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學習精靈

特效師

特效師
更多
月薪中位數
資料搜集中...
年資 3-5 年
資料搜集中...
年資 10 年以上
特效師 都在看
內心困在職場陰影,怎麼走出這個困境?
內心困在職場陰影,怎麼走出這個困境?
2013年從一年我從一間桃園私立科大畢業,化工相關科系,下山出校門,回到新莊的家。我因為很急著要一份工作,所以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小間通訊行,打工賣手機殼在新莊,我看到好奇怪的合約,說沒做滿三個月,要賠薪資,我做滿第三個月之後我決定走了。接到家樂福打工工作。然後我終於找到一份正職在林口玻璃面板加工廠工作,我離職了。 2014年,在面板廠(公司有1000人)做技術員和品檢工作,單純勞力工作,一直加班,廠區很大工作地點到吃飯地方要20分鐘,居然算在午休時間裡面,也就是說剩下40分鐘吃飯和午睡,長期下來我的身體的胃部出現胃潰瘍,上廁所常常有磁磚掉下來,紮到頭,直到 也是一直要快快快,sop 操作不用看,搬玻璃又重很危險,我的胃有胃潰瘍出現,很不舒服。 2016年3月我離職,因為家人贊助我生活費,休息一陣子之後,4月了,我趕快到五股區找工作。 2016年5月,身體養好了,每一次投履歷到化學相關工作,都是以你不會專門儀器阿,你學的化工一點不專業不專一,拒絕!或是你根本不懂檢驗業在做甚麼,但是那一家檢驗業從2014年看到2016年,公司每一年都在開同樣的缺,每一年都在徵人,真是奇怪。當年我就算自學影片一次操作,到了面試那一關,我說我有在看自學影片很了解原理,最後被刷... (很奇怪履歷都很老實寫學校就是這個學校,課程沒有就是沒有,需要自學,,還叫我過去面試與考試???) 我的母校就只會紙上談兵,儀器都給研究生阿??? 我真的很矛盾。我能想到的解決方式就是這樣啊? 有人真的百分之百精通各類儀器和實驗喔? 最後最後,我卻在一家橡膠廠(1億人,有分廠)當品檢和附加研磨,倉管工作,協助調撥出貨,時間到就是打卡會去上班,我會翻紙類回收看deta和圖表,晚上上網去查資料,背誦,學會倉管和品檢的基本技能 我做了3年以上,2019年了(4億人),這個技能和職位沒有辦法在公司裡加薪升遷,或是除毛邊的技能帶走,當我確定投靠到別家公司當品管員了,當天課長居然說我希望您留下來繼續做.但我真的不要了,我不想一輩子去做重複性高的工作。而且我自己學會別的工作還不獎金給我…… 我在2019年1月離開,別人都笑我傻,對...我自己知道,沒有年終。但是我只想快點離開這個整天只重視頂大的員工,卻欺負一直對工廠有貢獻的人還被丟文件,自己還要撿起來。 我很失望地出離職單。原因只寫「我換工作了。」 2019年2月底,到一家矽膠廠上班(150人),職位是品管員,第一天原住民的50歲前輩帶一次,直說你知道矽膠怎麼組成的嗎?我說矽膠由矽氧烷組成,是一種高耐熱性和高耐低溫性的材料。前輩說錯了,是這個塊狀的東西,我們只是加工廠ooxxx,我說可是網路上是這樣寫... 當天我被翻白眼了,當天XRF我完全自己看著維基百科內容自己操作,甚麼SOP,說明書不給,我第一次受到這種教育,不管對的還是錯的,不要反駁。 後來我自己偷偷在背後看動作,一星期學基本的操作了,一個月上手完成公司要求。但是我依照文件盼退的東西,全部被丟回來。 為什麼呢?一些老前輩說著。你憑甚麼可以做品管位子?你跟那個總經理兒子有關係才進來嗎? 我不理他繼續做我的,我依然依照公司規範判退。 一個月後,課長找我講話,就說你是不是都在欺負作業員?我說我沒有,證據呢?他馬上叫人過來跟我對峙,對方再睜眼說瞎話,我都在用公司規範對付,對方辯解不過,就走了。 晚上我的騎車工具完全上了噴漆...後來是一位待了5年的40歲品管阿奇,私下跟我說,他們都是廠長找來的原住民員工們,主要是省錢,如果你讓他們走了,公司不會讓你好過。勸我時間到就快走。不然我身心靈不健康,學他一樣時間到就下班,擺著爛就好。我思考很久,我接受他的提議。跟著同部門的同事作息走,口徑一致,長官都拿我們沒辦法。 2020年1月我們寫好離職單,品管部都走了,我們的位子都在原住民們接上了,公司依然每年虧損,但是,沒有倒。 我是在2020年5月輾轉到醫療器材廠打工,繼續努力。 2022年3月跳槽到了一家外商上班(軟板廠),做化驗工作,這家公司500人,面試時只有化驗工作和物理檢測工作。進去做化驗,藥品庫存,採購工作,物理測試,太多了,加上老是被老同事說我很冷漠他們,亂傳我的八卦,工作變得很不好做。(我手上有很多東西要弄我真的沒有時間閒聊) 我在家人支助之下,在2023年順利進去另一家外商公司,在百貨公司樓上,很方便(公司目測有20位而已) 不過我又遇上同樣的事情。明明在面試的時候都說我不會看面板,我的前公司是做軟板,沒有看面板,我會包裝和組裝而已,需要sop來看,對方面試官說,會派人來教10-20分鐘,又因為我不會一次馬上學會,達到超越公司標準又遇到一樣的事而離職 我不知道我要怎麼走出這個困境? 明明知道我沒有經驗,看中我身上的特質,進去之後總是填鴨式硬塞,要求馬上看到成果。
轉職相關疑問(公部門轉到私部門)
轉職相關疑問(公部門轉到私部門)
各位前輩好,小弟最近在規劃轉職,謹說明一下我的狀況,文有點長請見諒: 1.我是一名身心障礙者,日常需依靠電動輪椅,但其實在行政業務、甚至是出差外勤,我都做得來。專業技能部分除了行政業務,我具有語言的優勢,大學主修俄文、英文多益成績890分(今年初才考)、並自學西班牙文及韓文。 2.2023年畢業至今都在現在這個單位服務,已逾兩年。但因為不是正式工作人員,而公務機關就是不管你什麼身分,都要做一樣的事情(同工不同酬)。而本單位的人員流動率又異常地高(正式人員有外派機會、約聘人員做沒多久就離開),現在已經只剩下一個正式公務人員,其餘都是約聘僱,而這位正式人員在不久後也將外派...... 3.在上個月因不知道已是第幾次不合理的業務內容,終於下定決心要轉職,將履歷更新完之後,大約兩週前果斷投遞一個很適合我、而我也很有興趣的職缺;另外也投了一個與現在這個單位性質、領域相近的職缺。但到現在都沒消沒息的。 想請教一下在轉職的時候該以什麼樣的心態去做應對?如何才能讓自己被看到?身心障礙者一定只能投身障專區的職缺嗎?老闆、人資方對於身障、轉職這類的標籤,會是什麼想法及看法? 以上,萬分感謝。 祝福各位工作、生活一切順利。
「環境部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課程」首次測驗今登場 逾千名考生應試 到考率超過96%
「環境部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課程」首次測驗今登場 逾千名考生應試 到考率超過96%
「環境部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課程」首場集中測驗今天在全國14個考區同步舉行,約1,400名完成48小時專業課程的學員參加測驗,到考率超過96%。凡是30歲以下在學生(不含在職專班者)及低(中低)收入戶,測驗及格者可申請學費優惠。環境部部長彭啓明為鼓勵這些通過測驗的綠領人才成為推動國家淨零轉型的生力軍,後續將擇優選出20名成績優異者,規劃於行政院大禮堂舉辦合格證明頒發典禮,以表示對於綠領人才的尊重並彰顯其榮譽。 - 主辦本次測驗的國家環境研究院(國環院)表示,參加本次測驗的學員,男女比例約為1比1,平均年齡為33歲,最年輕的學員年齡僅17歲,最年長者為69歲。而社會人士占五成多,略高於在學學生的四成多;三成具研究所以上學歷,兩成為文法商等跨領域背景,顯示各年齡層及不同專業領域對綠色轉型專業知能的高度需求。 - 國環院又指出,學員職業背景相當多元,除了大專院校在學生,也有來自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包括上市櫃公司主管、會計師、資訊工程師與環工技師,甚至還有美髮業者與電影剪接師參與,充分展現綠領課程已成為跨領域專業人才進修與轉型的重要管道。 - 本次測驗採筆試方式,測驗後15個工作天內,國環院將寄發電子成績單,及格者同時可獲環境部核發的官方合格證明,請學員務必留意信件收取。國環院提醒,凡30歲以下大專院校在學生(不含在職專班),只要首次測驗及格即可申請新臺幣6,000元半額補助;符合中低收入戶、低收入戶或身心障礙身分者,則可申請新臺幣12,000元全額補助。學員取得成績單後,可逕向原開班學校申請學費減免事宜。 - 國環院強調,課程將持續開班招生,有興趣者可至「綠領人才資訊平臺」就近報名:https://ulvis.net/iTs8 下一場集中測驗訂於11月22日舉行,並將增設南投與離島考區,便利更多學員參與。 - 立即報名「環境部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課程」: https://ulvis.net/iTs8
