球的第七年囉,小孩都可以上小一了呢!現在也有在中華民國排球協會擔任VIS (Vollyball Information System),簡單來說就是場邊紀錄員,有機會可以在企業排球聯賽看見我喔!
快快切入正題ヽ(•̀ω•́ )ゝ
現在的我還是個大四的學生,但已經深深感受到脫離校園生活的恐懼了。
前一陣子在跟朋友聊天的時候我們都驚覺以前實在是太沒有愛惜學校資源了,還有很多校外給學生的各種機會也是通通來不及。
1. 學校裡的資源多多,想學什麼就學什麼,還幾乎都免費?!
在大學的大家應該都還在各種抱怨學校有多慢又有多爛吧,實際上學校根本就是一個寶藏庫啊,一整箱金幣放在那裡,你會因為箱子髒髒的就不拿嗎?!
大學的資源來源有下面3種:
(1) 學校:除了開設的課程外,學校很常會舉辦各種講座、工作坊,從學校的身分非常有機會邀請到業界、學界、政界的權威人士或知名人士。可以免費的近距離接觸到這些人,夠勇敢的話甚職可以面對面與他們進行談話,這種機會的是不可多得。學校單位的打工與實習機會,與你競爭的人就只有學校內部的其他學生,相對簡單許多,也容易抵達,通常時間也會比較彈性安排。我的劇場燈光音響技術就是透過學校的志工團學習而來的;我的室友也在校內的實習單位影音實驗室做過節目、拍攝劇情短片等,以後在外面很難找到相關課程與設備,就算有花費也是相當可觀的!
(2) 社團:這個是我認為最最重要的一個部份了,尤其針對想轉換跑道,或是想要學習第二專長的人來說,風險又比轉學重考來的低上許多。社團種類包羅萬象,不單單只是玩樂而以。像是政大就有創聯會、期貨、區塊練、數位行銷,還有藝術季、金旋獎等,可以獲得很多不是課堂上可以學到的東西、辦活動的經驗與方法等,更是認識來自不同科系人脈的好方法。
(3) 人脈:學校是一個很好的場域可以去認識不同領域的人,一個學校裡的人這麼多,光是科系的差異就有好幾十種,大家未來也都會進到各式各樣的產業。而學校的教授就是最容易接觸到的學界、業界菁英了,甚至可以透過老師的人脈聯絡到更多的業界人士。這個部分就是要去多多認識人,跟大家打好關係了,不只要先跨出舒適圈,還要仰賴個人的社交技巧。
2. 校外機會怎麼發現的時候年齡都超過了QAQ
校外一直都有許多的實習機會,實習相較於找正職來的容易很多,對於專業技能與工作經驗的要求也會比較低,會是一個嘗試不同工作的好管道。另外也有很多做志工的機會,以藝術相關的來說,各種藝術季、影展等都會招募志工,雖然是不支薪的但也會有一些小小福利,更重要的是個可以接觸到大型活動執行階段,甚至是策畫階段的好機會。
很多缺都是只開給學生的所以得要好好把握,多多去看,有些機會會需要你準備作品集,或是一些相關技能,越早了解就能越早準備,更能夠及時抓緊難得的好機會喔!
3. 老話一直談但真的很有道理啊……結論就是要勇敢!
前面說了這麼多最重要的還是要勇敢地跨出那一步啊!大家一定都聽過「學生是最後可以犯錯的時期」這類的話吧,不要太擔心被拒絕或是犯錯,被拒絕就回頭檢視是不是自己哪裡表達得不夠好、欠缺了那些技能,還是真的特質不適合;學生時期的犯錯基本上都不會受到太大的譴責,做錯了就去彌補、去學習,把經驗變成養分努力的避免再出錯,漸漸地就會建構出你的工作能力與方法。
老話再談「萬事起頭難」,但沒有起頭就真的萬事都難了。
好啦!今天的雜七雜八就到這裡,希望有幫助到各位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