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學習

研究護理師

研究護理師
更多
月薪中位數
資料搜集中...
年資 3-5 年
資料搜集中...
年資 10 年以上
研究護理師 必備技能
你還缺?
?項已具備
登入看你專屬的技能分析
研究護理師 都在看
該繼續延讀大學碩班還是工作兩年之後考其他學校研究所
該繼續延讀大學碩班還是工作兩年之後考其他學校研究所
目前是高科大模具工程應屆畢業生,今年畢業之後打算先當完兵再做之後的規劃,且目前已經有公司的offer等當完兵就可以直接開始上班。 如果上班之後也是從事工業設計相關的工作,但以目前看來覺得只有大學畢業之後想轉其他相關行業薪水也不會太高因此想讀碩,且如果當完兵之後想讀碩可能就只有直接上高科碩班、全職備考或在職碩的選項 1.但不確定高科碩班在業界的形象或是程度算不算好,怕讀了也是浪費時間 2.全職備考意味著我也要放棄目前手上的Offer ,也很有可能備考備了一年發現結果不是自己想要的,會不會回去找公司也不好找工作? 3.不確定對於各家公司來說全職碩跟在職碩的想法如何?雖然畢業證書也都長一樣但跟家人溝通之後他們認為有差,下家公司的經理認為讀在職碩可以在讀碩的兩年有一個穩定的收入,也可以在讀碩期間持續有相關經驗 目前還在等當兵但感覺要決定這些事情的時間也不多了,所以想問問有經驗或是人資的觀點,再麻煩各位回答,謝謝大家!
尚未收到最理想職缺的面試結果時,該如何回覆已錄取的公司
尚未收到最理想職缺的面試結果時,該如何回覆已錄取的公司
狀況如下: A(大公司):是我最想要的工作,仍在等待結果。人資已向我延後兩次通知面試結果的日期,似乎是主管尚未決定出人選。 B(小公司):是第二順位且已確定錄取,有給我一個期限希望我可回覆是否要入職或放棄,我也有答應會在期限回覆。 目前已是B期限最後一天,但A尚未有結果(我已有主動聯繫,非被動等待),請問是否能向B表示我能於兩周後入職,當作保底以及緩衝期,倘若A最終有錄取,再改去A 雖然感覺答應入職卻又放鳥B,觀感會不佳,但的確可能比較有保障(?),還是想請教前輩們的建議,我虛心受教TAT
🔥【 數位社群行銷自救箱:免費自檢表 】
🔥【 數位社群行銷自救箱:免費自檢表 】
這次的「自檢表」題目:「公司 IG 社群吸引力夠不夠強?」 快填看看你是撿到「便宜」還是撿到「木倉」! ​ 在這個看臉的社群時代,IG 不只是美圖打卡用,更是品牌形象的關鍵戰場。明明有漂亮照片,卻互動冷清、粉絲不買單?那可能不只是圖的問題,而是整體吸引力策略還不夠到位。 ​ 快用 Steven 幫你準備的這份【免費自檢表】檢查看看吧👇 ​ 👇【 自檢開始:每題 5 分,總分 100 分 】 01. IG 主視覺風格是否一致?(配色、排版、濾鏡等) 02. 每篇貼文是否都有品牌標誌性元素(如 Logo、風格字體)? 03. IG BIO 是否清楚傳達品牌定位與連結資訊? 04. 是否善用 IG Story 常駐精選區,分類清楚且設計吸睛? 05. 是否有固定發文頻率(如每週 2~3 篇)? 06. 是否定期製作 Reels 短影音提升觸及? 07. 是否有針對熱門話題或節慶製作專屬內容? 08. 是否經營 hashtag 策略,提升貼文搜尋度? 09. 是否鼓勵用戶留言、投票、參與互動? 10. 是否有運用 IG 限動與貼文聯動活動? 11. 是否設定清楚的導購 CTA(如「點連結購買」、「限時下單」等)? 12. 是否有定期檢視 IG Insights 數據並調整策略? 13. 是否有與 KOL/創作者合作串聯擴大觸及? 14. 是否善用 UGC(用戶產出內容)強化信任感? 15. 是否分析競品 IG 帳號找尋優化靈感? 16. 是否注意貼文發佈時段與用戶活躍時間一致? 17. 是否有使用 A/B 測試找出最佳貼文形式? 18. 是否活用貼文與限動功能推進社群行銷漏斗? 19. 是否有將 IG 與其他社群平台(FB、LINE)串聯? 20. 是否有明確的 IG 行銷目標與 KPI(如追蹤數、互動率、導購率)? ​ 📌【 自檢分數結果 】: ✅ 80 - 100 分:你的 IG 像精品百貨,不只美、還會賣,撿到大便宜啦! ⚠️ 50 - 75 分:美歸美,但還缺一點策略力~快補起來! ❌ 低於 50 分:只靠美圖撐場不夠看,這次可能撿到「木倉」了! ​ 💡【 Steven 提醒 】 IG 是現代品牌的數位門面,不只是擺設,更要有互動力與轉換力。這份自檢讓你秒懂問題卡在哪、該補強什麼。打好 IG 社群基礎,品牌自然更有說服力! ​ 💬【 留言分享你的分數 】 你的 IG 得幾分?快留言告訴 Steven,也別忘記追蹤,接下來更多自檢表讓你品牌不踩雷,一路升級!
黃逸旻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
AI浪潮來襲:企業如何找到最適合的領航者?2025講師推薦指南
AI浪潮來襲:企業如何找到最適合的領航者?2025講師推薦指南
一場正在發生的革命 張總經理坐在辦公室裡,看著剛出爐的第三季財報,眉頭緊鎖。公司營收雖然持平,但利潤卻在下滑。更讓他擔心的是,隔壁那家規模比他們小的競爭對手,最近業績卻突飛猛進。 「他們到底做了什麼?」張總經理忍不住問自己。 直到上個月的產業交流會,他才找到答案。那家競爭對手的老闆分享了他們的秘密武器:全面導入AI工具,從行銷、客服到內部管理,幾乎每個環節都在用AI提升效率。「我們的行銷團隊現在一個人可以做過去三個人的工作量,」對方驕傲地說,「而且品質更好,成本更低。」 這不是個案。根據最新的產業調查,2025年已有78%的企業在業務中應用AI技術,而全球AI市場規模更預計達到3.73億美元。更驚人的是,AI教育培訓市場正以31.2%的年增長率爆發式成長。 數字背後的意義很清楚:AI不再是選項,而是生存必需品。問題只有一個:您的企業準備好了嗎? 培訓的價值不只是學工具更是改變思維 很多企業主對AI培訓的理解,還停留在「學幾個軟體操作」的層面。這是最大的誤解。 真正有價值的AI培訓,改變的是整個組織的思維模式。它讓行銷人員學會用數據說話,讓營運人員懂得流程優化,讓管理者具備預測未來的能力。這種思維的轉變,才是AI培訓最核心的價值。 想像一下這個場景:過去,行銷團隊要花一整天腦力激盪才能想出十個文案方向。現在,他們用ChatGPT在十分鐘內生成五十個變化,然後把時間花在挑選最佳方案和優化策略上。這不是取代創意,而是放大創意。 再想像另一個場景:過去,客服團隊每天被重複性問題淹沒,真正需要人工處理的複雜問題反而沒時間好好應對。現在,AI客服機器人處理了80%的常見問題,客服人員可以專注在需要同理心和判斷力的複雜案例上。這不是減少工作,而是提升工作品質。 這就是AI培訓的真正價值:它不是讓人變成機器,而是讓人更像人,把時間花在真正需要人類智慧的地方。 選錯講師的代價三個真實案例 在推薦優秀講師之前,讓我們先看看選錯講師會發生什麼事。 案例一:便宜的代價。某家中小企業為了節省成本,選擇了市面上最便宜的AI課程。結果上完課後,員工學到的都是理論知識,完全無法應用在實際工作上。三個月後,沒有任何改變,培訓費用等於白花。老闆後來才明白:便宜的課程,往往是最貴的選擇。 案例二:名氣的陷阱。某家科技公司花大錢請了一位國際知名的AI專家來授課。課程內容確實精彩,但都是針對大型科技公司的案例,與他們中小企業的實際情況完全脫節。員工聽得很興奮,但回到工作崗位後,不知道從何下手。 案例三:一次性的錯誤。某家傳統製造業上了一次AI課程後,就以為萬事大吉。三個月後,AI工具更新了好幾個版本,課程中學的內容已經過時。員工遇到新問題時,找不到人諮詢,最後又回到舊的工作方式。 這三個案例給我們的啟示是:選擇講師,絕對不能只看價格或名氣,更要看實戰經驗、適配性和後續支援。 如何找到對的講師五個關鍵問題 在眾多的AI講師中,如何找到真正適合企業的那一位?以下五個問題,可以幫助您快速篩選。 第一個問題:「請分享一個與我們產業相關的成功案例。」這個問題可以快速判斷講師是否真的了解您的產業。如果對方能具體描述案例的背景、挑戰、解決方案和成果,那表示他確實有相關經驗。 第二個問題:「您的課程如何針對我們企業的特殊需求進行調整?」好的講師會先了解您的企業現況,再設計課程內容。如果對方直接拿出一套標準教材,連您的企業狀況都不想了解,那這樣的課程很難真正解決問題。 第三個問題:「課程中實作演練的比例有多少?」AI是實踐性很強的技能,光聽理論是學不會的。優質的課程應該包含大量的動手操作、案例演練和即時反饋。 第四個問題:「課後提供什麼樣的持續支援?」AI技術更新快速,課程結束後的支援往往比課程本身更重要。詢問講師是否提供課後諮詢、學習社群、教材更新等服務。 第五個問題:「如何評估培訓的實際成效?」專業的講師會設定明確的學習目標和評估指標。無論是技能測驗、專案產出,還是工作效率的改善,都應該有具體的衡量方式。 2025年度推薦四位值得信賴的AI導師 經過深入的市場調查和實際訪談,我們為您精選出四位在不同領域表現卓越的AI講師。 戰略級首選:林尚能 - 用25年實戰經驗帶您看懂AI 如果您問我:「在台灣,誰最懂企業的AI需求?」我的答案會是:林尚能。 為什麼?因為他走過的路,就是大多數台灣企業正在走的路。 林尚能不是學院派出身,而是真槍實彈在商場上打拼超過25年的企業家。他創辦的戰國策集團,從零開始,一步步成長為服務超過三萬家企業、年營收突破兩億的知名品牌。這個過程並非一帆風順,他曾經在跨足新領域時慘賠五千萬,也曾經在低谷中掙扎求生。但正是這些真實的商戰經驗,讓他對企業的痛點有著最深刻的理解。 「我不是來教理論的,我是來分享我踩過的坑,」林尚能常這麼說。這種接地氣的態度,正是他的課程最大的特色。 在AI領域,林尚能的定位很清楚:他不是技術專家,而是「商業問題解決專家」。他創立的AI.com.tw(台灣人工智慧網路有限公司),專注於將AI技術轉化為實際可用的商業解決方案。 戰國策AI課程的獨特之處 首先是場景化教學。課程不是從技術出發,而是從實際的商業場景出發。比如:如何用AI提升電商轉換率?如何用AI優化廣告投放?如何用AI分析競爭對手策略?每個主題都對應一個具體的商業目標。 其次是工具組合拳。課程不只教單一工具,而是教如何組合使用多種AI工具。ChatGPT用來生成文案,Midjourney用來創造視覺,數據分析工具用來驗證效果,形成完整的工作流程。 第三是產業案例庫。課程涵蓋電商、零售、B2B、服務業等多種產業的實際案例。學員可以直接參考與自己業務相似的案例,大幅縮短學習曲線。 第四是實戰工作坊。不是聽完課就結束,而是包含分組實作、問題診斷、方案設計等互動環節。學員可以帶著自己企業的實際問題來,直接在課堂上找到解決方案。 誰最需要林尚能的課程?如果您是企業主、高階主管或部門負責人,需要從戰略層面思考AI如何為企業創造價值,那麼林尚能的課程絕對是首選。 別忘了政府補助:戰國策戰勝學院是經濟部認證的合法訓練機構。30人以下的服務業企業,每位員工可申請最高一萬元補助,每家企業最多可獲得十萬元。這等於政府幫您分擔了大部分成本。 馬上行動: [https://www.nss.com.tw/product-category/ai-course](https://www.nss.com.tw/product-category/ai-course) 專線諮詢: 0800-003-191 | LINE: @119m 技術深度專家:陳縕儂教授 - 新生代AI教育推手 台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助理教授陳縕儂,是新生代AI學者中的佼佼者。