104學習 環境部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課程
綠領職缺揭露月薪中位數4萬元 綠領醫療可達7.5萬元
綠領職缺揭露月薪中位數4萬元 綠領醫療可達7.5萬元
專業綠領薪資溢價5.3% 另30%綠領職缺薪資面議 9月首發「環境部淨零綠領人才培訓課程」合格證明 - 當淨零轉型已成趨勢,綠領人才薪水有多高?環境部連續第二年與104人力銀行合作完成2025上半年《綠領人才就業趨勢報告》,2025年1到4月,企業刊登綠領人才職缺揭露月薪中位數4萬元,比整體職缺3.8萬元高出5.3%,其中,綠領醫療(非醫師)可達7.5萬元;另有30%的綠領職缺依人才條件面議薪資。環境部長彭啓明指出,近6成綠領工作歡迎新鮮人、也不限科系,企業鬆綁學歷及年資,更看重專業條件,「環境部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課程」將在9月首度發出合格證明,求職轉職者可更新履歷資料,提升職場身價。 - 在此同時,環境部為提供多元淨零培育課程,未來將推出一系列加值課程,包括與經濟部合作「節能培訓班」、與內政部合作「淨零建築」課程及與成功大學合開「碳捕捉、利用及封存(CCUS)」課程;另配合衛福部規劃以大型醫療院所人員為對象的「綠色醫療專班」。為培育我國資源循環綠領人才,環境部國環院也將與資源循環署合作開辦「資源循環專班」。 - 綠領高薪三題材:醫療、營建、節能 環境部2025上半年《綠領人才就業趨勢報告》,由環境部彙整各部會提供「臺灣2050淨零轉型12項關鍵戰略」相關關鍵字,合併104人力銀行提供永續關鍵字,包括淨零、減碳、環境工程等,2025年關鍵字新增到1,339組,透過104人力銀行累積超過46.8萬家徵才企業會員、超過898.3萬名求職會員資料庫進行大數據探勘,分析最近8年含有關鍵字的公司名、公司介紹、職缺名稱、工作內容、條件要求、技能證照等,並分析綠領人才的證照、薪資、及職涯歷程。 - 《就業服務法》規定,企業徵才月薪若低於4萬元,必須公開揭露。趨勢報告指出,企業刊登綠領職缺揭露的月薪中位數已達4萬元,另有30%綠領職缺依人才專業條件面議薪資,高於整體的15%,人才條件愈佳、薪水愈高!其中,51%的專案/產品管理類人員、42%的工程研發類人員,薪資面議的職缺占比最高。 - 依職務,醫療專業人員(非醫師)揭露的月薪中位數7.5萬元最高,如醫檢師、職業衛生護理師等具備醫療服務專業技術、資格門檻高、以及環境與健康交叉需求增加、責任重大,比整體綠領4萬元高出88%。依產業,建築營造不動產業揭露的月薪中位數約4.4萬元最高,業內專業知識需了解綠建築規範、施作過程碳管理、節能永續設計等。依「臺灣2050淨零轉型12項關鍵戰略」,戰略5「節能」因關鍵技術複雜,並須跨領域整合,揭露的月薪中位數4.8萬元最高。 - 逾2成綠領工作須具備工作技能、電腦技能、專業證照 成為綠領擁有更優渥的薪資,先了解企業對綠領工作者的期待。根據環境部2025上半年《綠領人才就業趨勢報告》,過去8年,企業對於綠領人才的學歷、科系、以及工作經歷要求持續鬆綁,但對工作技能、電腦技能、以及專業證照的要求同步提升。 - 學歷方面,2025年,95%綠領工作歡迎大學及以下學歷,其中,77%「維修/技術服務類人員」歡迎高中職,有技術有機會。經歷方面,92%綠領工作歡迎年資5年以下的求職者,其中,56%歡迎年資1年以下或不限年資的新鮮人,75%「維修/技術服務類人員」歡迎年資1年以下或不限年資,友善年輕族群。科系方面,59%綠領工作不限科系,8年提升7.5個百分點。12%獲得企業邀約的人才,已非職缺刊登時的限定科系。 - 當企業鬆綁綠領人才的學經歷,2025年,29.8%綠領工作要求工作技能,比2018年增加20.3%;33.2%綠領工作要求電腦專業技能,8年增加20%;23.9%綠領要求專業證照,8年增加7.1%。 - 環境部長彭啓明指出,綠領專業技能可透過證照或認證展現,環境部攜手32所大學推出「環境部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課程」,提供4大主題課程:氣候變遷與溫室氣體管理、溫室氣體盤查作業、溫室氣體自願減量與減量額度、產品碳足跡,9月將首發合格證明;求職轉職者更新履歷資料時,可註明已上過官方版的專業課程並取得合格證明,展現綠領專業的能見度。 - 立即報名「環境部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課程」: https://ulvis.net/iTs8
104學習 環境部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課程
環境部發布2025上半年《綠領人才就業趨勢報告》
環境部發布2025上半年《綠領人才就業趨勢報告》
每月徵求2.2萬名綠領人才 一年增加9% 八年強彈270% 綠領AI人才缺口激增到4,300個 占綠領1/5 - 臺灣邁向2050淨零轉型,綠領人才扮演關鍵角色。環境部連續第二年與104人力銀行合作完成2025上半年《綠領人才就業趨勢報告》,2025年1到4月,平均每月超過4,000家企業招募綠領,釋出近2.2萬個綠領工作,比2024年同期增加9%,再創8年同期新高,8年強彈270%! - 環境部長彭啓明指出,為了密切觀察徵才企業在不同時間點對綠領人才的需求強度變化,2025上半年《綠領人才就業趨勢報告》以過去八年每年1到4月為數據基礎,與2024年《綠領人才就業趨勢報告》以過去八年每年1到10月為數據基礎的比較基期不同。結果發現,即使整體市場的徵才動能上半年比下半年疲弱,最近三年,1到4月平均每月工作機會數105萬個,就比1到10月平均108萬個短少約3%,甚至今年4月美國關稅戰也造成部分徵才企業觀望,但最新發布2025上半年綠領人才需求,依然追平2024年(同為2.2萬人),顯示企業對綠領人才的需求強度仍穩定高於整體市場。 - 環境部為提供多元淨零培育課程,未來將推出一系列加值課程,包括與經濟部合作「節能培訓班」、與內政部合作「淨零建築」課程及與成功大學合開「碳捕捉、利用及封存(CCUS)」課程;另配合衛福部規劃以大型醫療院所人員為對象的「綠色醫療專班」。為培育我國資源循環綠領人才,環境部國環院也將與資源循環署合作開辦「資源循環專班」。此外,環境部目前已透過全國32所大學開設的「環境部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課程」,協助員工取得合格證明及提升綠領戰力;求職轉職者,9月後,可將合格證明更新在104人力銀行履歷資料庫,提升求職能見度。 - 近8成綠領工作來自科技、製造、建築營造等6大產業 環境部2025年上半年《綠領人才就業趨勢報告》,由環境部彙整各部會提供「臺灣2050淨零轉型12項關鍵戰略」相關關鍵字,及合併104人力銀行提供永續關鍵字,包括淨零、減碳、環境工程等領域,2025年關鍵字新增到1,339組。透過104人力銀行累積超過46.8萬家徵才企業會員、超過898.3萬名求職會員資料庫進行大數據探勘,分析近8年含有關鍵字的公司名、公司介紹、職缺名稱、工作內容、條件要求、技能證照等,並分析綠領人才的證照、薪資、及職涯歷程。 - 趨勢報告指出,依產業,2025年約有1.7萬個綠領工作集中於六大產業及占比77%:電子資訊/軟體/半導體、一般製造業、建築營造及不動產、批發/零售/傳直銷、醫療保健及環境衛生業、法律/會計/顧問/研發/設計業;其中,電子資訊/軟體/半導體因產業規模龐大、技術密集、法規壓力高、國際競爭激烈與產業鏈長,居綠領人才需求最大產業及占比22%,人才缺口超過4,600人。 - 依職缺,2025年約有1萬個及占比48%綠領工作集中於6大職務:環境安全衛生類人員、業務銷售人員、工程研發人員、維修/技術服務類人員、專案/產品管理類人員、操作/技術類人員;其中,環境安全衛生類人員主責企業實務需符合淨零排碳法規、產業廣泛需求,居綠領人才需求最大職缺及占比15%,人才缺口超過3,300人。綠領職缺第二名則出現迭代,從早年的操作/技術類人員、轉為工程研發人員、再到近兩年的業務銷售人員,企業實踐淨零轉型已從企業本體、進入銷售服務。 - 淨零轉型12項關鍵戰略 「資源循環零廢棄」綠領需求最多(參考附圖一) 根據環境部2025年上半年《綠領人才就業趨勢報告》,臺灣2050淨零轉型12項關鍵戰略中,戰略8「資源循環零廢棄」,穩居8年來綠領人才最大需求及占比28%,戰略11「綠色金融」人才需求占比20%居次,戰略7「運具電動化無碳化人才」需求占比19%、排名第三。環境部長彭啓明指出,戰略8「資源循環零廢棄」雖排行第一,但近3年(2023-2025)占比,與前五年(2018-2022)相比,已減降10個百分點,企業對綠領人才的需求,已從產線製程的淨零排放,延伸到前端的綠色研發、以及金融服務。 - 至於2025年綠領工作地區分析結果顯示,60%集中於北部(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新竹市、桃園市、新竹縣、宜蘭縣);87%集中於六都(78%)及新竹縣市(9%)。8年長期趨勢,北部穩居綠領工作最多的地區、占55%~61%之間,南部占19%~23%之間,中部占17%~21%之間,南部皆略高於中部;中部僅在2020年~2023年半導體S廊道形成時,占比略趨近於南部,並於2025年追平南部、同占19%。 - 綠領AI人才需求逾4,300人 8年成長4倍(參考附圖二) 環境部2025年上半年《綠領人才就業趨勢報告》,針對近2.2萬個綠領工作進行第二次關鍵字過篩,透過419組AI關鍵字詞,如ChatGPT、deep learning、IOT、人臉辨識等,得出2025年平均每個月有4,301個綠領AI工作機會,8年成長398%;占綠領工作數的比例也從2018年的14.7%、增至19.8%,創8年新高。 - 環境部長彭啓明指出,綠領結合AI已成必然,綠領AI的產業及職務需求也更顯多元!依產業,法律/會計/顧問/研發/設計業的需求占比提升;依職務,軟體/工程、工程研發、行銷的需求占比提升,知識密集服務業為產業導入AI淨零排碳需求旺盛,淨零轉型如同AI整體趨勢,從「做AI」逐步擴散到「用AI」。 - 面對綠領求才若渴,環境部長彭啓明也分享企業獲得綠領人才4大方法: 1.破圈,從其他產業或職務挖角綠領人才。 2.促動,邀請無求職意願被動求職者加入。 3.升級,培育現有員工加值轉型,具備綠領技能。 4.共舞,善用公部門資源,並啟動產學合作,例如環境部攜手32所大學推出「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課程」,在教育階段提早養成並預約綠領人才。 - 立即報名「環境部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課程」: https://ulvis.net/iTs8
104學習 環境部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課程
「環境部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課程」自4/26起陸續開班 年底前全國至少開設60班
「環境部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課程」自4/26起陸續開班 年底前全國至少開設60班
「環境部國家環境研究院(下稱國環院)結合全國28所大專院校,推出為期48小時的「環境部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課程」,自4月1日上午9時起開放上網報名:https://ulvis.net/iTs8 - 國環院劉宗勇院長提醒,因初期的班期較少,名額有限,如遇班期報名額滿的情形,請等待下一場班期,或報名參加鄰近加盟學校的班期。劉宗勇院長另外表示,結盟的大專院校在年底前至少會開設總共60個班期,可提供超過2,400名的機會。 - 國環院攜手全國28所大專院校,甫於3月28日成立「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聯盟」,於北、中、南、東4區設立區域培育中心。所推出「環境部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課程」費用為每人12,000元,由各開辦學校收取。30歲以下大專院校在學生(不含在職專班生)與低收入戶者且首次測驗就及格者,學生者可獲得半額學費優惠,低收入戶者則是全額學費優惠。 - 「環境部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課程」的第1個班期由北區培育中心的領頭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拔得頭籌,將於4月26日開設。其他區域培育中心亦將陸續開班,年底前全國28所結盟的大專院校合計會開設超過60個班期。所以,如上網報名遇班期報名額滿的情形,可等下一場班期,或報名參加鄰近加盟學校的班期。 - 為顧及教學品質,「環境部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課程」每班學員數限制在40人以內。課程結束後學員需要參加測驗,測驗及格後,可獲得環境部頒發的合格證明。劉宗勇院長指出,「環境部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課程」的第1次測驗訂於8月下旬舉行,也就是暑假結束前,因此鼓勵大專院校學生踴躍報名,利用暑假期間強化個人淨零知能,成為淨零世代不可或缺的綠領人才。今年第2次測驗則是訂於11月下旬舉行。明年起,每年會舉辦3次測驗,每年培育至少3,500名綠領人才。 - 劉宗勇院長特別指出,本次環境部開設的課程非常適合非理工科系者參加,因此鼓勵對氣候政策、環保法規、企業永續發展有興趣的學員報名參加。 - 立即報名「環境部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課程」:https://ulvis.net/iTs8
104學習 環境部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課程
AI到底取代哪些人的工作?史丹佛最新大型研究揭「首當其衝族群」
AI到底取代哪些人的工作?史丹佛最新大型研究揭「首當其衝族群」
