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學習

汽車檢驗員

汽車檢驗員
更多
月薪中位數
資料搜集中...
年資 3-5 年
資料搜集中...
年資 10 年以上
汽車檢驗員 都在看
薪資透明讓員工更有動力? 過來人搖頭:會有扯不清的災難
薪資透明讓員工更有動力? 過來人搖頭:會有扯不清的災難
2025-11-09 聯合新聞網綜合報導 由聯合新聞網授權轉載 一般人會特別避免過問同事薪資,以免不必要的尷尬,一名網友在Dcard以「總覺得薪資保密是一件很怪的事」為題發文,認為如果將大家的薪資變得透明,也許更能激勵新進員工待下去。對此,許多職場老鳥搖頭,「這幾年大調薪後,剛畢業新人薪資比五年來的還高」。 延伸閱讀:同事都31K!他領37K被要求「簽保密協定」 釣出苦主:就是問了被開除 原PO表示,如果一個人進公司就看到跟自己同職位,但資歷多三年的人薪水高很多,「那不就是公司會隨著年資漲薪的最好保證嗎?」他認為公開薪資,反而可以成為新人們留下來努力的原因。 貼文一出引起熱議,「減少競爭程度啊」、「就怕你剛進去比做了十年的老人薪水多了2萬,核薪也是門玄學」、「某次聊天意外發現,沒靠任何關係的我,薪資比同梯靠內推的同事多了7千左右,從此成了別人的眼中釘」、「要公開薪資,考驗公司的考核制度是否合理,得量化一個人整年度的貢獻度」、「單純就是沒辦法有個公平的制度進行評比」。 還有人分析,如果老鳥發現新人待遇都比自己高,很容易會因為不滿出現造反心態,也可能因為不平衡拒絕額外工作、不願意帶新人或是不爽離職,再嚴重也可能針對新人,站在公司的角度而言,將是扯不清災難,因此禁止討論薪資。 年底將至,到底「裸辭」好?還是「靜待時機」好? 再忍一下?月薪3萬小資女等領年終閃人 一票人同倒數:超難熬 離職沒有對錯,但做了這5件「不該做的事」一定錯! 「提離職」的最好時機是?領完年終就馬上離職,會很壞嗎? 糾結年前還是年後提離職?網建議:趁早卡位,用薪資差異補年終 關於「年終獎金」的6個常見問答:員工在年前離職,可領年終嗎?
【104職場力】
人生關卡通過後,回歸職場
人生關卡通過後,回歸職場
       我的情況是唸研究所唸到一半突發疾病,復健了很長一段時間,修業年限已到也沒有辦法唸完,要回歸職場時已經快要30歲了,雖然本科系念設計相關,這幾年也陸陸續續接過案子、做過家教、餐飲業打工,但是我並不想入這一行,住家附近有科技園區,想要進入有制度的公司,穩定自己的生活。        但是卻不知道有何切入點,目前是覺得可以從一般的行政人員開始做,有什麼技能是我可以精進,能讓公司想要給我發OFFER究所唸到一半突發疾病,復健了很長一段時間,修業年限已到也沒有辦法唸完,要回歸職場時已經快要30歲了,雖然本科系念設計相關,這幾年也陸陸續續接過案子、做過家教,但是我並不想入這一行,住家附近有科技園區,想要進入有制度的公司,穩定自己的生活。        但是卻不知道有何切入點,目前是覺得可以從一般的行政人員開始做,有什麼技能是我可以精進,能讓公司想要給我發offer,或是寫履歷的方向,能讓我更具有亮點呢?
人生卡關後回歸職場,很迷茫
人生卡關後回歸職場,很迷茫
       我的情況是唸研究所唸到一半突發疾病,復健了很長一段時間,修業年限已到也沒有辦法唸完,要回歸職場時已經快要30歲了,雖然本科系念設計相關,這幾年也陸陸續續接過案子、做過家教、餐飲業打工,但是我並不想入這一行,住家附近有科技園區,想要進入有制度的公司,穩定自己的生活。        但是卻不知道有何切入點,目前是覺得可以從一般的行政人員開始做,有什麼技能是我可以精進,能讓公司想要給我發OFFER究所唸到一半突發疾病,復健了很長一段時間,修業年限已到也沒有辦法唸完,要回歸職場時已經快要30歲了,雖然本科系念設計相關,這幾年也陸陸續續接過案子、做過家教,但是我並不想入這一行,住家附近有科技園區,想要進入有制度的公司,穩定自己的生活。        但是卻不知道有何切入點,目前是覺得可以從一般的行政人員開始做,有什麼技能是我可以精進,能讓公司想要給我發offer,或是寫履歷的方向,能讓我更具有亮點呢?
🔥【 Steven 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每週爆紅 X 光片 】
🔥【 Steven 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每週爆紅 X 光片 】
🔥【 Steven 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每週爆紅 X 光片 】 EP30|租不起房就買咖啡?Maxwell House 如何用「惡搞住宅危機」玩出社群爆紅? ​ 🔍 點擊看更多 https://tinyurl.com/3v4r7b4t ​ 2025 年 10 月,美國百年咖啡品牌 Maxwell House 推出一場讓人哭笑不得的行銷企劃:「Maxwell Apartment」。他們用自家咖啡包裝嘲諷高房價,並主張:「花 5.49 美元買咖啡,比房租還划算。」一時之間,這場對住房危機的幽默反擊成為社群熱議焦點,甚至登上《The Guardian》、《AdAge》等主流媒體版面。 ​ 這個案例看似是一場搞笑的惡趣味,實則是高明的行銷操作。以下,我們將從四大面向深度拆解這次行銷操作背後的策略,並給你具體可複製的心法。 ​ 🚩【一、品牌行銷操作做對了什麼?】 ​ 📌 品牌行銷手法-從產品思維轉向議題思維 ・把「咖啡產品」包裝成「住宅租約」——以「Maxwell Apartment」名義推出一盒一年份咖啡豆,模擬「一年租屋方案」。 ・將品牌視覺全面翻轉:將老派品牌改造成現代租屋平台的風格,藉此「品牌年輕化」。 📍 我們學習到什麼? ・產品無需改變,價值主張可以大翻轉:同一盒咖啡,重新包裝+幽默切角,就能從飲品變為社會話題入口。 ・議題型行銷 ≠ 嚴肅說教,而是設計「能笑、能講、能拍」的文化互動。 ・越老的品牌,越需要突破性創意來讓年輕人重新認識與連結。 ​ 📌 數位行銷操作-內容不推播,自己會傳播 ・廣告影片主打「荒謬風格」:演員用過度正經的語氣介紹 Maxwell Apartment,營造巨大反差與迷因感。 ・所有素材同步釋出於品牌官網、X(原 Twitter)、Instagram,並設計「GIF 轉發包」供社群使用。 ・沒有請網紅、沒有硬上廣告,完全靠社群自發流傳引爆話題。 📍 我們學習到什麼? ・反差式演出 + 誇張包裝是社群迷因製造機,幽默勝過說理。 ・若內容設計夠好,根本不需砸預算打廣告——讓觀眾自己變成發送器。 ・與其請一堆網紅,不如讓消費者自己「看得懂+願意轉傳」。 ​ 📌 社群議題行銷-戳痛點才能上熱搜 ・美國年輕人對「房價太貴、薪資太低」充滿怨氣,Maxwell 用幽默轉化為爆點。 ・「一年租約只要 5.49 美元」不是產品賣點,是對整個社會制度的反問。 ・各大社群平台出現大量改圖、仿拍、調侃影片——讓 Maxwell 變成「住不起的美國人的共同語言」。 📍 我們學習到什麼? ・社群想要的,不是「推廣」而是「共鳴」。話題不需完美,但必須真實、有感。 ・觸碰痛點時,若能用幽默包裝,更容易突破平台審查與用戶抵抗。 ・品牌如果能「戳到人心」的文化困境,就能自然成為話題中心。 ​ 📌 行銷平台佈局-一頁官網打全場 ・活動無繁複 App、無多平台導流,僅設一個極簡官網頁面介紹 Maxwell Apartment 企劃與咖啡商品。 ・所有社群素材都連回該頁,導向購買或分享。 ・品牌並未強調 ROI、限量優惠,而是強調「這是社會文化參與」的一環。 📍 我們學習到什麼? ・活動不需鋪天蓋地、多平台導購,而是聚焦一個具情緒與意義的轉換節點。 ・單點切入、集中火力、快速迴響,比分散式曝光更有效聚焦關注與討論。 ・在數位平台上,「轉傳」是新通貨,而非「點擊」。 ​ 🚩【二、我們如何學會這套心法?(實務步驟)】 ​ ✅ Step 1:選定社會文化中具高共鳴感的「痛點」作為話題入口 ✅ Step 2:用反差式、幽默感包裝產品,將「原始功能」轉為「文化態度」 ✅ Step 3:以視覺、語言、人物設定創造迷因傳播潛力 ✅ Step 4:將活動集中在單一頁面或單一平台,形成轉發迴圈 ✅ Step 5:用設計好的「話題腳本」引發媒體與社群自然報導與參與 ​ 🚩【三、啟發是什麼?】 ​ 👉 老品牌不是不能翻紅,只是缺少文化對話的語言。 ・Maxwell House 用「住宅危機惡搞」將一盒咖啡推向議題中心,提醒我們:品牌若敢講、會笑、能講人話,就能被再一次認識。 ・現在的消費者不只是買產品,而是要「買品牌的文化角色」。 ・成功的社群行銷來自一個好問題:「這件事,我們能不能用幽默說出來?」 ​ 💬 你覺得還有哪些品牌也可以用「惡搞現實+文化共鳴」的方式來逆襲翻紅? 留言跟 Steven 一起腦洞開挖吧!
