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學習精靈

研究護理師

研究護理師
更多
月薪中位數
資料搜集中...
年資 3-5 年
資料搜集中...
年資 10 年以上
研究護理師 都在看
揭秘新產品的失敗密碼:從12個核心原因看成功之路
揭秘新產品的失敗密碼:從12個核心原因看成功之路
在瞬息萬變的商業世界中,新產品的問世總是伴隨著無數的期待與風險。從概念發想到正式上市,一個產品的誕生過程猶如一場驚心動魄的探險。然而,統計數據顯示,超過一半的新產品最終都以失敗告終。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是時機不對?是設計不良?還是市場定位錯誤? 成功的產品往往有著獨特的成功路徑,而失敗的產品卻有著驚人的共通點。本文將深入剖析新產品最常見的十二項失敗原因,並逐一提供實用且可行的應對策略。這不僅僅是一份清單,更是一份協助企業在激烈競爭中站穩腳步的指南。 第一部分:新產品失敗的十二項核心原因 每一項失敗的背後,都隱藏著一個或多個決策上的失誤或資源上的不足。理解這些原因,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 1. 市場太小:錯估了市場的「胃納量」 許多產品在概念階段看似充滿潛力,但實際上,其所面對的目標市場極為狹窄,需求量遠低於預期。這通常發生在高度專業化或過於小眾的領域。舉例來說,某公司研發了一款專為極地探險家設計的高科技保溫杯,其功能強大且價格不菲。雖然該產品在技術上無可挑剔,但全球的極地探險家人數有限,這個「小而美」的市場根本無法支撐高昂的研發與行銷成本,最終導致產品因銷量不足而黯然退場。 2. 新產品非公司之本行:盲目跨界,能力不足 當企業為了尋求新成長點,貿然進入一個與自身核心業務毫不相關的領域時,失敗的風險便會急劇攀升。一個生產運動鞋的品牌,如果未經充分評估便決定跨足精密醫療設備領域,其可能面臨技術、供應鏈、銷售通路以及品牌形象上的巨大鴻溝。公司缺乏相關的生產技術、專業人才、甚至是對行業法規的了解,都會讓新產品從一開始就處於劣勢。 3. 產品了無新意:無法提供獨特價值 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消費者對「新」的定義遠不止於外觀的改變。如果一個新產品只是現有產品的微小改良,或是缺乏任何能解決痛點的創新,消費者便缺乏購買的理由。試想,如果一款新的智慧型手機,其功能與前代產品幾乎完全相同,只是換了個顏色,消費者自然不會產生換機的動力。這種缺乏核心創意的產品,往往難以在市場上立足,更無法引發話題與關注。 4. 沒有真正利益:空有概念,缺乏實用性 產品的失敗有時並非因為概念不佳,而是因為它無法為使用者帶來實際的好處。許多產品看似充滿噱頭,但實際應用場景非常有限,甚至無法有效解決消費者的問題。例如,一款聲稱能「自動偵測心情並播放對應音樂」的智慧耳機,如果其偵測準確率極低,且播放的音樂與用戶喜好不符,那麼這個「創新功能」便毫無意義,最終會被消費者視為雞肋。 5. 產品定位錯誤:混淆了消費者心智 產品定位是其在消費者心中所佔據的位置。如果這個位置模糊不清,或是與產品本身特性不符,便會讓消費者感到困惑。一家強調平價、高性價比的品牌,如果突然推出一款極其昂貴的高端產品,其既有的顧客群可能無法接受,而高端市場的消費者又會對其品牌產生懷疑,導致兩邊都無法討好,最終定位失敗。 6. 通路不佳:有產品,卻無處可賣 一個優秀的產品如果無法順利到達消費者手中,其價值便無從體現。通路問題可能源於多個環節:製造商與經銷商的關係不和睦、商店進貨意願不高、或是產品的物流與儲存條件難以滿足。如果一款需要冷藏保鮮的食品,卻無法在全國各地獲得足夠的冷鏈通路支持,那麼它就無法有效鋪貨,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產品過期。 7. 預估錯誤:過於樂觀的銷售迷思 許多產品在上市前,基於對市場的熱情,做出了過於樂觀的銷售預估。這種錯誤的預期會導致企業投入過多的生產資源與行銷預算,一旦實際銷量不如預期,庫存積壓和資金鏈斷裂的風險便會隨之而來。過度樂觀不僅是數字上的失誤,更是對市場和競爭環境缺乏敬畏的表現。 8. 競爭品牌反擊:低估了對手的實力 當一個新產品在市場上取得初步成功時,競爭對手絕不會坐以待斃。如果沒有預先設想對手的反擊策略,新產品很可能在上市後不久,便被競爭者以更具性價比、更強大的功能,或是鋪天蓋地的行銷攻勢所壓制。這種情況下,即便產品本身不錯,也會因為缺乏足夠的防禦能力而迅速衰退。 9. 消費者喜好改變:跟不上時代的節奏 消費者的偏好是動態且不斷變化的。一個產品從研發到上市,可能需要數月甚至數年的時間。如果在產品開發期間,市場趨勢或消費者喜好發生了巨大的轉變,那麼這個產品在上市時可能就已經過時。例如,在智慧型手機普及後,許多功能單一的電子產品,如單純的MP3播放器,便迅速被市場淘汰。 10. 商標不合法:無形資產的致命傷 商標是產品的身份標識,其合法性至關重要。如果一個新產品的命名或設計,侵犯了他人已註冊的商標權,那麼產品將面臨法律訴訟,甚至可能被勒令下架。這種疏忽不僅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更會對品牌信譽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 11. 投資報酬率太低:賺不到錢,一切歸零 歸根結底,產品的成功必須反映在利潤上。如果一個新產品的利潤過於微薄,或是其生產成本高到無法有效獲利,那麼即便它能夠賣出一定的數量,也無法為企業帶來實質的價值。許多創新型產品因為技術複雜、生產困難,最終導致成本居高不下,使其在商業上難以持續。 12. 組織問題:內部溝通的「黑洞」 新產品的開發需要跨部門的緊密合作,包括研發、行銷、銷售、生產等。如果各部門之間溝通不良,資訊傳遞出現斷層,便會導致工作效率低下、決策失誤,甚至在產品上市後出現各種問題。缺乏統一的產品管理機制,就像一艘船上各自為政的船員,最終只會讓船隻偏離航線。 第二部分:轉敗為勝的應對策略 了解問題是第一步,解決問題才是關鍵。以下是針對上述十二項失敗原因所提出的具體應對策略。 1. 精準估算市場規模:從數據中尋找答案 如何做: 在產品設計階段,必須進行深入的市場調查。利用問卷、訪談、焦點團體等方式,估算目標客群的數量和潛在需求。同時,應分析競爭對手的銷售數據,評估市場的「胃納量」。一個有效的做法是,將市場細分為不同的區塊,逐一評估每個區塊的潛力,避免因過於籠統的判斷而做出錯誤決策。 2. 善用企業核心優勢:做你最擅長的事 如何做: 企業在決定新產品方向時,必須將其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緊密結合。問問自己:我們的技術優勢在哪裡?我們的品牌聲譽如何?我們的銷售通路是否強大?新產品的開發機會必須與這些優勢相契合,才能最大化成功的機率。如果需要跨界,則必須在事前投入大量資源,補足短板,而不僅僅是憑藉一腔熱血。 3. 有計畫地篩選創意:讓創意落地生根 如何做: 建立一套科學化的創意篩選流程。可以成立一個跨部門的「創新委員會」,定期收集並評估新點子。最重要的是,讓消費者參與到創意評分中。透過A/B測試、原型產品試用等方式,讓潛在用戶為你的創意打分。這樣不僅能確保創意具有市場價值,還能在早期發現潛在問題。 4. 測試產品的真實利益:從概念到實用 如何做: 在產品設計完成後,必須進行嚴格的內部和外部測試。外部測試可以邀請目標用戶進行試用,收集他們對產品的真實反饋。這些測試應聚焦於產品的核心功能,確保它真的能解決用戶的痛點。一個好的測試不僅能發現技術問題,更能驗證產品的「利益點」是否真正存在。 5. 創造成功的產品定位:在消費者心中留下印記 如何做: 運用「定位圖」工具,分析市場上競爭者所佔據的定位,找出尚待開發的「空白點」。同時,進行消費者偏好分析,了解他們的需求與期待。成功的定位來自於將產品的特點與消費者的需求完美結合。例如,如果你想做一款新的咖啡,可以將其定位為「忙碌上班族的高效率提神飲品」,而非僅僅是「好喝的咖啡」。 6. 評估並優化通路策略:確保產品能順利抵達 如何做: 在產品測試階段,就應與潛在的經銷商、零售商進行溝通,了解他們的進貨意願與需求。如果通路反饋不佳,可能需要重新審視產品的定價、包裝或推廣策略。同時,應建立多元化的銷售通路,例如線上商店、實體門市、甚至是社群電商,以確保產品能觸及更廣泛的消費者。 7. 透過市場測試來預估銷量:用數據說話 如何做: 避免僅憑內部直覺來預估銷售額。應在小範圍內進行市場測試,觀察產品的實際銷售情況。這可以是在特定區域的試賣,或是小規模的網路推廣。這些真實的數據遠比任何主觀預測都來得可靠。透過市場測試的結果,可以更精確地調整生產量和行銷預算,避免資源浪費。 8. 建立領先優勢並快速反應:比對手快一步 如何做: 成功的產品需要具備「護城河」。這可以是一個獨特的技術專利、強大的品牌忠誠度、或是高效的供應鏈。這些護城河能幫助產品在初期建立領先優勢。同時,企業應建立一套快速反應機制,隨時監測競爭者的動向,一旦發現其有反擊跡象,便能迅速調整策略,例如推出升級版、增加促銷活動等。 9. 持續追蹤消費者喜好:擁抱變化 如何做: 建立一套長期的消費者行為追蹤機制。這可以透過社群媒體監測、用戶數據分析、定期問卷調查等方式來實現。在產品開發和上市過程中,持續關注市場趨勢的變化。如果發現消費者的喜好發生了重大轉變,應果斷調整產品的功能、設計或行銷方向,避免讓產品在上市時便已過時。 10. 徹底進行商標調查:保護你的品牌資產 如何做: 在決定產品命名之前,務必進行徹底的商標檢索。這不僅包括在商標局的官方網站上查詢,還應尋求專業律師的意見。確保你所選擇的名稱沒有任何侵權風險。此外,也應考慮將產品名稱在全球範圍內進行註冊,以保護其在全球市場的獨特性。 11. 仔細分析銷售預估與成本結構:算好這筆帳 如何做: 建立精準的成本模型,將研發、生產、行銷、物流等所有成本都納入考量。同時,基於保守的銷售預估來計算潛在利潤。如果發現利潤空間過於狹窄,應重新審視產品的設計或定價策略。投資報酬率是衡量產品是否值得繼續投入的核心指標,任何一個環節的疏忽都可能導致最終的虧損。 12. 組成新產品發展委員會:打破部門藩籬 如何做: 成立一個由研發、行銷、銷售、財務等各部門代表組成的「新產品發展委員會」。這個委員會應定期召開會議,共同審視產品的進度、討論遇到的問題,並協調資源。這種跨部門的合作機制能夠確保資訊的透明傳遞,避免因溝通不暢而產生的各種決策失誤。 結語: 從失敗中學習,從規劃中成功 新產品的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從不反思失敗的原因。從市場規模的判斷,到組織內部的協同,每一個環節都可能成為致命的短板。成功的產品並非偶然,它來自於對市場的深刻洞察、對消費者的精準理解,以及一套嚴謹而系統的規劃。 希望這篇文章能為您提供一個全面的視角,幫助您在下一次新產品的旅程中,避開那些潛在的陷阱,讓您的產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最終實現商業上的巨大成功。