哪些產業、哪些族群最容易受AI威脅飯碗?史丹佛大學最新大型研究,點名受AI衝擊最大的4大產業與高風險族群,特別是22~25歲的年輕工程師。揭示悲劇的同時,也帶出AI時代最重要的人類價值究竟為何。 文/田孟心編譯 由天下雜誌授權轉載 本文目錄(點擊可快速前往) AI時代「老鳥」的優勢資工青年該何去何從? 自從ChatGPT出現以來,人類工作被AI取代的論調就甚囂塵上。但究竟哪些產業、哪種群體明顯被取代?一直沒有足夠詳盡的研究。 本週,史丹佛大學經濟研究室發佈一份新的報告(編按:原文發布於2025/08/29),是近年最大規模的相關研究,揭示了受AI自動化影響最大的受害者。 這份研究的數據來自美國最大的薪資平台,追蹤了數萬家公司上百萬員工的ADP,發現軟體開發、客服、翻譯、行銷是受衝擊最大的產業,而且22-25歲的年輕人尤其艱辛。 論文合著者,使丹佛數位經濟實驗室主任布林約爾松(Erik Brynjolfsson)指出,「如果特別關注這些高度接觸人工智慧的產業的年輕員工,就會發現明顯的變化。」 他舉例,在22-25歲的軟體工程師中,今年七月的就業人數比2022年的高峰下降了將近20%。對於早先幾年大量湧入資工相關科系的學生來說,這是一個悲觀的現實。 AI時代「老鳥」的優勢 然而,這份報告並非全是負面趨勢。 ADP的數據顯示,在被AI大舉入侵的這些產業,資深員工的就業率依舊強勁。舉例來說,這些產業30歲以上的工作者,從2022年到2025年中,就業率反而成長6%-12%。 這可能表明,資深員工有AI難以複製的隱性知識,或者他們在職場中已經掌握更大的權力,更難以被解僱。 《華爾街日報》也觀察,資深員工在職涯中累積的那些難以自動化的技能,能幫助他們免受威脅,像是一位資深的軟體工程師可能已學會如何與非工程師的同事合作,推出公司需要的產品,「這類技能仍受到企業雇主高度重視,而且永遠不會被自動化取代。」 這引發了一個職場大危機:如果菜鳥都沒有工作,職場出現斷層,那麼當今天的專家們退休後,誰來接替他們完成那些複雜的任務呢?這也是MIT人工智慧專家比恩(Matt Beane)在新書《技能密碼》裡反覆警示的問題。 延伸閱讀:AI加速技能斷層!專家揭潛在隱憂:新一代技術人才能力下滑 布林約爾松也強調,「我們必須對人員進行更明確的培訓,而非只是期待他們自己解決。」 另一個正面的趨勢是,在AI可以當助手,而非全面取代的產業,年輕員工的就業成長事實上超過整體就業成長。雖然這不足以抵銷AI強勢取代的產業的就業疲軟,但確實給人們帶來希望。 換句話說,AI真的可能被用來增強員工的技能,又不會讓他們失去工作。 最後,布林約爾松提醒企業,自動化可以幫公司省錢,但實際上不能創造任何新東西,「企業應該聘請更多而非更少的員工,因為更有價值的事做一些能夠拓展人類能力的新事情。」 資工青年該何去何從? 當電腦科學科系,以及軟體開發產業是被點名的高失業群體,在上個十年追隨這一波風潮的新鮮人,多半正往「AI工程師」之路轉向。 儘管AI工程師比軟體工程師的門檻要高,但至少基礎知識相通。 目前,深諳AI相關專業技能如機器學習的新鮮人,在職場上成為搶手人才。根據AI人才招募公司Burtch Works,從2024到2025年,擁有0至3年經驗的AI非管理職員工的基本薪資,成長約12%。 延伸閱讀:AI時代的資工人何去何從?專家:向「文組」取經是條出路 Burtch Works也分析數千名AI和資料科學求職者的薪資,發現擁有AI專業的工作者更容易晉升管理職,速度是其他技術領域同行的兩倍。 史丹佛大學電腦科學教授,新創公司Kumo.AI聯合創辦人雷斯柯維克(Jure Leskovec)指出,擅長AI的年輕人們,「幾乎就是下一代的軟體工程師,」「他們可能沒有高學歷,但學習速度快、思維敏捷,很多學生在沒有任何產業經驗之前,就被那些提供高薪的企業搶走了。」 (資料來源:Stanford, WSJ, TIME, Wired) (原文標題:AI到底取代哪些人的工作?史丹佛最新、規模最大研究揭示答案) 推薦閱讀: AI時代「職場基礎技能」貶值,履歷還剩下什麼? 擔心AI讓飯碗不保?微軟研究:這10大職業最危險! AI時代的資工人該何去何從?專家:向「文組」取經 專家:多數人用ChatGPT的方法都錯了 除了答題還能創世 9個ChatGPT不務正業的創意用法
【104職場力】
【免費考證】Google Gemini AI教師證書完整攻略!專為教育工作者與 AI 學習者設計
【免費考證】Google Gemini AI教師證書完整攻略!專為教育工作者與 AI 學習者設計
根據 104 人力銀行大數據解析,教育輔導類人員的 AI 職務需求成長幅度大幅增漲 94%,顯示 AI 技能在教育領域的重要性日益提升。 Google 於 2025 年 8 月推出全球首張針對教育工作者的生成式 AI 認證「Gemini Certified Educator」 https://nabi.104.com.tw/ability/10049167 這項免費認證旨在驗證教師對於生成式 AI 的基礎理解,以及在教育情境中負責任地整合 Google AI 工具的能力。考試形式為線上選擇題測驗,通過者可獲得有效期 3 年的官方電子證書。測驗內容主要圍繞生成式 AI 應用與教學整合,情境題為主要題型,目的在考驗應試者在真實教學場景中的判斷與應用能力,及教師使用 AI 工具時的責任與倫理考量。 ▶️ 證照資訊👉 https://nabi.104.com.tw/ability/10049167 🔥常見問題 FAQ🔥 Q1:誰可以報考 Gemini Certified Educator? 不需要教師資格,任何人都可以報考。雖然主要為教育相關人員設計,但對 AI 教育應用有興趣的學習者都可參與。 報考流程: 1. 註冊 Google for Education 會員 2. 填寫基本資訊 3. 完成 Gemini Certification 註冊 4. 開始線上測驗 Q2:考試內容包含哪些項目? 考試形式: 線上選擇題測驗,建議預留充裕時間完成 主要考試範圍: • Google AI 工具應用:Gemini 相關功能與教育整合 • NotebookLM 運用:文件處理與學習輔助功能 • AI 基礎概念:生成式 AI 原理、倫理議題(偏見、隱私等) • 教學應用:個人化學習、差異化教學策略 • 責任使用:學術誠信、AI 素養培養 重點: 專注於免費功能應用,具體考試內容以 Google 官方教材為準 Q3:取得認證後有什麼幫助? 專業發展: • 履歷加分,證明具備 AI 時代教學能力 • 有助轉職、升遷或申請國際計畫 • 在教育機構中被視為專業能力指標 • 符合市場趨勢:教育輔導類 AI 職務需求激增 94% Gemini Certified Educator 不僅是一張證書 https://nabi.104.com.tw/ability/10049167 更是教育工作者邁向 AI 時代的重要踏板,幫助教師建立在數位化教學環境中的專業 快速測一下實力▶️ https://nabi.104.com.tw/assess/4027eeba-dc95-4990-ace3-0450c17eb31a
104學習 證照學習熱門QA整理
【免費考證】Google Gemini AI教師證書完整攻略!專為教育工作者與 AI 學習者設計
【免費考證】Google Gemini AI教師證書完整攻略!專為教育工作者與 AI 學習者設計
