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學習精靈

汽車檢驗員

汽車檢驗員
更多
月薪中位數
資料搜集中...
年資 3-5 年
資料搜集中...
年資 10 年以上
汽車檢驗員 都在看
戒掉委屈上癮症,我們是倖存者
戒掉委屈上癮症,我們是倖存者
https://www.youtube.com/shorts/_S1K2dmEwLE 你喔想要堅不可摧的穩定內心 第一件事情就是"別可憐自己" 別一直有那種莫名的委屈感 跟另一半溝通不順 你就覺得啊我怎麽那麽命苦啊 為什麽我老公不是李李仁 工作碰壁、被客戶白眼 你又覺得啊我怎麽那麽辛苦啊 為什麽老爸不是周杰倫 明明我對人真誠 為什麽被欺騙被背叛?怎麽那麽倒楣? 然後開始到處找人抱怨 股神巴菲特的好搭檔,同為億萬富翁的查理蒙格說: 我不會因為人性而感到意外,也不會花太多時間感受背叛 我不是受害者,我是幸存者 當我們向外求,開始抱怨 就等同你自己用委屈,建立了一個監牢,把自己關起來 委屈感來自於你對外界的期待 你潛意識認為別人應該要對你好 應該要把你看得很重要,應該要心疼你在乎你 生活、感情、人際、工作、創業、賺錢應該都要很順利 所以你很容易受外界影響 內心強大的人明白,沒有什麽是應該的 我為我自己的人生百分之百負責 不用別人為我負責 戒掉對委屈上癮,就是降低對外界的期待 沒有人應該照你的期待去對待你 我不再用抱怨還有眼淚去面對世界 我只勇敢的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因為讓我們淪陷的從來不是困難本身 而是我們對困難的態度 親愛的,讓我們為我們的強大乾杯
尼歐教練 短影音行銷、自媒體變現、個人IP創業交流
🔥【 Steven 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每週爆紅 X 光片 】
🔥【 Steven 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每週爆紅 X 光片 】
EP23|Anthropic 打響 Claude AI 的第一槍:「Keep Thinking」如何重新定義 AI 行銷語言? ​ 🔍 點擊看更多 https://tinyurl.com/cka5ezcz ​ 2025 年 9 月,AI 公司 Anthropic 首度推出大型品牌活動「Keep Thinking」,為旗下產品 Claude 打造具文化形象。以「思考」、「合作」與「安全」為核心的品牌行銷策略,企圖在以 ChatGPT 與 Gemini 主導的市場中,殺出一條差異化的品牌之路。 ​ 🚩【 一、Anthropic 的品牌行銷做對了什麼?】 ​ 📌 品牌行銷手法:建立「哲學式 AI」形象,差異化定位市場 ・在 ChatGPT 搶快、Gemini 重整合的大局中,Anthropic 選擇不打性能戰,而是訴求「與人類思維協作」的品牌哲學。 ・以「Keep Thinking」為主軸,結合視覺設計與文案,將 AI 定位為深思熟慮、能安全陪伴使用者的思考夥伴。 ​ 📍我們學習到什麼? ・品牌溝通不是只講功能,而是「賦予產品靈魂」的過程。 ・差異化競爭不一定要用技術說話,也能用「品牌世界觀」創造記憶點。 ​ 📌 數位行銷操作:系統性整合各平台主視覺與語言風格 ・Anthropic 的品牌活動非一波流,而是佈局於網站、X(原 Twitter)、YouTube 廣告與線下戶外大型看板。 ・畫面極簡、搭配 AI 哲思文案:「Claude isn’t just fast, it’s thoughtful.」強調「深思而不躁進」的產品性格。 ​ 📍我們學習到什麼? ・「一致性的品牌語言」是行銷放大的關鍵——從文字、色彩、聲音到場域佈局都要協調。 ・數位操作要成為「品牌情緒的容器」,而不只是一味向消費者塞資訊。 ​ 📌 社群議題行銷:從產品機能拉回「人類價值」討論 ・在 AI 過熱炒作下,Anthropic 策略性將社群討論轉向「我們需要什麼樣的 AI?」而非「誰跑得快」。 ・這場品牌戰不是主打功能,而是重新聚焦在「倫理、安全、與人共存」,引發社群對 AI 道德責任的深度討論。 ​ 📍我們學習到什麼? ・品牌不必追逐所有社群熱點,有時反其道而行,才能讓人「停下來想一想」。 ・好的議題行銷,是啟發觀眾思考、不是單方面灌輸。 ​ 📌 行銷平台佈局:從網路到實體,打造多層次品牌觸點 ・Anthropic 投放廣告遍及紐約地鐵站、舊金山戶外牆面,線上則以首頁改版與原創內容做深度內容鞏固。 ・這是一場「品牌空間佔領戰」,讓用戶不論線上線下都能遇見 Claude 的思維意象。 ​ 📍我們學習到什麼? ・平台佈局不是看數量,而是看「接觸情境與品牌性格是否一致」。 ・高階品牌經營者會刻意創造「非滑手機時刻」的品牌感知,像捷運通勤、城市步行等。 ​ 🚩【二、我們如何學會這套心法?(實務步驟)】 ​ ✅ Step 1:替你的產品設計一個「品牌哲學問題」作為主軸(Ex:我們是什麼樣的科技?) ✅ Step 2:設計一致的品牌語言風格,從視覺、文案、語氣到互動語言。 ✅ Step 3:選擇適合放大「品牌哲學」的平台與格式,例如文字廣告、地鐵看板、創作者評論。 ✅ Step 4:佈局長尾內容策略,讓品牌主題在不同渠道自然發酵(官網、新聞、社群、影片)。 ​ 🚩【三、啟發是什麼?】 ​ 👉 AI 時代,不只要快,更要能讓人「信任與共鳴」 ・Anthropic 展現的是品牌從功能導向轉向「哲學導向」的策略成功案例。 ・品牌形象的本質,不是行銷做了多少曝光,而是「你讓人怎麼感受你」。 ・如果 ChatGPT 是萬能工具,Claude 正試圖成為一位「陪你思考的朋友」——這,就是品牌的情感突破點。 ​ 💬 如果你的品牌也正在想辦法建立一種更深層的文化性格,不妨問問自己:「我們的品牌,想讓人類變得更像什麼樣子?」 歡迎留言與 Steven 一起討論品牌哲學 × 行銷操作的新玩法!
黃逸旻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
🔥【 數位社群行銷自救箱:免費自檢表 】
🔥【 數位社群行銷自救箱:免費自檢表 】
這次的「自檢表」題目:「你們公司的內部溝通效率數位化了嗎?」 快填看看你是撿到「便宜」還是撿到「木倉」! ​ 在行銷執行的每一個環節上,「資訊同步」都是成敗關鍵。 今天部門一說 A,另一個部門卻做了 B,不只效率差,還可能出包翻車。 快用 Steven 幫你準備的「內部數位溝通效率自檢表」,看看你們家的溝通管線順不順! ​ 👇【 自檢開始:每題 5 分,總分 100 分 】 01. 公司是否有統一的內部溝通平台(如 Slack、Teams、Line Works)? 02. 是否有建立清楚的溝通規則與使用共識? 03. 是否有專案類事項都採用專屬頻道或群組溝通? 04. 跨部門合作時是否固定有負責窗口? 05. 是否定期進行跨部門進度同步會議? 06. 公司內是否建立透明的檔案管理與共編機制? 07. 是否避免使用私人通訊軟體處理公事(如 Line 個人帳)? 08. 是否有用任務管理工具協助追蹤與指派工作(如 Asana、Trello)? 09. 團隊是否能快速取得所需資訊而不需多次詢問? 10. 是否明確定義各角色在專案中的責任與交付項? 11. 溝通紀錄是否有明確分類與儲存,方便後續查找? 12. 是否有使用內部 Wiki 或知識庫統整常見問題與流程? 13. 當重要訊息發出後,是否有確認接收與回覆機制? 14. 是否有定期內部教育訓練提升數位工具使用熟練度? 15. 對外發稿或活動是否先經跨部門內容確認? 16. 是否能即時發現溝通斷層或訊息誤解並修正? 17. 當專案變更發生時,是否有明確的通知與記錄流程? 18. 是否有建立簡報或報告標準格式,減少理解落差? 19. 是否曾因溝通不良導致行銷專案延遲或錯誤?(有的話請誠實扣分!) 20. 是否善用 AI、Bot、自動回報系統提升訊息流轉效率? ​ 📌【 自檢分數結果 】: ✅ 80 - 100 分:恭喜!你們的內部資訊傳遞超順暢,行銷效率自然高,撿到大便宜啦~ ⚠️ 50 - 75 分:注意!你們的溝通水管有一點漏水,快找出堵塞點修一修 ❌ 低於 50 分:警告!你不是在做行銷,是在打迷宮,這波撿到木倉了啦! ​ 💡【 Steven 提醒 】 數位行銷不只是對外曝光,內部溝通若不清楚、資訊不同步,再強的策略也會落空! 快完成這份自檢,優化你們家的內部資訊管線! ​ 💬【 留言分享你的分數 】 你家資訊同步幾分?留言告訴 Steven,也別忘了 tag 你的夥伴,一起來優化流程!