黃逸旻 Steven數位社群行銷研究室
退休金怎麼領最划算?一哥教你掌握兩包錢、安心迎接第二人生 ft.孫珣恒 | 高年級不打烊 x 用 AI 點亮第二人生 EP247
退休金怎麼領最划算?一哥教你掌握兩包錢、安心迎接第二人生 ft.孫珣恒 | 高年級不打烊 x 用 AI 點亮第二人生 EP247
文/高年級不打烊 x 用 AI 點亮第二人生 本文導覽 【在線收聽】完整版內容 【本集簡介】 【分段摘要】 延伸閱讀 【在線收聽】完整版內容 【本集簡介】 本集來賓是第三度光臨節目的「一哥」孫珣恒,他是中年之路實踐者,以對遊輪的熱愛及堅持,重新找回人生定位及價值;他還有另一個身分是擁有近40萬粉絲的臉書大社團「勞工退休金大小事」的創辦人與管理者,長期透過專業分享與知識推廣,提醒勞工朋友及早關注退休相關權益,為未來的安穩生活做好準備。 一哥觀察,社團中最受關注的討論包括「何時是最佳退休時機?」「退休金能領多少?」「該一次領還是按月領?」等實際議題,他建議大家可善用政府數位化服務,先掌握自身退休金狀況,同時持續關注職業保險制度的政策調整,此外,職涯轉換期的配套也不容忽視,唯有積極管理、主動了解,才能真正守護屬於自己的退休準備金。 【分段摘要】 02:05 千萬勞工都關心退休金 04:20 退休金要準備多少因人而異 07:55 勞工基本有兩包可領 11:05 提早退休開始領年金好嗎? 12:40 一次領還是月領好? 14:50 我可以領多少? 20:55 兼職斜槓也可以提高投保薪資 22:12 什麼是TISA? 28:16 AI是經營兩大社團的好幫手 34:48 如何走出有意義的第二人生? ▎退休理財線上課,66折優惠中 *【退休理財系列 1 】勞工退休金請領全攻略​ https://senior.104.com.tw/s/ppBtqHs *【退休理財系列 2 】資產配置懶人法​ https://senior.104.com.tw/s/wnkWZHa ▎本集來賓相關資訊 *臉書社團:勞工退休金大小事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425598222140935 * 臉書社團:跟著遊輪一哥去旅行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33180313684123 * EP97 職場中輟生孫珣恒找尋安身立命之所的挑戰及省思 https://senior.104.com.tw/articles/93612/104-seniorpodcast-ep-97 * EP213 中年待業7年,郵輪哥不斷試錯找到夢想中的工作  https://senior.104.com.tw/articles/196898/104-seniorpodcast-ep-213 ▎延伸閱讀 *勞保局 e 化服務系統 https://edesk.bli.gov.tw/me/#/home * 了解TISA https://tisa.tdcc.com.tw/home/ssm101 ▎聯絡我們 * 高年級不打烊LINE官方帳號  https://lin.ee/mKWURos * 心得交流,意見回饋,故事推薦 https://104.surveycake.com/s/O0LDa -
【104職場力】
教師的新世代專業力:認識 Gemini Certification for Educators
教師的新世代專業力:認識 Gemini Certification for Educators
在生成式 AI 逐漸進入教育現場的今天,教師不僅要備課、授課,更需要思考 **如何運用 AI 工具來提升教學效率與學生學習體驗。Google 推出的 **Gemini Certification for Educators**,正是專為中小學教師設計的一項新型認證,幫助教育者快速掌握 AI 技能,並透過實際應用,打造面向未來的智慧教室。 ▶️ 證照資訊👉 https://nabi.104.com.tw/ability/10049167 為什麼教師需要 AI 認證? 1. 專業力的提升 Gemini Certification 不只是「會用工具」,而是幫助教師理解生成式 AI 的原理、應用與限制。這張證照代表你不僅能操作 Gemini,更能用 AI 設計課程、因材施教,展現教育專業的新高度。 2. 節省時間,專注教學 備課、行政、教材設計、評量回饋,這些都是老師每天的大量工作。善用 AI,能有效縮短備課時間,讓教師把更多精力投入到與學生的互動與引導上。 3. 回應教育趨勢 AI 不只是科技話題,更是教育政策、學校數位轉型的重要方向。率先掌握並取得認證,代表你能在教育現場成為 **推動 AI 教育的領頭羊。 Gemini Certification for Educators 的重點內容 這張認證主要聚焦在「如何將 AI 實際應用於教育」,考試內容包含: * 生成式 AI 的核心概念:AI 如何生成文字、圖片,以及背後的基本原理。 * Gemini 工具的應用:運用 Gemini 協助課程規劃、教案設計、學習活動安排。 * Prompt 技巧:如何提出有效的問題與指令,獲得更符合需求的 AI 回覆。 * 責任使用與 AI 倫理**:如何避免偏誤、錯誤資訊,並正確引導學生使用 AI。 * 日常教務應用:如設計測驗、撰寫通知、彙整教學回饋等。 > 📌 考試形式以選擇題為主,官方目前免費提供,並會不定期更新考題方向。 在台灣的最新進展 台灣教育界對這項認證反應非常熱烈。 * 地方政府積極推動:例如高雄市舉辦的 Gemini 教師認證專場,不到一小時名額就額滿,顯示出教育現場的高度需求。 * Gemini 學院課程:Google Taiwan 推出在地化的教師培訓,結合案例分享,讓老師不只是考證照,更能把 AI 帶進教室。 * 中文資源逐漸增加:從 YouTube 的「AI 通識素養課程」到本地教育工作坊,教師有越來越多中文化的學習資源可用。 教師如何準備? 1. 善用官方課程 可先從 Generative AI for Educators with Gemini 與 Google AI in K12 Education** 入門,了解考試方向與實際案例。 2. 實際操作,邊學邊做 在日常教學中嘗試用 Gemini 完成一個小任務: * 讓它幫你設計課堂提問 * 輔助學生寫作練習 * 建議不同程度學生的延伸教材 3. 建立 AI 教育素養 不僅要自己會用,更要能帶領學生正確使用 AI。包括:如何檢視 AI 回答的正確性、避免過度依賴、保護個資與隱私。 4. 參加在地社群與研習 許多縣市教育局與教師社群,已經開始分享考照經驗與應用案例。參與這些活動,可以獲得第一手考題方向與學習夥伴。 面向未來的價值 取得 Gemini Certification for Educators,不僅是對個人專業的肯定,更是一種「教育角色的轉型」。 * 對學生:你能設計更多元、即時回饋的學習體驗。 * 對學校:你成為推動數位轉型與 AI 應用的核心力量。 * 對自己:這張證照將成為你未來專業發展的重要資產。 結語 在 AI 正快速改變教育樣貌的今天,教師不再只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 學習設計師、科技應用者、AI 素養引導者。 Gemini Certification for Educators 是一個讓教師站在趨勢前端的機會,也是一條專業成長的新路徑。 對教育者來說,這不只是「拿一張證照」,而是一次 重新定義教學角色 的契機。 考證入口:Gemini 認證教師證書 https://educertifications.google/