林尚能 戰勝學院
想轉職但卻不知道要做什麼還是要選擇創業
想轉職但卻不知道要做什麼還是要選擇創業
我現在正處於38歲一個很尷尬的年紀,大學讀的是應用英文,但語言這種東西就是日子久了沒碰就消失了,所以現在英文也只剩能出國旅遊的程度。 畢業後去研修了法式甜點,起初在餐廳、飯店、甜點店都待過,也有自己做過個人工作室接單客製化甜點、偶爾也有接教學甜點老師的案子,但收入都不是很穩定,而且眾所皆知餐飲業是非常高工時且高勞力的。 後來有一年我跑去酒商賣過葡萄酒跟清酒,但覺得不是很適合也就離開了。 做了快十年直到我去年我出了一場車禍斷了一條腿,手術醫藥費用等等的花光了我的積蓄,現在的我無法久站,走路有點跛腳,而我也因為以前種種原因包括職場霸凌患上了憂鬱症已長達五年。 我的情況並無法拿到身心障礙手冊,但我的身體也沒有辦法再負荷餐飲內場的工作了,沒辦法快速移動走路或長站,使得能找的工作範圍很侷限,又加上憂鬱症身心狀態很不好。 其實我已經投一些辦公室行政方面的履歷三個月了,但一直還沒有著落,因為我在東部工作機會確實少,可是我現在也沒有積蓄不可能搬去大城市找工作。 甚至之前一直在想要不要去上什麼電腦技術課程或是考公職,但我連補習費都拿不出來,現在就是啃老族。 除了餐飲我沒其他技能,但我真的很排斥再做餐飲業,可是家人朋友覺得我就算是重新在家在網路販售甜點或是去路邊賣雞蛋糕都可以。 實在是不知道自己該怎麼再重新爬起來面對人生,但我的確是需要有收入需要錢。 不確定自己是否有辦法再面對所謂的辦公室生態,之前自己做工作室雖然時間彈性可自我安排,但收入不穩定競爭激烈。 當然勉強自己去找工作先有收入是安全牌,但我覺得我因為身心狀況可能都會待不久。 有點想借錢小額創業又怕失敗的話自己無法承擔風險。
做了那麼多年設計,該轉職做什麼?產業?
做了那麼多年設計,該轉職做什麼?產業?
現況 : 目前擔任餐飲小品牌的視覺設計,任職2年。座標台中,因種種因素,從原本的社群小編、包括所展場規劃、平面設計、後台營運,也吃下行銷 / 行政 / 客服..等。 工作經驗 : 系統商的視覺設計兼營運-->這份工作帶給我的成長是飛躍性的,過程中有點痛苦,但又樂在其中,像是在既有的SOP中發揮(聽起來有點矛盾),每個專案的時間軸非常清晰,與客戶接洽時主導權在手中,又可以完美達到專案成果,設計在這邊算是非主要,但依舊可以同時進行,時間很緊湊卻非常充實! 可以提供我專業度,也可以稍稍建立流程讓後人跟著走,以及有效溝通和成長的公司,只可惜工作範圍不太明確。 以及兩份品牌設計師,跟目前職位內容差不,就不贅述了~ 觀察自己在工作內容,較印象深刻、可以真正燃燒自己的時刻,比較像是我可以為對方帶來什麼價值,或是明確解決了什麼。像是可以把混亂的SOP手冊建立起來,補足一些細節和條文,讓制度更乾淨明確。也不排斥跨部門溝通,因為我滿喜歡團隊合作的感覺,現在這份都是獨立作業,少了討論的感覺差很多~ 目前滿迷茫混亂的,有在觀望專案管理(PM)、營運管理、活動企劃的走向,職位滿跳痛的,但看了職缺都有興趣,希望把設計慢慢轉向副業,想成為一個有真正解決問題能力的人! 謝謝看到這邊的你
創業該全職!還兼職?哪個適合妳?
創業該全職!還兼職?哪個適合妳?
https://www.youtube.com/shorts/HkkDHPMjcUM 你喔想創業,但不敢放棄手上的工作 萬一創業初期沒賺錢,辭掉原本的工作就完全沒收入了 存款也不夠怎麽辦? 可是邊工作,只能用休息時間創業 進度慢而且好累啊怎麽辦? 全職創業跟兼職創業有不同的方法 有的人就是需要破釜沉舟、沒有退路、大破大立,才會成功 有的人需要立於不敗、再求勝、穩操勝券,才會成功 你知道自己是哪種人嗎? 創業是修行,是認識自己最快的途徑 有的人雖然只用下班的時間創業 但是他付出的時間跟心力,比上班還多 有的人雖然他說他全職在創業 可是一整天付出在創業的心力跟時間,還不到8小時 所以重點不是全職?還是兼職? 而是你寶貴的時間跟心力,有沒有拿出來? 拿不出來!全職創業只是在浪費,得不到結果 兼職創業都在內耗,兩邊都吃力不討好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適合全職還是兼職創業? 私訊我"全職兼職" 尼歐教練教你練
尼歐教練 短影音行銷、自媒體變現、個人IP創業交流
入職第二天,看到公司還在安排求職者面試我的職位
入職第二天,看到公司還在安排求職者面試我的職位
各位好,今天是我在公司任職的第二天,我從事人事行政,第一天遇到硬體設備下午才組裝好,而軟體設備在第二天才安裝好,於是乎這兩天我只學到了一點點東西,其餘時間都在當閒人。 主管在第二天早上把我拉入了行政群組,但在剛剛下班前我看見行政群組裡的人張貼了一份面試人事行政的求職者履歷,那份求職者應徵的職位就是我當初應徵的職位,說要安排後天面試(而我也在那個群組裡,超尷尬) 我想起我當初面試時,老闆就有跟我說目前行政部門的人數比例算飽和,所以只會招一位行政助理,所以我在猜想他們又開始面試求職者的話,我是不是大概率要被換掉了,因為我這兩天根本沒有什麼生產力,表現不佳的情況被換掉還是有的。 但又會想到主管跟我說了一些要跟同事互相交接關照的事項,讓我很疑惑如果想換掉我還會交代這些嗎?還是資方也在騎驢找馬呢? 再加上主管10月份就要生產了,所以他留職停薪的這段空窗期會交接給我這個職位,我如果往樂觀方面去想,會不會也有可能他們錄取我後,怕我做不到幾天跑掉,所以才多面試其它求職者放著當預備軍 但又會覺得我這樣想是不是太樂觀了呢?還是這真的是資方募集人才的正常作業流程呢?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每週爆紅 X 光片】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每週爆紅 X 光片】
EP20|9 歲 TikToker 的愚人節玩笑,竟變成超商真實上架新品?!Arizona「Rizzler Berry」行銷逆轉勝! ​ 來自洛杉磯的 9 歲 TikToker Christian Joseph Savasta(社群暱稱 "The Rizzler")因一支愚人節玩笑影片聲稱 Arizona 推出名為「Rizzler Berry」的新品果汁,結果引發大量討論與迷因轉發。 ​ Arizona Beverages 機智應對,不但沒有否認這個玩笑,反而真・推出了這款「玩笑變實體」的果汁產品,在 TikTok 爆紅並創造驚人銷量與品牌關注度。 ​ 🚩 一、Arizona 品牌行銷做對了什麼? 📌 品牌行銷手法-擁抱惡搞,反向授權創意 ・將用戶原創(UGC)惡搞內容轉為品牌行動,推出「玩笑口味」真實販售。 ・主動邀請創作者 Christian 拍攝官方廣告,傳遞幽默與真誠的品牌性格。 ​ 📍 我們學習到什麼? ・當面對品牌被玩笑化,與其制止,不如擁抱,轉化為文化共創的機會。 ・幽默和社群語言結合時,品牌更能打入 Z 世代。 ​ 📌 數位行銷操作-從玩笑影片延伸至產品全流程 ・觀察愚人節期間社群關注度,快速響應內容熱潮並註冊商標。 ・官網、社群平台、影片合作同步啟動行銷節奏,緊咬討論熱度。 ​ 📍 我們學習到什麼? ・現代品牌必須「超即時」應變,一旦出現社群話題契機,要有能力快速做決策與資源調度。 ・從玩笑到真品,過程中需要快速整合法務、製造、設計與社群操作,形成短鏈閉環。 ​ 📌 社群議題行銷-從愚人節迷因到 TikTok 病毒式分享 ・大量 TikTok 使用者仿效原創影片風格拍攝開箱、試喝與「我也來出一款新品」挑戰。 ・話題延燒至 Reddit、Instagram Reels,創造跨平台迷因風暴。 ​ 📍 我們學習到什麼? ・議題不是設計出來的,而是「承接」社群中天然發生的熱點,品牌需具備議題反應速度與創造延續性的能力。 ・迷因話題一旦形成,要積極鼓勵社群二創與參與,而非只做單向推播。 ​ 📌 行銷平台布局-整合社群 × 電商 × 實體渠道同步發酵 ・社群媒體推播與官方網站導購並行,實體便利商店同步上架。 ・線上設計互動活動(例如:如果你也能命名下一款飲料?)鼓勵用戶創意參與。 ​ 📍 我們學習到什麼? ・話題若只停留在線上,將難以轉化為真實收益。社群流量需透過實體上架、零售整合完成轉單與話題封頂。 ・品牌操作應具備「話題觸媒」與「商業兌現」的雙重節奏思維。 ​ 🚩 二、如何實際應用這套心法?(實務步驟) ✅ Step 1:持續關注社群自發創意,設立回應機制與授權流程。 ✅ Step 2:設計「快速量產原型 → 試水溫 → 量產上架」的產品開發節奏。 ✅ Step 3:邀請原創者參與官方擴散,建構真誠品牌參與感。 ✅ Step 4:整合線上+線下渠道,讓玩笑轉變為真實話題與銷售閉環。 ​ 🚩 三、啟發是什麼? 👉「社群共創」將是下一波品牌病毒式行銷的核心。 ・品牌不再只是單向說故事,而是要從「社群玩笑中找洞察」,從「UGC 中找商機」。 ・越真誠、越幽默、越快速響應的品牌,越有機會成為文化的一部分,而不只是賣商品而已。 ​ 💬 你是否也曾看到哪個社群迷因很適合變成品牌的下一個話題操作呢? 歡迎留言與 Steven 一起拆解更多品牌病毒擴散策略!