根據 104 人力銀行大數據解析,教育輔導類人員的 AI 職務需求成長幅度大幅增漲 94%,顯示 AI 技能在教育領域的重要性日益提升。 Google 於 2025 年 8 月推出全球首張針對教育工作者的生成式 AI 認證「Gemini Certified Educator」https://nabi.104.com.tw/ability/10049167 這項免費認證旨在驗證教師對於生成式 AI 的基礎理解,以及在教育情境中負責任地整合 Google AI 工具的能力。考試形式為線上選擇題測驗,通過者可獲得有效期 3 年的官方電子證書。 測驗內容主要圍繞生成式 AI 應用與教學整合,情境題為主要題型,目的在考驗應試者在真實教學場景中的判斷與應用能力,以及教師在使用 AI 工具時的責任與倫理考量。 ▶️ 證照資訊👉 https://nabi.104.com.tw/ability/10049167 🔥常見問題 FAQ🔥 Q1:誰可以報考 Gemini Certified Educator? 不需要教師資格,任何人都可以報考。雖然主要為教育相關人員設計,但對 AI 教育應用有興趣的學習者都可參與。 報考流程: 1. 註冊 Google for Education 會員 2. 填寫基本資訊 3. 完成 Gemini Certification 註冊 4. 開始線上測驗 Q2:考試內容包含哪些項目? 考試形式: 線上選擇題測驗,建議預留充裕時間完成 主要考試範圍: • Google AI 工具應用:Gemini 相關功能與教育整合 • NotebookLM 運用:文件處理與學習輔助功能 • AI 基礎概念:生成式 AI 原理、倫理議題(偏見、隱私等) • 教學應用:個人化學習、差異化教學策略 • 責任使用:學術誠信、AI 素養培養 重點: 專注於免費功能應用,具體考試內容以 Google 官方教材為準 Q3:取得認證後有什麼幫助? 專業發展: • 履歷加分,證明具備 AI 時代教學能力 • 有助轉職、升遷或申請國際計畫 • 在教育機構中被視為專業能力指標 • 符合市場趨勢:教育輔導類 AI 職務需求激增 94% Gemini Certified Educator 不僅是一張證書 https://nabi.104.com.tw/ability/10049167 更是教育工作者邁向 AI 時代的重要踏板,幫助教師建立在數位化教學環境中的專業 快速測一下實力▶️ https://nabi.104.com.tw/assess/4027eeba-dc95-4990-ace3-0450c17eb31a
104學習 職場熱門證照排行榜
午餐團訂便當被排除在外
午餐團訂便當被排除在外
我在經濟部底下某國營事業服務,目前和一位同事格格不入,而且我們還是同輪班班別,我們彼此幾乎沒什麼話聊也不太會主動找對方互動,我們輪班有分白班/小夜/大夜,我們白班的時候這位同事通常會幫大家訂便當,我也跟過便當團幾十次,以往都沒什麼問題,但是就在上禮拜他忽然把我排除在外(其實上個月就有這跡象了),直接打槍我說「我沒義務幫大家訂便當」 其實我也不清楚是不是過去哪些言行舉止讓他不舒服或是有誤會的地方,想請教大家可以怎麼做 可否寫字條請其他班員轉交嗎(我目前不太敢主動找他聊,目前關係這麼尷尬),和他請益過去如果有讓你誤會或是不舒服,若他願意說請告訴我
身為老闆,最讓我感動的時刻,不是業績報表上的漂亮數字,而是員工發自內心的一句「謝謝」。
身為老闆,最讓我感動的時刻,不是業績報表上的漂亮數字,而是員工發自內心的一句「謝謝」。
上個月,我的一位同仁臨時請了長假,回家專心照顧阿嬤。那段時間她心裡其實很焦慮,如果沒有公司的支持與體諒,她說自己根本無法放下工作,專心守在病榻旁。 幾天前,她帶著一份小小的伴手禮,放在我桌上,還寫了一段長長的訊息,感謝公司在她最需要的時候,給了理解與幫助。她說,如果沒有這份體諒,她也無法安心把心力放在最重要的家人身上。 其實,禮物並不是重點,真正觸動我的,是那份信任。當員工願意把公司當成家,把老闆當成能依靠的人,這就是最大的肯定。 我始終相信:善待員工,不是因為我們是老闆,而是因為他們值得。當他們能安心照顧家人,帶著笑容和能量回到職場,那份力量與忠誠,是任何獎金和制度都換不來的。 公司存在的意義,不只是工作,而是讓每個人都能在最重要的時刻,被理解、被支持。
林尚能 戰勝學院
上班戴口罩被嘲諷、主管言語霸凌4小時 日男求助離職代理人才解脫
上班戴口罩被嘲諷、主管言語霸凌4小時 日男求助離職代理人才解脫
2025-09-15 綜合報導 由聯合新聞網授權轉載 根據日媒「ねとらぼ」報導,近年來日本興起的「離職代理人服務」日益受到關注,許多人將其視為擺脫血汗企業的最後手段。報導中的案例為透過「MOMURI+」離職代理數據公開平台的協助,實際發生在一間中古車銷售公司的情況,一名20多歲的男子大輔(化名),在中古車銷售公司工作僅一年多,就因長時間勞動與上司霸凌,被迫透過離職代理服務離職。 大輔回憶,入社前公司聲稱「每月僅加班15至20小時」,實際上卻是每日從早上9點半工作到晚上11點。某次甚至遭主管喝斥「早上7點到晚上11點都要拚命,才算有幹勁」。身心俱疲的他,常自掏腰包搭計程車回家。 身體狀況下滑後,大輔戴口罩上班,卻被主管嘲諷「大家都很辛苦,你這樣是想強調自己最辛苦?」、「這樣一點小事就受不了啦?」。更離譜的是,主管曾召集所有部門同事,在所有人面前公開羞辱他長達四小時,指責「你驕傲自大、沒幹勁」、「要有特別待遇嗎」,讓他形容宛如「公開處刑」。最後導致他精神嚴重受挫,只能依靠離職代理脫離職場。 數據顯示,這家中古車銷售公司累計已有91人透過離職代理服務離職,顯示問題並非個案。對此,長期研究勞動市場的PERSOL綜合研究所講師渡邉規和指出,企業管理階層不應以「現在已比過去好」來合理化霸凌。「對年輕族群而言,選擇離開比忍耐更普遍,企業必須意識到自己也需要被員工『選擇』。」他強調,若企業希望員工長期為公司貢獻,就必須落實法律規範、杜絕職場霸凌,並提供真正健康的職場環境。 延伸閱讀: 代客離職是什麼?日「辭職代理服務」為何大受年輕人歡迎? 可以霸氣吼老闆「我不幹了」還不用善後?日本興起「代客離職」服務,幫你跑離職流程收殘局
【104職場力】
時代雜誌公布2025年全球最佳企業 台灣十家進榜
時代雜誌公布2025年全球最佳企業 台灣十家進榜
2025-09-14 經濟日報編譯劉忠勇 由聯合新聞網授權轉載 時代雜誌(TIME)日前公布「2025年全球最佳企業」排名,在人工智慧(AI)投資熱潮推波助瀾之下,全球市值前兩大公司輝達(NVIDIA)和微軟分別躍居第一和第二名。台灣今年共有十家企業進榜。 台灣進榜的十家,依名次是中國信託(第355名)、智邦(397)、聲寶(483)、華碩(582)、富邦金(593)、康舒(720)、世同電子(740)、台達電(757)、友達(848)、台灣中油(932)。 去年有六家台灣公司進榜,原本榜上有名的台積電(2330)、兆豐金、華南金今年都被踢出1,000名之外。 「最佳企業」依據三個面向評比:員工滿意度、營收成長和永續透明度(ESG)。其中員工滿意度是以全球逾20萬名員工的調查為基礎。評估內容包括受訪員工對自家企業的推薦程度,以及對雇主在形象、工作氛圍、工作條件、薪資、職場環境和平等各方面的評價。 Alphabet、亞馬遜、Meta分居四、五、六名。2024年榜首蘋果今年跌出榜外。 「2025年全球最佳企業」台灣10家企業進榜 公司名稱工作機會中國信託(第355名)看職缺智邦(第397名)看職缺聲寶(第483名)看職缺華碩(第582名)看職缺富邦金(第593名)看職缺康舒(第720名)看職缺世同電子(第740名)看職缺台達電(第757名)看職缺友達(第848名)看職缺台灣中油(第932名)看職缺 [joblist_plugin title='更多104【輝達】工作機會' url='https://www.104.com.tw/company/1a2x6bm42t' amount='3'] [joblist_plugin title='更多104【微軟】工作機會' url='https://www.104.com.tw/company/at2m1g0' amount='3'] [joblist_plugin title='更多104【中國信託】工作機會' url='https://www.104.com.tw/company/1ew38w0' amount='3']
【104職場力】
看到主管對別人比較熱情時,你為什麼會吃味?
看到主管對別人比較熱情時,你為什麼會吃味?