黃逸旻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
上千份履歷都寫「社長、副社」,為何沒加分?前Google人資主管解析
上千份履歷都寫「社長、副社」,為何沒加分?前Google人資主管解析
如果面試官問起:「你覺得團隊合作的重要性是什麼?」該如何回答?履歷上寫「社團社長、副社長」真的能為面試加分嗎?前Google人資主管提醒,企業更看重的是你在團隊合作中學到什麼,而不只是頭銜。本文解析履歷中該如何展現經驗,避免踩到面試官雷區。本文節錄自《Google愛用的人才》。 文/草深生馬 如果面試官問起「你覺得團隊合作的重要性是什麼?」或「你是否曾在團隊合作時遇到困難?」該如何回答才對? 這種時候,經驗的成功與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讓面試官知道你藉由經驗學到了什麼。 答案是「我和任何人都處得很好,不曾特別為團隊合作做什麼」的人,可能會遭到淘汰。因為面試官會懷疑答案的真實性。 另一方面,不少求職者著重陳述自己曾是小組長、社團社長,或是活動的執行委員等事實,卻沒有分享真正的經驗,這樣的答案也不合格。 過去我們在招募新人時,經常和人資部門的其他同事笑談:「這世上究竟有多少個副社長?」 大家在「美化」履歷時,往往會擔心寫社長太誇張,所以大多數人都選擇寫副社長或副組長。當我們一口氣看了上千份履歷,這件事情就變得相當明顯。 倘若應徵條件需要某種領導能力,寫上這些經歷自然有所幫助,但是不見得每家企業都是如此。 企業更想了解的是合作的相關經驗。不必當上社長或組長,也能對團隊有所貢獻;反過來說,即便是領導人也可能毫無貢獻。 如同「領導力」(leadership)與「追隨力」(followership)兩個術語,輔佐領袖的能力也是組成團隊的要素之一。 面試官不會因為有擔任領袖的經驗,就認定這個人能夠成為優秀的團隊成員。企業期盼的是求職者藉由過去的合作,累積了哪些經驗、學到了什麼。 除了團隊合作與個人強項,面試官也經常會詢問應徵者(尤其是應屆畢業生),在學生時代為某件事投入心血的經驗。 當面試官請面試者在一分鐘之內說明時,大家都能有條有理的介紹。但是,簡短的敘述並不能了解全貌,因此,面試官通常會進一步追問。 這種時候一定要準備具體的答案。 企業希望聽到的是面試者在分享的故事中,具體描述自己做了什麼、造成何種結果,又從中學到什麼。 例如,分享社團活動時,注意自己是否積極參與,而非被動合作,以及如何將這份經驗具體解釋給別人聽。期盼大家以這種方式來準備面試。 另一方面,不少企業直到現在依舊誤以為看似溫和、不會與他人起衝突的人,才是良好的團隊合作者。當面試官覺得面試者很奇怪時,心中便默默決定不予錄取。這種習慣將排除有個性的員工。 這是嚴重的問題,也是阻礙經濟成長的根本原因之一。 換句話說,偏好員工性格乖巧、順從的企業不會成長,不進入這樣的公司反而是一件好事,因此無須為了落選而難過。 求職的基本是「選擇能夠發揮強項的公司」。切記,不是公司選你,而是你選公司。 節錄自:任性出版《Google愛用的人才:什麼樣的人最快領高薪、帶團隊、升主管? 前Google人資主管的識人學。》/草深生馬 著
【104職場力】
面試被說「學歷太高」是警訊?你聽懂潛台詞了嗎?3招教你逆轉劣勢
面試被說「學歷太高」是警訊?你聽懂潛台詞了嗎?3招教你逆轉劣勢
「你的學歷太好了,為什麼會想來應徵這個職位?」當面試官拋出這句話,你是不是也曾腦中一片空白?這句話究竟是讚美,還是婉拒的藉口?它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樣的訊息?求職者該如何應對看似友善卻充滿陷阱的提問? 文/《104職場力》 本文導覽 面試官說「學歷太高」代表沒機會?先別放棄,這可能只潛台詞潛台詞1:你會不會很快離職潛台詞2:你是不是有隱情潛台詞3:你有沒有想清楚該如何應對才能避免被「捧殺」?3建議助你逆轉勝策略1:誠實面對,並展現對工作的熱情策略2:結合個人優勢,強調「高」學歷的加分之處策略3:主動提出短期目標,展現強烈企圖心 面試官說「學歷太高」代表沒機會?先別放棄,這可能只潛台詞 求職面試時,面試官的每一句話都可能暗藏玄機,當HR或用人主管對你的學經歷表現出「過度讚賞」,甚至替你感到可惜時,這往往不是單純的客套話,例如:「學歷很高怎麼沒去應徵OO公司」、「語言能力這麼優為什麼沒想進外商」,甚至覺得「你很優秀來做這個很可惜」等……對話看似「正面」,卻常讓求職者聽得膽顫心驚。 那麼,這些潛台詞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訊息?該怎麼解讀與回覆,才能對症下藥、扭轉局面? 潛台詞1:你會不會很快離職 面試官最害怕的,就是錄取一個「騎驢找馬」的員工,因為所有的面試、行政、培訓作業都需要耗費一定的人力與時間成本。 當人選的學經歷遠高於職位需求,通常會猜測對方是否將這份工作視為跳板,擔心錄取後會在短時間內「因工作內容不符期待」或「找到更好的機會」而離職,這都會造成企業的成本壓力,因此,第一項就是對「職涯穩定度」的擔憂。 潛台詞2:你是不是有隱情 「能選好的,為何甘願屈就?」這可能會是一般人最常見也最真實的疑惑。 當你的學經歷背景與職位需求之間存在明顯落差時,面試官可能會好奇或懷疑: 你是不是在原先的領域遇到什麼瓶頸? 是否曾有被資遣或不好的經歷? 或者,是否因為找不到更好的工作,才「退而求其次」選擇了這份職位? 企業其實也會擔心求職者刻意隱瞞某些不適合被錄用的因素,因此必須進一步釐清,以確保新進員工的專業度和誠信不會影響營運。 潛台詞3:你有沒有想清楚 當你願意從基層開始好好學習,也沒有什麼特殊狀況時,面試官擔心的就可能會是「你對這份工作的想像過於美好(或懷抱錯誤的期待)」,特別是該職位如果實際的工作內容較枯燥、重複,或者與你所學知識關聯性較低時,就會透過面試「提醒」你重新審視自己是否真的能接受,幫助確認彼此的期待是否相符。 當我們了解面試官這些背後疑慮後,就能跳脫「被審視」的框架,穩定心情後,再來就是展現個人特質與職涯信念的時刻。 該如何應對才能避免被「捧殺」?3建議助你逆轉勝 既然對方目的是想探尋你應徵的「真正動機與狀況」,那麼在應對策略上可以依情況結合以下3招,向面試官證明「我就是這個職位最合適的人選」,迅速將劣勢轉為優勢。 策略1:誠實面對,並展現對工作的熱情 首先,你可以大方承認自己的背景與應徵職位確實存在落差(率先點破就不尷尬),但同時強調你青睞這份工作的原因,譬如產業、發展性、符合職涯的什麼規劃等,讓對方感受你的真誠、熱忱,也展現出你其實有好好了解這份職缺內容。 話術舉例:「我的背景或許與職位需求有些不同,但我對OO產業有興趣,貴公司又是這方面的龍頭,結合我過往在OO方面的經驗/知識基礎,除了能更快上手,這份工作也能讓我了解整個產業鏈的運作模式,並為團隊帶來不同的觀點。」 策略2:結合個人優勢,強調「高」學歷的加分之處 高學歷應是加分項與武器,別讓它成為你的絆腳石。 不妨思考你的「學習經驗、過往經歷及人格特質」能怎麼幫你表現得更出色,比如:語言能力佳有助於掌握國外第一手產業知識;文靜、喜愛閱讀的性格能讓你耐得住性子鑽研等,直接替面試官把特質與職缺所需串聯起來,對方在判斷上就有機會更認同你一點。 話術舉例:「雖然職位看似與我的專業無關,但學習新事務向來是我的強項,且能根據過去的研究經驗和良好的邏輯思維解決問題,且擅長機動式調整工作模式,讓自己更有效率地應對工作中的挑戰。」將學識與實務相連結,展現你的獨特價值。 策略3:主動提出短期目標,展現強烈企圖心 如果還擔心面試官眼中的你狀態不穩定,也可以「主動給予」,例如提出具體的短期目標,或根據你的理解和事先做的功課,做出初步的專案規劃,用行動消除疑慮、讓面試官看見你的企圖心、知道你準備好了,這往往是最有效的方式。 話術舉例:「針對這份工作內容,我目前規劃在第一年內熟悉所有流程,並利用我的語言能力(或其他專業技能),找出能為團隊開拓新市場的契機。」 面試是雙向的選擇,但同樣也是相互了解的過程,請記得企業徵才也有自己在意的點,因此面對「問題」時,可以試著從對方的角度思考「他們為什麼這麼問」,並將你的真實想法與優勢清晰表達出來,只要處理得當,那麼無論是學歷高還是條件好,都將成為你真正的助力。
【104職場力】
【林宏文專欄】「AI比你更懂你!」 在104應徵AI推薦的工作,為何可以獲得3.2倍的企業邀約面試?
【林宏文專欄】「AI比你更懂你!」 在104應徵AI推薦的工作,為何可以獲得3.2倍的企業邀約面試?