黃逸旻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
餐飲業轉職資料分析師,會不會很奇怪?
餐飲業轉職資料分析師,會不會很奇怪?
本科系是商科畢業,剛畢業剛好碰到疫情,因為當時餐飲的職缺必較多,而且薪水也較高一點,所以就找了餐飲的工作,因為第一份的薪水覺得還是偏少,所以後來換到現在這份也是餐飲的工作 到現在也在這個餐廳做了2年半了,從去年中就一直覺得工作很無聊,又不是很想在餐飲業精進,所以就想換工作 想轉職成資料分析師是因為我還蠻喜歡看數據做分析,而且覺得應用在商業上,會蠻有趣的,所以就著手準備,開始學習使用資料庫、python、統計概念、機器學習模型這些分析會用到的技能 今年,因為換主管,而我很不喜歡這個主管的行事風格,最近還因為很奇怪的理由直接扣我的年中獎金,再加上有個同事因為生病,每個月至少都請一個星期的假,請假就算了,還要到他快上班時,才告知主管要請假,主管就算提早知道他要請假,也不在群組告知一下,每次到我上班到現場時,才知道他又請假,他的工作又會跑到別人身上,讓我真的很不爽,所以最近就離職了 這些天要開始投履歷,雖然我有做出一些作品集,但還是會擔心會不會因為我之前的工作經驗都是餐飲業,而導致我很難轉職成功?
「接案作品集」怎麼準備?6大要素及不同客戶應對技巧
「接案作品集」怎麼準備?6大要素及不同客戶應對技巧
對自由接案工作者來說,「作品集」往往比履歷更能展現你的專業度與價值。一份好的接案作品集該怎麼準備?作者為軟體工作者,分享好作品集的6大必備要素,並用自身經驗解析技術型、設計導向、非技術型與綜合型客戶的關心重點,幫你打造更有說服力的作品集。本文節錄自《不想上班的勇氣:軟體工作者的第一本接案指南》。 文/陳泰銘(Taiming) 本文目錄(點擊可快速前往) 為什麼需要準備接案作品集?接案作品集準備方向:依照不同接案類型、客戶來調整好的作品集應該具備的6大要素沒有作品集怎麼辦?最好平時就累積Side Project 為什麼需要準備接案作品集? 作品集是接案者的「敲門磚」,能夠幫助潛在客戶快速了解你的能力、風格和經驗。有時候,你的作品集甚至比你的履歷還重要,因為它是最直觀的證明,展示你的專業度和價值。 客戶沒有時間細聊,先看作品決定是否聯繫你 比起履歷,作品集更能說明你的實力 客戶更信任有實際案例的接案者 降低溝通成本,幫助客戶確定風格與需求 讓你在競爭者中脫穎而出 當你在社群平台或論壇上看到有人發問:「有人可以幫我做插畫設計嗎?」如果你只是留言「我可以做」,很容易淹沒在眾多回覆中,客戶也不會特別關注你。但如果你直接附上作品集連結,讓對方點進去就能看到你的實力,成功機率就會大幅提升。這樣的方式不僅能讓你在競爭中脫穎而出,也能迅速抓住客戶的注意力。 接案作品集準備方向:依照不同接案類型、客戶來調整 一開始瞄準方向很重要,因為不同類型的客戶關心的重點不同,你的作品集應該根據你的目標市場來調整。例如: 技術型客戶:展示程式碼品質與技術細節 當你的目標客戶是開發公司或技術團隊時,他們更關心你的技術能力,而不只是表面的作品展示。例如,當一間軟體公司正在尋找後端開發者時,他們不會單純看UI設計,而是會評估你的程式碼品質、架構設計與API文檔。如果你的作品集包含GitHub專案連結、技術架構解析、程式碼片段或效能優化案例,將更能說服這類客戶,讓他們相信你具備專業的開發能力。 非技術型客戶:強調成果與商業價值 當你的客戶是中小企業或個人創業者時,他們通常不懂技術細節,而是關心你的工作能否為他們帶來實際價值。例如,一位餐飲業老闆希望建立線上訂餐系統,但他不懂技術,對「技術堆疊」也沒有興趣。他想知道的是這個系統能否提升業績、減少人工成本、讓顧客更方便。因此,針對這類客戶,你的作品集應該側重於案例說明,包含專案背景、解決的問題、最終成果與數據,例如「這個網站讓客戶下單率提升30%」,而不是單純列出技術細節。 設計導向的客戶:重視視覺呈現與品牌一致性 當你的客戶是品牌商、電商品牌或行銷團隊時,他們關心的是視覺美感與風格統一性,而不是技術實作的細節。例如,一位服飾品牌老闆希望找人設計一組社群貼文模板,他不會關心這些設計是用Photoshop還是Figma製作的,而是想知道你的設計是否符合品牌形象,能否吸引目標受眾。因此,你的作品集應該著重展示設計風格,提供高品質的圖片、完整的設計概念,並附Behance、Dribbble或Figma連結,讓客戶能夠直觀地評估你的視覺風格是否符合需求。 綜合型客戶:需要靈活調整作品集內容 有些客戶的需求涉及多個面向,例如,一家新創公司希望開發一款APP,他們既關心UI設計,也重視技術架構與開發能力。在這種情況下,若你的作品集過於單一,可能無法完整展現你的能力。最佳做法是針對不同領域準備不同版本的作品集,例如一份專注於UI/UX設計,另一份則強調技術架構與開發過程,這樣才能根據不同客戶的需求靈活調整,確保你的作品集能夠精準打動對方。 因此,一開始要明確你的目標客戶,這樣作品集才能精準打動對方,而不會顯得雜亂或無法吸引適合的機會。 好的作品集應該具備的6大要素 一份優秀的作品集,不只是展示你的能力,更應該幫助潛在客戶快速理解你的價值,並建立信任感。以下是作品集應該具備的關鍵要素: 1. 清楚的自我介紹與專業定位 你的作品集應該開門見山地說明你的專業領域,例如「專注於SaaS產品開發的全端工程師」或「專精品牌識別與UI設計的視覺設計師」,讓客戶一眼就能理解你的核心技能與市場定位。 2. 精選案例,而非堆砌大量作品 作品集不應該只是單純堆放所有作品,而是要精選最具代表性的案例,並確保這些案例與你的目標市場匹配。例如,如果你主要服務科技新創,那麼展示SaaS產品設計或開發案例會比一般電商網站更具說服力。 3. 案例背景與解決方案 單純的圖片或程式碼展示不足以吸引客戶,你應該為每個案例補充背景資訊,例如:「這是為某家新創公司開發的會員系統,目標是提升用戶留存率」,然後說明你的解決方案與貢獻,例如:「透過重新設計UI/UX,讓註冊轉換率提升20%。」這樣的敘述能讓客戶更容易理解你的價值。 4. 數據與成果驗證 如果可以的話,加入量化數據來證明你的工作成效,例如「重新設計後的網站,跳出率降低25%」、「API優化後,請求速度提升40%」,這樣的數據能讓你的作品更具說服力,提升客戶的信任度。 5. 直覺且專業的視覺呈現 作品集的排版應該簡潔清晰,避免雜亂無章的內容堆砌。如果你是設計師,這本身就是對你美感能力的考驗;如果你是工程師,也應該讓專案展示清晰易讀,像是使用卡片式設計來分類案例,或提供 GitHub 連結搭配摘要說明。 6. 聯絡方式與行動呼籲(CTA) 無論作品集是網站、PDF還是簡單的Notion頁面,都應該明確提供聯絡方式,例如Email、LinkedIn、或接案平台連結。此外,可以加上一些行動呼籲,例如「有興趣合作嗎?歡迎來信討論!」,讓客戶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與你聯繫。 透過以上這些要素,你的作品集不僅能夠有效展示你的專業能力,也能提升轉換率,讓潛在客戶更容易做出決策,進而提高你的接案成功機會。 沒有作品集怎麼辦?最好平時就累積Side Project 其實,比起事到臨頭才急著找作品集,最有效的方法是平時就主動累積Side Project。不論是為了解決某個小問題、實現自己的點子,還是純粹為了學習新技術,只要能完成、有成果可展示,就能成為你的實戰證明。 Side Project不需要商業化,也不必太龐大,關鍵是能展現你的能力與風格。這些專案可以放在你的個人網站、GitHub、Behance、Notion或Medium等平台,讓潛在客戶在搜尋你的名字時就能看到。 以下是一些常見的發想與執行管道: 解決自己的痛點:把日常遇到的問題變成產品,例如排程工具、記帳App、小型自動化腳本等。 模仿與改造:挑一個你喜歡的網站或應用,試著重製、優化或加入新功能。 開源貢獻:參與GitHub上的開源專案,累積實戰經驗與人脈。 挑戰題目平台:參加如Frontend Mentor、Dribbble Weekly Warm-up、Kaggle等主題挑戰。 幫朋友或社群做東西:主動幫朋友設計海報、開發活動報名網站、製作社群 BOT 等。 紀錄學習歷程:把你學會的新技術或解法整理成部落格、教學影片或Notion範本。Side Project的價值,不只是讓你練功,更是你與客戶溝通時最有說服力的「非商業作品集」。尤其在你還沒太多實戰經驗時,它們能說明你的主動性、邏輯思維、執行力與品味。 節錄自:博碩《不想上班的勇氣:軟體工作者的第一本接案指南》/陳泰銘(Taiming) 著 獨家課程推薦:【設計師接案必修課】從作品集到報價,系統化讓專業變現 [joblist_plugin title='更多104【軟體工程類 接案】工作機會' url='https://www.104.com.tw/jobs/search/?jobcat=2007001000&mode=s&page=1&ro=2&keyword=%E6%8E%A5%E6%A1%88&order=15' amount='4'] 更多【自由接案】分享: 上班族也掀「斜槓兼職」熱潮!高薪兼職時薪破千,兼職工作機會懶人包 接案族該如何報稅?一文搞懂「接案外包」的報稅技巧,趕快收藏! 設計接案合約必備5大要素!保護權益必知,終結客戶鬼打牆 接案報價不是憑感覺!給新手的基礎報價公式參考 2025 最完整免費接案平台、接案社群總整理(附設計、行銷外包接案工作機會)