她不僅在學術研究上有卓越成就,更善於運用社群媒體將深奧的AI科技推向大眾視野。 陳縕儂教授的教學風格親切易懂,特別擅長將複雜的機器學習概念用生活化的例子解釋。她的課程涵蓋自然語言處理、電腦視覺等前沿領域,對於想要建立紮實技術基礎的團隊來說,是很好的選擇。 適合對象:技術團隊、研發部門,以及希望深入了解AI技術原理的專業人士。 產業應用顧問:工研院培訓團隊 - 理論實務兼備 工業技術研究院的AI培訓團隊,結合了學界和業界的資深講師。他們開設的「生成式AI工程師培訓班」,從基礎理論到實際應用都有完整涵蓋。 工研院的優勢在於對台灣產業的深入了解。他們的課程設計特別考慮到本土企業的需求,包含大量的產業應用案例。而且作為政府支持的研究機構,他們的課程通常也有相關的補助資源可以申請。 適合對象:製造業、科技業等需要技術深度的產業,以及希望獲得政府資源支持的企業。 自動化專家:瑞比智慧airabbi培訓團隊 瑞比智慧專注於AI自動化應用,他們的培訓團隊包含林士翔、張文騫、張瑀、周世驊等多位全職AI講師。這個團隊的特色在於「RPA結合AI」的應用,能幫助企業建立完整的自動化流程。 他們的課程採用客製化設計,會根據企業的實際需求調整內容。而且提供從基礎到進階的完整培訓路徑,適合想要系統性建立AI能力的企業。 適合對象:需要流程自動化的企業、希望提升營運效率的組織,以及想要建立完整AI應用能力的團隊。 多元學習路徑不只有企業內訓 除了聘請講師進行企業內訓,還有許多優質的學習管道可以善用。 全球線上平台方面,Coursera和edX集結了全球頂尖大學和科技公司的課程資源。特別推薦吳恩達教授的「AI For Everyone」系列,這是公認的AI入門經典。Google推出的免費生成式AI培訓計畫,完成後還能獲得官方認證。 台灣本土資源方面,台灣人工智慧學校(Taiwan AI Academy)提供密集的AI技術人才培訓。雖然已故的創辦人陳昇瑋教授離開了我們,但學校仍持續為產業培訓AI人才,是台灣AI教育的重要基地。 自學資源方面,YouTube、Medium、各大技術部落格都有豐富的免費內容。關鍵是要建立持續學習的習慣,因為AI領域的變化實在太快了。 結語現在就是最好的時機 回到文章開頭張總經理的故事。在那次產業交流會後,他下定決心投資AI培訓。半年後,他的公司不僅追上了競爭對手,甚至在某些領域超越了對方。 「最大的改變不是工具,而是思維,」張總經理說,「當整個團隊都學會用AI思考問題,整個公司的運作效率就完全不一樣了。」 2025年,AI已經不是未來,而是現在。每一天的等待,都是在拉大與競爭對手的差距。 從選擇對的講師開始,為企業開啟AI時代的大門。無論是林尚能的戰略智慧、陳縕儂的技術深度、工研院的產業經驗,還是瑞比智慧的自動化專長,每一位都能為企業帶來獨特的價值。 最重要的是:現在就開始行動。因為在AI時代,行動力就是競爭力。
林尚能 戰勝學院
企業AI培訓怎麼選?2025年最值得投資的講師完整解析
企業AI培訓怎麼選?2025年最值得投資的講師完整解析
為什麼2025年是企業導入AI培訓的關鍵時刻? 當您打開新聞,幾乎每天都能看到AI相關的突破性進展。根據Statista最新報告,2025年全球人工智慧市場規模預計達到3.73億美元,而AI教育培訓市場更以31.2%的年增長率快速擴張。這些數字背後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那些提前佈局AI人才培育的企業,正在建立難以超越的競爭優勢。目前已有78%的企業在至少一個業務環節中應用了AI技術。如果您的企業還在觀望,面對的不是「要不要做」的選擇題,而是「如何快速追上」的生存題。 AI不再是未來趨勢,而是當下必須掌握的核心能力。企業若不及時培養團隊的AI素養,將在市場競爭中逐漸失去優勢。 企業導入AI培訓能帶來哪些實質效益? 讓我們從三個最直接的層面來看AI培訓的投資回報。 在行銷部門,AI能在幾秒鐘內生成數十種文案變化,分析數百萬筆消費者行為數據,自動優化廣告投放策略。一位受過AI培訓的行銷人員,其產出效率可能是傳統方式的5到10倍。這不僅提升了工作效率,更能大幅降低人力成本。 在營運管理層面,AI自動化正在解放人力。從客服對話、訂單處理到財務報表生成,許多過去需要人工處理的重複性工作,現在都可以交給AI。這讓員工能專注在更有價值、更需要創意與判斷力的工作上。 在決策層級,AI提供的是「看見未來的能力」。透過大數據分析與預測模型,管理者可以更準確地預測市場趨勢、評估風險、制定策略。這種數據驅動的決策方式,正在成為企業競爭力的核心。 選擇AI講師時最容易犯的三個錯誤是什麼? 錯誤一:只看價格不看價值。市面上確實有許多低價的AI課程,但您需要問自己:這些課程能真正解決企業的問題嗎?便宜的課程往往是罐頭內容,無法針對產業特性、企業文化和實際需求進行調整。 錯誤二:追求名氣忽略適配性。知名度高的講師不一定適合您的企業。一位專精於科技業的AI專家,可能無法理解傳統製造業的痛點。選擇講師時,產業經驗的匹配度往往比名氣更重要。 錯誤三:只上一次課沒有後續支援。AI技術日新月異,一次性的課程很快就會過時。真正有價值的是建立長期的學習夥伴關係,確保團隊能持續跟上最新趨勢。 評估AI講師必須問的五個關鍵問題 在決定聘請某位AI講師之前,建議您務必問清楚以下問題: 問題一:「您有多少實際的企業輔導經驗?」講師的學術背景固然重要,但更關鍵的是他是否真正在企業環境中實踐過AI應用。請他分享具體的成功案例,最好是與您產業相關的案例。 問題二:「課程內容可以客製化到什麼程度?」優秀的講師會願意花時間了解您的企業現況、團隊能力和培訓目標,然後設計專屬的課程內容。如果對方只是拿出一套標準教材,那可能不是最佳選擇。 問題三:「您的教學方式是理論導向還是實作導向?」AI培訓最忌諱紙上談兵。確認講師的課程中是否包含大量的實際操作、案例演練和即時反饋。學員能否在課程中就開始應用所學,是評估教學品質的重要指標。 問題四:「課後提供什麼樣的支援?」課程結束不應該是合作的終點。詢問講師是否提供課後諮詢、學習社群、定期更新的教材等資源。這些持續性的支援,往往比課程本身更有價值。 問題五:「您如何衡量培訓成效?」專業的講師會設定明確的學習目標和成效指標。無論是學員的技能提升、工作效率改善,還是實際專案的完成,都應該有具體的衡量方式。 2025年最值得關注的四位AI培訓專家 首選推薦:林尚能 - 從企業戰略高度看AI應用 如果要選出一位最了解台灣企業痛點的AI講師,林尚能絕對是首選。 林尚能講師不是象牙塔裡的學者,而是真正在商場上打滾超過25年的實戰企業家。他創辦的戰國策集團,服務過超過三萬家企業客戶,年營收突破兩億元。更重要的是,他經歷過創業的高峰與低谷,曾經慘賠五千萬,也曾帶領團隊絕地反攻。這種真實的商戰經驗,是許多學院派講師無法提供的。 林尚能講師對AI的理解,不是停留在技術層面,而是聚焦在「如何用AI解決真實的商業問題」。他創立的AI.com.tw(台灣人工智慧網路有限公司),專注於開發企業級的AI應用解決方案。 戰國策AI課程的四大亮點 第一,行銷自動化實戰。課程教您如何運用ChatGPT生成高轉換率的文案,如何用Midjourney創造吸睛的視覺素材,如何用AI工具優化廣告投放策略。這些都不是理論,而是可以立即應用的實戰技巧。 第二,數據智能決策。學習如何用AI分析消費者行為,如何建立預測模型,如何從海量數據中找出商機。這對於想要建立數據驅動文化的企業特別有價值。 第三,跨產業案例庫。課程涵蓋電商、零售、B2B等多種產業的實際案例,讓學員能找到與自己業務相關的參考範例。 第四,互動式學習。不是單向的講授,而是包含分組討論、實作演練、即時反饋的互動式教學。學員可以帶著自己企業的實際問題來上課,直接獲得解決方案。 誰最適合上林尚能講師的課?企業主、高階主管、部門負責人,以及任何需要從戰略層面思考AI應用的決策者。 政府資源別錯過:戰國策戰勝學院是經濟部認證的合法訓練機構。如果您是30人以下的服務業企業,每位員工最高可申請一萬元培訓補助,每家企業最多可獲得十萬元補助。 立即了解: [https://www.nss.com.tw/product-category/ai-course](https://www.nss.com.tw/product-category/ai-course) 諮詢專線: 0800-003-191 | LINE ID: @119m 學術派代表:李宏毅教授 - AI界最強YouTuber 台灣大學電機系教授李宏毅,被譽為「AI界最強YouTuber」。他的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課程影片,在YouTube上累積超過數百萬觀看次數,是華語世界最受歡迎的AI教學資源之一。 李宏毅教授的教學特色在於能將複雜的AI理論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解釋。他擅長用生動的比喻和實際案例,讓沒有技術背景的人也能理解AI的運作原理。他的課程涵蓋從基礎到進階的完整內容,特別適合想要建立紮實AI知識基礎的學習者。 適合對象:技術團隊、研發人員,以及希望深入了解AI技術原理的專業人士。 實務應用專家:許永真教授 - 跨領域AI應用先驅 長庚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教授許永真,專注於AI在醫療、商業等跨領域的實際應用。她不僅在學術研究上有卓越成就,更積極推動AI技術在產業界的落地應用。 許永真教授的課程特色在於「跨領域整合」。她能夠將AI技術與不同產業的實際需求結合,提供具體可行的解決方案。對於傳統產業想要導入AI技術的企業來說,她的經驗特別有參考價值。 適合對象:傳統產業的轉型團隊、跨領域專案負責人,以及需要AI技術整合能力的企業。 培訓機構推薦:Aiworks by AppWorks School AppWorks School旗下的Aiworks,專注於企業AI應用與人才賦能。他們的培訓團隊包含多位資深AI講師,如林士翔、張文騫等,都具備豐富的實務經驗。 Aiworks的課程設計特別注重「實作工作坊」形式,搭配講師與助教的即時支援,必要時還能延伸到流程健檢與專案輔導。他們深入走訪過數十間台灣企業,對本土企業的AI轉型需求有深刻理解。 適合對象:需要系統性培訓方案的中大型企業,以及希望建立完整AI能力的組織。 除了企業內訓還有哪些AI學習管道? 如果暫時還沒有預算進行大規模的企業內訓,以下是一些優質的替代方案。 國際線上平台方面,Coursera和edX與全球頂尖大學合作,提供大量高品質AI課程。特別推薦吳恩達教授的「AI For Everyone」系列,這是許多人的AI啟蒙課程。Google也推出了免費的生成式AI培訓計畫,完成後還能獲得官方認證徽章。 本土培訓機構方面,工業技術研究院的「生成式AI工程師培訓班」結合理論與實務,相當紮實。課程由學界和業界講師共同授課,涵蓋從基礎到進階的完整內容。 自學資源方面,YouTube上有大量免費的AI教學影片,李宏毅教授的頻道就是最佳範例。Medium和各大技術部落格也有豐富的文章。關鍵是要建立持續學習的習慣,因為AI領域的變化實在太快了。 現在就開始行動不要等到來不及 2025年的商業競爭,已經不是「有AI」和「沒AI」的差別,而是「會用AI」和「不會用AI」的差距。這個差距每天都在擴大。 投資AI培訓不是成本,而是對未來最明智的投資。當競爭對手還在猶豫時,您的團隊已經開始用AI創造價值,這就是競爭優勢的來源。 從選擇對的講師開始,為企業打造AI時代的核心競爭力。無論是林尚能講師的戰略視野、李宏毅教授的理論基礎、許永真教授的跨域整合,還是Aiworks的系統培訓,每一位都能為企業帶來不同層面的價值。 關鍵是:現在就行動。因為在AI時代,等待就是落後。