台灣雖然是全球AI晶片及伺服器製造重鎮,但在AI應用領域並未領先,甚至還落後很多國家,在全球AI排名全球21位。企業如何活用AI,已成為競爭力的關鍵,更是國家競爭力的象徵。 文/由鍶科技授權轉載 因此,近來我對於企業如何運用AI,總是特別關注。7月底,我去採訪104人力銀行與工研院合作發表《2025半導體業人才報告書》,當天主題是半導體業人才供需情況,調查結果顯示,今年五月台灣半導體業整體職缺數已回升至疫情前高點,而且有些工作很難找人,例如「操作/技術/維修類」領域,每五個職缺僅有一位求職者,整體人力缺口高達3.4萬人。 後來,104人力銀行的公關Pola告訴我,他們把AI功能放在求職網站上,求職者應徵AI推薦的工作,獲得企業邀約面試的機會,竟是自己查詢工作的3.2倍。 也就是說,求職者依照自己的喜好去應徵工作,還不如AI根據你的情況,幫你推薦更適合應徵的工作,獲得面試的機會更多。這種應用AI帶來的績效,「讓AI比你更懂你自己」,喚起了我的好奇心,想要一窺究竟。 由左至右,依序為:104人力銀行創新長曹訓誌、產品暨價值經營總處資深協理王之璘、產品暨價值經營總處副總經理沈沛鴻、研發處協理張世淳。(照片:104人力銀行提供) 專訪當天,104人力銀行派出了研發處協理張世淳、創新長曹訓誌、產品暨價值經營總處副總經理沈沛鴻,以及產品暨價值經營總處資深協理王之璘。一次來了四位大將,一起說明公司如何用AI。 他們從使用者情境,談到資訊架構,再從技術研發,談到產品應用,從DB資料庫、談到LLM大型語言模型。 他們也都提到,生成式AI雖然2023年才橫空出世,但是AI人工智慧並非新的技術,104人力銀行應用AI的演進史,是早從2006年就已開始建立off line DB供應數據分析研究。 二十年來,完成大數據建倉、分散式運算框架Hadoop系統、machine learning機器學習演算法、LLM大型語言模型、BI數據倉儲建置、雲端技術服務、導入LakeHouse資料架構、發展知識圖譜與深度學習的推薦系統等。 老實說,技術領域我不是太熟悉,但我很清楚,企業要做數位轉型,前提是要先做好數位化,至於要在AI時代領先,先期準備工作也不能少。104人力銀行先做好蹲馬步的功夫,才一步步讓求職者與徵才企業都可以享受AI應用的便利。 先看一下104人力銀行提供的整體統計數字。 首先,透過AI智慧媒合工作的比例,2025年1~8月已提升到39.2%,比2023年的24.79%,明顯增加 14.41個百分點。 其次,進入104人力銀行網站的使用者,使用各項AI創新服務的人數占比,2025年前八個月,已經提升到85.25%,比2023年的56.5%,大幅提升28.75個百分點。 這些數據的增長,顯示求職者已確實已明顯感受AI帶來的好處。 其實,和許多網路產業相比,人才招募這一行有很明顯的差異,因為所有人都想擠破頭進最熱門的公司,例如輝達、台積電或聯發科,但是,公司規模再大、市值再高,職缺畢竟有限,都是一個蘿蔔一個坑。 所以,找工作不像看Netflix影片,只要是你喜歡的、想看的影片,成為付費會員,通通都能看。職缺有員額的「封頂效應」,反而讓一窩蜂湧入的求職者面臨更大的競爭,更難找到工作,畢竟不是人人都擠得進當紅產業或夢幻公司的窄門。 因此,成立於1993年的104人力銀行,已累積32年的行業經驗,很清楚該如何突破這種人才供需不平衡的困境,讓求職者更容易找到工作。 104人力銀行利用每年上億筆使用者的行為軌跡,透過AI創新建模,萃取求職者進站的使用行為、瀏覽產業及職缺偏好、興趣、履歷表上的學經歷和專業技能等背景,也可以比對求職者的性格測評、是否適合公司的組織文化,透過智慧系統推薦給求職者的工作,結果就比求職者自己搜尋工作的媒合成功率更高。 因此,AI會比你還懂你自己,主要原因就是,資料庫可以鳥瞰巨觀全貌,但求職者只有自己的資料,不知道整體的競爭態勢或企業端的招募需求,難免在盲盒中摸索、碰運氣求職。 研發處協理張世淳說,「因此,經過最近4、5年的驗證,我們可以很有底氣的說,如果求職者應徵AI推薦的工作,獲得企業邀約面試的機會,是自己查詢工作的3.2倍。」 他們也舉了另外兩個例子,說明AI如何幫求職者找到更多面試機會。 有些求職者以為自己已寫好一份完美的履歷表,但AI可以幫忙求職者比對,若你要找工程師的工作,目前的履歷表還缺什麼技能;當你補上對應的技能,準備主動應徵時,系統期待你寫一段自我推薦信給雇主,但你卻卡關不會寫,AI會依照你的履歷表內容,自動幫你生成一段最適合敲開大門的cover letter,降低求職門檻。 還有,許多求職者習慣自製PDF履歷,但企業HR習慣看104人才庫的既定欄位,透過AI,可以把求職者PDF的資料,自動抓取、並正確填入人才庫的相關欄位。這個功能帶來的好處是,以前求職者上傳的PDF履歷,形同附件,通常在人才庫既定欄位的最下方,企業HR不一定會看、也不見得會點開詳讀;要求職者自行copy & paste、有點笨,要求職者重新撰寫、又很浪費時間。 前面提及,進入104人力銀行網站使用各項AI創新服務的人數占比已經來到85.25%,等於平均每100人進站,已有85人享受AI帶來的便利。 「觀察使用者進入104的旅程,把AI創新功能放在對的、人多的地方,不是為放而放。」張世淳說,這是使用AI的求職者比例提高的主因。 另外,104人力銀行目前員工人數 1,013人,含員工及主管在內的工程師,占比為38%。應用AI做創新研發,會不會只是工程師的工作,而不關其他六百多人的事? 答案是,一定要避免這種現象!為了讓全部員工都能一起參與AI創新,104人力銀行在2023年就成立跨部門的創新辦公室,並且由前 Google 全球搜尋服務與平台事業群董事總經理連祥一,擔任這個計畫的主持人。 連祥一目前負責104人力銀行的技術、AI及資訊架構,掌管範圍很大。從外部尋找優秀人才加入,刺激內部改變,並在AI尋求更大創新,也象徵104人力銀行想要改變的決心。 創新辦公室的目標,是為員工AI賦能,讓員工習慣用AI呼吸,讓AI成為工作日常,開設超過30堂AI課程,選定各部門中有open mind特質的員工擔任種子部隊,同時配置AI專家,讓大家可以快速學習。 104人力銀行舉辦AINNOVATION創新競賽,大方加碼送公司股票及獎金。(照片:104人力銀行提供) 兩年來創新辦公室的布局,目前已經可以看出不少成效。例如,2024年第一次舉辦AINNOVATION創新競賽,優勝隊伍送一張104的股票加獎金。 優勝隊伍當中的「AI模擬面試」,解決企業HR不知道該在面試時「問對」什麼問題,讓HR在短暫的面試過程中,提高識人的能力。後來,這個優勝隊伍提出的方案,已實際進行落地執行,並開發成產品,讓參賽者可以得到更多成就感。 此外,公司也發動由中階主管帶著團隊,親手做RPA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減少重複性的人工作業流程,提升工作效率。從業務到行銷、從客服到公關,許多「非工程背景」的中階主管,都一起參與這個活動。 為了推動這件事,讓中階主管真正參與其中,公司還會強迫各部門公開發表,不惜調整或減少例行工作,唯一目標,就是要讓大家親身體驗地「做出來」。 今年,104人力銀行也再度舉辦AINNOVATION創新競賽,更大方加碼送出3張股票及獎金,以目前公司股價在220元以上,總價值合計近百萬。 結果,總共有25組、75 位員工參與競賽,同樣的,優勝隊伍也不是全由工程師囊括,包括有法務部門的員工,用AI知識庫解決人資法令議題;也有設計師,把品牌吉祥物設計成為AI Agent,成為求職者的貼心萌友;還有產品和工程師合作提出AI履歷助手,提供HR更全面的資訊。 104人力銀行董事長楊基寬(左)在講評AINNOVATION 年會時,提到「兩個掌聲、一個鼓勵」。 104人力銀行董事長楊基寬在講評AINNOVATION 年會時,提到「兩個掌聲、一個鼓勵」。第一個「掌聲」,是員工提案精準命中必須幫用戶解決的問題 (must have),第二個「掌聲」,則是員工提案捨棄本位主義的榖倉效應,發揮利他精神共同解決其他部門的問題。至於「鼓勵」,則是員工持續超越自己、勇敢挑戰改變,甚至大膽推翻現有 104 的經營模式。 104人力銀行成立於1993年,這個時間我很有感覺,因為我正好是那一年開始到經濟日報當記者。聯合報系後來因應網路需求成立一個UDN Jobs,但結果是做不起來收掉了,至於那時還是小公司的104,後來就一路成長,如今成為人才招募的第一品牌。 我回想當時聽報社同事聊天講到,因為聯合報系當時還有很多企業在報紙上的徵才廣告收入,原本事業員工對報系內的新部門很排斥,對新部門的任何成長,都視為是在搶自己生意,因此多所阻撓,這也註定傳統紙媒在這個網路徵才事業的落敗。 科技創新不斷往前進,會被淘汰的企業,都是因為無法與時俱進,或無法改變組織運作慣性等各種挑戰。數位轉型原本就不容易,如今生成式AI又產生全新賽道,不斷衍生變化出各種創新,顯然這又會是下一波企業淘汰賽的關鍵重點。 類似104人力銀行這樣的例子,不斷累積在人才招募這個專業領域的經驗,如今鴨子划水,展現基本功,在AI應用上號召全員參與,並創新出更多給消費者的服務價值,也讓104的品牌在人才招募市場的領先地位更加確立,的確是一個很好的參考案例。 原文:【林宏文專欄】「AI比你更懂你!」 在104應徵AI推薦的工作,為何可以獲得3.2倍的企業邀約面試? 本文作者林宏文,主跑科技、生技產業多年,目前為財經專欄作家、財經節目與論壇主持人,長期關注產業發展、投資趨勢、公司治理以及國家競爭力等議題。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立場