【104職場力】
主管接受批評為何如此重要?4招建立正面回饋文化
主管接受批評為何如此重要?4招建立正面回饋文化
原標題:為什麼主管應該主動聽取批評? 在瞬息萬變的職場環境中,主管不僅需要掌握領導技巧,更需要有勇氣接受來自下屬的建設性批評。這種主動尋求負向回饋的態度,有助於他們改進管理風格,並推動團隊成長。而哪些類型的主管更願意接受批評?以及企業如何建立開放的回饋文化和提升部屬專業能力,從而打造一個高效且協作的工作環境。透過深入分析,我們將揭示為何聆聽批評是成功管理者必備的一項技能! 文: 小婉家族研究生 周郁恩   | 工商心理實驗室 在快速變動的職場中,回饋是提升工作表現的關鍵。不只是員工需要回饋,主管也需要從部屬了解自己可以如何改進。這種主動去聽取批評的行為,叫做負向回饋徵詢。 什麼是負向回饋徵詢? 負向回饋徵詢意即主管主動請部屬指出自己的缺點或不足之處,以改善自己的領導方式。這和一般的讚美或建議不同,它需要主管有足夠的心理素質來接受批評,並從中學習。 什麼樣的主管會主動徵詢批評? 研究發現,主管的個性會影響他們是否願意聽取負向回饋,主要為以下兩種: 1.喜歡學習的主管:這類主管認為能力可以透過努力提升,所以他們不怕批評,反而會把批評當作成長的機會而更容易主動請部屬指出問題。 2.在意表現的主管:這類主管非常重視自己的形象,怕別人覺得他們不夠好。因此,他們通常會避免主動徵詢負面意見。 成為留才好主管 ,打造共好團隊>> 主管相信回饋有用嗎? 主管是否願意聽取負向回饋亦取決於他們是否相信回饋真的有幫助。喜歡學習的主管通常認為回饋對提升自己有用,所以更常主動徵詢。而在意表現的主管則認為回饋不一定有幫助,反而可能讓自己難堪,所以他們不太願意去問。 部屬的能力也很重要 部屬的專業能力會影響主管是否願意聽取他們的意見。如果部屬很專業,主管會更信任他們的回饋。反之,如果部屬經驗不足,主管可能會認為他們的回饋不夠專業,因而不太願意徵詢。 企業能怎麼做? 根據這些發現,企業可以採取以下幾個做法: 1.選擇適合的主管:挑選樂於學習、願意接受批評的主管,因為他們更容易帶領團隊進步。 2.提供回饋訓練:教導主管如何有效地接受和利用負向回饋,特別是幫助那些在意表現的主管理解批評的價值。 3.建立開放的回饋文化:鼓勵主管和部屬之間進行坦誠的交流,讓回饋成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4.提升部屬專業能力:加強部屬的專業培訓,讓主管更信任他們的意見,促進正向回饋循環。 主管主動徵詢負向回饋,不僅能幫助他們改進管理方式,還能促進整個團隊的成長。理解主管的個性和部屬的專業能力,能幫助企業打造一個更健康、更有效率的工作環境。 小婉家族研究生:N 參考資料: 方沴淳、紀乃文(2024)。主管目標導向特質與負向回饋徵詢行為:主管回饋效用信念與部屬專業能力的干擾式中介效果。《組織與管理》,17(1),107-148。https://doi.org/10.53106/199687602024021701003 看更多來自工商心理實驗室的好文 >> 追劇很廢嗎?抽離、放鬆懂「下班」隔天更有活力! 工作久坐健康風險高!科學證實「微休息」的4大好處 AI如何改變我們工作關係和對公司的信任感 擺脫星期一症候群「週一最低限度努力」成為職場新趨勢 Z世代安靜離職消失了嗎?不,它進化成「怨恨缺勤」 超過5000+的HR都報名過的104人資學程!求職成效提升至4.5倍!>>   提升員工帶動企業的成長!最划算的教育訓練方案首選>> 成為人資市集Line好友獲得最新課程優惠及免費講座資訊>> 訂閱人資市集電子報獲得專家工作分享及產業新知 >>
【104職場力】
嘿!待業中還在找方向嗎?🤔
嘿!待業中還在找方向嗎?🤔
最近Amazon Web Services(AWS)發布的一項研究說,懂AI的人的薪水可能會 漲到39%!尤其是在IT和研發領域,這可是一次難得的職涯機會!🎉 來參加我們的【生成式AI雲端應用開發工程師養成班】吧! 這是一個專門為待業青年和轉職者設計的課程,課程時間從113/9/23到114/1/9, 總計320小時。我們的課程從生成式AI技術的基礎開始,深入探討如何在雲端環境中 進行應用開發和系統整合。課程內容涵蓋雲端平台操作、AI模型應用、資料分析、影 像辨識、NLP開發、以及大型語言模型的實際應用,讓你在結業時擁有強大的技術實 力!✨ 📆報名截止:113/9/9 17:30 📆甄試日期:113/9/12 課程不僅有理論,還包含大量的實戰演練和專案開發,讓你在學習過程中充分應用所 學知識。更棒的是,課程結束後,我們還會安排廠商面試機會,助你快速踏上高薪職 涯,成為AI時代的技術專才!未來的你,可以成為雲端AI應用開發工程師、API開發 工程師,甚至是雲端解決方案架構師,職涯發展將充滿無限可能。 課程優點: 🟢全額學費補助:課程由勞動部全額補助,讓你無後顧之憂。 🟢豐富的實戰練習:320小時的課程涵蓋了多個實戰項目,讓你真正學以致用。 🟢結訓面試機會:結訓後我們會安排廠商面試,助你迅速踏上高薪職涯。 📞 聯絡方式: 有興趣嗎?不要猶豫,快來報名我們的說明會吧! 聯絡人:林小姐 電話:02-66414002 報名說明會: https://forms.gle/1cUa7fDmYNrVjVUn8 📚詳細課程內容 https://www.tibame.com/goodjob/GAC
緯育TibaMe 緯育TibaMe
想融入新公司卻被冷落?一定要「討好同事」,才能在職場生存嗎?
想融入新公司卻被冷落?一定要「討好同事」,才能在職場生存嗎?
剛到新公司報到,要如何融入職場?有些人認為「職場要靠討好同事才能生存」,但其實這是常見的誤區。職場人際關係的核心,不是刻意取悅他人,而是展現專業、保持基本禮節與友善,讓必要的合作能順暢進行,解析「討好」不等於「好人際」的真相。本文節錄自《有些關係,再善良也不必留》。 文/南仁淑 我是30多歲的上班族,總是為職場人際關係而苦惱。雖然已經有點年紀,但因為中間有一段時間沒有工作,去年才加入現在的公司。也因為這樣,所以公司裡跟我年紀差不多的人,或年紀比我小的人都已經成為主管,我覺得他們好像不怎麼喜歡我。 我跟這些人幾乎沒有友善對話的機會,除了工作之外,他們幾乎不會主動跟我搭話。我久違地回歸職場,很希望能夠好好維持公司生活。跟同事們維持好關係也是一種工作能力,更是社會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我一直很努力。我會分送零食給大家,也會把多肉盆栽當小驚喜送給同事,也很認真稱讚別人。我已經這麼努力了,但關係好像還是沒有好轉的趨勢。我該怎麼做才能跟他們拉近距離? 投稿中說到「跟同事們維持好關係也是一種工作能力」,這句話沒錯,但要是錯誤解讀,反而會讓職場生活過得更辛苦。 在職場上,人際關係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一旦順暢,工作時就能有良好溝通,較能獲得協助。這跟投稿者所想的「希望能拉近距離」是截然不同的意思。 在我認識的人裡,有些人在公司會展現自己陰暗的一面,有些人則給同事留下強烈的負面觀感。但即便如此,這些人在跟上司或下屬進行工作上的溝通時,總是能夠說服對方。他們會讓人覺得,確實這個人在個性上不太討喜,但為了自己的利益,會希望能跟他好好相處。為了讓工作順利,他們能夠用自己的方式維持必要的人際關係。所以雖然個性不算好,但職場生活相對平靜。 在職場上只要能做好自己的事情,所需的人際關係自然會形成。面對在公司共事的人,只要維持一定的禮節,保持適當親切的態度就好。如果再多做些什麼來示好,反而會適得其反。 公司裡有形形色色的人,有些人喜歡跟他人來往、善於表達個人想法。這些人大多是天生就擅長這些,而且從小就習慣主動親近他人。至於那些不擅長經營人際關係的人,就不該輕易模仿這種人。 當然,職場也是由人組成的地方,因此並非完全沒有情感上的聯繫。只要在工作中保持良好表現,並抱持「與其刻意親近,不如選擇友善待人」的心態,逐漸就會有關係更親近的同事出現。可以將這視為人生贈與的一份禮物。 如果投稿內容中談到的距離感,是因為對你抱持較差的印象所致,那首先應該要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在職場上,能把事情做好讓大家都輕鬆的人,自然容易讓人抱持好感。在職場上遇到工作能力差的新人,試圖為了拉近距離而接近自己時,的確會有不少人因為擔心受牽連,而選擇刻意保持距離。