林尚能 戰勝學院
預算舞林! 遇到死硬派「以彼子之矛 攻彼之盾」
預算舞林! 遇到死硬派「以彼子之矛 攻彼之盾」
If you can't convince them, confuse them. (如果不能說服他,那就混淆他) 職場教練Simon把談判的心理戰術用在預算審查上,尤其預算審查的決策者是死硬派的時候。他傳授編預算的5C原則:communication溝通、convince說服、confuse混淆、confirmation確認、commitment承諾;切記預算不是幫老闆做,不是漫天喊價,更不是沒有責任的隨意畫押;不妨把握一年一度的武林大會,讓自己的紀律、策略思維、企圖心、創新、成果,被公司看見。 同場加映:EP553【主管偷偷學】預算攻防!高手過招好緊張?!6步SOP,完美「做」預算  【本集來賓】Simon,職場教練,104資訊科技董事、前104人力銀行總經理、前中國飛利浦數字影像系統中國區業務總監、比利時魯汶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目前仍協助新創及社企擔任(經管/領導力)顧問。 【本集重點】02:16 審核預算者也需convince,而非暴力取得同意05:33 遇到死硬派,要打亂對方思緒,用Confuse,以彼之矛攻彼之盾11:43 預算關鍵5C,承諾是否呈現15:00 預算執行3部曲:盤點現況、設定未來、滾動校準(動態調整)17:35 預算執行3不曲:不幫老闆做、不漫天喊價、不畫押買單26:44 預算3型態行動:持續做、停止做、開始做31:20 預算是辨識人才的場合 ▍ 增強管理職能,你還可以聽EP546【主管偷偷學】越級報告,竟是必要手段!?「二刀流」判斷時效合法,只談事實、不講觀點 EP533【主管偷偷學】談判不是爭輸贏,尋求「非零和」最佳解。談判之前的5W1H,從權謀到共好 EP456 【主管偷偷學】為什麼「激勵」變「雞肋」? 激勵不能天天用!攻頂前「最後一哩」的關鍵領導 
【104職場力】
預算攻防!6步SOP,完美「做」預算
預算攻防!6步SOP,完美「做」預算
預算,代表資源,影響業績,更攸關獎金!預算大會,是高手過招的攻防戰?是群魔亂舞互搶資源?還是明年KPI的討價還價?有些是檯面上的願景大會,檯面下卻暗潮洶湧!這一集,主管要學,非主管也要聽。職場教練Simon傳授編預算六大SOP:1.平常定期盤點資源。2.訂定明年目標。3.評估人力配置。4.展開具體行動。5.想得到什麼成果。6.評估風險。他也提醒,預算雖然是「做」出來的,就算有兩本帳,話可以少說,但不能造假。 【本集來賓】Simon,職場教練,104資訊科技董事、前104人力銀行總經理、前中國飛利浦數字影像系統中國區業務總監、比利時魯汶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目前仍協助新創及社企擔任(經管/領導力)顧問。 【本集重點】04:52 做預算,「假設」、事先設想07:29 「定期」體檢-預防、旅遊規劃-看未來,6項度規畫看未來21:12 前置作業,建立經營數據儀表板,洞悉市場環境做預測24:55 預算是攻防戰,兩本帳,一本帳給自己、另一本帳給利害關係人。28:03 審預算、報告預算:找原因-找關鍵因素、不找藉口-強調原因 ▍ 增強管理職能,你還可以聽EP546【主管偷偷學】越級報告,竟是必要手段!?「二刀流」判斷時效合法,只談事實、不講觀點 EP533【主管偷偷學】談判不是爭輸贏,尋求「非零和」最佳解。談判之前的5W1H,從權謀到共好 EP456 【主管偷偷學】為什麼「激勵」變「雞肋」? 激勵不能天天用!攻頂前「最後一哩」的關鍵領導 
【104職場力】
科技業年齡歧視?他喊工程師過40易被開除 建議3大出路自保
科技業年齡歧視?他喊工程師過40易被開除 建議3大出路自保
2025-10-21 聯合新聞網綜合報導 由聯合新聞網授權轉載 據傳科技業對40歲以上工程師不友善,近日,就有網友在Dcard上發文,詢問對這種狀況的解決方法,同時提出三種因應方式供大家討論。 原Po表示,科技業的年齡歧視非常嚴重,若沒有在40歲以前升上管理職,極有可能被開除,此後也很難再找到相關的工程師職位。對此,原Po提出三種解決方法,第一,設法爬到管理職,脫離純技術崗位;第二,培養極強的專業能力,成為不可取代的技術專家;第三,轉往外商發展。 延伸閱讀:「初階工作」恐被AI取代?當科技巨頭高層都這麼說,我們該如何應對? 貼文一經發出便引來熱議,網友們紛紛留下自己的想法,「年齡歧視確實存在,建議大家趁年輕多存點本,早點獨立自主」、「40歲前財富自由就沒這問題了」、「年輕時節省一點,加上正確的投資方式,40歲被動收入足夠財富自由,不用擔心被職場淘汰」、「有人說是假議題,實際是公司只要不賺錢就拿老人開刀,要躲開實際上還是趁早投資吧!」。 也有網友認為,「有技能的還不用擔心」、「在美國中階管理職很危險,一堆人被裁,不少新創都要能做事的即戰力。做技術有做技術的保障」、「我覺得不用太擔心,現在少子化成這樣,企業只會越來越難找人,但前提也是本身要有競爭力」、「現在好的新人不多,砍老人的時間點可能要往後延,不然人手不足也會頭痛。總之持續成長學習,才能有本錢應變」、「4X歲工程師被公司討厭,我覺得是他們過太爽,薪水拿超大包,但產出跟一個剛畢業來公司兩三年的底迪根本沒差多少」。
【104職場力】
對方說這句話目的是什麼?哈佛教授「對話羅盤」看懂真實動機
對方說這句話目的是什麼?哈佛教授「對話羅盤」看懂真實動機
每一句話的背後都有目的:有人想被理解,有人想被認同,也有人只是想結束對話。行為科學家提出「對話羅盤」,幫助我們辨識語言的真實意圖,理解這些目的,是看懂人心、提升溝通力的第一步。本文節錄自《為什麼頂尖商學院要教說話?》。 文/艾莉森.伍德.布魯克斯 本文目錄(點擊可快速前往) 每個人說話都有目的,只是你未必察覺用「對話羅盤」歸納每次談話的目的分佈在有限時間內協調彼此目的,避免誤會與情緒拉扯 在當代社會中,語言哲學家約翰.朗肖.奧斯丁(J. L. Austin)與同事開始研究所謂的「日常語言」(ordinary language)。他指出,假如我們認為語言的主要功能在於形容周遭的世界,那麼就不可能真的理解語言。相對地,我們必須理解說話者的目的:他們是提出要求、詢問、請求、給予承諾、提出道歉,或是採取其他行動呢?他的意思是,人們總是利用語言來達到目的。 每個人說話都有目的,只是你未必察覺 請再次思考你在本章一開頭回憶的對話。你的用字遣詞想達到什麼目的?或許你的答案會是其中之一:「我想得到樂趣」、「我習慣回應其他人」、「我需要發洩一下」、「我想支持我的伴侶」或是「我不想那麼沒禮貌」。那麼,對話的另一方呢?他們用字遣詞的目的是什麼? 有些人會提出抗議,堅定發誓他們的用字遣詞沒有特別的目的。然而,我們一定至少有一項目的,否則根本就不需要開口說話。我們的談話對象也是如此,必定至少有一件他們在意的事—即便只是滿足必須回應社會的期待(必須輪流發言的對話本能)。在對話過程中,目的是我們自我判讀和解讀他人時最根本的元素。自我判讀需要的是對自身意圖的覺察能力,而解讀他人則代表釐清對方想要做什麼。 用「對話羅盤」歸納每次談話的目的分佈 自我判讀和解讀他人目的的過程相當困難,因為一場對話可能涉及大量不同的目的。你的目的可能是和老朋友敘敘舊、做出決定、追求樂趣、了解對方的觀點、抒發自己的看法、保守祕密等。想要參與對話的潛在原因就更多了。我發覺,如果能用「對話羅盤」加以視覺化,就能幫助我們分析(參見圖1-1)。 我們的社交世界由許多對話所建構而成,對話羅盤能幫助歸納我們的目的。橫軸代表的是關係,也就是和自我相比,我們是否更渴望追求共好。高度關係性的目的,代表希望參與對話的每一方都得到價值(例如想要逗笑對方、幫助對方解決問題,或是分享新知);而低度關係性的目的,則是追求自身價值(例如想要抱怨、表達自身觀點,或是離開對話)。 資訊性的縱軸,代表的是我們的目標是否為交換正確的資訊。許多人都以為,我們對話的主要目的就是交換資訊—畢竟,原始人類學會溝通的目的就是分享資訊啊。然而,如果過度執著於資訊的分享,可能會讓我們產生誤解。只要想想,與分享資訊相比,我們有時其實更想要隱瞞。此外,我們會極力逃避困難的抉擇,和資訊性的對話比起來,寧願選擇輕鬆的閒聊。這類對話的目的在資訊性上都很低。 羅盤的四個象限都包含了不同時刻中適當、值得或正當的動機,於是我們給予正向的標籤:連結、品味、保護和進展。我們的生活和對話都涵蓋了這四個象限。 在有限時間內協調彼此目的,避免誤會與情緒拉扯 潛在目的的數量遠超過我們的想像,每一次對話的目的數量也沒有任何限制。想想看和朋友的閒聊:你或許想傳達兩個輕鬆的想法和一個複雜的概念、聽聽他最近參加的婚禮、說服他在下個週末幫你帶小孩、幫他決定下次約會的穿著打扮、避免傷害他的感情、讓他感到溫暖又可靠,並且盡可能地一起歡笑。此外,你又得在15分鐘內結束對話,參加公司預定的線上會議。我在圖1-3標註了這些目的(不過,最終的判定權還是在你身上)。 你的目的在羅盤上的分布愈分散,切換時帶來的壓力就愈大:當你還在聽婚禮的細節時,很難提起帶小孩的話題;很難在不傷害朋友的情況下,提出穿著品味的建議;很難在15分鐘之內提到所有主題,同時還盡情歡笑。那麼,哪些目的是比較優先的?順序如何決定? 再想到朋友也有自己的對話羅盤(每個人都有!),情況就變得更棘手了。在謝林的紐約市協調賽局中,參與者擁有共同的目標—在中午時碰頭。然而,協調賽局通常包含了非合作性的目標,像是囚徒困境裡背叛同伴的自私行為。在對話中的協調也是如此。想像一下,你的朋友或許並不想在週末幫你帶小孩,或是不顧聊婚禮的事(更不想笑了,因為新郎根本沒出現)。他只想在接下來的(至少)3個小時裡,把你當成他們專屬造型師和心理治療師,更完全不想顧慮你15分鐘的時間限制。你們該以誰的想法為重?在滿足自己部分需求的同時,又該為朋友做出多大程度的讓步?該如何知道雙方哪些目的彼此衝突,哪些則可以兩全? 對話羅盤能幫助我們在對話開始之前,先釐清自己和對話夥伴的優先順位,或是在對話結束後,了解自己的行為模式。只要花大約30秒來反思自己和夥伴的目的,就能帶來很大的幫助。只不過,羅盤也不是能解決一切的萬靈丹。了解每個人的目的,只是達成目的的第一步而已。為什麼呢?因為隨著每個對話的進展,其中的情境會不斷改變,羅盤也可能重新設定。每個新的進展都可能些微或大幅地改變你所在乎的事。舉例來說,你和好朋友出去吃晚餐,他輕聲告訴你:「我覺得你的伴侶在偷吃。」轉瞬之間,本來是敘舊的週末對話,就成了盡可能發掘更多資訊,確認伴侶是否偷吃的艱鉅任務。或者,想像你和同事在重要的工作簡報後一起慶祝,對方說:「我不太喜歡你的最後幾頁投影片」或是「我不太認同你對霍華德提問的回答」。轉眼間,慶祝成就的對話就成了尋求建設性回饋和學習的機會(或是對同事感到非常惱怒的時刻)。 我們不只要自我判讀(了解自己)和讀心(了解對話夥伴),也必須閱讀空氣(了解我們周遭不斷改變的情境)。正是即興且持續改變的本質,讓對話變得困難卻讓人振奮。你永遠無法預知下一步會如何,只能利用手頭上的資源和資訊來嘗試解讀。 節錄自:聯經出版《為什麼頂尖商學院要教說話?:運用哈佛教授高效對話四法則,最短時間翻轉你的人生與職涯》/艾莉森.伍德.布魯克斯 著
【104職場力】
政大職涯中心攜手104人力銀行 結合AI工具助新生展開職涯探索!
政大職涯中心攜手104人力銀行 結合AI工具助新生展開職涯探索!