104學習 AI 趨勢報-科技愛好者的產地🤖
近七成員工薪資 低於平均
近七成員工薪資 低於平均
2025-11-11 經濟日報記者洪安怡 由聯合新聞網授權轉載 主計總處昨(10)日公布今年前九月全體受僱員工經常性薪資平均為47,751元,年增3%,創25年同期新高;累計總薪資達56.2萬元,年增3.67%。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前九月經常性薪資低於平均數的員工比率為69.77%,亦寫歷年同期新高。 延伸閱讀:【最新】最低工資連10漲!115年月薪29,500元、時薪196元|「基本工資」QA總整理 主計總處國勢普查處副處長譚文玲解釋,這項比率雖較今年第1季69.81%,以及今年上半年69.82%略降,但仍顯示高薪族群的薪資拉升整體平均,導致平均以下人數比重同步擴大。 若剔除物價因素,前九月實質經常性薪資為43,652元,年增1.21%;累計實質總薪資為53.2萬元、年增1.87%,也是近七年同期高點。 譚文玲指出,經常性薪資上升,主因是最低工資調升及廠商普遍調薪帶動;至於非經常性薪資成長,則與景氣及企業營收表現關聯度高。觀察最新數據,實質經常性與總薪資均維持正成長,且總薪資增幅更高,顯現非經常性薪資貢獻度較大,特別是電子業熱潮,明顯拉升整體平均。 單看今年9月狀況,全體員工經常性薪資為48,110元,年增3.19%;非經常性薪資為9,342元,合計總薪資平均數為57,452元,年增1.85%。 另外主計總處也公布9月全體員工加班狀況,其中製造業加班工時維持高檔,平均達16.8小時,年增0.8小時,已連16月正成長;電子零組件製造業前九月平均每月加班27.5小時,更寫下46年同期新高,顯示產業接單動能仍強。
【104職場力】
職場初體驗太煎熬?女網友心情低落喊「懷念學生時期的自己」
職場初體驗太煎熬?女網友心情低落喊「懷念學生時期的自己」
2025-09-22 聯合新聞網綜合報導 由聯合新聞網授權轉載 一名剛入職沒多久的女網友近日在論壇吐露,以前學生時期即使心情不好,也會被跟同學、朋友相處開心的事覆蓋掉,但出社會後,她覺得自己應變能力變差,下班回家累到做不了其他事,並且常常突然就很想哭,感受到無力感。 延伸閱讀:工作壓力大到吃藥劑量增 女崩潰問:年資太短離職會影響履歷嗎? 原PO在Dcard以「自從開始上班後心情就越來越差」為題發文表示,自己今(2025)年大學剛畢業,入職快3個月,心情一天天低落,即使工作環境不錯、同事與主管人很好,心情還是愈來愈差。 「想到過去十幾年來上學都很開心,每天都可以跟同學朋友聊天,創造更多有趣的回憶」,原PO感慨道,就算有心情不好的一天,也會有其他開心的事發生,心情便能恢復,但是上班後,朋友有各自的生活,不好意思打擾,也認為應該學會自己調適心情,但心情卻愈來愈糟。 原PO認為,心情可能是受到入職後工作還沒完全上手的影響,自認工作應變能力很差,並且下班也很累做不了其他事,她還說「休息一下睡個覺,隔天就又要起床上班,日復一日就會覺得對未來生活一點都沒有期待感」,不同於以往上學不時會有新鮮的事,現在卻是過一成不變的日子。 原PO說,上班之後的壞心情,不會因為突發的有趣事情就化解,長期累積下來,自己好像很久沒有好心情,現在她經常會突然大哭,接著就感受到滿滿的無力感。文末,原PO詢問網友該如何調適,「我真的好想念過去22年心情大多時候都很好的自己,現在這樣好痛苦」。 有網友分享自己的經驗,「從來沒在任何一階段感覺特別爽,上學是追著書跑,上班是像坐牢一樣,但人際不管上學上班都是我很頭痛的點,現在唯一期待的就是放假和打開手機看到薪資入帳的時候」、「跟妳一樣,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做什麼,上班越來越沒動力,原本是自己喜歡的工作,現在只覺得煩,不想出門,每天都很厭世」、「好有感這個心境,我下個月要去公家上班了,開始很想念以前學校時碰到朋友同學都能開心的聊天打屁的時光」。 有人給予原PO建議,「也許是工作環境所致?如果適應不了,換工作也行,有時候不是妳不好,也不是公司爛,只是不適合」、「每天上班除了鼓勵自己是在賺錢之外,會好好裝扮自己,因為可能會遇到喜歡的人」、「妳在經歷社會化的過程,這很正常,每個人都是這樣過來的,妳是社會人士了,要習慣身份的轉換」、「(我)也是今年畢業,工作1個多月,能理解妳的心情,我覺得可以讓自己假日多安排活動,或是平日晚上聚餐也沒關係,多利用下班時間到處走走,我是去操場走路聽podcast,或是去逛超市寶雅什麼的,應該會好一點」。
【104職場力】
要唸企研所還是繼續累積工作經驗?
要唸企研所還是繼續累積工作經驗?
目前大學剛畢業兩年,因為目前的工作所以對商科開始有了興趣,特別對商業模式、市場策略和國際合作方面有興趣,未來是希望可以走外商BD,同時也想要補學歷,所以燃起了考研的念頭,計畫2026年準備研究所,目標2027可以順利入學   1️⃣在學經歷: ·中原大學應外系,系排蠻後面的,大學時有輔系企管 ·多益950up/ Dele A2 ·在校期間有社團幹部經驗、行銷實習、語言學伴、國外打工度假、志工團等,但整體偏向行銷和企劃相關,離商院蠻遠的 2️⃣工作經歷: ·政府國際專案coordinator約1.5年,主要負責智慧醫療相關計畫,接觸對象包含多家國內外醫院、國外政府單位與台灣醫療產業廠商。工作內容涵蓋跨國專案規劃、市場策略和分析、商務開發和提案、國際窗口聯繫等。 ▶️目標校系: 北大、中字輩、台科大、政大的企研/MBA、臺師大全營所或IMBA   目前是希望可以用工作經歷來推甄,所以備審內容大部分會說明工作經歷,我想詢問各位前輩一些意見: 1.  以我的學習動機與未來想走的方向來看,念商科研究所真的會有幫助嗎? 2. 還是繼續在職場上累積經驗、再轉職比較實際?(但我想靠學歷去到比較好的公司,至少起跑點比別人高) 3. 在職專班或IMBA在企業界裡面,對履歷是加分的嗎? 因為身邊比較少人有這方面經歷,所以上來問問大家的想法,再請各位前輩多多指教,如果太理想化也可以直接說QQ 先謝謝大家!