所以,無論如何都要記住,職場是大家討生活的空間,如果你因為很久沒有工作,導致難以適應職場生活,那首要之務就是盡快成為一個不需要他人幫助的人,而不是期待與同事建立良好關係,期待同事在有困難時來幫你。 如果你的工作能力提升,同事卻依然不喜歡你,那就不再是努力的問題。一個人會被喜歡還是討厭,並不是當事人努力就能改變。此外,我覺得來信中提到的那些距離感,也許是公司本身的氣氛所致。無論原因為何,當對方已經不太想與你拉近距離時,你卻過度親近或試圖送禮,反而會給對方造成負擔。 原本不喜歡的人就算做了什麼,也不會因此改變內心的看法。人的心並不是那樣運作的。有時候,我們會對某人一見如故,也可能隨著時間推移、接觸增多而變得親近,而有些人則無論如何都保持著淡淡的距離,沒有特別的原因。關係的建立來自於自己成為一個值得信賴的人,並且對他人友善,這樣自然會吸引合適的人靠近。 想在職場上建立不彆扭的人際關係,只需在溝通上努力,清楚表達自己的意見、保持親切的態度就好。如果想努力在短時間內博得他人好感,可能就要失望了,因為這些行為對人際關係沒什麼幫助。 當你在職場上感到被疏離時,如何應對? 記得,在職場能把工作做好的人就是好人。 不要為了獲取對方的好感而努力。 比起刻意親近,不如友善待人。 不必認為自己一定要跟所有人都變親近。 節錄自:聯經出版《有些關係,再善良也不必留:擺爛同事、有毒情人、自私朋友……,不必迎合他人的26個練習》/南仁淑 著
【104職場力】
職場也有情緒勒索!恐懼、內疚、責任3大常見類型及應對策略
職場也有情緒勒索!恐懼、內疚、責任3大常見類型及應對策略
原標題:職場也有情緒勒索,你查覺到了嗎? 在職場中,情緒勒索不僅對個人心理健康構成重大威脅,也嚴重影響組織的生產力與文化。這篇文章深入探討職場情緒勒索如何增加壓力、降低自尊心和引發職業倦怠,同時導致整體工作表現下滑和人才流失。為減少這些負面影響,個人需要識別並拒絕不合理要求,而組織更應培養健康文化,通過領導者培訓及心理健康支持來防範問題擴大。我們將揭示如何建立一個更具支持性與互信的工作環境。 文: 小婉家族研究生 王志慈   | 工商心理實驗室 情緒勒索是一種心理操縱策略,施壓者利用受害者的情緒弱點來達成自身目標。這種操縱通常伴隨威脅或隱含懲罰,迫使受害者在恐懼、內疚或責任感的驅使下服從。在職場中,也有情緒勒索,稱之為職場情緒勒索(Workplace Emotional Blackmail),職場情緒勒索可能來自上司、同事或組織文化,對員工的心理健康和工作表現造成深遠影響。 情緒勒索的概念最初並不明確,但隨著研究的深入,它逐漸發展成一個具有具體行為模式的概念。根據文獻,情緒勒索被定義為一種操控性行為,其中勒索者使用威脅、內疚或責任感來迫使受害者作出某些行為。這種行為模式強調情感上的操控與壓迫,並且可以影響員工的決策和行為。 與一般的職場霸凌不同,情緒勒索特別強調情緒操控和隱性壓迫,並不依賴外顯的敵對行為。它通過暗示威脅、內疚或責任感來影響員工的行為,通常是一種更隱晦的操縱方式,並在長期中慢慢侵蝕員工的心理健康和工作動力。 根據研究,情緒勒索的操縱方式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恐懼型(Fear-based Blackmail):透過暗示負面後果來威脅受害者,例如「如果你不這麼做,你可能會被解雇。」或「如果你不加班完成這項工作,你的晉升計劃可能會受到影響。」 2.內疚型(Guilt-based Blackmail):使受害者產生內疚感,例如「如果你不幫忙,團隊會很失望。」或「都是因為你動作太慢,我只好幫你做,但這讓我真的很累。」 3.責任型(Obligation-based Blackmail):利用道德或責任感強迫受害者屈服,例如「我們都這麼努力工作,你不應該讓大家失望。」或「我們是一個團隊,工作這麼多,你多做一點也是在幫助團隊。」 在職場情緒勒索中,長期受到情感操控的員工往往會經歷自我消耗(Ego Depletion),這指的是員工的心理和情感資源被不斷消耗,最終導致疲憊和動力缺乏。根據研究,情緒勒索通過不斷施加情感壓力,使員工的自我控制資源消耗過度,這會降低員工的反應能力和心理韌性,最終導致他們感到無力反抗或發聲。這種自我消耗的結果常常是員工沉默(Employee Silence)。當員工長期處於情緒勒索的壓力中,他們往往選擇隱忍而非表達意見,這種沉默不僅限於拒絕發表不滿,也會影響到員工對工作的參與度和創造力。長期的沉默可能會進一步加劇職場的壓抑氛圍,進而降低團隊的合作和工作動力。 提供員工減壓及正確的溝通方式 >> 依據過去的研究發現,職場情緒勒索將產生諸多負面影響: 1.心理健康方面 ˙壓力與焦慮增加:長期受到情感操控可能導致焦慮和壓力過大,從而影響專業表現。 ˙自尊心下降:受害者可能會質疑自身價值,進而導致自信心下降。 ˙職業倦怠(Burnout):持續的心理壓力可能使員工感到疲憊、冷漠,降低工作動力。 2.工作表現與組織方面 ˙生產力下降:員工可能因害怕衝突而順從,導致過度工作或注意力分散。 ˙組織文化惡化:若情緒勒索成為常態,將形成一種壓迫性、缺乏信任的工作環境,進而影響團隊合作。 ˙人才流失:長期承受壓力的員工可能選擇離職,增加組織的人才管理成本。 為了減少職場情緒勒索的負面影響,個人與組織層面均可採取相應措施: 1.個人應對策略 ˙識別與拒絕:學會識別情緒勒索的模式,並勇於拒絕不合理的要求。 ˙建立健康界限:清晰劃分工作與個人界限,避免過度承擔情緒責任。 ˙強化心理韌性(Resilience):通過建立支持系統(如家人、同事或心理諮詢)來緩解壓力。 2.組織層面策略 ˙領導者培訓:為管理者提供有關創建健康職場文化的教育,避免使用操縱策略。 ˙心理健康支持:建立員工心理健康計劃,例如諮詢服務或壓力管理課程。 ˙反霸凌政策:制定明確的反霸凌規範,確保員工在無恐懼的環境中工作。 職場情緒勒索是一個具有深遠影響的現象,對員工的心理健康和整體工作表現構成威脅。透過個人應對策略與組織層面的預防措施,能夠有效減少其負面影響,促進更健康、互信的職場環境。 小碗家族研究生 Vicky 資料來源: Kao, Feng-Hsia. “Workplace Emotional Blackmail: Conceptual Clar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 Current psychology (New Brunswick, N.J.) 43.30 (2024): 24809–24822. Web. Zhou, Jianming, Ping He, and Jiansheng Chen. “Workplace Emotional Blackmail, Ego Depletion, and Employee Silence.”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51.8 (2023): 1–11. Web. 看更多來自工商心理實驗室的好文 >> 追劇很廢嗎?抽離、放鬆懂「下班」隔天更有活力! 工作久坐健康風險高!科學證實「微休息」的4大好處 AI如何改變我們工作關係和對公司的信任感 擺脫星期一症候群「週一最低限度努力」成為職場新趨勢 Z世代安靜離職消失了嗎?不,它進化成「怨恨缺勤」 超過5000+的HR都報名過的104人資學程!求職成效提升至4.5倍!>>   提升員工帶動企業的成長!最划算的教育訓練方案首選>> 成為人資市集Line好友獲得最新課程優惠及免費講座資訊>> 訂閱人資市集電子報獲得專家工作分享及產業新知 >>
【104職場力】
[免費直播報名】 1小時快速掌握讓工作卡關變通關的關鍵要訣🔥
[免費直播報名】 1小時快速掌握讓工作卡關變通關的關鍵要訣🔥
😓 這些場景,你是不是也遇過? ✘ 跨部門簡報,重點被跳過,沒人買單 ✘ 提案講完,主管只回「再調整一下」 ✘ 客戶談合作,心裡覺得有戲,卻一直無法成交 ​ 這不是能力問題,而是缺少策略! 👉 9/18(四) 讓擁有超過 22 年商務諮詢服務經驗,且擅長 #策略規劃 和 #解決方案設計 的呂欣老師,帶你用 AI 工具拆解工作任務、精準分析對象、建立說服邏輯! ​ ▍ 1 小時你將學會 ✅ 任務策略拆解術 ✅ NotebookLM 策略資料庫實作 ✅ Gemini 攻心說服架構示範 ​ ​ ▍ 直播講座資訊 🔹 時間:9/18(四) 20:00~21:00 🔹 講者:世界 500 強企業外聘商業顧問 ​ 呂欣老師 🔹 講座形式:線上直播(將於活動前 1~3 天email提供直播連結) 🔸 立即報名:https://tibame.tw/oEoM4 🎁 本次報名且出席直播即可獲得 【工作任務拆解模組 + 講師獨家 Prompt】 ​ ​ #緯育tibame讓緯育提拔你 #人才賦能 #AI軍師 #AI工具 #生成式AI據點
緯育TibaMe 緯育TibaMe
一直抱怨卻不離職的人,究竟在想什麼?
一直抱怨卻不離職的人,究竟在想什麼?