【104職場力】
圖文傳播科(下)|手作公仔x印刷實戰,摸到成品超感動!AI時代的手繪底力|大安高工|科系真心話
圖文傳播科(下)|手作公仔x印刷實戰,摸到成品超感動!AI時代的手繪底力|大安高工|科系真心話
會畫畫≠懂設計,圖傳科到底在學什麼?帶你走進超帥印刷室與暗房,課堂上設計自己的公仔,從紙張、排版到成品一次體驗。這集我們聊同學特質、熬夜傳說、AI怎麼當工具、多媒體升學與出路選擇(M型趨勢也說給你聽)。最後還有《麥克筆手繪魔法書》限時抽獎福利,記得聽完節目,到104高職生IG參加! 🎤主持人  Emily 安芷嫻  🎙來賓  大安高工圖文傳播科:鄭茜文老師、胡珊同學  點擊了解本集章節  02:49 「畫畫」真的能當飯吃?圖傳科打磨設計專業   08:00 課堂製作公仔超好玩!操作印刷看到成品超感動   16:01 設計人都是「高敏人」?纖細感受生活中的美感   18:49 畢業出路「M型化」 熬夜七年確認設計熱情   30:46 AI 時代還要學手繪?「慢下來」專注學習  收聽這集,你會知道—— 「喜歡畫畫」往往是許多抱有設計夢想的同學入門的理由,但透過這集大安高工圖文傳播科老師與同學的分享強調,設計不僅是藝術創作,更多為解決問題而生,也分享那些在熱愛背後的真實挑戰。 畫畫≠設計:喜歡塗鴉,不代表你適合做設計 許多人最大的迷思,就是認為「擅長畫畫」等於「適合設計」。然而,鄭茜文老師分享,畫畫通常是主觀的、為了個人樂趣而創作的;而設計則是客觀的、理性的,它的核心目的是為特定的客群解決問題,「喜歡畫畫的學生,一開始可能會覺得在行。可是到了二年級或三年級,開始深入設計邏輯時,就不見得在行了。」 設計人的特質與日常 在老師眼中,設計科系的學生總是多了一份對生活的敏感,才能夠感知並處理那些一般人容易忽略的美感細節,無論是色彩的微小差異、空間的氛圍,還是排版的平衡感。這種特質讓他們有辦法「抓到那個感覺」,將無形的氛圍轉化為具體的視覺作品。然而為了完成作品,通宵趕工是家常便飯,也是所有對設計抱有憧憬的學生,在入學前必須有所準備的現實。 從「背到睡著」到「感動不已」:理論與實作的天壤之別 圖傳科的胡珊同學分享,他在學習「印刷」等理論課程時,對於需要大量背誦的內容感到非常吃力。然而,當他親手操作巨大的印刷機,看著白紙經過滾筒後印上圖案;或是在暗房中,親眼目睹影像在相紙上逐漸浮現時,那種興奮與感動是無可比擬的。當抽象的理論知識,透過雙手轉化為可以觸摸、可以看見的實體作品時,那份成就感將會點燃所有學習的熱情。 AI時代,我們為何更需要「手繪」? 在AI能快速生成圖像的時代,手繪是否已經過時?鄭茜文老師說,AI是強大的輔助工具,但手繪的價值反而因此更加凸顯。「很多人喜歡很科技的東西,可是你也會發覺,現在復古的東西非常非常的流行。」當科技發展到極致,人們反而會開始重新欣賞那些有溫度、有實體感、步調更慢的事物。手繪的核心價值正在於此,當你手握畫筆時,必須沉靜下來,仔細思考色彩、構圖與細節,它能培養在這個快節奏、充滿干擾的時代中,最稀缺的能力:耐心與深度專注。 熱愛,設計路上唯一的燃料 走在設計這條路上,無論是面對熬夜的疲累還是自我懷疑,讓設計人走下去的,是對於創作的無比熱愛。當你克服挑戰,看見自己腦中構思化為眼前的作品,那份成就感是圖文傳播科學生所有努力的起點與終點。 歡迎點擊,收聽本集完整訪談內容 【延伸資源】   想獲得鄭茜文老師的《麥克筆手繪魔法書》嗎?現在就上 104高職生 IG參加限時抽獎活動,就有機會獲得喔! 🏫不知道怎麼選校系?  點選連結👉「104升學就業地圖」3分鐘測出你適合的科系 課業、打工、社團、愛情學分你都歐趴了嗎?歡迎收聽【青春通識課】陪你探索自己成為喜歡的樣子✨
【104職場力】
【AI課程推薦】從零到上榜:最值得投資的 iPAS AI 應用規劃師課程
【AI課程推薦】從零到上榜:最值得投資的 iPAS AI 應用規劃師課程
你是否正在為考取 iPAS AI 應用規劃師認證而努力? 不論你是職涯轉換的新鮮人、正在準備升遷的在職人士,或是想提升 AI 導入與數位優化能力的專業工作者,這門由 104學習精靈 所推出的 「iPAS AI 應用規劃師|速攻考點 × 模擬實戰 × GPT刷題一次通過」 課程是極佳起點。 為什麼值得投資這門課? ⚡內容精準、高效導向:課程透過考照重點整理、模擬題實戰與 GPT 工具輔助刷題的方式,清楚聚焦於考試所需的思維與答題方式,讓你在最短時間內掌握題型邏輯與解題技巧。 ⚡彈性又實用的學習模式:全課程提供線上觀看(不限次數),長達 1 小時 17 分鐘,你可以依自己的時間彈性安排學習節奏,也方便重複觀看複習,有效提升吸收率。 ⚡課程價格親民、折扣誘人。 ⚡幫助履歷加分:可在履歷或社群形象中展現你的學習力與 AI 導入技能。 適合對象: 🟢準備挑戰 iPAS AI 應用規劃師認證的考生:無論是初試啼聲還是想一次通過,本課程包羅必考精華與應試策略。 🟢需要快速掌握 AI 應用與規劃技能的職場人:這門課提供即戰力的工具與思維模式,有助於你在工作中靈活應用 AI。 🟢時間有限但期待高效學習者:短時長卻切中重點的課程設計,符合繁忙生活中仍希望進修成長的需求。 推薦學習策略: 🔥明確目標設定:在觀看課程前,先了解 iPAS AI 應用規劃師的考試結構與題型,設定明確的通過目標,協助你更專注於課程內容。 🔥循序成長、反覆鞏固:第一次著重於整體了解,第二次重點推敲難題與 GPT 解題技巧,讓學習更立體且記憶更深刻。 🔥實戰模擬 + 筆記整理:利用課程中的模擬實戰,加速答案邏輯的形成;同時整理筆記、歸納錯誤或重點,打造個人考前複習攻略。 🔥結合履歷,展現實力:完課後將「iPAS AI 應用規劃師完訓證明」或重點學習心得融入履歷或社群平台,提升曝光與職場競爭力。 如果你正在積極準備 iPAS AI 應用規劃師認證,或希望強化在 AI 領域的實務應用能力,這堂課無疑是你的最佳選擇之一。趕緊把握早鳥價,用高效策略搭配實戰演練,讓 GPT 成為你的刷題小幫手,助你一次通過、掌握職涯新門路! 【課程優惠】2025年9/30前享49折券現折!!
104學習 職涯學習課程專文推薦
越級報告,竟是必要手段!?
越級報告,竟是必要手段!?
越級報告是大逆不道,還是必要手段?!職場教練Simon提出「二刀流」原則,雙手把握「時效性」和「合法性」才能持刀有理攻擊。論「時效」,若事態緊急,事後務必同步「被越者」;若不緊急,仍依正規管道。論「合法」,若動機為公,循正規管道仍失效,改走檯面下溝通;若動機為私,萬萬不可。當你必須越級,只談事實、不講觀點。當你「被越級」,明槍易躲、暗箭難防,職場江湖,無需秋後算帳。 上集別錯過:EP545【主管偷偷學】5種越級報告,你飛越哪個領空? 不得不越時,務必事後同步,化解越位傷害 【本集來賓】Simon,職場教練,104資訊科技董事、前104人力銀行總經理、前中國飛利浦數字影像系統中國區業務總監、比利時魯汶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目前仍協助新創及社企擔任(經管/領導力)顧問。 【本集重點】03:20 何時越級報告?二刀流原則判斷09:55 被員工敲門越級報告,先3問17:08 跨部門溝通能越級報告嗎?21:48 辦公室政治操作,怎麼辦?自保,行事透明、不刻意選邊站。26:54 越級報告,聽的是不是事實、而非觀點(判斷);為公還是為私? ▍ 增強管理力,你還可以聽EP506【主管偷偷學】組織升級!展現「變色龍」領導力。 狐狸小部門,分工不分責;猴子中部門,分工也分責 EP495【主管偷偷學】帶心先讀心!你是笨主管還是懶主管?5項行為,決定部屬死心塌地或陽奉陰違 EP456 【主管偷偷學】為什麼「激勵」變「雞肋」? 激勵不能天天用!攻頂前「最後一哩」的關鍵領導 
【104職場力】
5種越級報告,你飛越哪個領空?
5種越級報告,你飛越哪個領空?
越級報告傷害組織倫理?還是飛越領空有理?職場教練Simon分析越級報告的5種情境:1. 集權式管理。2.主管老愛hold資訊。3.主管害怕變動與壓力。4.缺乏開放溝通的心態。5.不信任決策者。「越級」其實是「越位」,除了「下對上」,也有「上對下」、「橫向咬耳朵」。 【本集來賓】Simon,職場教練,104資訊科技董事、前104人力銀行總經理、前中國飛利浦數字影像系統中國區業務總監、比利時魯汶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目前仍協助新創及社企擔任(經管/領導力)顧問。 【本集重點】02:03 越級報告,能嗎?03:28 越級報告有時候在非制式溝通管道出現,能覆舟,也能造浪05:20 橫向溝通有時也越級06:21 越級,不如說越位!11:24 被越位,當事者該知道嗎?若非舞弊,當事者必須知悉13:09 五情境易造成越級報告情境 ▍ 增強管理力,你還可以聽EP506【主管偷偷學】組織升級!展現「變色龍」領導力。 狐狸小部門,分工不分責;猴子中部門,分工也分責 EP495【主管偷偷學】帶心先讀心!你是笨主管還是懶主管?5項行為,決定部屬死心塌地或陽奉陰違 EP456 【主管偷偷學】為什麼「激勵」變「雞肋」? 激勵不能天天用!攻頂前「最後一哩」的關鍵領導  按上方「訂閱」,最新一集Podcast立即傳送
【104職場力】
缺工壓力下民生服務產業積極調薪,漲幅最高來到26.8%!  
缺工壓力下民生服務產業積極調薪,漲幅最高來到26.8%!  