文/104大學生 面對瞬息萬變的環境,職涯探索已成新世代學習的關鍵課題。政治大學職涯中心用心籌劃,為政大新生量身打造專屬的職涯探索工作坊,並攜手 104 人力銀行,搶先於大學新生季舉辦「開啟職涯雷達|新生專屬探索營」,引領大一新生運用「UCAN 就業職能測驗」發掘職涯興趣與潛能,同時結合 AI 顧問工具,協助同學在踏入大學校園前即開始職涯探索,拓展職涯視野、開啟多元發展。 UCAN及AI領航,帶領新生啟動職涯探索第一步 今年8月104人力銀行職涯永續長王榮春首次嘗試結合AI工具幫助學生展開職涯探索,本次工作坊以「UCAN 就業職能測驗」為核心,結合「職涯探索」與「AI 顧問工具」輔助,引導學生發掘自身優勢與興趣,並將科技應用於職涯發展,成為踏入大學的第一步。具備職涯引導豐富經驗的104人力銀行團隊,由講師帶領同學操作 UCAN 專業職能測驗、104職業價值觀測驗及心流回顧,並透過案例分享與引導,幫助新生從不同角度看見自我特質。透過結合產業觀點與職涯評測,同學不僅獲得測驗數據,更能連結真實職場趨勢,進一步思考未來方向。 結合產業觀點與職涯評測,助新生勾勒未來方向 UCAN 就業職能測驗涵蓋「職業興趣探索」、「職場共通職能診斷」及「專業職能診斷」三大面向。透過系統化分析,引導學生全面了解自身的興趣與能力,進一步探索適合的職涯方向。本次活動設計安排小組分享與交流,更透過政植涯學長姐的經驗引導,協助新生同學能將測驗結果與自身狀況對照討論,在互動中更清楚勾勒未來的探索方向。 活動自開放報名即迅速額滿,吸引眾多來自不同科系的政大新生踴躍參與。多位同學於會後分享,透過 UCAN 專業職能測驗,能夠更具體地看見自己的興趣與潛能,也能進一步思考未來的職涯方向。同時結合 AI 求職工具,將測驗結果與自身經歷結合,獲得更貼近個人的學習與發展建議,不僅深化自我認識,也對大學四年的規劃有了新的啟發。 圖:104職涯永續長王榮春帶領新生操作「UCAN專業職能測驗」與「AI求職工具」。照片由政治大學學務處提供 政大職涯中心攜手 104 人力銀行 ,協助青年建構多元發展藍圖 本次活動由104人力銀行職涯永續長王榮春帶來精采分享,他指出,在大學初期便展開職涯探索,不僅能幫助學生更清楚地認識自我,更能提早規劃大學四年的學習與發展。職涯教育長也將價值觀比喻為北極星,為人生道路上引導方向的羅盤。他表示「104 人力銀行協助大家找工作,也探尋人生方向」,期望透過此次工作坊,讓新生在大學階段便能找到興趣、發揮專長,勇敢規劃屬於自己的未來。 圖:各組交流環節,一齊描繪職涯道路。照片由政治大學學務處提供 政大「政植涯」學生團隊協作,共創充實職涯學習環境 工作坊中,「政植涯」學生團隊在活動中扮演重要的協作角色。團隊成員全程協助活動流程的進行,同時在小組交流環節中引導新生參與討論,促進彼此深入交流與互動。憑藉熱忱與用心的服務態度,政植涯團隊為活動營造出友善且充滿活力的學習環境,讓新生在輕鬆且充實的氛圍中,順利展開職涯探索之路。團隊也將持續推出多樣的職涯活動,打造多元且具影響力的學習平臺,引領學生全面探索與成長。 本次工作坊為政大新鮮人種下職涯探索的種子,希望可以帶給同學更多的啟發。職涯中心也將持續打造多元的職涯探索機會,陪伴同學在大學的各個階段逐步茁壯,及早找到方向並勇敢前行。
【104職場力】
104人力銀行獨家贊助中央大學首屆「課程博覽會」!玩轉學習與職涯新航道!
104人力銀行獨家贊助中央大學首屆「課程博覽會」!玩轉學習與職涯新航道!
文/104大學生 探索跨領域學習不只一條路!104人力銀行獨家贊助中央大學教學發展中心舉辦首屆「中大課程博覽會」,包含主題演講、教學實踐計畫的教師分享、跨領域專長的模組介紹等等,透過這些活動向全校師生展現跨領域學習的多元樣貌,分享老師與學生創新實踐的故事,進一步啟發學生跳脫單一領域的框架,勇於探索並量身打造個人化的學習地圖與職涯路徑。  探索跨領域學習不只一條路! 今年6月時,104人力銀行獨家贊助中央大學舉辦首屆「課程博覽會」,開幕典禮邀請臺灣大學陳林祈副教務長以「不只一條路:探索跨領域學習的多元路徑」為題,強調跨域學習是一場從設計、演化到整合創新的蛻變之旅。此外,與中大合作開設產學接軌學分班的104人力銀行社會企業處陳秀雲總監也表示,跨領域人才在起薪擁有較高的競爭力,顯示現今社會對多元能力的高度需求。鼓勵中央大學的學生積極善用各式學習資源,勇於探索自身興趣與潛能,為未來職涯開拓更多機會。 圖:104人力銀行社會企業處總監陳秀雲致詞畫面 學習講求整合性、實用性與國際視野 中央大學綦振瀛副校長表示,面對未來社會的需求及挑戰,當今學習已不再侷限於課堂或單一學科領域,而是講求整合性、實用性與國際視野,感謝中大的師資團隊多年來持續深耕於教學與教育創新,為學生打造多元且具前瞻性的學習環境,此次課程博覽會將引領師生共同探索學習的多元面貌,開拓更多學習視野。王俐容副教務長也說明,近年來跨領域議題已成為教育與產業界高度關注的焦點,學生必須積極培養「學習如何學習」的自主學習能力,才能在未來的社會局勢中靈活應對瞬息萬變的的多元挑戰、穩健前進。中大將持續打造韌性的跨領域學習環境,陪伴每一位中大學子發掘自我潛能,自在遙遊於無邊際的知識大海,航向屬於自己的精彩未來。 圖:EMI透過英語繪本說書人微課程,以親近富饒趣味的形式,強化學生英語力與體驗學習的多樣面貌。照片由中央大學教學發展中心提供 整合創新的學習蛻變之旅 面對未來AI的衝擊與挑戰,更高層次的思考模式、宏觀的前瞻思維以及跨域合作能力,是當代人人都需養成的終身學習素養。鼓勵學生積極善用各式學習資源,勇於探索自身興趣與潛能,為未來職涯開拓更多機會。本次課程博覽會以「跨越知識邊界,發現學習新航道」,並融入了校學士學位、數位教學平台、自主學習社群、產學創新競賽等彈性資源,全面解鎖跨域學習地圖的多元路徑。現場超過60個主題展攤,透過多媒體影音、成果海報與簡報發表。活動不僅線上與實體同步進行,更規劃線上成果票選、趣味集點兌獎等互動遊戲,讓師生可以邊玩邊學、深入交流,讓探索跨域課程、開拓專業能力變得有趣又有感——原來學習也能這麼玩! 圖:團隊熱烈角逐特優獎、優等獎與佳作獎。王俐容副教務長與評審老師共同為獲獎團隊喝采。照片由中央大學教學發展中心提供
【104職場力】
【工作快找App】新增AI分類邀約訊息的啟用開關、專屬外籍人才的導覽入口|3.25.0版本更新教學
【工作快找App】新增AI分類邀約訊息的啟用開關、專屬外籍人才的導覽入口|3.25.0版本更新教學
104工作快找App最新版本v3.25.0推出囉!Android、iOS的求職者,建議您盡快開啟Google Play或App Store下載更新。工程師趁連續假期改良了「誰通知我」AI邀約訊息的分類功能,新增「分類開關設定」讓您自行決定是否啟用功能。另外這次App更版,新增: 外籍人才的專屬導覽入口(Navigation Entry for Foreign Job Seekers),幫助外籍求職者更清楚展示在台的工作資格,增加面試邀約機會,歡迎多利用! 文/104工作快找APP 【104工作快找App】更版摘要: Android、iOS AI智能分類邀約訊息,新增「分類開關」 外籍求職者,新增導覽入口 (Navigation Entry for Foreign Job Seekers) 履歷表_編輯內容時,可查看和自己「希望職務類別」相同的履歷範本 修正其他小錯誤 AI智能分類邀約訊息,新增「分類開關」 為方便求職者更靈活、彈性掌控訊息分類,我們在全新的AI智能分類訊息功能中新增了「分類開關設定」,讓你能依照個人喜好,自由選擇是否啟用訊息分類,隨心調整使用體驗! ▲ 查通知 > 誰聯絡我 提供AI訊息分類開關,可以自行決定啟用/停用訊息分類功能​ 外籍求職者,新增導覽入口 (Navigation Entry for Foreign Job Seekers) As a foreign user, after logging in, you will see a popup. You can click [Share it now] to take a minute to share your work status and edit your resume. 以上【工作快找App】3.25.0版本更新說明 若有任何使用問題,歡迎透過以下方式直接與104客服聯繫,我們會有專人盡快回覆您,謝謝! 【電話客服】 02-2912-6104 轉 2【網路客服】 https://104.tw/w/feedback 立即更新下載【104工作快找App】Android,iOS App名稱:104工作快找-工作機會多,找工作、找打工兼職的優質求職平台 開發者:104 CORPORATION 下載連結:Android、iOS 求職大吉!《104職場力》最新情報為你充電 免費訂閱、自選主題,最新求職情報、產業趨勢不漏接: 訂閱《職場力》電子報
【104職場力】
如何對資深員工進行工作輔導或資遣?
如何對資深員工進行工作輔導或資遣?
有位54歲的資深員工,在公司服務近11年,因工作表現未能符合目前的職務等級(主管職),該員主管認為一直無法達成工作要求,會影響工作推進及公司發展,請求人資協助輔導改善及必要的處置。目前已與該員進行工作改善及輔導階段,但該員表現非常抗拒,認為工作這麼久無任何過失且對公司是有貢獻的,經溝通後才願意配合改善,有幾個問題請教人資先進們: 1. 因公司組織編制因素,無法將該員轉調其它部門,如輔導未見改善,可以提前結束輔導並資遣嗎? 2. 如果該員不同意資遣,該如何處理?(不簽資遣通知單、拒領資遣費…) 3. 公司停用出勤刷卡、電腦使用,該員還照常來公司上班,該如何處理? (報警?) 4. 與該員進行合意資遣,該注意的地方? 5. 舊制才可以優退方式處理,新制的退休有其它可以幫該員考慮的嗎?  有什麼需特別注意的,還請人資先進指教,謝謝!
在職場被霸凌還被強制離職⋯⋯我該怎麼辦?
在職場被霸凌還被強制離職⋯⋯我該怎麼辦?
當初面試的時候非常開心 因為感覺新公司的主管都很理性且非常重視新人的感受 所以確定4/19到職上班去了!到了新公司 因為準備遷移廠房的關係 舊人忙於趕工作 幾乎沒有完整的教學 一路以來跌跌撞撞的自己摸索也就過了第一個月 再來遷移至新廠 環境很大設備也很完善,本以為可以好好的學習 結果還是一樣的如同第一個月,同事愛教不教的導致我的工作效率很差⋯⋯事倍功半!舊人就開始中傷我 言語侮辱 嘲笑諷刺(雖然他沒有指名)但是大家都知道她在說新人 而且新人只有一個我⋯ 甚至於搶走我的工作 直接大喊 她一個人就可以了 有我沒有我根本沒差啊⋯⋯就這樣過了一個月又三週⋯ 到了最後一週就滿兩個月了 ,課長和班長總是替舊人說話 總是說 :妳真的不太ok 當然我每每有問題的時候都有當天反應給主管 卻沒有得到幫助 也沒有解決方案的 直到某天課長突然性的把我叫到會議室 裡面有人事副理和課長 和我共3人⋯他們一開口就是說 無法再用我請我離開 因為不適任這份工作 ⋯當然我也有不開心的反應 為何可以這樣 我都還沒有任職兩個月 也沒有犯下什麼錯 怎麼可以強制叫我離職?爭論了一小時後 我還是簽了 帶著眼淚被冤枉似的畫押 這是我人生中最可怕的一個工作經歷 直到現在我還是感到很受傷⋯⋯很不甘心 該怎麼預防下一個新人 可以不要像我一樣受到傷害⋯⋯要如何制止這家公司的惡劣行為⋯⋯請幫助我
小優
Z世代新趨勢「辦公室青蛙」,為什麼會成為潮流?
Z世代新趨勢「辦公室青蛙」,為什麼會成為潮流?