「為什麼主管對別的同事態度比較熱情,對我卻很一般?難道我是在吃醋嗎?」 其實這種心情很正常。因為在職場上,我們都渴望被接納、被肯定,特別是在存在權力差異的情境裡,這樣的敏感度更高。  文/104人力銀行官方Instagram 從心理學分析的比較心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 公平理論(Equity Theory)。 它指出,人會不自覺地把自己與他人比較,衡量自己「付出了多少、得到了什麼」,再對照同事的付出與回報。  這時,你可能心裡冒出疑問:  「我也很支持主管,為什麼他和別人比較聊得來?」  「是因為他比較會說話?還是比較會巴結?」  這些想法,其實就是在做社會比較。問題在於:我們常常高估別人的獲得,低估他們的付出,同時低估自己的成果,卻高估了自己的辛苦,於是情緒就被放大了。  放過自己,減少比較帶來的職場內耗  既然「比較」是人性的一部分,該怎麼避免讓它變成情緒內耗呢?你可以試著: ✅ 釐清需求:我是真的想被喜歡,還是想得到更多工作上的回饋? ✅ 肯定自己:不要讓他人的互動模式抹煞自己的努力。 ✅ 區分事實與情緒:主管和同事互動熱絡,不代表你不夠好。  在職場中,最穩定的肯定往往來自 把工作做好。成就與專業,會替你說話。  ACE 原則:成為自己人生的王牌 當你又陷入比較的情緒時,可以提醒自己:「You are your own ACE!」  A – Awareness(覺察) 先發現自己被比較心或嫉妒心綁架了。  C – Choice(選擇) 選擇把焦點拉回自己: 。 少跟別人比較,多用「學習」角度觀察。 。 多和自己比較:今天的自己,是否比昨天更好? E – Empower(賦能) 。 在部門目標中,創造更多屬於自己的價值。 。 在個人努力裡,學會欣賞自己得到的肯定。  ✨ ACE 心法:Awareness → Choice → Empower覺察比較心 → 選擇合適的比較方式 → 賦予自己價值感 相信自己,就是人生的王牌! ✨ 如果你也常在職場遇到這樣的小情緒,歡迎追蹤 104人力銀行 Instagram「職場談心室」!我們會用心理學的角度,帶你理性分析職場心情,幫助你更理解自己與他人。 想知道更多 薪水行情 × 最新職場趨勢,以及陪你找到職涯新方向的實用內容, 追蹤 👉 104人力銀行官方 IG (超連結: https://pse.is/84e4ln ) 上班族必追的職場帳號,不只找工作,更陪你走好每一步職涯!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104人力銀行|薪資情報|求職面試|職場話題(@104jobbank.official)分享的貼文
【104職場力】
【不要負面思考就等同要正向思考?換個觀念再試一次 】
【不要負面思考就等同要正向思考?換個觀念再試一次 】
在職場或生活裡,我們有時候會遇到這種狀況,因為學習、工作或生活中所遇到的挑戰及挫折,腦中開始出現一連串的負面聲音,「專案卡關我到底該怎麼做」、「工作跟不上團隊進度」、「不知道客戶在想什麼」。這些負面情緒甚至會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壓得自己喘不過氣。 這時若求助於別人,有時會聽到對方提醒「要停止負面思考,用正向的態度去面對」,但情緒並不是開關,沒有辦法說轉就轉。真正能幫助自己走出來的方法,其實是「轉移注意」+「累積小成功」,透過這個過程來慢慢弱化負面能量。 【負面想法的本質來自大腦的自我保護】 先試著在腦中回想一下過往讓自己高興的事件,並仔細想一下當時的場景、人物細節、發生的經過。再來用相同的方式回想那些讓自己非常痛苦傷心的事件。 哪一種事件會記得更清楚,是開心的還是痛苦的? 心理學研究顯示人的大腦天生有「負面偏誤」,也就是說負面資訊會比正面資訊更容易被放大、但這其實是一種大腦保護機制,因為要注意並避開那些危險的內容,才能讓我們持續生存。 但在工作時這個特性有時會變成阻礙。明明表現有8成都是不錯的,但只要幾件事情出錯,就可能被負面情緒佔據,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整體的能力。 【與其強迫自己要正面,不如先做到轉移注意】 這時候很多人會告訴自己:「不要想太多,要正向一點。」所以我們會反思那些受傷的過程,嘗試從中找到一些改善機會,但因為負面情緒的DEUFF,有時候並不是這麼順利,甚至連原本熟悉的工作也受影響,導致越是想要正面應對,腦袋反而越是陷在負面裡。 這時候先嘗試換一個溫和的做法,讓自己轉移注意調整情緒,但選擇轉移注意並不是要逃避,而是先讓大腦跳脫目前情緒的低潮,恢復到一個較為穩定的狀態,這樣才更有機會。 例如: 1. 去泡杯茶或咖啡,讓身體感受一下不同的節奏。 2. 把手邊的工作先切換,專注在另一件能完成的小事上。 3. 起身走一小段路,讓環境的變化幫助情緒鬆動。 【用「小成功」來抵消情緒內耗】 當然若只是透過改變行動來轉移,效果可能較為有限,因為一段時間後大腦還是會回到原本的焦慮。這時候累積小成功就很重要。 像是當工作卡住時,可以先處理一個明顯能完成的任務,像是回覆一封簡單的信件、更新一份簡單的檔案,甚至把桌面收拾乾淨。這些小動作完成後,會給自己一個心理暗示:「我是可以做好手邊的工作」。 所以當有陷入沮喪情緒時,千萬不要再讓自己馬上去挑戰其他難的任務,而是先從自己能完成的「小勝利」開始。累積這些小成功,會逐漸削弱大腦裡的負面聲音。 【轉移負面能量,是為了避免擴散到其他領域】 在職場中你或許沒有被別人的開心感染過,但應該大多都有被別人的負面情緒影響過,更恐怖的是它往往會「滲透」到其他思考領域。 就像是一個人在工作上遇到挫折,可能開始懷疑自己的人際能力、工作能力,甚至影響到看待很多事物的觀點。就像一個水管漏水,如果不及時去修補,滴水就會慢慢侵蝕到整個牆面,這樣想要再去改變就會更加的困難。 透過當下轉移注意+小成功來轉化情緒,大腦的焦點會開始重新被引導,讓負面能量不至於擴散,當然也不會「連帶過渡」其他無關的領域。 【讓覺察情緒成為日常,「轉移情緒」變成一種習慣】 要真正減少負面情緒DEBUFF自己的工作能力,不是一直想要自己正向思考,真正能夠發揮效果,在於把思維調整內化成日常習慣。可以嘗試: 1. 設定緩衝動作:當發現自己開始有陷入負面情緒時,先固定做一件轉移的小事(起來走走去倒杯水、深呼吸或去洗個臉)。 2. 拆解任務:將棘手的大挑戰先分成幾個小步驟,每完成一項都算小成功。 3. 自我檢視:睡前回想今天的 2-3 個小成就,不管多小都記下來,告訴自己今天有做了哪些成功的事。 這樣一來,雖然無法因為這樣做就解決問題,但可以讓自己維持住情緒狀態,而不是一直被負面情緒拉著走,造成影響自己越來越多。 要停止心中的負面想法,不是一味的強迫自己「要正面應對」,而是先「不要繼續被拉進負面漩渦」。只要轉移內心的注意,然後一點一滴累積小成功,這些負面能量就會慢慢被中和不會堆積。當能夠養成這樣的習慣,會發現自己面對挑戰時,不會再那麼容易陷進去負面情緒中,而是更快找到出口。
吳振興 Jeff 傑夫的職涯解題教室
想離職但不清楚想要的方向,不知道該怎麼找工作
想離職但不清楚想要的方向,不知道該怎麼找工作
大學是化學背景,在藥廠做實驗人員兩年多,因為是本科相關所以做的蠻順手,但想知道有沒有辦法挑戰不同類型、薪水也多一點的工作,後來轉到科技業設備商做品保。 大約做了半年多,發現自己對Q的工作沒有興趣,雖然在文書方面自認還能做到,但因為同事離職,需要接手我很不喜歡的工作內容,變成我應該能做到但我不想做的狀態,再加上自己其實很不喜歡公司的文化,上個月就想過要離職,但現在人員縮編,大家負擔都增加讓我覺得現在提離職很尷尬,但真的做的很痛苦... 這2週每天在104上看職缺,但不知道想要什麼也不知道對什麼有興趣,除了做實驗以外,好像沒有什麼專長或技能,只知道自己喜歡獨立作業、有被稱讚過細心、不喜歡頻繁與人交流,但不知道該怎麼選擇產業跟職務內容,很迷茫很多問號但不知道從哪裡解決QQ 請問各位前輩有沒有什麼建議?謝謝
近40歲想轉換產業,該嘗試看看嗎
近40歲想轉換產業,該嘗試看看嗎