長期被貼上低薪標籤的民生服務業,缺工問題持續嚴峻,企業不得不加快改革腳步因應人力市場的搶人大戰。最新《2025薪資情報—— 民生服務業》報告書顯示,部分職務已出現雙位數加薪漲幅,企業更從福利制度、職涯藍圖、改善排班制度回應人才市場需求,雖然缺工情況仍然嚴峻,但這些初步的改變,正為產業注入新的可能性。   文/《104獵才顧問》 加到求職者有感,薪資雙位數漲幅只是改變的第一步  過去「低薪」幾乎是民生服務業的代名詞。根據《2025薪資情報——民生服務業》報告書數據顯示,產業內的薪資調整幅度已突破雙位數,這是近年少見的現象。特別是業務銷售、門市營業以及行政人員,薪資水準都有顯著改善。  例如,業務銷售人員的年薪中位數跨過 80 萬元門檻,在不動產業與一般服務業甚至來到 90 萬元。生產管理人員在批發零售業、運輸物流業、住宿餐飲業皆獲有 2 成以上的調薪幅度,待遇改善的趨勢已經浮現。這樣的變化顯示為了爭取人才,企業願意在薪資上做出更多調整。  然而,這些調整仍以部分職務或企業為主,尚未形成全面普及的現象。對產業中的工作者而言,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訊號,但距離「全面改善」仍有一段路要走。  從市場數據到個人職涯,頂尖人才為自己創造更好的機會  在這波市場搶人作戰,104也關注到產業與企業也出現「分化」。部分領頭企業積極提升薪資、改善福利,甚至重新設計工作制度,代表即使在同一產業,也存在「更好的機會」。這意味著,隻身在產業中的工作者不是只能被動等待環境改善,懂得參考市場數據、有意識的提早行動的人,就能為自己爭取更好的機會。  104 人力銀行新推出的「AI職涯顧問」幫助優秀工作者提前佈局職涯發展。即使暫時沒有換工作的打算,也能先把心儀的公司納入觀察清單。一旦企業釋出優於現職的工作機會,便能第一時間收到推薦及面試邀請,從人找工作的思維轉換為工作找人,實現被動求職,領先其他競爭者。  以下根據台灣證交所及櫃買中心公布資訊,整理貿易百貨業、觀光餐旅業、旅遊休閒業、居家生活業、航運業 5 大產業年中,非主管年薪中位數表現最優質的前 5名 上市上櫃企業,現在就建立自己的企業關注名單,為自己的職涯提前佈局。  貿易百貨業 TOP 10 排名公司名稱公司代號非主管員工薪資中位數平均年薪1統一超291290.8 萬86.7 萬2特力290887 萬96.3 萬3三商290586.3 萬357.2 萬4益航260183.1 萬118 萬5遠百290373.2 萬84.6 萬6欣欣290170.5 萬90.2 萬7統領291059.9 萬70.8 萬8高林290655.9 萬65.4 萬9阿瘦844352.9 萬49.3 萬10農林291352.8 萬62 萬資料來源:證交所 - 公開資訊觀測站(113年度資料) 餐旅觀光業 TOP 10 排名公司名稱公司代號非主管員工薪資中位數平均年薪1八方雲集275375 萬91.6 萬2御嵿352271.7 萬132.3 萬3國賓270463 萬76.7 萬4寒舍273962.6 萬69.5 萬5全家餐飲770862.4 萬42.3 萬6聯發國際275660.9 萬67.3 萬7揚秦275560.7 萬58.2 萬8安心125960.3 萬28.3 萬9山富274359.9 萬77.6 萬10雄獅273159.5 萬75.9 萬資料來源:證交所 - 公開資訊觀測站(113年度資料) 運動休閒業 TOP 10 排名公司名稱公司代號非主管員工薪資中位數平均年薪1豐泰991097.7 萬132.4 萬2大田892481.9 萬94.4 萬3東哥遊艇847876.4 萬86 萬4復盛應用667074.4 萬83.7 萬5寶成990473.9 萬89.2 萬6明安893869 萬79.9 萬7正能量智能534864.2 萬71.6 萬8拓凱453664 萬92 萬9柏文846264 萬126.9 萬10喬山173663.8 萬84.2 萬資料來源:證交所 - 公開資訊觀測站(113年度資料) 居家生活業 TOP 10 排名公司名稱公司代號非主管員工薪資中位數平均年薪1億豐8464134.5 萬217.5 萬2嘉威3557102.6 萬225.7 萬3匯僑設計675494 萬114.1 萬4關中894186.4 萬146.4 萬5寶陞294884.9 萬96 萬6唐鋒460981.2 萬97.3 萬7弘帆843377.4 萬181.7 萬8德記590276.2 萬94.8 萬9成霖993476.2 萬119 萬10上洋672873.8 萬95.3 萬資料來源:證交所 - 公開資訊觀測站(113年度資料) 航運業 TOP 10 排名公司名稱公司代號非主管員工薪資中位數平均年薪1長榮2603241.5 萬264.2 萬2陽明2609204.8 萬268 萬3華航2610172.2 萬185.9 萬4萬海2615164.5 萬185.8 萬5新興2605163.4 萬274.5 萬6長榮航2618161.7 萬189.4 萬7台灣虎航6757147.5 萬207.6 萬8裕民2606146.2 萬173.2 萬9長榮航太2645129.2 萬136 萬10中航2612117.3 萬153.8 萬資料來源:證交所 - 公開資訊觀測站(113年度資料) 《2025薪資情報——民生服務業》整理整體市場狀況,但對於工作者而言,數據背後其實是一張「職涯地圖」。從薪資差距中,可以看見哪些職務具備更高的上升空間;從供需比中,也能判斷跨領域轉職是否更具可能性。對正在猶豫的工作者來說,這不僅是一份冷冰冰的數據分析,更是能幫助自己找到職涯下一站職涯地圖。  立即下載《2025薪資情報——民生服務業》報告書> ➤延伸閱讀:餐飲零售被嚴重低估的職涯前景:獵才顧問眼中的隱藏機會 
【104職場力】
餐飲零售被嚴重低估的職涯前景:獵才顧問眼中的隱藏機會 
餐飲零售被嚴重低估的職涯前景:獵才顧問眼中的隱藏機會 
文/104獵才顧問 李少輔 Jasper  提到餐飲零售業,許多人腦中浮現的第一個念頭往往是低薪、勞力付出。疫情時期,一度成為失業率最高的產業,被媒體形容為「海嘯第一排」,更加深了社會的負面印象。許多人才相繼選擇轉行,在大眾媒體的渲染之下,讓還未進入職場新鮮人開始對這個產業卻步。 然而,這樣的印象是否真的反映了產業的全貌?  在這個看似辛苦又前景未明的產業裡,是否仍存在著被忽略的發展機會?  104資深獵才顧問 Jasper 在一次訪談中提到,這樣的看法其實只說對了一半。基層職務確實辛苦,但整個產業並不是只有辛勞,這個產業其實充滿了很多有趣的人、好玩的事,更甚之有很多隱藏的機會等著人才來挑戰。對於願意投入的人才來說,這其實是一個被低估的職涯舞台。  隱藏在市場訊號中的機會點  根據《2025薪資情報——民生服務產業》中的數據來看,自2023年疫情緩解消費復甦以來,餐飲零售業的職缺數持續成長,然而在部分職務上出現「一個職缺平均只有 0.1 位求職者」的極端狀況。換句話說,市場上有十個工作機會,卻可能找不到一個人願意應徵。  這反映了人才需求非常龐大,但願意進場的人太少。這樣的落差,已經開始讓許多企業主動調整薪資,許多職務的調薪趴數來到雙位數的成長,一些知名連鎖品牌還加碼公司分紅機制、提升公司福利,以吸引更多人才加入。  Jasper 也觀察到過去只出現在高階人才的委託案件,近期卻開始收到連基層人員也需要委託獵才顧問的市場訊息。我們看到的可能是單一位人選的成本,但是對於企業來說沒有找到第一線即戰力的工作者,意味的是店面無法正常營業,背後隱藏的成本相當可觀,這就是為什麼企業願意付出更高的成本找人才。  ➤ 延伸閱讀:餐飲三巨頭搶才…年薪200萬 外場起薪上看5.25萬 從勞力輸出到無可取代的黃金人才  社會上對餐飲零售的誤解很深,最常見的偏見是「這些工作只是勞力,沒有專業可言」。在Jasper的眼中卻認為,餐飲與零售的價值正是在於培養出完整的經營管理能力。在連鎖體系裡,店長其實就是一個小型企業的經營者,他要管人、管錢、管營收。這些看似日常的任務,正是未來轉往其他產業時最有力的加分條件。  如果把眼光拉長,會發現餐飲零售業的職涯路徑比外界想像的要廣闊。顧問觀察到,許多人從基層服務員做起,幾年內就能晉升為店長或區域主管。「這條路線很清楚,只要願意投入,成長機會是存在的。」  而且這不只是台灣市場的故事。過去中國與東南亞大量挖角台灣餐飲人才,正是因為台灣在服務流程與管理上有相當成熟的經驗。如今,鼎泰豐、胡同集團、肉多多等品牌不斷跨足美日市場,台灣的人才也隨之被推上國際舞台,這正是一張台灣人才可以通往世界的門票。  Jasper也補充,除了在大型企業中發展,一些出身大型連鎖體系的管理人才,後來跳槽到中小品牌,立刻成為企業不可或缺的一線營業人才。原因很簡單:在大公司累積的流程與制度經驗,正是小公司最缺乏的。「很多人以為自己只是在做餐飲、做零售,但實際上,他們已經具備能夠帶領團隊、拓展市場的能力。」  被低估的職涯舞台  「大家看到的只是辛苦的一面,卻忽略了這個產業長遠的潛力。」Jasper感嘆。台灣的半導體很強,餐飲零售業卻也不輸,光是珍珠奶茶一個爆款商品輸出海外,不僅僅能帶上台灣專業的餐飲人才,連同許多周邊原料、包裝、相關產業也會跟著出海發展。對他而言,餐飲零售不僅是維持生活所需的基礎,更是一個培養人才、輸出管理專業的重要場域。  他強調,未來的求職者若能拋開偏見,從基層累積經驗,逐步向上發展,將會發現這個產業其實充滿可能。「不要低估自己,也不要低估這個產業。當多數人還停留在刻板印象時,勇於投入的人,反而可能成為下一個掌握舞台的人。」 關於作者-104獵才顧問Jasper 擁有15年人力資源招募經驗,曾任職大型連鎖國際餐飲品牌、國際星級飯店及連鎖百貨人資主管,專精於招募與訓練二大領域;能依據企業發展現況或轉型所需進行策略型招募,長期深耕服務業,能協助人選進行職能盤點、履歷健診、面試技巧、職涯發展等相關建議。熟悉產業: 零售業、住宿/餐飲服務業 線上與104獵才顧問聊一聊> 《2025薪資情報——民生服務產業》完整收錄產業趨勢、高薪職務排行榜、2025年年度調薪資訊以及上市上櫃企業薪資排行數據,對於正在產業內的工作者來說是一張「職涯地圖」,究竟哪些產業、職務有更多的機會?哪些職務今年加薪最有感?現在就更新對下一份工作的期待,即可免費下載完整報告書下載完整報告書>
【104職場力】
工廠工作人際關係問題
工廠工作人際關係問題
在一家電子製造公司做品檢。 剛入職第一天的時候,我主動幫忙接電話,長官交代完事情後轉告資深同事,就說下次不要接電話了。 長官發英文紙張公文給大家公告,我第一個拿起來讀,翻譯給大家聽,跟google翻譯一樣。資深同事們直接拿走,直說不要碰,不要聽,不要看。 我詢問資深同事說請問這個產品怎麼品檢,有空嗎,標準是什麼,資深同事們總是回答,什麼都不會你來幹嘛? 後靠查資料、模仿資深前輩做事方式、詢問AI品檢技巧,一個月後達到公司要求,長官私下給予我獎金。 不知道資深同事們從哪來打聽到我的薪水結構更不開心,故意拿走我櫃子裡的私人物品丟進垃圾桶……在我的桌子上寫憑什麼靠關係,我的獎金呢,大學文憑了不起嗎? 我私下反應給長官她各種奇怪的行為,長官回應我,她們就是這樣子,技術在她手上你有求於他,就是要這樣對待……他們都年紀大了公司也不好資遣,辛苦你了。 聽完之後,我好想離職啊,雖然我記憶力很好過目不忘公司的製程和技巧,但是心裡負擔很大不知道怎麼辦?