雙11手滑又後悔了嗎?看 MBTI 教你「減糖理財法」 
雙11手滑又後悔了嗎?看 MBTI 教你「減糖理財法」 
雙11到了,你的購物車也滿了嗎?本集《青春通識課》邀請理財專家「黑媽」帶大家拆解衝動消費背後的心理陷阱,從FOMO(錯失恐懼症)到社群推波助瀾,教你用MBTI性格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理財策略。不論你是理性派還是感性派,都能用「減糖理財法」慢慢調整習慣、留住荷包。節目還分享學生族最實用的「六年百萬打工計畫」,幫你在享受生活的同時,也能穩穩累積財富。  🎤主持人  Emily 安芷嫻  🎙來賓 理財專家「黑媽」 社群這裡追 👉 https://www.facebook.com/blackhelpyou  點擊了解本集章節  02:34 結帳前先冷靜!購物車大挑戰,你選哪一個?  06:17 揭密「害怕錯過」心理!MBTI看適合的消費觀  10:25 男友要我付「分手費」?月光族的人際理財大崩壞  17:57 打工存第一桶金,六年賺百萬  23:12 生活費/儲蓄/隨便花,黃金三等份理財法  27:16 存錢好痛苦?每天存100元讓你成就感爆棚  31:39 星巴克喝不起?用「減糖理財」戒掉你的衝動消費  39:39 本金不多也能投資 一起入門新手村  45:00 怕東怕西不敢投資?50歲才開戶就 GG 了!  50:50 剁手黨必學 想要vs.必要的取捨小撇步!  收聽這集,你會知道—— 一年一度的雙11又到了!各大平台的折扣通知像糖一樣灑滿你的螢幕──「限時下殺」「滿千折百」「今晚不買明天後悔」。明明才領生活費,購物車卻又滿滿一頁。但你有想過嗎?這股「非買不可」的衝動,其實是一場心理戰。  在理財專家黑媽提出的「減糖理財法」中,消費就像吃糖——不是完全禁止,而是學會「少一點、慢一點、挑好的」。這套方法不講極端的省錢,而是鼓勵你察覺情緒、理解慾望,慢慢養成不被廣告牽著走的消費習慣。  先搞懂:你的 MBTI 在哪一種「理財消費陷阱」?  不同性格的人,其實有不同的消費與理財建議模式,可以從自己的 MBTI 進一步觀察適合自己的方法:  人格傾向 特質分析 建議控制策略 實踐方法 邏輯型 (T/J) 注重邏輯、分析與計畫,行為較有條理。 額度控制法 設定每月網購或特定類別的消費上限金額。 執行記帳,透過數據分析開銷,較容易堅持。 情感型 (F/P) 較為感性、隨性,重視當下感受。 頻率控制法 強迫記帳容易失敗,應避免。 限制高消費活動的「次數」,而非單次金額。 範例:規定自己一年只能看兩場演唱會,若想增加次數,則需降低單場的座位票價。  減糖理財法三步驟:從甜膩到剛好  察覺慾望的「糖分」來源 每次點開購物 App 時,問自己:「我是真的需要,還是想被犒賞?」當你能分辨「想要」和「需要」,就能開始減糖。  替慾望加上「緩衝時間」 雙11的倒數計時會讓人焦慮,但別忘了,所有折扣,明年都還會再來。試著延後購買一天,如果隔天還想買,那就買;如果已經沒興趣,那你剛好省下了那筆錢。  建立小確幸帳戶 減糖不是苦行。每月留 10% 的零用金當「任性預算」,你會發現理財其實也能輕鬆又可持續。  理財不只是數字,更是理解自己  黑媽在節目中提醒:「理財其實是一場自我認識。」當我們懂得面對金錢焦慮、比較心、和FOMO(錯失恐懼症),才有可能建立長久的財務安全感。  雙11不一定要剁手,也能是練習自我覺察的時刻。當你用「減糖理財法」檢視自己的MBTI消費習慣,就像幫心靈做一次消費健檢。學會慢慢花、聰明買,讓每一次付款都帶來真正的快樂。  歡迎點擊,收聽本集完整訪談內容 【延伸資源】   ✨ 104人力銀行發起「實習打工故事競賽」活動,邀請你寫下自己的打工或實習經驗,無論是有趣的好笑的、收穫滿滿的、充滿血淚的,只要500字故事再加上一句個人金句,11/17 前上網投稿,就有機會獲得最高獎金 20,000 元,前 100 名早鳥報名還能直接獲得 LINE POINTS 100 點👉 https://students104.pse.is/87y5sh  課業、打工、社團、愛情學分你都歐趴了嗎?歡迎收聽【青春通識課】陪你探索自己成為喜歡的樣子✨
【104職場力】
應該選擇大公司還是小團體
應該選擇大公司還是小團體
因個人因素短暫的在其他產業工作了一陣子,目前打算跳回廣告媒體業,先前有相關經歷所以求職還算是順利,現在有兩個我比較心儀的工作,一個是大公司一個是剛創業幾年的小團隊,想請問一下各位職場前輩的意見! 大公司是業界有名的外商,主要是媒體企劃的工作,是我之前在這產業的工作所以可以比較快上手 小團隊目前人數還只有個位數,是這幾年新開的公司,職位會是PM,但基本上的工作內容跟媒體企劃有蠻大的重疊,然後可能會有更多之前沒碰過的東西 薪資的部分兩邊底是一樣的數字,大公司固定會有1個月年終+額外的績效獎金,小團隊則是1個月年終+每個月薪水都會再加上業績抽成 因為以前公司也是相同性質大公司,其實對我來說大公司會比較好上手也比較快進入狀況,但加班情況可能不少,並且可能有點慣客戶,小團隊據我所知如果遇到老闆覺得不該接的會推掉,老闆本人提倡不加班文化(老闆剛好就是從我說的這個大公司出來的) 再來就是薪水的部分,大公司是趨向比較穩定的發展跟上升,小團隊則是根據手上負責的金額決定獎金,以穩定度上來說大公司好像更好,以長遠來看好像小團隊未來更有機會拿到更好的薪水,就是這個需要多久比較是未知數.. 其實如果可以一直待下去的話我可能好像會選擇小團隊,感覺給予時間的話是能夠發展起來的,但因為我的人生規劃裡有打工度假,礙於打工度假的年齡限制,現在入職的這份工作我最多只做個5-6年就會再離開,然後未來再回來,對於到時候已經30幾歲的我來說可能是大公司放在履歷上會更漂亮,小團隊有可能其他公司根本沒有聽過,很怕到時候求職會容易碰壁 想問一下各位職場前輩會建議這種狀況選擇大公司還是小團隊呢?或是以上我還有什麼沒有考慮到的部分也可以分享給我~謝謝!
「我全都照做了啊!」把老闆的話當聖旨,為何他對你還是不滿意?
「我全都照做了啊!」把老闆的話當聖旨,為何他對你還是不滿意?
在職場上,你是不是也當過那種「乖寶寶」? ​ 老闆交辦事項,你筆記抄得最勤;老闆說的每句話,你都當成「聖旨」來執行,不敢有絲毫怠慢。你以為你這種 100% 的執行力,換來的會是讚賞與升遷。 ​ 但結果呢?你累得半死,老闆卻好像總有哪裡不滿意。你心裡充滿了委屈:「我明明都照你說的做了,你到底還想怎樣?」 ​ Jason就是這個「乖寶寶」的完美代言人。 ​ Jason是個行銷企劃,做事細心、態度積極。他對主管的「向上管理」,就是老闆說一,他絕不做二。 ​ 有一次,公司要爭取一個大客戶,主管在會議上指示Jason:「這個提案,客戶要的是『大格局』,你負責把我們的優勢整理出來。」 ​ Jason聽到了「聖旨」。他心想:「大格局?那一定是要包山包海、鉅細靡遺。」 ​ 接下來的一週,他瘋狂加班,把公司成立十年來所有成功的案例、所有服務的細節流程、所有可能的執行方案,全部塞進了簡報。他做出了 50 頁、堪稱「百科全書」等級的提案。 ​ 關鍵轉折點發生在提案前一天的內部預演。 ​ Jason信心滿滿地打開簡報。主管才看到第 5 頁(光是公司簡介就 3 頁),臉色就垮了。 ​ 主管打斷他:「Jason,我不是說要『大格局』嗎?你給我這些『小細節』幹嘛? 客戶是 CEO,他哪有時間聽你講這些執行流程?我要的是『策略』! 這根本不是我要的!」 ​ Jason當場懵了。他一臉錯愕,心裡全是委屈:「我...我這不就是照你說的,把所有優勢都整理出來了嗎?」 ​ Jason的困境,就是典型的「乖寶寶陷阱」。把老闆的話當聖旨,為什麼還會被罵? ​ 因為,你只做了「聽話的執行者」,而不是「解決問題的合作夥伴」。在我的職涯諮詢中,這種「無效的努力」通常源自三種職場心態: ​ 第一種:「聖旨接領員」。 這種人一聽到指令,就立刻低頭猛做。 他們放棄了自己最寶貴的資產——「大腦」。老闆說「往東」,他絕不往西,就算他明知東邊是懸崖。他們害怕提問、害怕質疑,把「執行」跟「服從」劃上等號。 ​ 危險點: 老闆要的是「結果」,而不是你的「服從過程」。你沒有幫老闆「思考」,你就只是個昂貴的機器人。 ​ 第二種:「指令解讀障礙」。 就像Jason,他聽到了「大格局」,卻解讀成「包山包海」。他沒有搞懂這句話背後的「真正目的」。 ​ 危險點: 老闆是「下達目標」的人,但他們不一定擅長「下達指令」。他們說的「大格局」,可能只是「五頁內讓我看到策略重點」。你沒有「反向確認」,就等於在開「指令盲盒」,開出來是驚喜還是驚嚇,全憑運氣。 ​ 第三種:「焦慮型乖寶寶」。 這種人極度害怕讓主管失望。他們不敢問「為什麼」,因為他們怕被覺得「很笨」或「在挑戰權威」。他們寧願自己猜,也不敢去「麻煩」主管。 ​ 危險點: 你因為怕被罵,所以不敢多問,結果因為做錯,被罵得更慘。這種惡性循環,是工作倦怠和主管關係惡化的主因。 ​ 那到底該怎麼辦? 建議是,你必須停止當「乖寶寶」,開始當「神隊友」。 ​ 1. 停止當「手」,開始當「腦」:先問「Why」再想「How」。 拿到任務時,永遠別急著說「好,馬上去做」。你必須先校準目標。 ​ 範例: 「主管,收到。我想先跟您確認一下,這次提案的主要目標,是為了展現我們的『策略高度』,還是『執行細膩度』?這次的聽眾最在意的會是什麼?」 ​ ​ 2. 練習「指令複誦」:用你的話,說出老闆的目標。 會議結束前,一定要做「總結確認」。 ​ 範例: 「好的主管,所以我總結一下。週五前,我要出一份不超過 10 頁的策略簡報,重點放在『A 策略』,因為 CEO 最在意的是『B 效益』。我的理解正確嗎?」 ​ ​ 3. 提供「選項」,而不是「單一答案」。 「乖寶寶」才會只給一個答案。真正的「神隊友」,會給老闆做選擇題。 ​ 範例: 「主管,針對『大格局』,我構思了兩個方向。A 方案是策略導向,很快;B 方案是細節導向,很滿。您覺得哪個方向更符合這次的需求?」 ​ 重點提醒: 這能展現你的思考深度,並把決策權交還給老闆,讓他覺得「你跟他站在同一陣線」。 ​ Jason後來怎麼了? ​ 那次慘痛的教訓後,他痛定思痛。下一次,主管又丟了一個任務:「去研究一下競品 B 的動態。」 ​ 他不再是那個拔腿就跑的Jason。他吸了口氣,問:「主管,沒問題。您是想了解他們『最近的行銷活動』,還是他們『長期的產品策略』?您需要的是一份快報,還是一份深度分析?」 ​ 主管愣了一下,笑了:「深度分析。下週給我。」 ​ Jason後來告訴我,他現在工作反而更輕鬆,因為他只做「對」的事。他不再是那個累死的主管「聖旨接領員」,而是主管最信賴的「策略神隊友」。 ​ 老闆要的,從來都不是一個聽話的奴才;他要的,是一個能幫他搞定一切的將才。
蒲朝棟 職涯聊天室
初入業務工作,獎金門檻,業績抽成多少才合理?