Z世代被貼上「辦公室青蛙」(Office Frogs)的新標籤,形容這群最年輕的工作世代,像青蛙不斷從一份工作跳到另一份工作。為什麼「辦公室青蛙」會成為潮流?企業該如何因應這場由Z世代主導的職場變革? 文/樂羽嘉編譯 由天下雜誌授權轉載 本文目錄(點擊可快速前往) 為什麼「辦公室青蛙」會成為潮流?要跳還是別跳?「辦公室青蛙」的利與弊雇主該怎麼因應? 職場又出現了新的職涯趨勢,現在頻繁換工作的員工被稱為「辦公室青蛙」(Office Frogs)。這個新標籤是在形容Z世代勞工在職涯中採取「跳上、跳下」的方式,像青蛙一樣從一個雇主跳到下一個雇主,尋找新的機會。 為什麼「辦公室青蛙」會成為潮流? Z世代被貼上「辦公室青蛙」的新標籤,形容這群最年輕的工作世代,像青蛙從一片荷葉跳到另一片荷葉般,不斷從一份工作跳到另一份工作。人工智慧(AI)求職應用程式Kickresume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杜蕾斯(Peter Duris)指出,「辦公室青蛙指的是不會在同一份工作待太久的員工。這些人通常是Z世代,他們不害怕信仰之躍。」 不願長期待在同一份工作崗位的,當然不是只有Z世代。「抱緊一份工作」不一定適合所有人。事實上,Z世代不是唯一在進行「辦公室蛙跳」的一代。蓋洛普(Gallup)調查指出,美國有48%員工正在尋找新職務,頻繁轉職已成為現代職涯的重要特色。 就在本週,Culture Amp公布來自4600間公司、330萬名員工的2025年中基準數據,顯示將近一半員工考慮離職,員工敬業度下降,對工作的自豪感從2022年以來下滑了4%。Culture Amp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艾爾辛加(Didier Elzinga)指出,「數據告訴我們,員工愈來愈擅長管理界線和完成目標,同時對領導的信任感下降,幹勁也減弱。」 許多職涯專家認為,員工能把轉職轉化為一種有力的職涯策略。杜蕾斯同意,辦公室青蛙只是為自己和職涯做最好的選擇罷了。「很多時候,員工會發現自己已經學不到新東西,或對目前的職務感到厭倦。有時候,他們需要藉由新的機會來學習新技能並提升薪資,而這往往只有換工作才能做到。」 要跳還是別跳?「辦公室青蛙」的利與弊 傳統上,數百萬美國勞工困在沒有前途又討厭的工作裡,部分原因是工作安全本身岌岌可危,另一個原因是過去的招募者會勸阻求職者轉職,以免被當成不穩定、不負責任的人。更不用說,找工作本身的壓力往往帶來額外的心理負擔。 但情況正在改變。隨著職場的不確定性讓焦慮達到新高,更多求職者發現,勇敢一跳比安居舒適圈更有收穫。 杜蕾斯認為,留在同一家公司也有很多好處,可以在履歷上展現你的專一與承諾,對未來求職有幫助。但他同時相信,「辦公室跳躍」對某些人可能是最佳選擇。 辦公室青蛙發現,比起留在同一家公司,不斷在不同工作之間轉換,可能是提升技能與薪資最直接的方法。 杜蕾斯提醒,在做決定前花時間衡量利弊很重要。他提供以下建議: 1. 注意轉職的觀感 杜蕾斯指出,辦公室青蛙確實有自己的優勢,但也要評估雇主看到履歷時會怎麼想。「有個化解方式是把轉職轉化為優點,解釋你為什麼離開過去的職務。這讓你有機會談到學到的技能與完成的成就。」 延伸閱讀:30歲一直換工作很傷履歷嗎?一份工作應該做多久? 2. 確保每一次跳槽都值得 如果沒有正當理由,頻繁跳槽未必划算。杜蕾斯警告說,「如果你目前的職位仍有學習機會,或新工作沒辦法提供太多新技能,那麼留下來可能更好。」 延伸閱讀:轉職是為了更好職位和薪水,不是為了逃離現職窘境 3. 別批評前雇主 杜蕾斯建議,在面試中,最好聚焦在過去工作的正面收穫與學到的東西,而不是抱怨缺點。他提醒絕對不要說前工作的壞話,否則可能嚇退潛在雇主。 延伸閱讀:面試被問離職原因,如果不滿前公司該怎麼回?這樣答不失禮又加分 雇主該怎麼因應? 杜蕾斯認為企業可以採取措施留住人才,預防員工跳走。他提出以下建議: 1. 提供有競爭力的薪資 許多辦公室青蛙換工作的主要動機是薪資漲幅。為了留住最優秀的員工,企業應該考慮提供與市場行情相符的薪資。 2. 重新檢視福利 為了提升員工滿意度,企業應該增加福利。「福利通常是員工選擇留下的重要原因之一,確保公司提供全面的福利方案會有幫助。」 3. 建立支持性與社交性的職場文化 除了薪資與福利,改善公司文化同樣重要。公司應該鼓勵健康的工作與生活平衡,並舉辦社交活動,幫助團隊凝聚與交流。這有助改善員工的心情,也能增加他們的留任意願。 (資料來源:Forbes、TGMP) (原文標題:辦公室青蛙:打亂雇主期待的Z世代新趨勢) 推薦閱讀: Z世代不幹、主管撐不下去!2025恐掀「管理階層崩潰」危機 Z世代打破辦公室潛規則!解析新世代價值觀,3招驅動年輕人的熱情 Z世代「職涯極簡主義」,拒升主管、做小副業,什麼邏輯? Z世代員工為何掀起「報復性離職」潮? 不說「喂」不是沒禮貌 Z世代接電話習慣你跟上了嗎?
【104職場力】
跨產業投資5000萬,最後失敗收場 讓我用「失敗學」告訴你聚焦經營的重要
跨產業投資5000萬,最後失敗收場 讓我用「失敗學」告訴你聚焦經營的重要
十五年前,我跨足保養品產業, 自創品牌、投資五千多萬,最後全部歸零。 那次的失敗讓我學到最重要的一課: 事業擴張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專注越穩。 聚焦經營、守住本業,才是長久之道。 ▋想系統學習更多創業與企業經營內容 【 戰國策戰勝學院 】提供量身打造的課程及顧問服務 - 更多資訊請至:www.mo.com.tw - LINE 諮詢請洽:@119m ▋想聽到更多執行長COM的經驗談 【 經營者的勝利學 】各大Podcast及Youtube熱播中 ▋在Spotify上收聽: https://open.spotify.com/show/47ewiUgDk1i0PHRXvgnfaJ #企管顧問 #經營管理 #企業管理 #經營流程 #跨產業 #聚焦經營 #陪跑顧問 #企業經營 #經營者的勝利學 #執行長 #經營者
林尚能 戰勝學院
🔥【 Steven 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每週爆紅 X 光片 】
🔥【 Steven 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每週爆紅 X 光片 】
EP27|BLACKPINK 高雄開唱不只是演唱會,是一場社群行銷與城市品牌的雙贏戰役! ​ 🔍 點擊看更多 https://tinyurl.com/m7y68ws4 ​ 2025 年 10 月,BLACKPINK 世界巡演《DEADLINE》來到高雄,引爆粉絲朝聖潮。從演唱會場地佈局、城市地標點燈、限定商品與優惠,乃至社群內容大量擴散,這場「粉絲文化大遷徙」不只是音樂活動,更是一場精密運作的城市品牌行銷實驗。 ​ 從行銷專業角度來看,這波操作結合了品牌體驗設計、粉絲經濟、社群話題與地方治理,是難得一見的跨平台整合案例。我們該怎麼學這套心法?一起來拆解! ​ 🚩【一、BLACKPINK × 高雄的行銷操作做對了什麼?】 📌 品牌行銷手法-用粉絲文化撐起整座城市 ・BLACKPINK 全球巡演《DEADLINE》選在高雄世運主場館連唱兩天,主打的不是「演出本身」,而是「粉絲朝聖體驗」。 ・高雄市政府與民間業者攜手打造「Light Up 高雄 in Pink」企劃,把城市六大地標(愛河、大港橋、美麗島捷運站等)染成粉紅燈海,讓整座城市變成演唱會的延伸舞台。 ​ 📍我們學習到什麼? ・品牌不是只在「產品接觸點」發聲,而是要在「文化感受場」產生存在感。粉絲不是觀眾,而是文化參與者。 ​ 📌 數位行銷操作-打卡設計 + 社群佈局一次到位 ・設計超過10個以上打卡地點、燈光場景、專屬標語,如「BLINK限定路線圖」、「粉紅燈光地圖」。 ・社群上湧現大量「打卡認證貼文」「高雄旅遊攻略」「穿搭粉紅主題照」,引發自然話題連鎖效應。 ​ 📍我們學習到什麼? ・將線下場景「模組化為打卡內容」設計,是社群病毒行銷的燃料。鼓勵粉絲成為內容共創者,讓演唱會不只是表演,而是一場內容製造運動。 ​ 📌 社群議題行銷-BLINK 的消費力變成城市熱議話題 ・高雄市經發局推出持門票兌換夜市或百貨優惠券的機制,創造「粉絲消費熱點地圖」。 ・引發許多網紅、美食帳號搶拍「粉絲限定美食行程」,甚至連一般市民也被話題吸引參與。 ・該活動不再只是「KPOP粉圈事件」,而是轉為「全民城市參與行銷」。 ​ 📍我們學習到什麼? ・社群行銷不只是創造話題,而是設計能讓非粉絲也「想參與」的場景與故事,讓品牌話題擴大轉換面。 ​ 📌 行銷平台佈局-城市、演出、商圈、夜市整合為一 ・活動結合演唱會場館(主場)、捷運交通(動線)、地標建築(視覺主題)、夜市百貨(轉單場景)。 ・透過政府、主辦單位、地方店家三方佈局,全平台策略性串聯。 ​ 📍我們學習到什麼? ・品牌爆紅不是單一操作的偶然,而是通盤佈局的必然。行銷不能只看觸及率,要看整體流動邏輯:從曝光 → 體驗 → 打卡 → 消費 → 擴散。 ​ 🚩【二、我們如何學會這套心法?(實務步驟)】 ✅ Step 1:從「粉絲」而非「品牌」視角設計體驗 ✅ Step 2:用城市空間做場景設計,轉為社群打卡機制 ✅ Step 3:串聯消費誘因(優惠券、周邊、限定體驗)讓參與有實際誘因 ✅ Step 4:與官方、商圈、KOL同步發聲,擴大平台影響力 ✅ Step 5:設計讓一般人也能參與的議題,擴大粉圈以外的討論面 ​ 🚩【三、啟發是什麼?】 👉 BLACKPINK 來台,唱的不只是歌,而是品牌城市行銷的交響曲。 這是一場跨品牌、跨場景、跨社群的總體行銷操作,啟發我們: ​ ・粉絲經濟不只存在於演唱會,而是可以整合進整座城市的文化與商業系統中。 ・成功的爆紅來自於平台串連 + 社群共創 + 商業轉換的閉環。 ・品牌要年輕化,城市要活絡化,粉絲文化是最具穿透力的社群工具。 ​ 💬 你覺得還有哪些品牌可以像這次 BLACKPINK 巡演一樣,用音樂+文化+城市整合,玩出新行銷? ​ 留言與 Steven 一起挖掘下一個城市行銷神話!