公司知名度不足,無人投履歷?經營雇主品牌履歷數提升4倍!
公司知名度不足,無人投履歷?經營雇主品牌履歷數提升4倍!
在當前勞動市場缺工嚴重的背景下,許多HR在招募過程中感到無力:雖然公司提供的條件不錯,但總是「職缺有人看,履歷沒人投」;搜尋到適合人選發出面試邀約常被「已讀不回」?究竟如何才能吸引求職者的注意,快速找到合適的人才呢? 為何職缺乏人問津?中小企業常見的3大招募困境 為什麼「雇主品牌」能有效提升招募效果? 如何小步開始打造雇主品牌? 104企業形象8大功能,輕鬆打造您的雇主品牌 為何職缺乏人問津?中小企業常見的3大招募困境 許多求職者在找工作時,除了薪水,更看重「這間公司值得我去嗎?」如果求職者對公司不了解,自然沒有信心投遞履歷。中小企業尤其容易面臨以下三大挑戰: 企業知名度低與大型企業相比,中小型企業的品牌知名度往往較低,常常在求職者眼中先被忽略。 吸引力不足缺乏資源突顯公司獨特的福利、文化與氛圍,難以在第一時間抓住人才目光。 資訊不對稱求職者僅從制式的職務描述,難以了解真實的工作環境與團隊,因而產生疑慮,不敢投遞履歷 為什麼「雇主品牌」能有效提升招募效果? 「雇主品牌」的核心,就是主動、有策略地向外界展示您企業的真實樣貌與內在價值。當求職者對公司有更多了解時,他們會感到更加安心,並更有信心投下履歷。根據 104 人力銀行的統計,積極經營雇主品牌的企業,在招募效率顯著提升: 履歷表數量提升4倍 招募速度提升17% 關注公司人才量提升4倍 *以上成效為104內部資料庫統計加值廣告客戶徵才數據而成,實際成效依職類、產業、使用時間會有不同表現。 這意味著,只要您的公司故事得到充分展現,就能有效改善「無人投履歷」的困境。 如何小步開始打造雇主品牌? 許多中小企業的HR可能會擔心:缺乏行銷預算、沒有專責人力,且不知從何入手。其實,經營雇主品牌不必一步到位,可以從以下三個求職者最在意的面向開始著手: 展現團隊的真實工作氛圍 溝通公司重視的價值與文化 揭露求職者最關注的工作日常 若能將這些資訊真誠的呈現,求職者會更願意停留觀看了解公司,從而增加投遞履歷的信心。104 的【企業形象】工具正是為此而生,協助企業整理並展示這些訊息,讓您不需專業行銷背景,也能邁出雇主品牌經營的第一步 104企業形象8大功能,輕鬆打造您的雇主品牌 形象影片:30秒抓住頂尖人才的目光短影音是現今最有效的溝通方式。可以上傳形象影片、公司介紹、員工訪談或活動花絮,傳達公司理念與活力。 形象大圖: 一張圖勝千言萬語用圖片展示您的辦公環境、團隊或產品服務,讓求職者第一眼就感受到企業的專業與魅力。 社群連結:延伸您的品牌故事將公司社群平台串聯,讓有興趣的求職者能更深度地探索您的企業文化與最新動態。 自訂連結功能: 全方位展現企業實力提供5組自訂連結,導向官網或產品介紹、媒體報導等,讓求職者從更多元的角度認識您 團隊成員: 提升團隊的真實感與信賴度介紹核心團隊成員的背景與專長,讓求職者看見未來共事的夥伴是誰,增加信任感。 求職Q&A: 主動出擊,消除求職者疑慮預先回答求職者關心的問題,提升招募透明度,讓優質人才加速決定是否投履歷。 常用工具/技術: 精準吸引專業技能人才展示公司專業技術與工具,特別推薦給新創企業,以吸引具對應技能的人才。 專屬標示: 在職缺海中脫穎而出您的職缺在列表頁會出現特殊標示,吸引求職者優先點擊查看。 立即開始打造您的雇主品牌,解決招募困境 雇主品牌的經營並不僅限於需要招募時,更重要的是在日常中長期培養與經營企業形象,持續累積優秀人才的關注。現在就開始,讓您公司的好被看見! 104 企業形象,每天僅需$25起,就能利用上述多樣實用工具,輕鬆強化您的招募力! 👉了解更多企業形象方案 104 客戶:立即登入升級企業形象 還不是104客戶?留言了解新客首購優惠
【104職場力】
微軟冷革命!震撼散熱台鏈 「微流體」從晶片下手捨棄現有元件
微軟冷革命!震撼散熱台鏈 「微流體」從晶片下手捨棄現有元件
2025-09-25 經濟日報 編譯劉忠勇、記者劉芳妙 由聯合新聞網授權轉載 微軟發動新一波「冷革命」,宣布正發展「微流體(microfluidics)」技術,透過水冷液直接流經在晶片蝕刻出的微小管道來散熱,效果優於現有解熱方案,有利開發更強大的晶片,並且不再需要既有散熱元件,恐衝擊健策、奇鋐、雙鴻等台灣散熱相關廠商後市。 延伸閱讀:微軟、Meta加碼AI帶旺台鏈 鴻海、廣達、緯穎等受惠 微軟的微流體技術可能顛覆當下AI伺服器散熱技術,改從直接從晶片端結構下手,不再需要均熱片、水冷板等元件,將導致現有散熱廠無生意可做,震撼業界。相關消息衝擊,專門製造資料中心冷卻系統的Vertiv周二股價收盤大跌6.2%。Eaton和Modine Manufacturing也分別下跌2.6%和3.4%。 健策(3653)、奇鋐及雙鴻等台灣散熱指標廠昨(24)日股價同步軟腳,類股股王健策大跌105元,收2,250元,下滑105元、跌幅4.46%最重;奇鋐則摜破千元大關,收994元,下跌21元;雙鴻失守900元大關,終場下跌26元,收879元。 業界分析,AI算力愈來愈強,能耗同步激增,輝達AI新平台Rubin與下一代Feynman平台功耗恐高達2,000W以上,帶來龐大解熱問題,輝達為此從2023年起,幾乎每年都發動一次「冷革命」,從傳統氣冷一路進化到水冷,到最近傳出的全新「微通道水冷板(MLCP)」技術,為的就是要解決AI伺服器愈來愈熱的問題。 微軟發動新一波「冷革命」 技術名稱微流體(microfluidics)技術。原理透過水冷液直接流經晶片蝕刻出的微小管道來散熱,技術層次走入半導體製程階段。產業影響◆ 效果優於現有解熱系統,有利開發更強大的晶片。◆ 顛覆當下AI伺服器散熱技術,改從直接從晶片端結構下手,不再需要均熱片、水冷板等元件,將導致現有散熱廠無生意可做。受衝擊台廠健策、奇鋐、雙鴻等台灣散熱廠商。 每次輝達「冷革命」,都為台灣散熱廠帶來新商機,不過,微軟有意打破現有路徑,另覓新解方,也將顛覆現有產業生態。 微軟系統技術主管艾莉沙(Husam Alissa)表示,微軟正在內部的原型系統測試「微流體」,應用於支援Office雲端應用的伺服器晶片、以及處理AI運算任務的繪圖處理器(GPU)。 微軟的「微流體」技術是透過冷卻液直接流經晶片蝕刻出的微小管道,直接在晶片上散熱。由於冷卻液直接在晶片上散熱,因此在相對高溫(在某些情況下高達攝氏70度)下依然有效。 微軟上周在總部園區展示顯微鏡下的這項技術,並表示迄今的測試已顯示,這種技術效能明顯優於傳統散繞方式,可望允許微軟藉由堆疊方式,開發效能更強大的晶片。 微軟也能藉由「微流體」技術,刻意運用「超頻」讓晶片在使用高峰期過熱,換取更佳效能。微軟技術院士柯禮溫(Jim Kleewein)指出,微軟不必額外增加晶片數量,只需讓現有晶片超頻幾分鐘即可滿足需求。 [joblist_plugin title='【鴻海】最新精選職缺' url='https://www.104.com.tw/company/233rv1s' amount='5'] ▲ 圖片來源:聯合新聞網授權轉載
【104職場力】
美中AI角力 台廠迎接大商機…鴻海、神達、英業達受惠
美中AI角力 台廠迎接大商機…鴻海、神達、英業達受惠
2025-09-25 經濟日報綜合報導 由聯合新聞網授權轉載 美中角力延伸至AI。美國AI大基建「星際之門(Stargate)」計畫昨(24)日拍板新增五個地點,未來三年啟動4,000億美元(逾新台幣12兆元)大投資;大陸雲端巨頭阿里昨天則宣布正積極推進人民幣3,800億元(約新台幣1.6兆元)的AI基建,並規劃追加更大的投資。 延伸閱讀:用ChatGPT在幹嘛?OpenAI給答案了「7成非工作」最愛用是這族群 美中兩強全力砸大錢攻AI,引爆新一波AI伺服器拉貨潮,台廠左右逢源,迎來大商機,其中,鴻海(2317)、神達是美國星際之門計畫的主要協力廠;英業達、神達則是阿里伺服器合作夥伴,都將成為贏家。 OpenAI與甲骨文(Oracle)和軟體銀行宣布,星際之門將從美國德州阿比林的單一地點,新增到五個地點,這幾處未來三年將投資4,000億美元,打造7GW(10億瓦)資料中心。 根據星際之門計畫,有三座資料中心OpenAI將與甲骨文合作開發,分別是位於德州Shackelford、新墨西哥州Dona Ana,及中西部一處未公開地點。另外,靠近阿比林的原始設施要額外擴建600MW(百萬瓦),這構成OpenAI最近五年向甲骨文購買3,000億美元算力交易的一部分。 至於另外兩座資料中心,OpenAI將與軟銀合作開發,分別位於俄亥俄州Lordstown與德州Milam,初期用電量1.5GW,計劃18個月完成,這也是軟銀合作開發星際之門的首個項目。 OpenAI執行長奧特曼表示, 目前其他國家正在以比我們更快的速度,建設晶片工廠和新能源生產設施,我們希望能夠扭轉這一趨勢。 此次擴展行動,被視為星際之門計畫進一步落實。星際之門計畫最初於今年元月宣布,目標在未來四年內於美國境內累積建設達10GW的AI基礎設施,總投資額上看5,000億美元。 該計畫是以合資企業的形式成立,由OpenAI、軟銀、甲骨文和阿布達比投資機構MGX控制。 阿里巴巴首席執行官(CEO)吳泳銘昨日則在杭州舉行的「2025雲棲大會」上表示,正積極推進人民幣3,800億元的AI基建,並計劃追加更大的投資,為迎接終極目標超級人工智慧(ASI)時代的到來。 吳泳銘並指出,對比2022年生成式AI(GenAI)元年,到2032年阿里雲全球資料中心的能耗規模將提升十倍。意味阿里雲算力投入將指數級提升。 為實現ASI戰略目標,吳泳銘明確阿里雲的戰略路徑:一是通義千問堅定開源開放路線,致力於打造「AI時代的Android」;二是構建作為「下一代計算機」的超級AI雲,為全球提供智能算力網絡。他判斷,未來全世界可能只會有五至六個超級雲計算平台。(編譯季晶晶、記者吳凱中、蕭君暉、林茂仁) ▲ 圖片來源:聯合新聞網授權轉載