初入業務工作,獎金門檻,業績抽成多少才合理?
我目前任職的公司是屬網站設計公司 單一案件金額從六萬到三十萬不等,要計入業績得實收才算入業績 假使客戶簽三十萬,六四分兩期,等於我這個月業績是十八萬 我的獎金門檻是三十萬,底薪三萬(不包含勞健保,勞健保扣一扣大約兩萬八)抽成是一成,獎金三個月發放一次 單季業績超過三百萬可額外再享5%的獎金,也就是15%的抽成 由於我從未做過業務工作,不清楚這樣的獎金比例算高還是低 B2B的決策時間往往很長,動不動就三個月半年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其實真的滿擔心存款燒光我還領不到半毛獎金的... 也不知道這樣的制度合不合理 想問各位前輩,這種獎金門檻還有獎金制度合理嗎? 一般業務怎麼樣的獎金制度合理?謝謝
用AI規劃行銷活動:創意思考工具(六頂思考帽&隨機詞)
用AI規劃行銷活動:創意思考工具(六頂思考帽&隨機詞)
在研究所上課時,有上過創意思考的課程,當時有學到六頂思考帽或隨機詞兩個創意思考工具,我自己在使用規劃行銷活動時就會習慣讓AI用這兩個工具協助生成初稿,達到1+1>2的效果,畢竟我的腦袋也不是很聰明,規劃一個有創意的行銷活動總是會想很久,這時候就需要AI的協助了~! 但在行銷企劃中,會用 AI其實不再是競爭力,而是起跑線。 但光靠 AI 產生靈感,創意只是看起來合理,卻不一定落地。 ◼我自己習慣的做法如下: (1) 先水平創意思考:先用水平創意思考工具(隨機詞)展開題目,讓AI先幫忙產出3-5個方向與主題。 (2) 再垂直創意思考:然後再結合自己過往經驗及需要衡量的數據指標,比如活動成本、活動可行性、潛在公關風險、KPI 能否達標等。 用這個方法,讓AI幫忙把腦袋升級到2.0,克服自己的「企劃卡關症」,讓靈感不再碰運氣,決策不再憑直覺。 👉內文中有整理了完整流程+範例,提供給大家參考~ 閱讀全文:https://jasondiginote.com/ai-marketing-creativity-framework/
陳建夆 AI行銷實戰應用
【日本女星三上悠亞加盟台灣職籃啦啦隊!台灣啦啦隊進入戰國時代】從運動行銷看懂背後的商業策略
【日本女星三上悠亞加盟台灣職籃啦啦隊!台灣啦啦隊進入戰國時代】從運動行銷看懂背後的商業策略
2025年11月10日,台灣職籃福爾摩沙夢想家投下一顆震撼彈,宣布日本人氣偶像三上悠亞正式加盟旗下啦啦隊「Formosa Sexy」。這不只是一則娛樂新聞,更是一個標誌性的商業事件,宣告台灣的「啦啦隊經濟學」已進入白熱化的全新階段——**群雄並起的「戰國時代」。 當許多人還在討論三上悠亞的個人魅力時,身為行銷顧問,我看到的是一場精心佈局的商業大戰。這一步棋,不僅為夢想家帶來了巨大的聲量,更揭示了台灣運動行銷正在發生的深刻變革。從單純的場邊加油,到如今撐起數十億產值的核心引擎,啦啦隊早已不是配角。現在,讓我們深入拆解這場「三上悠亞現象」背後的運動行銷策略,以及它為品牌經營者帶來的啟示。 一、這不是一場賭注,而是經過驗證的「印鈔機」:三上悠亞的商業價值有多驚人? 夢想家球團這次的決策,並非一時興起的豪賭,而是一次基於數據驗證的精準投資。早在2024年11月,三上悠亞就曾以「一日啦啦隊」的身份與夢想家合作,當時創下的商業成績,足以讓任何行銷人員都感到驚訝。 > 根據當時的公開數據,三上悠亞的「一日體驗」就創造了驚人的商業效益。當天不僅吸引了3000名觀眾滿場,單場票房收入高達新台幣215萬元,周邊商品更是在短短24小時內創造了150萬元的銷售額。 這些數字赤裸裸地證明了三上悠亞強大的市場號召力。她不僅僅是一位擁有高知名度的偶像,更是一部能夠高效運轉的「商業變現機器」。對球團而言,這代表著她的加盟能直接轉化為門票收入、商品銷售**與**媒體曝光度,是穩賺不賠的生意。 | 三上悠亞一日啦啦隊效益分析 (2024年) | 進場人數 | 3,000人 (滿場) | | 單場票房收入 | 新台幣 215 萬元 | | 周邊商品銷售額 (24小時內) | 新台幣 150 萬元 | | 社群媒體效應 | 加盟消息發布1小時內,為球隊官方帳號帶來超過1.5萬個讚 [3] | 從上表可以看出,三上悠亞的加盟,對於球隊的直接營收與間接品牌效益,都有著可量化的巨大貢獻。這也解釋了為何夢想家願意投入資源,將「一日限定」升級為「整季加盟」。這背後是清晰的投資回報(ROI)考量,而非單純追求新聞熱度。 二、從配角到主角:台灣啦啦隊如何走上「戰國時代」的舞台? 要理解三上悠亞加盟的深層意義,我們必須先回顧台灣啦啦隊的演進史。這段歷史,是一部從模仿、在地化到產業化的精彩故事,大致可分為六個階段。 台灣啦啦隊發展六部曲 1. 日式應援紮根期(1990s - 2006):早期中華職棒的應援文化深受日本影響,以男性為主的應援團帶領著充滿陽剛熱血的樂隊與口號,啦啦隊僅是點綴。 2. 台式元素萌芽期(2000s):應援中開始融入台灣的兒歌、流行金曲,如〈愛情的恰恰〉、〈你是我的花朵〉等,逐漸形成獨特的「台式應 援」風格。 3. 啦啦隊女孩登場(2006 - 2013):統一獅與La New熊(現樂天桃猿前身)相繼成立女子啦啦隊,但此時仍偏向點綴性質,並非應援主力。 4. 韓流革命引爆(2013 - 2023):這是一個關鍵的轉捩點。Lamigo桃猿隊(現樂天桃猿)引進韓國職棒的「電子音樂」與「職業化應援」模式,打造「猿風加油」與「全猿主場」,將球賽從單純的體育競技,升級為一場結合娛樂與嘉年華的全方位體驗。此舉大獲成功,不僅讓票房與球迷黏著度顯著提升,更引領各隊紛紛效仿,奠定了現代啦啦隊的商業模式基礎 [4]。 5. 台式應援揚名國際(2023):在WBC世界棒球經典賽中,由中職各隊精英組成的「台灣精品經典女孩」,其充滿活力的應援方式驚豔國際媒體,讓「台式應援」一詞躍上世界舞台,證明了其獨特的文化魅力與商業價值。 6. 大韓援時代來臨(2023 - 至今):WBC的成功,加上前韓職啦啦隊女神李多慧的加盟,引爆了「韓援」熱潮。各大球團意識到外籍明星帶來的巨大流量與新鮮感,紛紛引進韓國啦啦隊成員。截至2025年8月,光是中華職棒的韓籍成員就多達18位,她們不僅是票房保證,更成為社群媒體上的話題焦點。 三上悠亞的加盟,正是這個「大韓援時代」的再升級。如果說,李多慧等韓籍啦啦隊的成功,是驗證了「跨國偶像」策略的可行性;那麼,三上悠亞的到來,則是將這個策略推向了國際巨星」的層級。她的影響力不再局限於韓國或台灣的粉絲圈,而是觸及更廣泛的國際受眾,這也讓台灣職籃的啦啦隊競爭,正式從「國內聯賽」升級為「國際賽事」。 三、為何是現在?解析台灣職籃啦啦隊的「戰國時代」 三上悠亞的加盟,發生在一個特殊的時空背景下——台灣職籃正處於TPBL與PLG兩大聯盟分庭抗禮的「戰國時代」。在這個階段,各球隊不僅在球場上激烈廝殺,更在球場外展開了白熱化的行銷戰爭。當球員的實力與薪資水平逐漸趨於飽和時,「啦啦隊」就成為了打破均勢、創造差異化優勢的關鍵武器。 