同事明明常常抱怨工作環境,但面對不喜歡的處境,卻始終沒有離職,這究竟是為什麼呢?104人力銀行專訪心理師陳湘妤,一起探討那些總被負能量包圍的同事,為什麼寧可待在不喜歡的環境中,也不願離開?而身為旁觀者的我們,又該如何面對他們不斷的抱怨呢? 文/104人力銀行官方IG 抱怨是一種補償心態 許多人其實「還沒到做決定的時候」。他們暫時沒有足夠的勇氣或資源選擇離職,於是抱怨成了一種補償。抱怨的過程能幫助他們平衡內心的不滿,避免自己完全陷入「我很糟糕」的自責裡。 心理學解釋:習得性無助  心理學中有個專有名詞叫 「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 當一個人反覆經歷「努力了也沒有改變」的經驗,就會漸漸相信自己「無能為力」。於是,他們傾向將責任推給外部環境:  是工作環境不好  是同事、主管造成的困境  是市場不給機會  這樣的自我敘事,能讓他們覺得自己不是「最糟糕的那一個」。 抱怨的另一面:其實在整理資源  雖然抱怨常讓人感覺負能量滿滿,但對當事人來說,每一次抱怨,都是在重新盤點「我有哪些資源」「我面臨什麼困境」。換句話說,這是一種自我梳理的過程,對即將做決定的人,其實非常重要。  如果你是傾聽者:練習同理,而不是解決 面對這樣的同事或朋友,不需要急著給建議。最重要的前提是「不要站隊」,而是透過傾聽與同理,讓對方感覺被理解。你可以這樣回應: 「我聽到你說這件事讓你很沮喪,如果是我,經歷這樣的狀況,我一定也會有這樣的感覺。」  「你覺得這件事情,會讓你想到其他經歷過的事情嗎?」  這樣的回饋能讓對方感受到:「我的感覺被聽見了」。而你也不需要承擔「解決問題」的壓力,避免被捲入他的情緒漩渦。  讓情緒被看見,是一種力量  抱怨不見得全然是壞事,有時候,它是人們在有限資源中努力平衡自己的方式。作為旁觀者,我們能做的,就是給予同理與傾聽,而不是急著改變對方。 ✨ 如果你也常在職場遇到這樣的小情緒,歡迎追蹤 104人力銀行 Instagram「職場談心室」!我們會用心理學的角度,帶你理性分析職場心情,幫助你更理解自己與他人。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104人力銀行|職涯生活|職人精神|求職求才(@104jobbank.official)分享的貼文
【104職場力】
工作久坐健康風險高!科學證實「微休息」的4大好處
工作久坐健康風險高!科學證實「微休息」的4大好處
原標題:屁股不要黏在椅子上,主動微休息身心更健康! 在現代辦公室文化中,坐著工作似乎成為不可避免的習慣,但這種久坐的生活方式正對我們的健康構成潛在威脅。從肌肉僵硬到心血管問題,再到心理壓力,長時間不活動的後果令人擔憂。然而,「主動微休息」這一簡便且有效的方法為我們提供了改善之道。通過每30分鐘短暫起身活動,促進身心健康,而不影響工作效率。本文將分享科學研究支持的益處與實施技巧,幫助企業打造更健康、活力充沛的工作環境。立刻行動起來,每天多給自己2-3分鐘的小小運動空間! 文: 小婉家族研究生 蔡怡芳   | 工商心理實驗室 你今天坐了多久?如果你是辦公室工作者,很可能一天有超過八個小時都坐在椅子上,埋頭工作、盯著螢幕,甚至連喝水、上廁所的時間都被壓縮到最低。然而,長時間久坐對身體的影響遠比我們想像的嚴重,從肌肉僵硬、腰痠背痛,到代謝變差、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甚至還可能影響心理健康,讓疲勞與壓力累積。 幸好,有一種簡單又有效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抵抗這些「久坐病」,那就是 「主動微休息」(Active Microbreaks)!最新的研究發現,每 30 分鐘站起來動個 2-3 分鐘,不僅能減少身體不適,還能提升專注力與工作效率。簡單來說,「起身動一動,健康跟著來!」 什麼是「主動微休息」? 「微休息」這個詞或許不陌生,很多人以為只要離開座位、滑個手機、看看窗外就算是休息,但「主動微休息」的概念可不只是換個姿勢而已!這類休息方式強調的是 「短暫、主動、有計劃的身體活動」,例如站起來伸展、轉動肩膀、原地踏步,甚至簡單的深蹲或抬腿運動都算數。 這不需要花太多時間,每 30 分鐘站起來動 2-3 分鐘 就能產生明顯的健康效益,而且這種做法不會影響工作效率,反而能讓我們的思緒更清晰,避免久坐帶來的疲勞與注意力下降。 免費多元職場講座,放鬆又有料 >> 研究怎麼說?科學證據告訴你動起來的好處! Radwan etal., 2021年的研究採用六項干預性控制試驗,分析了 232 位辦公室工作者,結果發現:「主動微休息」帶來的好處多到超乎想像,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減少肌肉與關節的不適 久坐最容易造成 頸部、肩膀、腰部和手腕的痠痛,甚至導致慢性肌肉骨骼疾病。但研究發現,每半小時起身做點輕運動,可以有效減少這些不適,讓身體保持靈活。 2.改善心血管與代謝健康 長時間靜坐會讓 血液循環變差、代謝率降低,甚至增加肥胖與糖尿病的風險。透過定期的微休息,能讓心臟保持活力、促進血液流動,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 3.減輕壓力與疲勞 工作累了、覺得腦袋卡住時,別急著喝咖啡提神,不如起來動一動!研究發現,短暫的身體活動能 幫助大腦釋放壓力、提升專注力,甚至讓心情更愉快。 4.不影響工作效率,反而讓你更專注! 很多人擔心頻繁休息會影響工作進度,但研究顯示,這些短暫的運動不僅不會影響表現,還能幫助我們更快恢復專注,提升整體工作效率。 如何在工作中實踐「主動微休息」? 既然「主動微休息」這麼有效,那該怎麼做呢?其實,方法非常簡單,這裡提供幾個實用的小技巧,讓你輕鬆養成動起來的習慣: 設定提醒:可以用手機或電腦設定鬧鐘,每30分鐘提醒自己起身活動一下。 站著接電話:如果可以,接電話時站起來走一走,比坐著講更健康! 會議中增加動態:開會時可以嘗試站立討論,或讓自己在空間內適度移動。 伸展動作:簡單的頸部轉動、肩膀擺動、深蹲、抬腳 都是很好的選擇。 走動一下:去裝杯水、去同事座位聊兩句、去個洗手間,都是微休息的機會! 老闆、員工一起來,讓辦公室更健康! 這項研究還建議,企業與管理者應該支持員工在工作中進行主動微休息,例如: 設置活動提醒,鼓勵員工在固定時間進行簡單運動。 設計健康空間,如站立辦公桌或小型運動區,讓員工更容易活動。 營造健康文化,讓「動起來」成為公司的一部分,而不是額外的負擔。 動起來,你會發現身體變得更輕鬆! 久坐帶來的健康風險不容忽視,但只要稍微改變習慣,每天多站起來動一動,就能對身心健康帶來巨大的好處。現在開始,每 30 分鐘站起來活動 2-3 分鐘,你的身體會感謝你,工作效率也會跟著提升! 所以,不要讓屁股黏在椅子上,現在就起身動一動,讓自己更健康、更有活力吧! 資料來源: Radwan, A., Barnes, L., DeResh, R., Englund, C., & Gribanoff, S. (2022). Effects of active microbreaks on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well-being of office workers: A systematic review. Cogent Engineering, 9(1). https://doi.org/10.1080/23311916.2022.2026206 小婉實驗室 蔡怡芳 圖:ChatGPT 看更多來自工商心理實驗室的好文 >> 追劇很廢嗎?抽離、放鬆懂「下班」隔天更有活力! AI如何改變我們工作關係和對公司的信任感 擺脫星期一症候群「週一最低限度努力」成為職場新趨勢 能者多勞?還是忍著過勞? 小心引發工作倦怠 Z世代安靜離職消失了嗎?不,它進化成「怨恨缺勤」 超過5000+的HR都報名過的104人資學程!求職成效提升至4.5倍!>>   提升員工帶動企業的成長!最划算的教育訓練方案首選>> 成為人資市集Line好友獲得最新課程優惠及免費講座資訊>> 訂閱人資市集電子報獲得專家工作分享及產業新知 >>
【104職場力】
追劇很廢嗎?抽離、放鬆懂「下班」隔天更有活力!
追劇很廢嗎?抽離、放鬆懂「下班」隔天更有活力!