前輩們好,恕我問題描述都是模糊敘述。 事情是這樣的,小弟是理工背景,目前所在的產業是半導體廠的供應鏈的一部份。 最近覺得在這個產業約待越無力,雖然有換公司和換工作職位的選項,但和客戶的交手經驗,實在是讓我越來越不想繼續待在這產業。 升遷也不是完全沒有機會,但看到我主管每天在做的工作,我實在是很難想像自己能一直樂在其中,也不想做著那些工作一直到老。於是就想往別的產業發展看看。 目前想要往網路行銷發展看看,會選網路行銷的部分是因為之前的副業有研究SEO之類的和經營電商幾年,所以應該會上手比較快。 不過畢竟年紀有了,自己的學經歷好像又沒有直接相關,可以預期薪水會比現職低很多,但要維持現在的生活品質應該沒問題。 各位前輩覺得該試看看嗎。
【新竹拉凡德烘焙坊驚傳倒閉】8間店一夕消失,留給創業老闆的3大警訊
【新竹拉凡德烘焙坊驚傳倒閉】8間店一夕消失,留給創業老闆的3大警訊
前幾天,新竹知名烘焙品牌 「拉凡德手作烘焙坊」 無預警倒閉的消息震撼全台。 這間在地方上經營多年、擁有8間分店的烘焙坊,不只擁有穩定的客源,還以手作新鮮烘焙的口碑打響名號。然而,就在9月11日,勞工處接獲員工投訴,才揭露背後的殘酷事實:老闆夫妻突然失聯,留下員工薪水未發,8月至9月10日的工資全數落空。這一倒,不僅讓員工一夕失業,也讓市場與消費者錯愕不已。 這件事,對所有正在創業或已經身為老闆的我們來說,絕對不是「八卦新聞」而已,而是一個必須深刻反思的警鐘。因為這不只是烘焙業的問題,而是每一個中小企業都可能遇到的挑戰。 一、產品好 ≠ 企業就能永續 很多老闆在創業時,把心力放在「產品」與「服務」上。 拉凡德的蛋糕、麵包,品質在當地其實很受肯定。但問題是:好的產品,並不足以支撐企業長久經營。 企業的生存,靠的不是單一的優點,而是「經營體質」: 1.財務現金流是否健康? 2.人事成本與租金支出是否能平衡? 3.有沒有備用資金來應對淡季? 4.老闆自己有沒有風險控管的概念? 很多時候,企業不是因為「沒客人」倒閉,而是因為「現金流周轉不靈」提早崩盤。 二、薪資是企業最後一道責任 事件中最讓人心痛的是:員工在努力工作之後,卻連應得的薪水都拿不到。 對一個老闆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警訊。 薪水不是「公司有賺才給」的紅利,而是基本責任。 任何老闆如果沒有能力優先確保員工薪水,等於失去了經營企業的資格。 這件事情提醒我們: 1.薪水要設為第一順位支出,即使老闆自己要先少領,員工也要先照顧。 2.財務規劃必須有緩衝,至少要能保護企業運作 3~6 個月。 3.當企業真的撐不下去,也要有「善後機制」,而不是拍拍屁股走人。 三、老闆「失聯」=信用破產 企業失敗不可恥,但「失聯」卻是最嚴重的自毀行為。 一旦老闆選擇逃避,信用將徹底破產,不只員工,連供應商、銀行、消費者也會受害。 對於正在創業的我們,必須把「信用」當成公司最大的資產。 信用好,哪怕一時資金週轉困難,還能借到錢、得到支持。 信用壞,未來再想東山再起,就算有好產品,也沒人敢合作。 四、給創業老闆的三大提醒 從拉凡德的倒閉案,我整理出三個值得所有老闆思考的提醒: 1.先管錢,再談夢想 2.夢想很美,但現金流才是現實。 3.任何營收模式,都必須要有穩定現金流的設計。 建構企業「防止風險」機制 1.預留備用周轉金 2.保持銀行信用融資額度 3.分散客源與產品,避免單一依賴 老闆要有「下台」的勇氣 如果真的做不下去,選擇有尊嚴地結束,照顧員工、善後客戶,保留自己的信用,未來才有翻身的機會。 五、拉凡德倒閉的啟示 這場倒閉風波,對消費者來說是遺憾;對員工來說是無助;但對老闆來說,卻是一堂殘酷卻寶貴的課。 我們要明白: 創業不是只有「賺錢」與「做品牌」這麼簡單,而是背後一連串的責任。 產品要好,但財務要穩;夢想要大,但責任要扛。 希望每一位老闆,都能從這件事得到提醒,讓我們的企業更健康、更有韌性,而不是像拉凡德一樣,明明有品牌卻因經營不善而一夕消失。 各位老闆,你怎麼看拉凡德倒閉事件? 如果換成你遇到同樣的挑戰,你會怎麼做? 歡迎在底下留言分享你的看法,讓我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林尚能 戰勝學院
跟小15歲同事怎麼溝通?3招化解職場代溝更順暢
跟小15歲同事怎麼溝通?3招化解職場代溝更順暢
跨世代職場還把「你們年輕人就是……」、「我們以前不是這樣的」掛嘴邊?作者分享3種高情商跨世代溝通策略,不論面對年長或年輕同事,都能減少溝通不順!本文節錄自《《升遷不單靠努力,讀懂空氣更順利》。 文/蔡祐吉 本文目錄(點擊可快速前往) 年齡,不是障礙,而是「背景差異」3種高情商跨世代溝通策略【避免踩雷的小提醒】 辦公室裡,有不同年齡的同事。但是,如果想和跟自己年紀差距15歲以上的同事溝通,該怎麼措辭比較好? 「這我以前也做過,你就照我講的做吧。」 「你這樣太天真了啦,我教你正確做法。」 「這方向滿新穎的,我以前沒遇過,想聽你怎麼想的。」 正解是C,這樣說結合「尊重+學習+合作」語氣,讓對方感受到你不是來主導,而是來連結。 年齡,不是障礙,而是「背景差異」 我們常把「代溝」想得太嚴重,實際上──年紀只是你成長背景的差別,不是你溝通能力的限制。真正讓你難以交流的,往往不是年齡,而是: 太快下定義:「他們就是這樣。」 太急著說服對方:「你那套已經過時了。」 要拉近彼此,你需要的不是語言力,而是「同理+轉譯+合作意識」。 3種高情商跨世代溝通策略 在這種情況下,我提供3種方法,可以運用在跨世代溝通上,保證能夠減少很多溝通上的不順喔! 1. 請教法:讓資深者感受到被尊重,讓年輕人感受到被重視 ● 和年長者溝通→用「請教」打開對話。 例句:「這份報價書我在細節安排上被卡住了,想問問您以前有沒有遇過類似狀況,您會怎麼處理?」 這樣說:❶表達尊敬;❷展現你是在學習,不是在挑戰;❸一開口就拉近彼此的關係,一舉數得。 ● 和年輕同事溝通→改「指令」為「邀請」。 例句:「你之前提到用AI自動分類報表,我很好奇怎麼操作,這週有空能不能教我一下?」 這樣說:❶展現了開放的態度;❷符合年輕人喜歡「分享知識」,而不是「被指示」的習慣;❸讓關係升級成「互助」,而不是「上對下」。 2. 對比法:舊經驗+新做法,讓對方感受到互補價值 你可以這樣說: 「我們以前寄Email跑3輪才定下時間,現在你們用軟體系統直接預約,真的方便很多!」或者:「你這段文案切得很好,我以前也遇過類似推廣案,但當時的限制比較多,我可以分享一下當時怎麼處理。」 這樣說:❶不否定彼此;❷讓經驗與創意對話,而不是打架。 3. 吸引法:讓彼此好奇對方,產生交流動機 和不同世代溝通,不要只談工作,也可以偶爾問點對方感興趣的事。 對資深者問:「以前你們是怎麼做客戶管理的?跟現在差很多吧?」(讓他感受到:你對他的資歷有興趣。) 對年輕人問:「你們平常都在哪裡看新聞?還有人在用Facebook嗎?」(不是嘲笑,而是探索。) 因為保有好奇心,其實是一種尊重;而世代間的交流,就是從理解彼此的語言開始的。 【避免踩雷的小提醒】 不過,要留意的是,在與不同世代的同事溝通時,千萬別說下列3句話。 「我們以前不是這樣的。」→ 聽起來像在否定變化 「你們年輕人就是……。」→ 聽起來像在貼標籤 「這很簡單啊,怎麼不會?」→ 聽起來像在羞辱能力 請你改說: 「我以前的做法是這樣,不過現在的方式也很有趣。」 「我們來看看有沒有新的搭配方法。」 「我也第一次接觸這種做法,我們一起研究一下好嗎?」 【逢凶話吉TIPS】代溝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用自己的方式,去否定別人的語言。年齡的距離,靠理解來拉近;溝通的落差,靠好奇來彌補。你不需要「裝懂」,只需要願意「聽懂」。真正會說話的人,不只要跨部門,更要跨世代。 節錄自:方智出版《升遷不單靠努力,讀懂空氣更順利:職場小白必學工作話術與人際觀察》/蔡祐吉 著 推薦閱讀: 10大「老害用語」別再說了!Z世代溝通必修指南 年輕同事眼中的「老害」是你嗎?12題職場溝通測驗 Z世代打破辦公室潛規則!解析新世代價值觀,3招驅動年輕人的熱情
【104職場力】
8分紅近5億、離職率不到1%!屏東大田精密「讓員工待30年」的秘密!
8分紅近5億、離職率不到1%!屏東大田精密「讓員工待30年」的秘密!