運動行銷的「第二戰場」 過去,運動行銷的核心是「球星」。但如今,啦啦隊已經開闢了「第二戰場」。這個戰場的競爭維度更加多元,包含了: 話題創造能力:誰能製造出最引人注目的新聞? 社群影響力:誰的粉絲數最多、互動率最高? 商業變現效率:誰的周邊商品賣得最好、最能吸引品牌合作? 品牌獨特性:誰的風格最鮮明、最無法被複製? 福爾摩沙夢想家的「Formosa Sexy」自成立以來,便以「性感、火辣」的風格在眾多啦啦隊中獨樹一幟,並在2022年獲得聯盟年度啦啦隊的殊榮 [5]。然而,面對其他球隊不斷引進韓籍強援,單靠原有的風格已難以維持絕對優勢。因此,簽下三上悠亞,可以視為夢想家在這場戰國爭霸中,一次極具侵略性的「軍備競賽」升級。 > 這一步棋的目標非常明確:在所有球隊都擁有「韓國軍團」的情況下,夢想家直接祭出「國際巨星」這張王牌,試圖在品牌形象與市場關注度上,與其他對手拉開決定性的差距。 四、不只是花瓶,而是金雞母:啦啦隊經濟學的商業模式拆解 許多人對啦啦隊的印象,可能還停留在「提升現場氣氛」的輔助角色。但事實上,她們早已進化成一個獨立運作、且獲利豐厚的「商業生態系」。根據產業分析,台灣職業運動的年產值已突破100億新台幣,其中與啦啦隊相關的經濟活動,就貢獻了超過17億的產值 。 這個龐大的「應援經濟」是如何構成的?其核心商業模式可拆解為以下幾個層面: 1. 直接收入(Direct Revenue): 帶動票房:高人氣啦啦隊員的出場,是許多球迷(特別是非核心球迷)購票進場的直接誘因。 周邊商品銷售:從毛巾、T恤到寫真集、聯名商品,啦啦隊的周邊商品已成為球團重要的收入來源。 2. 間接收入(Indirect Revenue): 品牌贊助與代言:啦啦隊員以其高人氣與正面形象,成為各大品牌爭相合作的對象,為球團帶來可觀的贊助收入。 媒體版權價值提升:高話題性的啦啦隊,能有效提升賽事的媒體曝光與網路討論度,進而拉高轉播權利金與廣告價值。 3. 粉絲經濟(Fan Economy): 社群流量變現:啦啦隊員透過經營個人社群媒體,累積龐大粉絲,再透過業配、直播帶貨等方式將流量變現。 付費內容與活動:舉辦粉絲見面會、販售付費寫真或影片,深化與核心粉絲的連結,創造額外收入。 | 啦啦隊經濟學商業模式 | | 收入類型 | 具體項目 | 案例 | | 直接收入 | 帶動票房、周邊商品銷售 | 三上悠亞一日啦啦隊創造215萬票房與150萬商品銷售 | | 間接收入| 品牌贊助、代言、媒體版權 | 樂天女孩為球隊創造上億媒體曝光價值 | | 粉絲經濟 | 社群業配、直播、付費內容 | 林襄、李多慧等頭部成員的個人商業活動 | 三上悠亞的加盟,完美地契合了這套商業模式的所有環節。她不僅能最大化直接收入,其國際知名度更能吸引到更高級別的品牌贊助,並將粉絲經濟的規模從台灣市場擴展至整個亞洲。這是一次對啦啦隊商業模式潛力的極致開發。 五、給品牌主的啟示:如何在這場啦啦隊大戰中找到你的商機? 這場啦啦隊的「戰國時代」,對品牌主而言,既是挑戰,更是巨大的機遇。過去單純找球星代言的模式已經過時,如何善用「啦啦隊」這個新興的行銷利器,將是未來品牌能否在運動行銷領域脫穎而出的關鍵。 1. 重新定義合作模式:她們是「內容創作者」,不是「活動花瓶」 品牌與啦啦隊員合作時,最常犯的錯誤就是將她們視為點綴活動的「花瓶」。事實上,每一位成功的啦啦隊員,都是一位優秀的內容創ator與社群經營者。品牌應該給予她們更大的創作空間,讓她們用自己的風格與語言,為品牌「說故事」,而不是僅僅拿著產品拍照。 2.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找到與品牌精神契合的「IP」 不同的啦啦隊與隊員,擁有不同的風格與粉絲群。品牌在選擇合作對象時,不應只看粉絲數,更應該思考其「IP屬性」是否與品牌精神相符。例如,追求年輕、活力的品牌,可能適合與充滿元氣的新生代隊員合作;而希望打入高端市場的品牌,則可以考慮與像三上悠亞這樣具有國際感的明星合作。 3. 投資「體驗」,而非「曝光」 現代的消費者購買的不是產品,而是「體驗」。品牌可以與球團合作,共同策劃「品牌主題日」,將品牌元素深度植入比賽的每一個環節。讓啦啦隊穿上品牌專屬的服飾、在應援活動中融入品牌口號、在社群上發起與品牌相關的互動挑戰。這種沉浸式的體驗,遠比單純的廣告曝光更能打動人心。 結語:一場沒有輸家的戰爭 三上悠亞加盟台灣職籃啦啦隊,看似只是一次成功的行銷操作,但其背後,卻是整個台灣運動產業商業模式的演進與升級。這場由啦啦隊引領的「戰國時代」,讓球團找到了新的獲利引擎,讓球迷獲得了更豐富的觀賽體驗,也為品牌主開創了全新的行-銷戰場。 這是一場沒有輸家的戰爭。唯一的懸念是,在這股浪潮中,誰能更有創意、更勇敢地擁抱變化,誰就能成為下一個時代的贏家。而這場精彩的商業大戲,才正要拉開序幕。
林尚能 戰勝學院
[新聞]修正「公開發行公司年報應行記載事項準則」第七條、第十條之一、第二十三條。(金管證審字第1140385175號)
[新聞]修正「公開發行公司年報應行記載事項準則」第七條、第十條之一、第二十三條。(金管證審字第1140385175號)
本次修正重點:自115年度起,符合條件之上市櫃公司須在年報以專章揭露依IFRS永續揭露準則編製之「永續相關財務資訊」,且內容需經董事會通過。​ 修正緣由 配合金管會112/8/17發布之我國接軌IFRS永續揭露準則藍圖,按資本額分階段適用,自115年度起納入年報專章揭露永續相關財務資訊,以提升揭露品質。​ IFRS S1/S2重點要求納入條文,並調整既有氣候資訊規定:範疇一、二排放須取得獨立第三方確信;範疇三揭露時程及其他衡量方法由金管會另定與認可。​ 年報與當年度財務報告須同日申報;如未及完成完整年報,可先行申報永續專章,後續依現行時程補齊完整年報。​ 第七條(新增第二項) 符合一定條件公司,年報需增列「永續相關財務資訊」專章,且須經董事會決議通過;「一定條件」由金管會另定。​ 第十條之一(新增) 編製與揭露依序:本條、有關法令、金管會認可之IFRS永續揭露準則(S1、S2)。​ 重大性與範疇:依S1辨認永續風險與機會,可參考SASB行業主題;揭露可能影響短中長期現金流、籌資可得性或資金成本之重大資訊。​ 一致性與比較期:報導個體、期間與財報一致;除首次適用外,須揭露前一期比較資訊,可含質性比較。​ 品質特性與連結性:聲明依金管會認可準則編製,確保攸關性、忠實表述、可比、可驗證、時效、可理解;需揭露與財報的連結、方法與衡量單位一致性及重大差異。​ 核心結構與比例原則:依治理、策略、風險管理、指標與目標揭露;可運用不致過度成本的合理可佐證資訊與相稱方法進行量化/質性揭露及情境分析。​ 首次適用過渡:首次適用年度得僅揭露氣候相關資訊並揭露此事實。​ 溫室氣體衡量:原則上採GHG Protocol;已受環境部盤查規範之排放源得依其方法;若首次適用前一年使用非GHG方法,首次年度得延用並揭露方法與假設。