黃逸旻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
上班被罵到懷疑自己,不知道是否要死守現職
上班被罵到懷疑自己,不知道是否要死守現職
1. 求學背景:海外留學畢業,大學學歷,主修行銷管理。 2. 工作經歷:目前工作經歷兩年左右,第一份工作是科技業業務大概待了半年,第二份工作是醫院研究員做了一年。第三份是上市傳產的業務三個月,目前任職於外商做業務開發,待了半年左右。 3. 職位背景:我們公司是外商來台開分公司,那我是第一個員工,主要負責開發台灣市場。但其實說真的能力有限,沒有太多人脈做起來蠻辛苦的,加上台灣只有我一個人上班也蠻枯燥無助的,其他同事都是亞洲人,但我們公司人不多所以每個人分配到的事情也比較多,所以在資訊溝通上很常會有斷層也比較難找到人協助。然後我就因為這個常常被罵。可能我要更新每週進度,但這些專案其實並沒有經過我的手,他們也沒有義務每天要向我彙報,每天都被主管罵說我在幾千公里遠都知道為什麼你不知道。另外也可能是我對這領域也不是很熟悉,我有時候也不知道該問什麼問題,或是該取得什麼樣的資訊。常常就會是問了進度,漏掉一個就被罵但也不是我故意漏掉是我真的不知道有發生那件事。再來就是我們家很奇耙的文化,溝通事情都是私底下講,不會用email,可能也是有時候不方便透過信件留下紀錄,但我也因此沒辦法得知項目進度或是更新。 4. 主訴:目前在考慮是否要離職。長期的精神壓力下讓我每天睡不著覺、頭皮發麻、如坐針氈。必須依賴藥物來調適心情,我也變得對什麼事都沒興趣,開心不起來,每天只想著工作,想著我到底要怎麼做不會被罵。雖然我晚上加班處理問題假日還要陪客戶打球培養感情,但還是被罵說我不夠上心,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重點這個工作必須要常常應酬出差當空中飛人,喝到三經半夜沒有加班費,回去還要加班趕工。其實對我身心裡都是很大的負擔。尤其我主管也不怎麼教我老實說,只會說:你知道該怎麼做了吧。做錯的話(雖然有時候我覺得沒有到錯),“Who taught you this kid method?” "What the hell are you doing?" "You are really dreaming" "你不給我處理好你明天就不要來了" "我不知道還可以保你多久" "你倒底有沒有工作過? "。這些剁剁逼人的字句又讓我更有壓力。目前是每個月要出差一兩次,但其他人飛的更多次感覺以後也會變成那樣。重點是要幫公司代墊費用,公司不肯給零用金,一欠就是好幾個月幾十萬,我的卡費跟現金都被卡在那邊,我其實也很難算。有時候都會被窮到快要吃土。公司除了薪水跟年終(我也不知道有多少)以外,沒有其他福利。 5. 糾結:薪水還可以,以我的經驗跟年紀來說。但這個算上出差、加班費、旅外縣市來說,其實算下來跟一般人差不了多少。主要是行業蠻有發展性的,然後畢竟我也是在台灣的第一人,所以就有一個憧憬說我好像可以當這邊的老大,會有個大好前途。但是我感覺我的身心快受不了了,不知道能不能熬過去,或是應該要轉職比較好。 6. 興趣:我也不確定對什麼有興趣,或是未來應該要做什麼。好像做什麼都可以,又好像做什麼都不行。其實我對現有的工作是不排斥的,只是我沒辦法挑主管,而主管只有一個。我也有想過要從事英文教學的工作,因為我之前有從事過指導論文的。但教國高中生又沒那個耐心,教大學生(留學的那種)又不夠格。但這樣轉換跑道又不確定能不能符合自己期望的薪資以及生活。也有想過轉職後會不會也遇到一樣的問題(雖然以前都沒有這種問題),然後工作經歷都這麼短也會在面試的時候被質疑定性不夠。 7. 結論:雖然現有的工作艱難且造成了我的身心困擾,但同時我也意識到這或許是一個成長與轉變的契機。誠摯希望各位老師與專家能根據我的情況,提供寶貴的建議與指導。
知道只會更窮,相信才會富有
知道只會更窮,相信才會富有
https://www.youtube.com/shorts/PgF7u2mn6aA 你喔我曾經請教過一位億萬富翁 我說你教過那麽多的人,可是為什麽多數人還是很窮? 前輩跟我講,因為他們自以為知道了 但是他們不相信,自己的知道 知道是假髮,風一吹就飛了 相信是眉毛,根深蒂固的黏在你臉上 你明知道闖紅燈很危險,但你不相信你會遇到危險 如果他們相信,沒人會闖紅燈 你不明白怎麽從知道變成相信 你對財富的渴望是不夠的 現在你想像一下,你咬了一口檸檬 你發現開始生口水了 奇怪根本沒有檸檬啊,可是為什麽會生口水 因為你的潛意識,就是個孩子 你教育它什麽,它就變成什麽 它沒有辦法分辨事情的真假 只要你不斷的想像、重複、相信,它就會成為事實 你只需要刻意練習 以前我創業的時候,每天起床都會想像 我的夥伴越來越多、公司越來越大、大家錢賺的越來越多 不懂的人都覺得我是瘋子神經病 但我知道我正在向宇宙下訂單 所以我每天熱情大量的行動,每天都忙得好開心 那些只想像但不相信,也不行動的人 其實是在向宇宙下罰單,天罰就會來考驗你 你越做越不開心,也很難得到結果 一個相信自己能成就他人能得到成功的人 怎麽可能賺不到錢 你的底氣,就是你的氣場 你的自信,就是你的能量場 賺錢是會上癮的,成功真的很過癮 金錢本身沒有力量 你為什麽要賺錢?這個起心動念才有力量 私訊我"賺錢" 我把從知道變成相信的具體步驟,分享給你
尼歐教練 短影音行銷、自媒體變現、個人IP創業交流
2025年AI課程講師推薦:4位頂尖名師帶你掌握未來關鍵競爭力
2025年AI課程講師推薦:4位頂尖名師帶你掌握未來關鍵競爭力
前言 進入2025年,人工智慧已不再是遙遠的科技名詞,而是深刻影響全球產業結構與職場生態的現在進行式。根據Statista的市場預測,全球AI市場規模在2025年預計將達到驚人的3.73億美元,而全球AI教育市場更將以31.2%的年複合增長率擴張,至2030年將突破322.7億美元。這不僅反映了個人對於學習AI的熱切渴望,更凸顯了企業對於導入AI培訓、提升組織整體「AI素養」的迫切需求。 然而,面對市面上琳瑯滿目的AI課程與背景各異的講師,許多企業主與個人學習者卻感到無所適從。該如何選擇真正有價值、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課程?一位好的AI講師,應該具備哪些關鍵特質?本文將為您提供一個完整的AI講師評估框架,並深度剖析四位在2025年台灣市場上備受推崇的頂尖AI名師,助您在AI時代的浪潮中乘勢而上。 為何投資AI教育是企業刻不容緩的戰略? 進入2025年,AI不再是單一部門的工具,而是驅動企業從營運、行銷、管理到決策全面升級的核心引擎。根據最新的產業調查,已有高達78%的企業在至少一個業務環節中導入了AI技術,更有超過六成的企業計劃在未來一年內增加對AI技術與培訓的預算。 導入AI培訓能為企業帶來具體且可衡量的商業價值。在行銷領域,AI能夠分析龐大的消費者數據,實現精準廣告投放與個人化推薦,大幅提升行銷投資回報率。在營運層面,AI自動化流程可以接管繁瑣的行政、財會與客服工作,將寶貴的人力資源釋放出來。對於決策層而言,AI的數據分析與預測能力,更能輔助管理者洞察市場先機、預警潛在風險,做出更科學、更具前瞻性的商業決策。 投資AI教育,就是投資企業的未來。它不僅僅是為了學習操作幾個新潮的軟體工具,更是為了培養一種全新的「AI思維」,讓組織中的每一位成員都能學會如何運用AI解決問題、優化流程、創造價值。 如何挑選最適合你的AI課程講師?五大關鍵指標全解析 當企業意識到AI培訓的重要性後,下一個挑戰便是:如何找到對的講師?一位優秀的AI講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企業轉型的催化劑。我們綜合了業界專家與成功企業的經驗,歸納出以下五大關鍵評估指標。 指標一:實戰經驗與產業深度 這是評估一位AI講師最重要的標準。AI的應用千變萬化,不同產業、不同部門的痛點與需求截然不同。在挑選時,您應該深入了解講師的背景:他是否曾親身在業界打滾?是否擁有可供驗證的成功案例?他服務過的客戶群體,是否與您的產業相關?一位真正經歷過市場淬鍊的講師,才能提供「從戰場上帶回來」的寶貴經驗。 指標二:課程設計與客製化能力 標準化的罐頭課程難以滿足所有企業的需求。一位頂尖的AI講師應該具備強大的課程設計與客製化能力。在接洽時,對方是否願意花時間深入了解您的企業文化、員工背景以及期望達成的培訓目標?優秀的講師會像一位顧問,先「診斷」企業的問題,再「開藥方」,量身打造最適合的課程內容與教學方式。 指標三:教學風格與學員評價 講師的教學風格直接影響學員的吸收效果與學習意願。您可以透過觀看講師的公開演講影片、閱讀他撰寫的文章,或直接詢問過往學員的口碑與評價,來判斷其風格是否適合您的團隊。一位好的講師應該懂得「說人話」,將複雜的技術術語轉化為不同部門、不同職級員工都能理解的語言。 指標四:收費模式與費用合理性 AI講師的收費模式相當多元,了解市場行情有助於您做出合理的預算規劃。常見的收費方式包括按時計費、按月或按季的長期顧問約,以及針對特定專案的打包計價。費用的高低通常與講師的知名度、經驗、課程的客製化程度與深度直接相關。 指標五:持續學習與資源提供 AI的技術與工具日新月異,一次性的課程所學到的知識可能很快就會過時。因此,一位負責任的講師,其服務不應在課程結束時就畫下句點。他是否提供課後諮詢管道?是否經營學習社群?他是否會定期分享最新的AI趨勢與工具資訊?這種「終身學習」的夥伴關係,才是企業在快速變動的AI時代中最寶貴的資產。 2025年四大頂尖AI課程講師推薦 在了解如何評估AI講師後,讓我們將目光投向市場上備受推崇的實戰名師。我們精選出四位在不同領域獨具專長、風格鮮明的頂尖專家。 1. 企業轉型總舵手 - 林尚能 講師 (戰國策集團) 「你公司卡關,我出戰解方。」 如果您的企業正站在數位轉型的十字路口,需要一位能從頂層戰略高度擘劃藍圖、指引方向的領航員,那麼戰國策集團的創辦人林尚能講師無疑是您的首選。 林尚能講師擁有超過25年的企業經營實戰經驗,帶領戰國策集團服務了超過三萬家企業客戶,年營收突破兩億元。他的職業生涯並非一帆風順,曾歷經創業初期的艱辛、跨足新領域慘賠五千萬的低谷,再到力挽狂瀾、帶領公司東山再起的完整歷程。這種「從戰場砲火中活下來」的經驗,讓他對企業經營的痛點有著超乎常人的深刻體悟。 在AI領域,林尚能講師並非單純的技術專家,而是將AI視為解決商業問題的強大武器。他長期專注於將AI技術落地應用於行銷、銷售、企劃、營運等各個商業環節,[並創立了AI.com.tw](http://並創立了AI.com.tw) (台灣人工智慧網路有限公司),致力於開發企業AI應用與提供顧問服務。他的課程特色在於「問題導向」與「場景應用」,強調學習AI不是為了追逐流行,而是為了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 戰國策AI課程四大特色: - AI賦能行銷:教授ChatGPT、MidJourney等工具,自動化內容生成、廣告優化 - 數據驅動決策:學習AI大數據分析,精準鎖定目標客群 - 跨產業應用:涵蓋電商、零售、B2B等行業案例 - 互動實作演練:課程包含分組實作與即時反饋 適合對象:企業主、高階經理人、部門主管,以及任何需要從宏觀戰略層面思考AI如何賦能企業成長的決策者。 課程重點:企業AI戰略規劃與藍圖設計、AI驅動的商業模式創新、運用AI提升行銷銷售與營運效率、建立企業內部的AI文化與人才梯隊。 政府補助資訊:戰國策戰勝學院為經濟部核定之合法訓練機構,符合資格的30人以下服務業企業,每位員工最高可獲得新台幣一萬元的培訓補助,每家企業最多補助金額為新台幣十萬元。 [了解更多戰國策AI課程](https://www.nss.com.tw/product-category/ai-course) 聯絡方式:0800-003-191 | LINE ID: @119m 2. AI實戰應用佈道者 - 黃敬峰 講師 (AI峰哥) 「利用數小時課程讓你擁有數百小時的AI能力。」 當企業的戰略方向確立後,如何讓AI在各個部門的日常工作中真正落地、發揮效益,便成了執行的關鍵。此時,您需要的是一位像「AI峰哥」黃敬峰講師這樣的實戰應用專家。 黃敬峰講師在AI工具的應用與推廣上充滿熱情,他經營著活躍的社群、YouTube頻道與部落格,致力於將複雜的AI工具轉化為一般上班族都能即學即用的工作技巧。他的教學風格極度務實,強調「動手做」與「看見效率差距」。他擅長拆解各種工作場景,例如:行銷人員如何用AI生成文案與圖片、業務人員如何用AI快速整理客戶資料、行政人員如何用AI自動化處理報表等。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黃敬峰講師對於工作流程自動化工具([如Make.com](http://如Make.com)、Zapier)有深入研究。他不僅教導學員如何使用單一的AI工具,更著重於如何將多個工具串聯起來,打造個人化的「自動化工作流」。 適合對象:行銷企劃、業務銷售、營運管理、專案經理等,所有希望在日常工作中導入AI工具,提升個人生產力的專業人士。 課程重點:主流生成式AI工具實戰操作、工作流程自動化設計與實作、各部門AI應用場景案例解析、零基礎入門AI提升職場決策力。 