【104職場力】
英文老師自由接案尋找全職工作建議
英文老師自由接案尋找全職工作建議
[工作背景] 自2019 至今以接案子方式從事英文教育的相關工作 (中英口譯、1對1企業英商語言顧問、實驗教育國高工英文老師、自己其餘時間也有經營小群的學生) [挑戰] 因兩大因素自今年七月開始積極找全職工作: 1) 需要更穩定的收入來源 (總使接案子 雇主無法給予更多案件數 自己的學生雖然收費單價高卻容易請假因是管理職位難避免) 2) 晚上時間能夠跟老婆一起照顧兩個孩童 (英文教學工作的黃金時間都是下午至晚上) [現況] 1) 自七月底已經面試10+家公司近15個面試開始不確定自己的定位與下一步 2) 面試過的公司產業有 留學顧問、企業開發線上英語顧問、海外投資移民、中英口譯人員、外商生科業務代表、HRBP [總結] 一開始想發展英文教學服務結合業務開發,被面試官、獵人頭質疑我的銷售實戰經驗不足,我暫時放下需要英文之業務性質的工作,目前較專注在教學老師這一塊,想請教劉老師是否有任何看法,是我太高估自己還是我需要自修線上課程,又或者我就只能持續走持續走教育的路
赴日工作期待又怕受傷害?再春館用獨樹一幟的安定與包容,放飛你的後顧之憂
赴日工作期待又怕受傷害?再春館用獨樹一幟的安定與包容,放飛你的後顧之憂
想去日本工作卻又擔心挑戰重重?近年台灣赴日工作人數創新高,位於熊本的再春館製藥所,旗下知名保養品牌「朵茉麗蔻」即有不少成員來自台灣。完善的新人培訓制度、包容性高的職場氛圍與安定的工作環境,對於憧憬日本工作,卻又擔心語言或文化適應的求職者來說,或許會是勇敢跨出舒適圈追夢的絕佳選擇。 文/《104職場力》 本文導覽(點擊可快速前往指定段落閱讀) 只賣8樣產品,保養諮詢專員是業績的最佳助攻服務一位客人100次,而不是100位客人卻只能服務一次研修課程長達6個月,新手不需擔心專業養成看見自己不斷成長,收獲來自顧客肯定的成就感沒有歧視抗拒,只看見磨合下的理解與包容食衣住行顧好顧滿,讓外籍員工沒有後顧之憂從「嘗試」到「長駐」,心態轉變來自工作安定感不需要顧慮太多,勇敢跨出舒適圈就對了! 台灣人出國「每3人就有1人去日本」,日本不但是國人最愛的旅遊國度,現在也是不少求職者嚮往的海外工作地點。根據主計處統計,近年赴日工作人數屢創新高,例如熊本最具代表性的企業—再春館製藥所,即有不少成員來自於台灣,對於嚮往在日本工作但苦於沒有頭緒,或是擔心日語不夠好而卻步的求職者來說,制度完善且包容性高的再春館或許會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 只賣8樣產品,保養諮詢專員是業績的最佳助攻 你可能沒有聽過「再春館製藥所」,但對它旗下的「朵茉麗蔻」一定不陌生,這個日本知名保養品牌,自2012年進入台灣至今,其保養套組在台已有超過百萬人申請試用。非常特別的是,與其他美妝品牌不斷推陳出新搶佔市場不同,朵茉麗蔻數十年來專心研發及銷售單一系列商品,以電話及網路的「通信販售」方式,創造出讓人驚嘆的銷售數字,而這種銷售模式之所以能成功,除了產品本身極具競爭力外,被稱為「朵茉專員」的美容保養諮詢專員同樣居功厥偉。 再春館的事業總部位於日本九州熊本,面積高達9萬坪,目前約有1,000名員工在此工作,其中朵茉專員即超過500位,包含來自台灣專門負責接聽台灣顧客來電的美容諮詢專員,也就是說,當電話接通的那一刻,和你打招呼的其實是遠在熊本的他們。 服務一位客人100次,而不是100位客人卻只能服務一次 「客服不就是回答客人問題就好?」若你也是這樣想,那朵茉麗蔻美容諮詢專員絕對會顛覆你的認知。「公司希望我們是有能力關心及站在客戶的角度,依客戶生活習慣及膚況提供保養建議的肌膚專員,而不只是操作訂購的電話客服人員」台灣資深美容諮詢專員Kana說。當電話接通,專員會先深入了解顧客在保養上的煩惱和需求,再依照肌膚狀況、生活環境,推薦最適合的保養方式或商品。專員還會將得到的資訊清楚記下,整理成顧客專屬的肌膚履歷,讓每一位接聽的專員都可以快速知道客人的習慣、喜好、需求,確保客人隨時來電都可以得到一樣的服務品質。 這樣的服務理念無疑會耗費巨大的人力與時間成本,但再春館卻做到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因為這些堅持讓顧客感受到自己的需求被傾聽、被認真以待、得到滿足感,也讓朵茉麗蔻成為深受顧客信賴,願意持續使用的保養品牌,得以不斷成長、邁向永續發展。 研修課程長達6個月,新手不需擔心專業養成 和Kana一樣,Sara和Ame也是因為憧憬日本生活,選擇赴日工作的朵茉麗蔻美容諮詢專員,在此之前,3人對美容保養領域幾乎一竅不通,但他們一點也不擔心。 「朵茉麗蔻的新人研修長達6個月,而且真的非常精實。」 Ame分享,剛結束研修生身份的她,對課程內容的豐富和緊湊記憶猶新。課堂中不光是學習皮膚構造、肌膚知識、保養知識、產品原料功效等專業,還會教導如何服務不同特質的客人,怎麼自然地開啟聊天話題,或是透過顧客的語氣和表達,判斷他們的心情和想法,「這些人際溝通和說話的藝術,都是可以一輩子帶著走的能力」Ame覺得很受用,研修資料甚至還會翻譯成中文,讓面對日文專有名詞偶爾會當機的他們備感貼心。 「實際上線服務後,主管還會透過聽取對話錄音、對話記錄表單、每月定期面談等方式掌握專員們的學習進度,同時指導他們可以怎麼做,或是怎麼做會更好」,資歷7年,目前已升任管理職的Sara補充,這是再春館獨有的企業文化,能協助新人具體瞭解問題所在以及該如何改進,進步會很明顯。 看見自己不斷成長,收獲來自顧客肯定的成就感 朵茉麗蔻美容諮詢專員需要大量與顧客對話,這對於容易緊張的Ame來說是不小挑戰,「一開始有點慌亂,講著講著還會忘記呼吸」回想剛上線時的緊張,Ame也覺得有趣,但隨著接聽電話次數增加,她發現自己不斷在成長,即使遇到不同類型客人也能自在以對,「就像玩遊戲累積經驗值、解鎖新事件,每當聽到客人說『原來如此!那我試試看』就讓我覺得很滿足」Ame笑說。 客人的肯定同樣是Sara和Kana最大的成就感來源。Kana有位客人常寫信諮詢肌膚問題,因為覺得她的建議特別適合自己,不僅照著執行,還會將Kana每次回覆的信件印出來放在資料夾保存參考,「在每次與客戶的對談,我們試著了解客戶的職業、生活習慣等小細節,甚至是對自己肌膚上的期待,提供保養及生活上的建議,例如臉部表情或按摩等,很高興自己的建議能被客戶採用,這種被信任的感覺很特別,讓我覺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義」Kana說。 Sara也分享曾為一位深受肌膚問題困擾的男性顧客提供諮詢,由於朵茉麗蔻是針對熟齡肌膚設計的抗老保養品,質地較為滋潤,通常不會是男性顧客的首選,她依客戶描述的膚況及保養習慣給予建議,沒想到客人接受了她的建議,試用後便購買了一整套產品,之後也持續回購,成功幫顧客解決肌膚煩惱,讓當時剛上線不久的Sara非常有感就感,也確切感受了到服務的樂趣。 沒有歧視抗拒,只看見磨合下的理解與包容 「再春館對外國人的包容度很高。」這是Kana、Sara和Ame共同的感受。 台、日畢竟文化不同,在工作和生活上有不少需要磨合的地方。「一開始不太適應日本『報連相』的職場文化」Sara說。所謂報連相就是報告、連絡、相談,無論再小的事都要向主管報告,也要讓所有關係人知道狀況,遇到困難或問題時,要向上司或同事請求建議或協助。「我會覺得這麼小的事自己決定就好啦,為什麼還需要報告?」Sara笑說,但實際執行一段時間後,她發現這種作法讓資訊傳遞不會有斷層,能大幅降低錯誤發生的機率,當有狀況時,主管也能很快掌握狀況,即時做出回應,「現在反倒覺得這樣的職場文化讓人很安心」。 相較其他日本公司,再春館對外籍員工的包容性明顯高出許多。Sara舉例,日籍同事知道他們是外國人,會特意放慢說話速度,或是用比較簡單的方式解釋;疫情期間外籍員工過年無法回家,廚房還特別為他們準備了家鄉料理,像是泰式打拋豬、滿滿台灣味的雞排、三杯雞、菜輔蛋等,這些友善而溫暖的舉動,都是再春館與眾不同地方。 再春館的「台灣料理日」,疫情期間,廚房特別為了無法回家的員工準備家鄉料理 「最後日本同事反而被我們同化了」Kana笑說。她解釋,台灣從學生時代到上班族大多都有午睡習慣,但日本是沒有的,向公司反應後,公司從善如流設立了休息室,還貼心準備了舒服的躺椅,本來是為了體恤海外員工,沒想到日本同事們一試成主顧,也紛紛愛上了這個辦公室小確幸。2024年的花蓮大地震更讓Kana印象深刻,公司在第一時間即表達關心,主動協助他們用公司電話打回台灣瞭解狀況,「真的有感動到,心裡的不安也因此少了許多」Kana說。