​ 查核與時程:範疇一、二排放須依規定取得獨立第三方確信並揭露;範疇三揭露時程由金管會另定。​ 取代既有附表:接軌後不再適用本準則附表二之二之三之氣候資訊規定(除確信要求外另有新規)。​ 第二十三條(修正) 符合第七條第二項條件之公司:年報應與當年度財報同日申報並上傳指定網站;若未完成完整年報,得先申報永續專章,完整年報仍須依股東會前既定期限補齊。​ 既有申報時點與送交證交所/櫃買中心規定延續,條次文字配合移列與技術性修正。​ 對企業的實務影響 提前規劃S1/S2落地:盤點重大主題、價值鏈邊界、數據來源與控管,建立與財報一致的資料治理與揭露框架。​ 溫室氣體盤查升級:確認GHG Protocol方法或環境部規範適用性,安排範疇一、二第三方確信,規劃範疇三資料與時程。​ 時程管理:財報日同日提交永續專章,內部需以董事會時程為節點完成審議通過與訊息整備。​ Notion連結:https://stevenwublog.notion.site/1140385175-2a5f7f8f28288036a338e471498adde4
Steven Wu 賈伯斯加個n:職涯/稽核/財會審計/履歷
24歲還不清楚自己接下來該走什麼職涯發展..
24歲還不清楚自己接下來該走什麼職涯發展..
大家好,小女今年24歲,學生時期一路讀了七年的食品科系 但在大學畢業前發現自己想嘗試銷售業,故當了櫃姐1年多,後續因家庭狀況不得已離職,目前正在一家外商公司擔任部門助理,此職務為約聘,雖有其他部門同事邀請我,若想轉正職可以去其他部門,但目前的職缺都是自己較不感興趣的.. 此職位到年底,想要在明年1月即能銜接新工作,但真的不曉得自己現在該往哪走,加上明年六月家人希望我還是要先考到食品技師證照(算是有個專業程度在),就在思考那我接下來就該走食品產業嗎... 可是當初大學畢業選擇銷售的緣故就是因為發現自己沒辦法長時間一直關在實驗室,主管有建議我可以走行銷、公關,認為與我的人格特質適合,但沒有任何經驗且非本科系畢業,怕也無法勝任。 最近在焦慮階段,想聽聽看各位曾經也有遇到過類似轉職時期嗎.. 會自我懷疑與焦慮,找不到自己真正喜好適合的是什麼... 謝謝大家也很抱歉,因自己很困擾且無法排解,才想發問題上來,聽聽專業人士的建議。
豪雨假QA│停班課標準是什麼?和颱風假差在哪?為何達標不一定放?
豪雨假QA│停班課標準是什麼?和颱風假差在哪?為何達標不一定放?
「豪雨假」哪來的?豪雨停班停課的標準和颱風假有哪裡不同?本文深入比較兩者的放假條件,解答降雨量達標的迷思,並提醒豪雨通勤注意事項。 文/《104職場力》 本文目錄(點擊可快速前往) Q.真的有豪雨假嗎?Q.豪雨停班停課標準為何?跟颱風假有什麼差別?Q.氣象說會下豪雨,就代表有機會放假?Q.降雨量達標就一定會放豪雨假?誰說了算?Q.沒放豪雨假,冒大雨上班上課要注意什麼? Q.真的有豪雨假嗎? 當評估降雨量達標且有致災之餘時,各縣市首長確實可視情況宣布停止上班上課,因為豪雨是造成天然災害的要素之一。不過媒體民眾常提到的「豪雨假」一詞,其實法規中並沒有這種說法,且它跟颱風假一樣是種「安全措施」,並非真正的「假期」。 延伸閱讀:「颱風假」不是假?搭計程車出勤誰出錢?WFH遠端工作要上班嗎?|颱風假常見QA 根據《天然災害停止上班及上課作業辦法》第3條規定,只要因「風災、水災、震災、土石流及大規模崩塌災害,以及其他天然災害」導致交通、水電供應中斷或供應困難,影響通行、上班上課安全或有致災之虞,就符合停班停課標準。 以下拉出3個和降雨較相關的天然災害規範細節供大家參考: 風災水災土石流及大規模崩塌災害《天然災害停止上班及上課作業辦法》第4條《天然災害停止上班及上課作業辦法》第5條《天然災害停止上班及上課作業辦法》第7條▲依據氣象預報,颱風暴風半徑於4小時內可能經過之地區,其平均風力可達7級以上或陣風可達10級以上時。▲依據氣象預報或實際觀測,降雨量達附表之各通報權責機關停止上班上課雨量參考基準,且已致災或有致災之虞時。▲風力或降雨量未達前二款停止上班及上課基準之地區,因受地形、雨量影響,致交通、水電供應中斷或供應困難,影響通行、上班上課安全或有致災之虞時。▲依據氣象預報或實際觀測,降雨量達附表之各通報權責機關停止上班上課雨量參考基準,且已致災或有致災之虞時。▲各機關、學校之處所或公教員工住所積水,或通往機關、學校途中,因降雨致河川水位暴漲、橋梁中斷、積水致通行困難、地形變化發生危險,有影響通行、上班上課安全或有致災之虞時。▲依據氣象預報或實際觀測,降雨量達附表之各通報權責機關停止上班上課雨量參考基準,且已致災或有致災之虞時。▲依據土石流及大規模崩塌警戒預報或實際觀測,達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訂定並公開之各地區土石流警戒基準值及大規模崩塌警戒基準值,且已致災或有致災之虞時。 Q.豪雨停班停課標準為何?跟颱風假有什麼差別? 雖說降雨量達標就有機會放豪雨假,但各縣市標準不同,主要考量因素包含地形分布、地理位置及排水系統設計等。 以下用列表方式讓大家一目瞭然: 各縣市地區的豪雨假標準一覽表 豪雨假標準縣市列表停班課門檻不分山區或平地,須達350毫米基隆市、台北市、新北市、新竹市、彰化縣、嘉義市、台南市、屏東縣、宜蘭縣、花蓮縣、澎湖縣及金門最高山區達200毫米、平地達350毫米桃園市、新竹縣、苗栗縣、台中市、南投縣、雲林縣、嘉義縣、高雄市、台東縣中等不分山區或平地,須達200毫米連江縣最低 圖片來源:臺中市和平區公所 問題來了,那跟颱風假的停班課標準差別在哪?既然規範來源都來自《天然災害停止上班及上課作業辦法》,為什麼會有這些差異? 豪雨假標準V.S.颱風假標準 豪雨停班停課標準颱風停班停課標準雨量標準▲不分山區或平地達350毫米:基隆市、台北市、新北市、新竹市、彰化縣、嘉義市、台南市、屏東縣、宜蘭縣、花蓮縣、澎湖縣及金門。▲山區200毫米、平地350毫米:桃園市、新竹縣、苗栗縣、台中市、南投縣、雲林縣、嘉義縣、高雄市、台東縣。▲不分山區或平地200毫米:連江縣。▲降雨量達平地350毫米、山區200毫米,且已致災或有致災之虞時。其他標準無▲颱風暴風半徑於4小時內可能經過之地區,其平均風力可達7級以上或陣風可達10級以上時。▲因受地形、雨量影響,致交通、水電供應中斷或供應困難,影響通行、上班上課安全或有致災之虞時。 簡單來說,颱風停班課標準考量因素更為複雜多元,除了降雨,更必須納入強風威脅、交通中斷及水電供應等綜合因素,因此相較於單純以雨量判定的豪雨假,更容易達到停班停課的條件;而豪雨假則主要依據各縣市地形(山區/平地)的累積降雨量是否達到致災標準來決定。 Q.氣象說會下豪雨,就代表有機會放假? 不一定!部分縣市山區也許豪雨等級就有機會,但平地通常要到「大豪雨」等級才有可能達標。 這要回到雨量的名詞定義上: 大雨、豪雨、大豪雨、超大豪雨標準定義 大雨指24小時累積雨量達80毫米以上,或時雨量達40毫米以上之降雨現象。豪雨指24小時累積雨量達200毫米以上,或3小時累積雨量達100毫米以上之降雨現象。