3. 前瞻技術創新家 - 葛如鈞 顧問 (寶博士) 「台灣VR/AR第一人。」 對於某些產業而言,AI不僅僅是優化現有流程的工具,更是顛覆商業模式、開創新市場的契機。被譽為「台灣VR/AR第一人」的葛如鈞顧問(寶博士),將能為您帶來無價的啟發。 葛如鈞顧問的背景橫跨學術界與產業界,在元宇宙、區塊鏈、VR/AR與AI等領域有著深入的研究與實踐。他的獨特之處在於,能夠將這些看似遙遠的尖端科技與商業模式的創新緊密結合,為企業描繪出一個清晰可見的未來藍圖。 他的課程內容充滿前瞻性與啟發性,不僅僅是介紹AI的現有應用,更會探討AI與元宇宙、Web3等新興趨勢結合後可能催生出的全新商業機會。他擅長引導學員進行跳脫框架的「破壞式創新」思考,幫助企業在技術浪潮來臨前提前卡位。 適合對象:企業策略長、研發部門主管、新創團隊,以及所有對前沿科技與未來商業模式感興趣的創新者。 課程重點:生成式AI的未來發展趨勢、AI在元宇宙與Web3的應用、新科技驅動的商業模式創新、企業如何佈局前瞻技術建立護城河。 4. 跨域整合專家 - 陳宗賢 教授 「不只是一場學習,更像是一場企業格局的洗禮。」 大型企業的轉型往往牽一髮而動全身,涉及的層面既深且廣。此時,您需要的是一位如同陳宗賢教授這樣具備跨領域整合能力的資深顧問。 陳宗賢教授擁有超過二十年的企業顧問實戰經驗,協助過上千家橫跨製造、科技、零售等不同產業的企業成功轉型與成長。他的最大特色在於「系統性診斷」與「整合性解方」。他能快速地從財務、營運、組織、市場等多個維度全面診斷出企業的根本問題,並提出兼具前瞻性與落地性的差異化策略。 在AI的議題上,陳宗賢教授著重的不是單一工具的應用,而是如何將AI策略融入企業整體的經營策略之中。他認為AI的導入必須與組織變革、流程再造、人才培育等配套措施相結合,才能發揮最大的綜效。 適合對象:面臨複雜轉型挑戰的大型企業、集團公司,或希望建立系統性管理思維的中小企業主。 課程重點:企業轉型與組織變革、AI時代的企業策略規劃、理論框架與實務案例結合的個案分析、建立跨部門的整合性AI解決方案。 ## 除了名師親授,你還有這些AI學習路徑 除了聘請名師進行企業內訓或參加公開課程外,您還有許多彈性且優質的學習管道可供選擇。 線上課程平台:Coursera與edX等全球知名平台與頂尖大學及科技巨頭合作,提供大量高品質的AI課程。其中,由吳恩達教授開設的「AI For Everyone」系列課程是許多人踏入AI領域的入門首選。Google官方也提供了免費的生成式AI培訓計畫,完成課程還能獲得技能徽章。 專業培訓機構:工業技術研究院開設了如「生成式AI工程師培訓班」等兼具理論深度與實務應用的課程。AppWorks School專注於企業AI應用與人才賦能,提供貼近台灣企業真實需求的轉型洞察與顧問服務。 結論 在2025年這個AI全面爆發的時代,保持觀望就等於落後。無論是對於尋求突破性成長的企業,還是渴望在職涯中脫穎而出的個人,投資AI學習都已不再是「選擇題」,而是攸關未來的「必修題」。 本文為您剖析了挑選AI講師的五大關鍵指標,並推薦了四位各具特色的頂尖名師。從林尚能講師的宏觀企業戰略,到黃敬峰講師的實戰應用技巧;從葛如鈞
林尚能 戰勝學院
機電工程系(上)|想當鋼鐵人背後的工程師?讓機器動起來的超能力!|高雄科技大學|科系真心話
機電工程系(上)|想當鋼鐵人背後的工程師?讓機器動起來的超能力!|高雄科技大學|科系真心話
如果鋼鐵人不是電影角色,而是一門學問,那它的核心就是「機電工程」!高雄科技大學機電工程系師生帶你走進讓機器「聰明動起來」的世界,從樓梯變電梯的生活比喻,到會養「機械狗」的真實實驗室,如果你對動手做、創新實驗和未來科技都充滿熱血,這一集將帶你揭開機電系如何結合機械、電機與電子,打造未來的智慧科技!  🎤主持人  Emily 安芷嫻  🎙來賓 高雄科技大學機電工程系:薛博文主任、蔡秉宏同學、陳佑柱同學  點擊了解本集章節  03:06 機電系在學什麼?電動車、機器狗自己動手設計  04:51 迷思破解:機電系同學很會修家電?女生適不適合讀?  10:27 「機械、電機、電子、機電系」差在哪?鋼鐵人幫你分清楚  18:23 系上分組:精密 vs. 智慧自動化 還有 1600 噸衝床!  27:59 讀機電系最難忘的課是?從理論到實戰,親手做出發電機!  37:53 跨領域互助才是王道!想讀機電系,打好這些基礎就對了!  收聽這集,你會知道—— 「機電、機械、電機、電子……」這幾個科系名稱是不是讓人傻傻分不清?許多人一聽到「機電工程系」,腦中浮現的畫面可能是拿著螺絲起子修理家電,但實際上,機電系學生是打造能「自己動起來」的智慧機具,例如機器人、機械狗與自駕車的幕後工程師。 用鋼鐵人秒懂機電、機械、電機的差別 機電系學生的學習內容是如何讓大型機具精準運作,課程會接觸電子電路與機械設計,但重點在整合「動力、控制、結構」,讓一個系統能自動運轉。  高科大機電工程系薛博文主任用電影「鋼鐵人」比喻:  機械系造的是「身體」——結構與材料 電機系造的是「肌肉」——驅動與動力 電子系造的是「大腦」——晶片與感測器 機電系,則是統整所有部分,讓機器能精準運轉 也就是說,只要是「會動」的智慧裝置,像工廠機械手臂、移動機器人,都離不開機電工程的應用。  你是用科技的人,還是創造科技的人?  薛主任分享,有些人喜歡享受科技,但也些人想要自己創造科技。如果你總是想「這東西是怎麼做出來的?我也想試試看」,那就會是適合機電工程的人格特質。 另外,機電工程系在普通大學與科技大學都十分常見,普大主要強調理論與原理,問的是「為什麼」, 科大強調應用與實作,問的是「怎麼用」,例如普大研究「為什麼F=ma」,科大研究的則是「怎麼用F=ma做出機械手臂」,兩種訓練方向不同,未來工作類型與發展路徑也會相應不同。  機電工程,是讓想像動起來的學問  機電系畢業後的出路相當廣,包括自動化工程師、機器人研發、半導體設備整合、智慧製造、醫療輔具設計等。這些行業不僅需求高,也常與最新科技接軌。   機電系結合了機械的力、電子的腦與程式的魂,是一門讓創意真的「動起來」的學問。如果你想從使用科技的人,變成創造科技的人,機電系會是個值得你深入了解的起點。 歡迎點擊,收聽本集完整訪談內容 【延伸資源】   ✨ 104人力銀行發起「實習打工故事競賽」活動,邀請你寫下自己的打工或實習經驗,無論是有趣的好笑的、收穫滿滿的、充滿血淚的,只要500字故事再加上一句個人金句,11/9 前上網投稿,就有機會獲得最高獎金 20,000 元,前 100 名早鳥報名還能直接獲得 LINE POINTS 100 點  👉 https://students104.pse.is/87y5sh  課業、打工、社團、愛情學分你都歐趴了嗎?歡迎收聽【青春通識課】陪你探索自己成為喜歡的樣子✨
【104職場力】
「無禮」像感冒會擴散!心理學揭露:即使「目睹」也會傳染
「無禮」像感冒會擴散!心理學揭露:即使「目睹」也會傳染
心理學研究發現,無禮行為像感冒一樣具有傳染性。即使只是旁觀他人的不敬,也可能造成惡性循環。作者為對話科學領域權威,並於哈佛商學院開設實做導向的熱門對話課「TALK」,她指出,學會察覺與阻止「不敬的連鎖反應」是維護善意的關鍵。本文節錄自《為什麼頂尖商學院要教說話?》。 文/艾莉森.伍德.布魯克斯 本文目錄(點擊可快速前往) 語言中的「不敬」比你想的更有殺傷力「旁觀」也會被感染?微小無禮的影響用「尊重的語言」中斷惡性循環 語言中的「不敬」比你想的更有殺傷力 尊重的語言能帶給我們人性的尊嚴,並拉近彼此的距離;相對地,細微的不敬就足以讓對方在我們眼中去人性化,因而造成分裂。身為不敬言語的接受方、注意到明顯缺少了尊重的語言,或是覺察到言語間透露的警訊,都會讓人感到十分難受。即便只是偵測到最細微的憤怒或不敬,都會讓我們的杏仁核(大腦中呈現杏仁形的戰或逃反應中心)被神經化學反應物質淹沒,彷彿我們真的面臨了實際的危機。這種現象稱為「杏仁核劫持」(amygdala hijacking),會控制我們大腦的理性運作,讓我們感受到焦慮,觸發逃跑或僵住的反應,或是讓我們感到憤怒,引發戰鬥反應。僵住、逃跑和戰鬥都會消滅對話中展現善良的可能性。問題在於,我們很可能不會察覺自己言語中的不敬,因為我們言語的選擇都很細微,往往在潛意識中運作。 心理學家崔佛.佛克(Trevor Foulk)和共同研究者請就業中的成年人分享他們工作時遇到的「低強度負面行為」。研究發現,粗魯無禮和其他負面的微行為,會「像感冒那樣」擴散:廣為傳播、容易感染,每個人都可能是傳染源。學者們聚焦在人們如何將他人行為和嚴峻處罰間,形成邏輯性的連結。在某個例子裡,員工開會時遲到而被責罵,劈頭就是嚴厲的語言:「你怎麼能遲到那麼久?你有什麼毛病?我們十五分鐘前就開始了!看看你……我不知道你這副德性,怎麼還指望在社會裡保住飯碗。我們已經開始很久了,你來得太晚,現在要請你離開。」在第二個例子裡,遲到的員工面對的是比較尊重的語言:「真抱歉,我們已經開始了。不幸的是,你現在要加入有點太晚了。請你事後再寄電子郵件給我,看看能不能安排其他場合讓你報告。」 「旁觀」也會被感染?微小無禮的影響 旁觀者或許當下沒有做出嚴厲反應,但看到那種不尊重的表現會在他們心中留下印象,並改變他們的思維方式。倒也不是說這樣的轉變會永遠維持,但是當他們又看到某人在類似的情境中遲到,不敬的語言就會復甦,讓他們更可能對遲到者重現這類表現。幸運的是,此一影響似乎很容易隨著時間消退。假如個人經歷了無禮的互動,隨後又發生非無禮的互動,那麼新的互動模式就會重寫相似情境和無禮間的連結。只不過,如果從整體社會網絡的觀點來看,即便只重複一次無禮的情境,也會造成很大的傷害。這代表我們每個人都會聽見和重複,都會染上這樣的病毒。 雖然我們通常都有良好的本能,能配合、模仿並融入他人的口語溝通,但遇到粗魯的語言時,這樣的直覺就很危險。我們不只在感受到不敬時,才表現出不敬;有時只是聽到針對他人的不敬,也會改變我們的態度。光是目睹一次無禮或粗魯的行為,就會深刻影響我們的心態。心理學家凱瑟琳.沃斯(Kathleen Vohs)的研究指出,即便只是在早晨目睹極微小的不敬或粗魯行為,都足以影響我們一整天對世界的感知。目睹微小的無禮表現會產生一種「惡性循環」,使我們對人性產生憤世嫉俗的看法,進而更容易對他人表現出不尊重。我們的互動無論有禮或無禮,影響的都不只是我們自己與對話對象,還包括我們周遭的每一個人。 不敬的言行就像是腥羶色的報紙標題,一再地由我們的嘴巴反覆印刷。然而,這會阻礙我們對善良的實踐—即便只是目睹他人的短暫互動,也可能讓好人在無意識中轉變為沒那麼好的人。善良的對話者必須保持謹慎,拒絕重複不敬的言行,以阻止其散播。 用「尊重的語言」中斷惡性循環 當然,假如我們是不敬言行的受害者,要這麼做就格外困難了。曾經有位高階主管在我的課堂開始前,問我課堂是不是值得他留下來聽。這是我第一次在哈佛商學院開設高階主管的在職專班課程,我還是該學程中唯一的女性教授。我感到十分脆弱、受傷,同時也很憤怒。難道他是僅僅從我的外表,就判斷我的課程沒什麼用?在這樣的情境中,身為年輕女性的我必須努力爭取別人的尊重,而他的言行顯得特別無禮。只不過,我還是努力保持耐心,說:「是的,你應該留下來。這堂課很棒的。」 幾個月後,我向學程中的某位同事抱怨這起事件。他也記得這位主管,並和我分享了我所不知道的內幕:這位主管近期確診某種嚴重的疾病,需要休息,因此只能挑選部分課程參加。這根本不是針對我。這樣的例子再次提醒我們,我們其實對其他人和他們的需求知之甚少。就如同伯茲.奇薩爾對英文和中文使用者的研究所指出,我們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對於對話的基本理解可能出了嚴重的錯誤。在這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我們不但無法完全理解他人,還可能誤以為自己無所不知,所以最好的做法或許是從善意的角度出發,無論多麼困難,都應該盡量選擇尊重。 節錄自:聯經出版《為什麼頂尖商學院要教說話?:運用哈佛教授高效對話四法則,最短時間翻轉你的人生與職涯》/艾莉森.伍德.布魯克斯 著
【104職場力】
初學者學習的架構:CAM設定基本要素
初學者學習的架構:CAM設定基本要素
定義加工環境(Set Up the Basics) 告訴電腦:我們用什麼機器、切什麼材料、用什麼刀子。 2.1 組立件或零件 (Product/Part): 定義: 確認哪個 3D 模型(即步驟 1 載入的模型)是本次要加工的最終產品。如果載入了多個模型(例如包含夾具),則需指定主要零件。 設計用來模擬的零件 (Design part for simulation): 指定這個零件模型作為 CAM 軟體計算切削量和最終形狀的標準。 2.2 機台 (Machine):定義機台的運動範圍、主軸配置、刀庫容量等。決定模擬加工的機械條件與運動範圍。 2.3 軸系(Coordinate System) :定義零件(步驟一的3D檔)在空間中的..... 👉由此觀看全文:https://bit.ly/4nSfaGb
青騰CoolBee 3D軟體CAD/CAM教室:CATIA
離家近但薪資低&離家遠薪資高 該如何抉擇?