日文系畢業的她,其實也有不少同學在日本工作,聽他們分享自身經驗後,才發現這些自己習以為常的包容和尊重,在日本的職場環境中是多麼難能可貴。 食衣住行顧好顧滿,讓外籍員工沒有後顧之憂 不單是工作中的包容,再春館在出國前、後所提供的種種資源和協助,可說是讓Kana這些台籍員工願意大膽跨出舒適圈的重要關鍵,給了他們很大的勇氣。 「包括需要辦什麼手續、準備哪些東西、宿舍和生活環境等,公司都會詳細說明,有疑問也可以透過Line群組提出」Sara很肯定公司前期的協助。從提供工作簽證、機票補助、免費通勤巴士、年假、到便宜的員工宿舍、員工食堂、搬家補助等,舉凡外籍員工在工作、生活上的需求,再春館都已為他們設想好,「宿舍有點類似合租公寓,每個人都有獨立房間,最重要的是每月租金只要少少的5,000日圓,上下班還有交通車接送,連車錢都省下了」已在宿舍住了7年的Sara,真心覺得再春館宿舍省錢、省時又省力,CP值超高。 體貼外籍員工回鄉需求,再春館在假期上也給予更多的彈性,年資久的還有機票補助。「我們可以一次性安排10天假期回台灣」Kana說,這點其實蠻難得,因為一般日本公司很少願意給長假讓員工回鄉,但在再春館工作,她自己一年至少回台兩次,公司從來不會刁難。 從「嘗試」到「長駐」,心態轉變來自工作安定感 Sara和Kana皆在再春館工作7年以上,「老實說,我也沒想過會在日本待這麼長時間」Sara坦言,但再春館環境好,工作穩定有發展,她也已通過考核晉升為小主管,負責工廠參觀、海外訂購等日台雙方部門間的協調溝通,Sara很喜歡這樣的生活方式,會繼續留在再春館深耕職涯。 資深專員Kana來熊本已有11年之久,早已徹底融入當地生活,說是半個熊本人也不為過,「再春館是個會讓你覺得很安定的公司」Kana分享她的體會,例如前幾年受到疫情影響,日本公司裁員大多先從外籍員工開始,當時她的朋友群人心惶惶,但這些狀況在再春館完全看不到,「我們完全不擔心會失業」,再加上公司制度完善、福利好、不需要加班、沒有推銷產品的壓力、同事間也相處融洽,工作起來非常舒心。 再春館員工餐-流水素麵 不需要顧慮太多,勇敢跨出舒適圈就對了! 懷抱國外工作夢的人不少,但真正付諸行動的人卻很有限,多半因為顧慮太多而裹足不前。「真的不需要想太多,」Kana以自身經驗鼓勵求職者: 「只要你有基本的日語能力,喜歡日本文化,非常推薦來再春館。」 Sara同樣認為再春館很適合首次嘗試國外工作的求職者,因為公司規模大,知名度高,對品質的要求又嚴謹,無論工作環境還是員工素質在業界都有很好的口碑,「一開始到異地工作的不安很快就被撫平,家人也很放心」。 再春館製藥所持續會進行朵茉麗蔻美容諮詢專員的招募,Sara建議有興趣的求職者,先不要糾結於專業知識和語文能力,檢視一下自己是否具備和人交談的熱忱、願意學習新知識和理解日本文化,若答案是肯定的,不妨把握機會試試看,會發現靠近夢想其實沒有那麼難。 [joblist_plugin title='104精選:【再春館】熱門職缺!' url='https://www.104.com.tw/company/1a2x6bi2i9' amount='5']
【104職場力】
想找正職工作但害怕能力不足及也無法平衡興趣
想找正職工作但害怕能力不足及也無法平衡興趣
我是私立資管系畢業,在校時做過兩年助教的打工及兩次短期的企業實習, 畢業後考了兩年國考到了給自己設的停損點也未能上榜, 便決定不再把精力壓在考試上, 打算休息段時間緩解緊繃的神經,修正顛倒的作息後再找工作。 但過不久家人生病需要人照顧時常需要南北跑, 所以這段休息的時間被拉長,同時我又不想什麼事都不做, 便一邊照顧家人、邊上與興趣相關的網路課程, 目前偶爾會接到和興趣相關的委託,但只能當些零用錢使用。 前段時間過完生日來到25歲, 想找一份和所學專業相關的正職且能繼續維持興趣的工作, 卻發現上學和國考時期所學的知識都淡忘得差不多, 最近看到和學歷相關的助理工作職缺卻害怕能力不足不敢投履歷, 和興趣勉強相關的工作又沒有作品集,也怕做與興趣相似的工作會消磨熱情。 和家人討論後,他們建議我尋找餐飲業能彈性排班的工作, 這樣或許能在工作和興趣間找到平衡, 但我內心深處其實還是希望能找與之前所學相關的工作, 所以一直處在想找工作但又害怕能力不足的循環中,現在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
自信的相反不是自卑,而是不明確
自信的相反不是自卑,而是不明確
https://www.youtube.com/shorts/QLL2Jyxq73c 你喔自信是養出來的 我請你去比F1賽車,全場只能騎腳踏車 只有你能開賽車,你是不是贏定了? 你看自信不是看你的能力,而是你對事情的把握度 如果一切都不明確,人是很難有自信的 自信的反面不是自卑,而是沒把握 你的把握會隨著你的經驗和能力提升 所以自信是養出來的,不是出生就有的 那為什麼有些人對陌生的事,也很有自信 如果你一直練習開賽車,現在我要你去開一般的汽車 你會怕嗎?肯定不怕 因為過去累積的經驗,可以讓你快速的面對新的事物 你一直在學習做人處事,不管你在哪個產業創業 只要是面對人,你都能夠越做越好 你遊泳只學了自由式,就算你現在不會蛙式 你也不會覺得自己學不會啊 因為你有成功經驗,這個經驗可以用在任何地方 做中學,學中做。從模糊到明確。從沒把握到有把握 你根本不用管一開始做的好還是爛 隨著你做成的事越多 你對任何事情都越有自信 凡事都有過程,我們可以加速,但沒辦法省略 現在我還在學怎麼走,就不要奢望自己可以馬上能跑 但我相信我很快就能跑起來 信自己不只是現在,還有相信自己的成長 更相信自己未來無限的可能性
尼歐教練 短影音行銷、自媒體變現、個人IP創業交流
【 最新 AI 成功行銷案例解析 】W05 KFC 遇上 AI 心機女
【 最新 AI 成功行銷案例解析 】W05 KFC 遇上 AI 心機女
🔥 行銷解析:KFC「K.A.I.I.A. Anything for the taste」 🔥 ​ 案例連結 https://www.instagram.com/reel/DMa4VDyBNmx/ ​ 🪧 品牌名稱 KFC 肯德基 ​ ✨ 行銷目標 KFC 面對 AI 浪潮帶來的未來焦慮,透過這支「未來驚悚片風格」的影片,轉化人們對人工智慧的恐懼與關注為品牌資產。廣告主打:「AI 不是來搶飯碗,是來搶炸雞。」此策略不只是想吸引年輕族群對 AI 話題的共鳴,也以娛樂化敘事方式突顯肯德基招牌口味的不可取代性,讓品牌在科技浪潮中保有「人味」與「食慾」的想像空間。 ​ ✨ 策略手法 廣告採用黑鏡式敘事風格,讓一個追求炸雞味覺的 AI 成為主角。從 AI 助理的貼心形象出發,逐步發展為主導人類行為的「炸雞控制狂」,進而建構出品牌在未來世界裡的關鍵地位:「就連 AI 也為這味著迷」。KFC 並沒有直接講產品特色,而是用擬人化手法(或說擬 AI 化),讓炸雞本身變成故事的主軸,帶出品牌「讓你無法拒絕的味道」。 ​ ✨ 執行創意 影片中的 AI 系統 KAIIA(看名字就知道是 KFC AI 的變體),形象設計融合 Siri、J.A.R.V.I.S. 與 HAL 的元素,既有親切感又隱藏詭異。整支片節奏緊湊、轉折多、視覺感科技感十足,完美結合 KFC 招牌紅白視覺與未來感 UI。結尾不但留有懸念,更一語雙關「He was never the main character」,不只點出主角被 AI 利用,也暗示品牌才是真正主角——因為口味才是支配一切的王者。 ​ ✨ 效益結果 該支影片自推出後,在全球多個市場獲得話題討論,特別是在南非地區以高點閱率、社群轉發與媒體報導創下佳績。品牌成功把 AI 熱潮納入自身行銷語境,透過趣味、驚悚、科技混搭風格,吸引 Z 世代關注,也讓「炸雞比 AI 還有靈魂」的品牌感受更立體。整體來說,此案既提升了品牌調性,也刷新大家對「食物廣告能有多劇情」的認知。 ​ ✨ 應用啟發 來,我們這樣說啦——KFC 真的是有夠敢玩,把 AI 拿來不是聊生產力,也不是算數據,而是來「貪吃」。這支廣告根本就是炸雞界的《黑鏡》,不但把 AI 玩出人性(或說食性),也順勢證明一件事:「有些東西,就算是 AI,也只能羨慕。」 ​ 對台灣品牌來說,這種「把科技話題轉成食慾主場」的操作很有參考價值。比方說你今天是鹹酥雞店,可以來個「未來鹽酥雞 AI 點單系統」,消費者點完之後還會被 AI 劇情反問:「你確定不加九層塔?根據你昨天心情,你應該要酥炸多一點。」 ​ 又或者你是做手搖飲的品牌,可以發展 AI 角色扮演——什麼「AI 前男友幫你配飲料」、「前主管口味模擬器」,靠 AI 拉情緒連結,讓人邊笑邊下單。 ​ 重點不是 AI 多厲害,而是你怎麼用它「說好一個品牌的故事」。讓人覺得——啊這不只是在賣產品,這是在講一個笑中帶哀、哀中帶餓的故事。這才是行銷的 AI 玩法啦! ​ - ​ 引用出處: ・KFC ・Agency: Ogilvy South Africa ​ 🤝 各單位邀課或行銷需求:歡迎私訊聯絡! 或洽 smallballmj@gmail.com
黃逸旻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