原標題:下班後的選擇,哪種方式能讓你明天更有活力? 你是否也曾下班後仍心繫工作,導致輾轉難眠、隔日精神不濟,甚至還沒上班就壓力山大?現代職場巨大的壓力,讓員工的心理健康與工作表現面臨挑戰。本文將告訴你下班後有效提升活力的關鍵,聚焦於「心理抽離」與「放鬆」這兩種修復策略。了解這些實用策略,助你告別下班後焦慮,每天都能滿血回歸! 文: 小婉家族研究生 陳薇勻   | 工商心理實驗室 下班後還在想工作,結果睡不好,隔天一早超厭世? 還沒開始上班,就覺得壓力山大,根本不想動? 現代職場中,員工的心情變化對於工作表現與心理健康有重要影響。過去研究指出,快樂的員工通常能展現較高的工作績效、滿意度、創造力與生產力,而負向心情則可能導致工作績效下降、組織公民行為減少,甚至影響個人身心健康。此研究關注員工每日下班與上班之間的心情轉變,並探討放鬆與心理抽離在這個過程中的影響​。 此研究基於努力—修復模型(Effort-Recovery Model),探討員工在每日下班後的心情狀態如何影響隔天上班的情緒,並關注兩種重要的修復策略: 心理抽離(Psychological Detachment)—即員工在下班後是否能夠擺脫工作思考,真正遠離與工作相關的壓力。 放鬆(Relaxation)—即員工是否透過休閒活動來維持正向心情,讓自己身心放鬆。 免費多元職場講座,放鬆又有料 >> 此外,也進一步探討個人特質(盡責性與情緒穩定性)在修復機制中的調節作用。研究結果發現到,當員工在下班後處於負向心情時,他們較傾向採取「心理抽離(psychological detachment)」的方式來改變自身的認知,進而改善後續的負向心情;相反地,當員工下班後處於正向心情時,他們較會選擇「放鬆活動(relaxation)」來維持自身狀態,進而維持後續的正向心情。 然而,個性也會影響員工下班後的修復效果——高盡責性的員工即使嘗試心理抽離,仍因責任感強難以擺脫負向情緒,影響隔天心情;而高情緒穩定性的員工則較能透過放鬆與心理抽離來有效調節情緒,維持良好狀態。 心理抽離與放鬆是兩種有效的修復策略,但個人特質會影響其效果。因此,組織應提供員工紓壓與心理修復活動,以及提供員工社交機會,例如部門活動、運動社團或聚餐補助,以促進心理抽離;並鼓勵員工參與正向心理學相關課程,學習壓力管理技巧​。 小婉家族研究生 ROLA 參考文獻: 蔡泓育、方沴淳(2019)。每日下上班正負向心情的關係:放鬆與心理抽離的中介效果及盡責性與情緒穩定性的調節效果。人力資源管理學報,19(2),1-27。https://doi.org/10.6147/JHRM.201912_19(2).0001 看更多來自工商心理實驗室的好文 >> AI如何改變我們工作關係和對公司的信任感 擺脫星期一症候群「週一最低限度努力」成為職場新趨勢 能者多勞?還是忍著過勞? 小心引發工作倦怠 Z世代安靜離職消失了嗎?不,它進化成「怨恨缺勤」 學習時間管理就能提升效率?探索你的「時間特質」找到關鍵 超過5000+的HR都報名過的104人資學程!求職成效提升至4.5倍!>>   提升員工帶動企業的成長!最划算的教育訓練方案首選>> 成為人資市集Line好友獲得最新課程優惠及免費講座資訊>> 訂閱人資市集電子報獲得專家工作分享及產業新知 >>
【104職場力】
餐飲三巨頭搶才…年薪200萬 外場起薪上看5.25萬
餐飲三巨頭搶才…年薪200萬 外場起薪上看5.25萬
2025-09-02報導 經濟日報記者嚴雅芳、黃淑惠 由聯合新聞網授權轉載 缺工壓力大,餐飲業的薪資天花板持續推升。國內餐飲集團近期紛紛祭出「高薪搶才、加薪留才」,包括王品(2727)集團、鼎泰豐與饗賓集團等三大集團,都積極調整薪酬制度或啟動招募計畫,餐飲業搶才戰況愈演愈烈。 根據調查,上述三家次飲集團不僅基層服務人員起薪優於市場行情,店長、主廚的薪資水準更持續攀高,三大餐飲集團開出最高年薪已突破200萬元,掀起餐飲業史上最激烈的搶才大戰。 延伸閱讀:王品集團旗下餐廳有哪些?餐飲業薪資福利及工作機會|餐飲集團品牌懶人包 三大餐飲集團高薪招募計畫 餐飲集團高薪搶才策略Q4預計招募數王品集團2024年已有超過20位店長年薪突破200萬元,人數可望持續增加300人鼎泰豐外場服務人員起薪已達5.25萬元,料理廚師起薪6.2萬元120人饗賓集團設定2027年達成「全體店長、主廚年薪突破200萬元」的願景400人 王品集團下半年積極展店,預計新開近20家門店,9月就有五家新店登場。為儲備即戰力,集團近期在六都同步舉辦品牌聯合徵才大會,合計逾十個品牌參與。 在薪酬制度上,王品針對儲備店長與主廚開出具市場競爭力的待遇,以鍋物品牌為例,儲備店長起薪4.6萬元起,通過培訓考核晉升店長後,搭配晉升調薪、績效獎金與年中調薪,平均月薪可上看9萬元,年薪挑戰百萬元以上。集團統計,2024年已有超過20位店長年薪突破200萬元,顯示高薪獎酬機制具備吸引力。本次徵才活動開放不久,就吸引逾150份履歷,反映市場對餐飲業高薪職缺的關注度。 [joblist_plugin title='【王品集團】精選職缺這邊看' url='https://www.104.com.tw/company/12vmrqmo' amount='5'] 鼎泰豐今年再度調薪3%至6%,連五年加薪,累計漲幅超過20%。鼎泰豐表示,目前外場服務人員起薪已達5萬2,500元,無經驗也可應徵;通過考核後,薪資加獎金月薪可達6萬5,000元。料理廚師起薪6萬2,000元,最高月薪上看7萬5,000元。 [joblist_plugin title='【鼎泰豐】精選職缺這邊看' url='https://www.104.com.tw/company/13kcrji0' amount='5'] 饗賓集團預計第4季要招募400人,同時,提出「200萬起薪計畫」,設定2027年達成「全體店長、主廚年薪突破200萬元」的願景。目前集團內部已有部分主廚與店長薪資達標,饗賓強調,希望透過制度改革與待遇提升,讓餐飲業逐步從「高工時、高勞力」轉型為「高待遇、高專業」。 [joblist_plugin title='【饗賓餐旅】精選職缺這邊看' url='https://www.104.com.tw/company/10qbb4w0' amount='5'] ▲ 圖片來源:聯合新聞網授權轉載
【104職場力】
大安高工的鳥都用電線築巢? 你沒聽過的技職校園日常 | 大安高工校長楊益强
大安高工的鳥都用電線築巢? 你沒聽過的技職校園日常 | 大安高工校長楊益强
你還以為技職學校是「成績不好才去」的選擇嗎?那可大錯特錯!大安高工校長親身講述他從冷凍科學生,一步步走進博士研究再回母校當校長。技職學校不再只是傳統印象中的「體力活」,而是融合科技、AI和創新的智慧戰場!鼓勵更多喜歡動手又動腦的同學,一起走進技職教育的全新世界! 🎤主持人  Cindy 李湲婷Emily 安芷嫻 🎙來賓 楊益强|大安高工校長 點擊了解本集章節  03:26 雙手創造的奇蹟 冷凍科成為最愛  07:00 校長「中下生」逆襲之路  11:30 高職大揭秘,校園的鳥都用電線築巢?  16:48 熱門科系解析:從汽車到智慧控制的產業變革  18:27 告別刻板印象 AI浪潮下 技職體系智慧升級  收聽這集,你會知道—— 大安高工楊益强校長,同時也是大安高工冷凍科的學長,他的故事,打破了許多人對技職教育的刻板印象。他從冷凍科學生一路讀到博士,現在回到母校擔任校長,見證並親自參與了技職教育的巨大轉變。這集節目,我們帶大家了解技職不只是「修冰箱」,而是一條結合實作、智慧科技和專業的學習之路。  意外選擇,逐漸熱愛 楊校長當初選擇大安高工冷凍科,竟是因為喜歡學校合作社的便當味道,原本對科系內容並沒有太多了解,只覺得「冷凍科大概是修冰箱」。到了高中二年級,他親手將多個元件組合起來,看見自己成功讓設備變冷的瞬間,帶來強烈的成就感,也讓他開始真心喜歡上這門技術,喜歡上就讀冷凍科的自己。 智慧科技時代的技職新面貌 過去技職教育有大量的實習、體力勞動,如今則更強調智慧科技的運用與轉型。 AI、大數據、無線控制等先進科技已融入進課程,學生不只是修理機器,更要懂得配置系統和應用數據。技職學校擁有獨特的活力與創意,鼓勵大家不再被過去的傳統觀念侷限,一起看見現代技職教育的全新的樣貌。 歡迎點擊,收聽本集完整訪談內容 【延伸資源】   🏫不知道怎麼選校系?  點選連結👉「104升學就業地圖」3分鐘測出你適合的科系 課業、打工、社團、愛情學分你都歐趴了嗎?歡迎收聽【青春通識課】陪你探索自己成為喜歡的樣子✨
【104職場力】
面試想「壓力測試」又怕搞砸形象?4招保住你的雇主品牌!│2025人資F.B.I.研究報告
面試想「壓力測試」又怕搞砸形象?4招保住你的雇主品牌!│2025人資F.B.I.研究報告
104人力銀行發布的《2025人資F.B.I.研究報告》指出,良好的雇主品牌能加快徵才速度!但努力許久,卻常因為「面試」而出現破口,該怎麼做才能在進行壓力測試的同時兼顧公司的專業友好呢?本文除了提供4個有效策略,也列出3大常見錯誤心態,避開這些地雷吸引並留住優秀人才吧! 文/《104職場力》 本文導覽 小心!別讓面試成了雇主品牌的「扣分項目」?萬一真的需要「壓力測試」怎麼辦?4招避免求職者炸鍋功虧一簣!抱持這些錯誤心態一樣會砸招牌! 小心!別讓面試成了雇主品牌的「扣分項目」? 在競爭激烈的人才市場中,想自眾多企業中脫穎而出、殺出一條血路,除了給出有競爭力的薪資與福利,還有一項越來越受到重視的武器:雇主品牌。 根據104人力銀行發布的《2025人資F.B.I.研究報告》調查,企業若能積極經營雇主品牌,例如:透過員工口碑或公關操作來擴散企業形象,或是明確傳達公司的核心文化與所需人才類型,整體招募時程將比那些僅在職缺頁面介紹公司基本資訊的企業要短得多: 整體企業平均招募天數快上10.8天;招募一般員工的平均天數則快上13.8天。 報告除了建議企業主動經營雇主品牌,讓招募更有效率之外,也特別提醒一個常常被忽略的重點:面試時的「主管態度」與「整體面試氛圍」其實也都是雇主品牌經營的一部分,因為面試官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影響求職者對企業的最終印象。 圖片來源:104人力銀行《2025人資F.B.I.研究報告》 面試不只是企業在選人,也在求職者在挑雇主 過往「把面試看作是一場單向考試」的時代已經結束了,現在的面試更像一場雙向的評估,求職者會從與主管、HR的對話態度和整體面試氛圍中,仔細觀察並評估這家公司是否值得投入。 一旦他們感受到面試官態度高傲、不夠禮貌,或者經歷了一場不恰當的測試,這些負面觀感不僅會影響報到率,還有可能被分享至求職與社交平台上,在1小時內摧毀企業經年累月建立起的品牌形象,導致人才流失,更難順利招募對的人才,或是即便完成報到手續,也會在錄取更心儀的企業後「快閃離職」。 點擊下方按鈕,查看更多產業新人的留任率狀況與解法。 