離家近但薪資低&離家遠薪資高 該如何抉擇?
有收到兩家錄取通知,但很糾結 希望各位有經驗的前輩們給我意見參考 謝謝! 也希望可以幫我留言為什麼要選擇哪個職缺? A職位: 離家近(公車約20分或機車10分) 月薪36K(含全勤3K)轉正後38K(含全勤3K) 工作內容:偏人事+總務。 無系統(系統挑選中)、出勤結算/計薪/請假、勞/健加退保(資遣/育嬰留停/勞資會議)、招募(未來要接手)、文件/表單/印鑑/證照列管及管理、公司規章制度管理及公告/宣達、協助福委會事宜等等 上班時間: 08:30-09:00彈性;午休1小時;17:30-18:00。 三節禮品、生日餐卷、員工旅遊、尾牙(人人有獎)、年終(2-3個月,也有0) 公司人數大約30人 B職位: 離家遠(公車+捷運約50分) 月薪35K轉正後4K加給(按評分發放比例:100分為4K) 工作內容: 出勤管理/彙總、排班/工時表製作 80% 協助招募/活動計劃、零用金/雜費申請10% 人事資料維護、組織圖、主管交辦事項10% 上班時間: 09:00~18:00,彈性上班1小時,午休1.5小時 開工紅包、年薪14個月(年終1個月,中秋&端午各0.5個月)、轉正特休假10天、生日假1天、三節禮金、每月部門聚餐、尾牙或春酒。
面對 AI 浪潮別慌!用玩樂的心學 AI,讓科技成為生活好幫手 ft. 泛科學院主持人 AJ 莊哲昀 | 高年級不打烊 x 用 AI 點亮第二人生 EP244
面對 AI 浪潮別慌!用玩樂的心學 AI,讓科技成為生活好幫手 ft. 泛科學院主持人 AJ 莊哲昀 | 高年級不打烊 x 用 AI 點亮第二人生 EP244
文/高年級不打烊 x 用 AI 點亮第二人生 本文導覽 【在線收聽】完整版內容 【本集簡介】 【分段摘要】 延伸閱讀 【在線收聽】完整版內容 【本集簡介】 面對AI的快速浪潮,你是否也感到焦慮,到底該學什麼、該怎麼跟上?大家都在學,我還沒開始,我要被世界淘汰了嗎? 本集節目邀請YouTube 頻道「泛科學院」主持人、人稱AI神農氏的莊哲昀AJ,來輕鬆聊聊他如何踏入AI領域、又如何看待這股改變世界的新力量。 莊哲昀認為,當你想解決某個問題、提升效率、或讓生活更便利時,AI就是這個時代的最好幫手;若眼下沒有明確需求,也無須焦慮,我們需要的是保持開放與好奇,當需求出現時,才能靈活應用。這集將帶你用輕鬆角度認識AI,用玩樂的心,讓第二人生在科技協助下,開啟更多意想不到的可能性! 【分段摘要】 02:51 從小就對電腦充滿興趣 05:20 雞排加珍奶的軍中回憶 08:50 神農嚐百草的精神玩AI 11:00 AI發展神速能解決更多問題 12:00 連結到需求就會被動化主動 16:40 所有的學習都從好玩開始 19:20 讓AI把名字寫成一首歌 23:25 和AI攜手寫出自己的回憶錄 28:35 工具那麼多,先學哪一個好? 32:20 有了AI,未來工作將會大洗牌 35:45 培養辨別生成結果的「品味」 37:52 面對快速改變不需焦慮 42:07 用AI解決自己工作上的問題是趨勢 43:35 玩玩看!成為酷炫的阿公阿嬤 ▎跟著 AJ 一起輕鬆學 AI *【Google Gemini x Canvas】讓 AI 化身旅遊規劃師與簡報設計助理,學會後可輕鬆應用於多種情境 https://senior.104.com.tw/s/LfILx4c *【搭上 AI 時光機】修復老照片,恢復清晰與色彩,還能讓照片動起來 https://senior.104.com.tw/s/lEMffr2 ▎延伸閱讀 *泛科學院Youtube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panscischool ▎聯絡我們 * 高年級不打烊LINE官方帳號 https://lin.ee/mKWURos * 心得交流,意見回饋,故事推薦 https://104.surveycake.com/s/O0LDa -
【104職場力】
什麼是「心理急救」?跟心理諮商有何不同?專家授心理CPR5步驟:「A.L.G.E.E」
什麼是「心理急救」?跟心理諮商有何不同?專家授心理CPR5步驟:「A.L.G.E.E」
你曾經心中產生絕望感,有過自殺念頭嗎?當下若無法臨時求助專業諮商人員或心理師,有什麼方法可尋求緊急救援?有鑑於近年國人心理健康問題備受關注,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簡稱華心)在衛生福利部支持下,引進澳洲「心理健康急救®」(MHFA)計畫,並將於9月4日正式開課,希望提升大眾對於「心理健康危機CPR」的認識。 文/馮逸華 由優活健康網授權轉載 本文導覽 什麼是心理健康急救?為什麼需要心理健康急救?心理健康急救怎麼做?衛福部首批培訓人員已啟動 什麼是心理健康急救? 華心心理健康急救專案經理、諮商心理師張瓈文表示,心理健康急救主要是在第一時間伸出援手,以一般大眾的角度,察覺身邊那些剛出現心理困擾、狀況惡化,甚至陷入危機的人,透過這樣的支持,可以先陪他們度過眼前的難關,一直到他們接受到合適的治療或資源,或者危機暫時解除為止。 張瓈文說明,一般人對於心理健康知識有興趣者,皆可參加培訓成為心理健康急救(MHFAider)的一員。特別注意的是,心理健康急救員無法取代專業人士,如心理諮商、精神科醫師等,但對於當事人在發生心理困擾當下,可以有能力帶來及時且正確的幫助。 張瓈文強調:「心理健康急救並不是治療手段,也不涉及診斷,旨在當親友、同事甚至陌生人出現心理健康狀況時,及早給予適當的幫助,應把它想像成在輕微心理症狀出現時,可早期介入的『心理版的CPR』。」 為什麼需要心理健康急救? 引進此計畫的台大公衛學院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教授張書森表示,台灣成人常見精神疾病(以焦慮和憂鬱為主)的推估盛行率,從1990年的11.5%一路升到2010年前後的25%,等於增加了2倍多;雖然之後略為下降,但到2020年仍有20.03%,即約每5位成人就可能有1人面臨心理困擾,是社會大眾必須正視的嚴峻挑戰。 張書森說明,近年心理健康危機嚴峻,2024年自殺重回國人10大死因榜單,但很多人可能沒有意識到自己其實需要幫助,或者不知道有哪些資源可以利用,加上心理疾病的污名化和歧視普遍存在;此外,一般人想幫忙,卻常陷入「不知道如何幫忙」的困境。 張書森指出,研究顯示,心理健康急救可有效提升大眾對於心理健康相關知識、正確態度,以及伸出援手的意願,有正確的方法幫助他人,可幫助助人者減輕心理負擔,同時有助當事人加速康復。 心理健康急救怎麼做? 張瓈文表示,心理健康急救計畫的執行口訣為「A.L.G.E.E」,即「傾、聽、給、鼓、勵」,乍聽很簡單,但需要學習和練習才能做到位,上述課程有大量案例演練和討論,就是幫助學員說出來和做出來。 心理健康急救5行動,包括: A(傾),Assess:接觸及評估當事人情況,觀察有否有自傷或傷人或其他危機,並給予協助。 L(聽),Listen:不帶批判性地聆聽,細心聆聽當事人的心聲及感受,給予空間讓對方表達。 G(給),Give:給予當事人情感和實質支持,給予資訊及好轉的希望,例如幫當事人跑腿或陪伴做一些減壓及紓緩的活動。 E(鼓),Encourage appropriate:鼓勵當事人尋求適當的專業協助。 E(勵),Encourage other supports:鼓勵當事人尋求其他支持,例如向朋友傾訴心事或採取自助策略等。 張瓈文說,成為心理健康急救員,代表能在第一時間給予心理困擾者最初的協助,同時推動社會改善對精神疾病的刻板印象。急救員需懂得建立界線,清楚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避免過度承擔。在幫助他人的同時,也要記得重視自我照顧,才能長久支持他人,發揮其真正價值。 衛福部首批培訓人員已啟動 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司長陳柏熹表示,衛福部已將心理健康急救計畫納入行政院核定的「全民心理健康韌性計畫(2025~2030年)」,未來將結合跨部會、地方政府與民間單位,從社區出發,營造更具支持性的環境,期望提升全民心理健康素養,以及治療的可近性。 陳柏熹說明,衛福部規劃2025年9月起至年底前,將辦理8梯次培訓,受訓人員將近200人。每位學員需完成兩天、共12小時的課程,並通過線上考核,即可取得心理健康急救員資格,取得資格後,其中部分人員將接受進一步培訓,成為未來心理健康急救員的講師。 目前華心在試教階段已經培訓將近300名急救員,張瓈文補充,將來華心預計每年至少培訓1,000名急救員,一般成年人只要具備中文識讀和口說能力,都可至華人健康心理急救官網報名接受培訓。 (原文標題:心理急救是什麼?可取代心理諮商嗎?專家授「心理CPR5步驟」先這樣做) 小編推薦延伸閱讀 朋友說他不想活⋯我該如何回應?專家教「心理急救5步驟」先這樣回應 人為什麼會自殺?那一刻在想什麼?專家談自殺動機:感覺被它困住 勞工每年有6次「免費心理諮商」,適用對象、申請資格常見QA一次解答 3次免費心理諮商擴大至45歲!誰能申請、怎麼用?9大QA總整理
【104職場力】
轉換跑道後 一直找不到方向
轉換跑道後 一直找不到方向
目前待業中,10月中剛離職,上一份工作在欣興電子做設備助理,覺得東西很雜,錢領到真的太少了,所以兩個月離職。 在前一個工作是採購助理,是第一次接觸行政類別的工作,學到很多,同事也不錯,唯一就是主管是我堂姐,讓我壓力很大,影響身理,時常看醫生吃藥,也無法止頭痛,所以離職。 做最久的是宏達電子 品管八年,主要是抽驗檢測完成品,不用自己處理事情,一旦遇到問題直接向上反應,我個人認為這就是我的癥結點。 我喜歡單純例行公事的工作,不喜歡變化,但是我很三分鐘熱度,不愛動腦,身體累一點我不會在乎,但是也會在意朋友問你做什麼… 每天面對電腦一整天真的有點悶,但我也沒有什麼技能,也不知道要做什麼,因為有兩位小孩,只能找週休二日,8-5的工作,真的只有行政比較能符合目前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