這家隱身屏東的球具代工廠,如何靠著慷慨的分紅與「家人」般的經營哲學,讓員工甘心久任?一探大田精密如何從谷底翻身,成為高階人才也不想離開的幸福企業典範。 文/邱煜庭 由Cheers授權轉載 本文目錄 大田精密分紅高+好福利!成國境之南聲名遠播的幸福企業臨危受命,李孔文攜手原班人馬上演谷底翻身分紅累計近5億!凝聚員工向心力不只是賺錢,大田的「提拔」與「人情味」才是企業永續的關鍵感性董事長,打造內舉不避親的「家族」企業! 對於好企業、好頭家,你可能想到Google式福利或北歐式彈性。但在屏東內埔,一家低調的高爾夫球頭代工廠卻用務實的方式實踐另一種幸福。沒有豪華總部,卻有讓員工願意一做就是三十年的魔力。他們靠什麼? 大田精密分紅高+好福利!成國境之南聲名遠播的幸福企業 在國境之南,屏東內埔工業區內有一間非常國際化的企業,員工除本薪外,平均每年可領取的分紅獎金在30到40萬之間,高階職等甚至可以額外領到十個月以上薪資,兩年疫情期間年度平均分紅最高甚至曾達80萬。 這個數字或許比不上科技業、金融業,但在偏遠的屏東,大田精密名聲遠播,是許多在地人嚮往、指名想進入的幸福企業,為此次《22縣市好頭家》榜單上,被高度推薦的企業之一。 作為全球第三大高爾夫球頭代工廠,大田專攻高階精品市場,更是知名高階球具品牌PXG唯一合作代工伙伴,2024年營收約46億,以台灣為研發設計與管理總部,總員工165人,離職率常年低於 1%,生產基地則位在中國江西贛州。 大田之所以可以這麼「黏人」,董事長李孔文認為:「因為把每一個員工都當作家人照顧。」 臨危受命,李孔文攜手原班人馬上演谷底翻身 這份理念,從李孔文剛接手大田時的作為就可見端倪。 1995年母公司大宇精密倒閉,大田也跟著搖搖欲墜,幸由彼時從事建築業的李孔文臨危接手,他上任時不僅一個班底都沒帶,更留下了原班人馬一起重建公司。 李孔文回憶:「那時什麼都沒有,沒客戶、沒產品線,只有員工,我心裡想,不能讓他們沒工作。」 在李孔文親力親為加上全體員工的努力下,大田在幾年內還清債務,公司逐漸上軌道並開始接到如Nike、Mizuno等國際大廠的訂單,更於民國89年成功上櫃。 分紅累計近5億!凝聚員工向心力 為了讓員工有感,大田將每年稅前獲利的6.5%提撥給員工。近8年來累積分紅就將近5億元。「對公司來說,這項制度也帶來凝聚力與動力,同仁現在都會關心上個月賺了多少,因為大家知道,只要業績好就有分紅,」人資協理簡美娥說。 此外,大田提供的員工進修與員工子女獎學金也令人印象深刻。如研發課產品設計師鍾詩宜於進修機械工程碩士期間,就透過學期與畢業獎金,實質減輕經濟負擔。 員工子女獎學金更是從小學入學禮,一路發到博士研究所的入學獎學金3萬塊,皆由董事長親自頒獎。 簡美娥的女兒、兒子便是一路領獎至台大畢業,兒子因從事律師工作,也經常回到大田為員工提供免費法律諮詢服務,「當時公司有普及法律的需求,他主動想貢獻專業,也算是對董事長的一種回報,」簡美娥表示。 不只是賺錢,大田的「提拔」與「人情味」才是企業永續的關鍵 賺錢分紅外,李孔文也是許多員工心目中的伯樂。 簡美娥分享,雖然在大田的年資超過30年,但也曾一度萌生辭意。當時因工作業務需要外派中國,但因婆婆生病、小孩剛上小學,無法配合公司「56天在海外、7天返台」的制度,遂萌生辭意。後來公司她調整替代方案,改成「30天出差、5天返台」,讓她得以兼顧家庭與工作,一待就是36年。 供應鏈整合部協理鍾政義,則是在三十出頭擔任課長時,就被李孔文破格提拔擔任發言人。「他說別人都是副總、總經理才當發言人,擔心自己太年輕。」李孔文回憶:「但我看到他的潛力,告訴他不用擔心,你將來還會升。」 多位員工也表示,他們的人生中「第一張機票」、「第一本護照」都是在大田實現,公司不僅給予他們外派歷練的機會,也有相應的如英語、越語的培訓。 董事長秘書陳宜君,過去作為美國線業務,跑遍美國、歐洲等地,接觸到如Nike等過往不曾想像的知名企業與客戶。 談起曾參與PGA Show(由美國職業高爾夫協會舉辦,為全球最大高爾夫產業展覽會之一)、接觸PXG創辦人億萬富翁帕森斯(Bob Parsons)等經歷,陳宜君眼中閃爍著光芒。他笑說,是這些見聞與樂趣,才讓他從「第一天就想離職」,到如今已在大田結婚生子,甚至成為工會理事長。 ▲大田精密工業董事長李孔文。(攝/鍾士為,由Cheers授權轉載) 感性董事長,打造內舉不避親的「家族」企業! 身為企業領導人,李孔文其實是感性的。 他熱愛藝術,工廠入口左方以前是產線,後來被他改成美學中心,廣闊的空間搭配溫暖燈光與木質裝潢,牆上掛著一幅幅畫家陳錦芳的作品,都是李孔文的珍藏,偶爾還會邀表演藝術團體入廠。 平日,這裡也是員工活動中心,開放給各類運動社團,不論是有氧運動、飛輪或社交舞,在週一到週五下班後吸引許多員工聚集。「因為多數同仁已步入中年,還在國境之南惦惦賺錢、照顧員工,大田的人才庫也內舉不避親。」 據人資部門統計,有親屬關係的同仁:包含夫妻檔3對、兄弟檔2對、姐妹檔2對,以及6位二代員工,在員工中占比將近15%。 同時也有不少離開後又回流的員工,如設計開發課的許兆宇,出去繞了一圈,發現還是大田最好,近期也搬離了公司合作宿舍,以儲蓄與分紅在屏東買了房子,準備長期深耕。 在董事長李孔文眼中,企業的永續,從來不是財報上的數字而已,而是情感與信任的延續。因為真正的永續,是有多少人願意一起走下去,這或許正是對幸福企業最好的註解。 (原文標題:屏東鄉間的隱形冠軍,來了就不想走!8年分紅近5億、子女補助讀到博士,外派還能「人生圓夢」) [joblist_plugin title='更多104【大田精密】工作機會' url='https://www.104.com.tw/company/aldc0tk' amount='3'] 延伸閱讀: 美好時光來自美好之處!在台灣保樂力加,看見以人為本的幸福企業力 打造新世代的幸福職場:王品集團「石二鍋」從休息空間開始改變 辦公室變酒吧、還可穿睡衣上班…他曝公司荒唐福利 網:根本天堂 外派加薪最高一倍、年假30天起跳,還有兩份年終!「農業界台積電」用一粒粒種子賺170國世界財 比年終、加薪更吸引人!這家公司把「留才」的心意,放入每天豐盛的員工餐盤裡 台版「學餐名家」!全台營養午餐大賽冠軍是他們,3小時做3000份功夫菜
【104職場力】
你是否也因人才斷層,打亂公司運作節奏
你是否也因人才斷層,打亂公司運作節奏
在少子化、人才高流動的時代, 任何企業都無法避免人才斷層危機。 企業主是否已提前做好應對措施? ✅ 隨時培養備員: 關鍵職位一定要有「替補球員」,必要時能立即補位。 ✅ 建立KN / SOP: 把每個職位的工作流程盡可能建立SOP, 讓交接不再依賴個人記憶。 ✅ 部門輪調: 避免員工在同職位久了產生倦怠, 定期做部門輪調能讓同仁保持新鮮感。 人才流失的背後,不僅是薪資問題, 更牽涉到個人成就感與企業文化。 老闆若能提前佈局,團隊的穩定度將大幅提升。 ▋如果你在用人、管理、企業經營遇到瓶頸 【戰國策戰勝學院】提供量身打造的課程及顧問服務 ▋更多資訊請至:www.mo.com.tw ▋LINE 諮詢請洽:@119m #中小企業 #經營管理 #企業顧問 #創業顧問 #經營者 #管理 #管理者 #企業管理 #團隊 #團隊合作 #領導 #領導力 #領導者 #老闆 #創業家 #企業家
林尚能 戰勝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