2025人資F.B.I.研究報告 萬一真的需要「壓力測試」怎麼辦?4招避免求職者炸鍋 有些職位因其工作性質,如高壓應變、業務銷售或複雜協調等,需要透過壓力測試評估求職者的應對邏輯、能力應用或性格特質,那麼如何在有效測試的同時,又不會讓求職者對公司留下負面印象,進而損害雇主品牌呢? 用「完整的專業情境與流程」消弭「測試」帶來的負面感受 如同求職者從踏進辦公室那一刻就開始接受企業評估一樣,求職者對面試企業的觀察也同步進行,如果企業希望給對方留下好印象,從開始接待到最後的送客流程都必須保持專業一致性,以下提供幾個可行的做法: 1. 事前溝通/事後說明:建立信任、消除誤會 如果目的是要測試「專業能力」或「應用邏輯」,建議在壓力測試環節開始前,由HR或面試官主動告知並向求職者說明目的,例如:「接下來我們將進行一個情境模擬,主要是想了解您在面對複雜狀況時的思維模式與應對方式。」讓求職者可以預先做好心理準備,也讓他們理解「這不是一場針對性的攻擊」,而是專業的評估環節。 如果目的是要測試「人格特質」,面試官的「事後解釋」至關重要,例如問完後說明:「剛剛的提問方式,主要是為了模擬在實際工作中可能會遇到的高壓情境,我們想觀察的是您在面對挑戰時的應變能力與思維模式,並非針對個人,如有冒犯跟您說聲抱歉。」這一步驟不僅能化解求職者的不滿,讓對方意識到企業並非刁難,也能展現企業的專業與尊重。 2. 測試期間用字遣詞保有專業,而非帶有情緒 雖都是壓力測試,但有時面試官的語氣與肢體語言會讓感受有所不同,即使提出的問題本身充滿挑戰性,倘若面試官的態度保持中立、冷靜且尊重,不使用帶有負面情緒的字眼,而是用引導性的問句,如:「如果您提出的解法最後失敗,或導致客戶的反彈,接下來您會如何調整策略?」這能讓求職者專注於問題本身,而不是在情緒上與面試官對抗,或落入必須先處理「人」才回答「問題」的處境。 3. 運用工作情境,取代刁難挑釁 與其問一些帶有挑釁意味的問題,例如:「你真的能跨單位合作嗎?能的話為什麼要離職?」不如設計貼近真實工作內容的「情境題」或「案例分析」,例如:提供一個公司的真實挑戰,設定好挑戰(客戶的投訴、合作同仁的人力不足、時程上的壓力)等,讓求職者在限定時間內提出解決方案,這能更有效測試求職者的專業能力,也可以展現出這是一家認真面對問題、重視思辨能力,而不是攻擊性很強的企業。 4. 結束後緩衝,緩和氣氛 壓力測試結束後,無論氣氛如何,面試官應主動緩和並致謝,如果對方表現不錯也別吝於讚美,例如可以說:「感謝您在這些挑戰性問題中的精彩分享,這對我們了解您的思維非常有幫助,您在回答OO問題時的專業度讓人印象深刻。」然後將面試焦點轉回求職者,讓他們有充分的時間提問,同時透過這類輕鬆問答的方式,展現公司親切、重視人才的一面。 功虧一簣!抱持這些錯誤心態一樣會砸招牌! 許多HR不解,明明上述建議事項都有做到,在求職者和用人主管/老闆聊完離去後也說明了壓力測試的用意、禮貌地畫下句點,但為什麼對方回家還是上網寫了負評?其實,癥結點往往就是來自這種「分工」和部分面試官的錯誤心態,最終導致求職者體驗不佳,品牌形象受損。 1.「面試體驗是HR的事,我負責專業評估」 許多用人主管會認為,創造友善的面試氛圍、提供良好的接待服務是HR的責任,而自己的職責僅限於專業能力的評估,這種心態導致面試官在面試過程中態度生硬、缺乏真摯互動,甚至讓求職者覺得不受尊重。 2.「我已經解釋了,對方就要理解」 解釋如果只是「機械化流程」,或者太過輕描淡寫,而不是真的考慮求職者心情,那這樣的解釋反而可能會變成為剛剛的無禮之舉「狡辯或開脫」,進而給求職者留下更糟的印象。試想一系列壓力測試後,在緊繃的氣氛下面試官這麼說:「剛剛的問題是我們面試的必經流程,你能理解吼?」效果肯定不好啊! 3.「我時間有限,不需要浪費時間緩和氣氛」 部分面試官為了追求「效率」,往往進到會議室後就直奔主題,忽略了開場的寒暄與面試後的沉澱環節(或做得不足),這同樣會讓求職者感到機械化、缺乏人情味,即便事後HR補救,通常也難以挽回流失的印象分數。 這些癥結點的共同之處在於,面試官沒有真正將求職者的心情跟經營雇主品牌的重要性放在心上,只是當成「面試的例行性流程事項」,忽視了面試是一場雙向交流,每一個環節都在無形中傳達著企業的價值觀和文化,只有改變這些心態,才能在招募環節中真正吸引並留住優秀人才。 延伸閱讀: 【2025人資F.B.I.研究報告】人才最新趨勢、HR操作痛點、AI工具使用觀察|完整報告 候選人的履歷與能力差很大?AI時代HR該如何精準招募?│2025人資F.B.I.研究報告 企業偏愛年輕的肝?招募選人才,有比年齡更重要的事!│2025人資F.B.I.研究報告 資深HR也可能踩到的雷!9個「面試官常犯的錯誤」 被激怒就輸了?遇到「壓力面試」陷阱題,人資教你如何高EQ應答
【104職場力】
「我寧願不舒服一陣子,也不要遺憾一輩子」走出舒適圈,活出破框人生 ft. 陳雨德 Daniel (下集) | 高年級不打烊 x 用 AI 點亮第二人生 EP237
「我寧願不舒服一陣子,也不要遺憾一輩子」走出舒適圈,活出破框人生 ft. 陳雨德 Daniel (下集) | 高年級不打烊 x 用 AI 點亮第二人生 EP237
文/高年級不打烊 x 用 AI 點亮第二人生 本文導覽 【在線收聽】完整版內容 【本集簡介】 【分段摘要】 延伸閱讀 【在線收聽】完整版內容 【本集簡介】 我們真的有能力創造自己喜歡的人生嗎? 或許心裡渴望,但要放下習以為常的生活並不容易,更何況未知的下一步總是充滿變數與不確定。 《賽道之外:從3A總裁到冠軍自釀啤酒師的破框人生》作者陳雨德,上一集分享了他自39歲結束總經理職務後展開多重新身分的十年旅程,這一集,我們更深入走進他的內心,聽他如何以信念為基石一步步持續為人生寫下新篇章。 如果你總覺得原地踏步、裹足不前,強烈推薦你聽聽本集訪談,也別忘了本集AI彩蛋,加入官方Line索取我們為你準備好的破框人生指令! 【分段摘要】 01:20 每個人都能創造自己的人生嗎? 05:30 把人生過到最精彩 09:15 離開才有機會看到新的路 12:53 與未知的不安共存繼續前進  14:00 Be- Do-Have思維 17:14 設立停損點平衡改變後的不盡人意 18:20 讓生活便利的AI運用 21:30 因為”沒前途”而被犧牲的那些夢想 23:15 陪媽媽拿到路跑賽分齡冠軍 27:00 完成不可能的夢想!盲人環台跑 31:55 跟愛之間只隔著原諒二字  ▎🥚 AI彩蛋 *加入官方Line:https://lin.ee/mKWURos,給你陳雨德人生破框菁華!  ▎中年轉型必修課 *《AI 顧問 × 個人品牌》重啟你的專業價值 https://senior.104.com.tw/s/MXw1QPO *從天賦出發的整合旅程 - 找回你的優勢 https://senior.104.com.tw/s/D0e3gxD ____________________ ▎延伸資訊 * 賽道之外:從3A總裁到冠軍自釀啤酒師的破框人生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1015769 *Daniel鐵人精釀啤酒誌 https://www.facebook.com/danielironbrewer?locale=zh_TW ____________________ ▎聯絡我們 * 高年級不打烊LINE官方帳號  https://lin.ee/mKWURos * 心得交流,意見回饋,故事推薦 https://104.surveycake.com/s/O0LDa -
【104職場力】
真的是抗壓性低嗎? 還是不適合?
真的是抗壓性低嗎? 還是不適合?
本人25 ,如題,之前在飲料店上班一年多(已經有能力當店長但沒升上去), 近期離職想找個週休的工作行政但今天去工廠發現不是辦公室的行政, 是廠區裡的系統串寫跟一些雜事 (例如進出貨工業用棧板,自認力氣沒有很大,今天也拖不太動)  不知道是不是服務業做太習慣,很不習慣裡面的節奏, 很慢之外,都各做各的,也很安靜,感覺很像被關在牢房一樣, 心理會悶悶的,感覺會得憂鬱症。 雖然服務業上班工時長累歸累,但是氣氛、同事之間都很好。 但因為家裡沒上過服務業一直希望找個穩定的工作, 可是我還是比較想做服務業。 我大部分家人都是參考而已,但每次只要離職工廠,都會覺得我抗壓性低 我覺得根本不是扛壓性的問題,主要是那種環境我完全沒辦法。 本人也是快樂小狗ENFP 愛聊天 各位覺得呢?
本身讀設計相關的科系,座標南部,畢業後求職一直不順
本身讀設計相關的科系,座標南部,畢業後求職一直不順
工作的經驗皆為服務業,以下是工作經驗: 1.餐飲工讀一年 2.服飾連鎖紅白日商近半年,因受不了日系服務體制而離開 3.不想做服務業於是跑去工廠當作業員,後來縮編,時長不到一年,但那陣子我身心愉快,不用輪班 4.之後又去找了服飾選品小店,無奈經營與管理不善,才兩個禮拜嫌我學太慢,被嗆用3萬可以請比我更聰明的人,憤而離開 目前覺得自己不想再做服務業了,想要有正常休假日的生活不想輪班,但又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也不想做服務業做一輩子,請問各位大大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
成長必定痛苦嗎?我帶妳快樂長大
成長必定痛苦嗎?我帶妳快樂長大
https://www.youtube.com/shorts/MHo2CGZN2uk 你喔想要創業,但一想到要做很多自己沒做過的事 要讓自己成長就很痛苦,真的...嗎? 都說在舒適圈內沒有辦法成長,真的...嗎? 我在舒適區裡就可以成長啊! 為什麽? 因為我的舒適圈這麽大 當你重新定義成長,你也可以快樂長大 以前你只會爬,一學走路就摔倒 難道爸爸媽媽就給你輪椅 跟你說這輩子別走路了,一輩子坐在輪椅上度過終生 這樣子你會比較快樂嗎? 不會 可是練走路會跌倒,跌倒會流血會痛苦哎 不會啦! 因為我看到很多人都在走路 他們能自由快速的去任何地方,所以我想學會走路 你發現了嗎?成長之所以會痛苦 是因為你不明確,成長之後會帶給你的好處 如果好處不夠明確、不夠吸引你,你當然不想成長 為什麽我的舒適圈這麽大? 因為我相信,永無止境追求進步,同時享受過程 是美好、是快樂的、是我要的 所以成長,突破舒適圈,沒有任何的摩擦跟阻力 自然我學的就快,舒適圈就越來越大 有人覺得跟陌生人互動很痛苦,覺得上台演講要他的命 曾經我也是啊 但是我知道,擁有這些能力 能夠帶給我多大的好處跟快樂 那我就去學、就去練 現在上台對陌生人演講,就跟吃美食一樣簡單快樂 如果你也想要快樂長大 私訊我"快樂長大" 尼歐教練教你練
尼歐教練 短影音行銷、自媒體變現、個人IP創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