大豪雨24小時累積雨量達350毫米以上,或3小時累積雨量達200毫米以上之降雨現象。超大豪雨24小時累積雨量達500毫米以上。參考資料來源:臺南市防災資訊服務網 因此別被豪雨假的「豪雨」兩字誤導,看到氣象豪雨特報就以為達標準備停班課。 Q.降雨量達標就一定會放豪雨假?誰說了算? 不一定!除了雨量達標外,還須符合「已致災」或「有致災之虞」等條件才行!至於是否放豪雨假和颱風停班課一樣,由各地區首長決定發布。 豪雨假權責機關 根據《天然災害停止上班及上課作業辦法》第5條,天然災害期間,決定發布、通報停止上班及上課之權責機關如下: 直轄市轄區之機關、學校,由直轄市長決定發布。 縣(市)轄區之機關、學校,由縣(市)長決定發布。 各直轄市、縣(市)政府得依轄區地形、地貌、交通及地區性之不同,將前項權責授權所屬區、鄉(鎮、市)長決定發布,並應通報所在地區之直轄市或縣(市)政府。 機關、學校所在地區,經機關、學校首長視實際情形自行決定停止上班及上課後,應通知所屬公教員工、學生及透過當地傳播媒體播報,並通報直轄市或縣(市)政府;其有上一級機關,並應報上一級機關備查。 直轄市或縣(市)政府須將決定發布情形,通報或彙報本院人事行政總處。 Q.沒放豪雨假,冒大雨上班上課要注意什麼? 雨天路面濕滑,請小心慢行,積(淹)水區域裡面可能有破碎玻璃、金屬物、動物屍體、汽油或掉落電線,非必要盡量繞道,以免涉水而過發生危險或感染病菌。 雨天行車則須注意以下事項: 行車前檢查車況,如雨刷是否正常。 大雨視線不佳,請放慢行車速度。 當能見度太差時,請選適當地點暫時停車,確保安全。 避免緊急轉彎或緊急變換車道。 注意車前狀況,保持安全距離。 行駛請開大燈,如有必要,可以開啟危險警告燈。 注意積水高度,以免熄火或導致汽機車泡水故障,並小心駕駛該路段。 至於豪雨假的出缺勤、給薪規範等,可直接參照下列颱風假資訊: 颱風天宣佈居住地停班停課、但工作縣市正常上班上課,我得去公司嗎?|勞動部百問百答 勞工排定特別休假日與颱風假同一日,該如何處理?|法務長專欄 【防颱準備QA大全】居家、低窪地、山區、沿海防颱與避難實用指南
【104職場力】
保持簡潔就是最好的專業🤵
保持簡潔就是最好的專業🤵
在商業Email中,簡潔有力比長篇大論更有效。短句不僅容易理解,對於英文非母語者(ESL讀者)來說,也更友善、更清楚。 ✨ 三個寫出簡單明瞭Email的技巧 1. 一句只傳達一個重點 複雜版本: We are currently reviewing your application and we would like to ask if you are available for an interview next week. 簡單版本: We are reviewing your application. Are you available for an interview next week? 👉 拆句能幫助讀者更快理解內容重點。 2. 使用清楚的條列或項目符號 如果資訊太多,不要寫成一大段落,可以這樣分點: 範例: We need the following by Friday: Updated product brochure Sales forecast report Meeting agenda for Monday 這樣一目了然、閱讀無壓力。 3. 刪掉多餘的字 用更簡短的說法傳達相同意思: 原句 更佳寫法 Due to the fact that Because In the near future Soon I am writing to let you know that I’d like to inform you 🗂 單字小詞典(English ➡ 中文) Word / Phrase 中文翻譯 Simple 簡單的 Sentence 句子 Application 申請 Interview 面試 Bullet point 項目符號 Clarity 清楚 Kindness 友善 🔑 重點提醒:Clarity is kindness(清楚就是一種友善) 越是簡單、直接的Email,越能展現你的專業與效率。對讀者來說,也是一種體貼。 把話講清楚,比講得多更有價值。 (此貼文由ITI講師Bob撰寫)
外貿協會培訓中心 (台北) 貿協ITI台北商英教室
【文末贈書】40歲重返求職市場!作家藍白拖挑戰「百工計畫」,壯年打工重啟人生想像
【文末贈書】40歲重返求職市場!作家藍白拖挑戰「百工計畫」,壯年打工重啟人生想像
離開職場10年後,旅人作家藍白拖以「百工計畫」展開為期2年的壯年打工旅程,親身體驗超過100種工作,第一份工作從演唱會排椅子開始,這次他以「體驗」與「感受」為核心,重新理解工作與生活的關係。本文節錄自《百工計畫》。 HOT文末抽獎贈大塊文化《百工計畫》新書,看說明>> 文/藍白拖 本文目錄(點擊可快速前往) 演唱會排椅子——百工迎新典禮【贈獎活動】填問卷抽《百工計畫》新書 編按:2023年,旅行作家藍白拖決定啟動一個為期2年的「百工計畫」。這不只是一次工作嘗試,而是一場關於生活選擇與身份重建的旅程。原先,他意識到身為自由工作者的自己長期離開職場,與社會現場變得陌生脫節。當他好奇點開求職網站時,心裡湧現恐懼,害怕自己被社會淘汰、沒有任何「一技之長」。於是,藍白拖萌生一個瘋狂的念頭:「不如來體驗一百種工作吧!」不以升遷為目標、不為穩定為前提,而是以「體驗」與「感受」為核心,重新理解工作與生活的關係…… 《百工計畫: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任何工作能嚇倒我,如果有,就閃電換工作》藍白拖/大塊文化© 2025 演唱會排椅子——百工迎新典禮 你還記得上一次生活帶來悸動的感覺嗎? 百工計畫第一份工作,每個畫面都讓情緒有強烈波動。 上一次是壯遊,這一次是壯打。 壯年打工。 脫離職場十年後,以四十歲的年齡重返求職市場,除了是「再就業」,也是一場職能測試,考驗我還能勝任什麼工作?別人會用什麼眼光看我?在這個講求即戰力的市場裡,我還被需要嗎? 我內心懷著不安,動手下載市面上的主流打工平台,沒想到,打工市場比我想像中單純許多,不用撰寫繁瑣的履歷,也不用寫五百字自我介紹。打工平台不在乎你的職場豐功偉業,只要你能來、能工作、願意配合時間,事情就成了。 這是我重新認識「勞動市場」的第一課,有些職場,不靠文字堆砌能力證明,而是靠一雙手與積極的態度。 我應徵到的第一份打工,台北小巨蛋排椅子,雇主沒用蘇格拉底式的提問問我為何要來這裡工作?你想從這份工作獲得什麼? 我按下應徵鍵,不到二分鐘立刻回訊: 「跟您說明這是勞力工作,要協助師傅排桌椅且完成主管交代事宜,確認是否有意願?」 我當然有意願,從安裝程式到獲得工作,花費不到十分鐘,比出門下樓買早餐還快。 我選這工份有三個理由:可以看演唱會舞台後台、四小時工時、工作內容簡單。對我這位久未接觸職場的人,是理想的起點,而且一想到能窺探演唱會後台,興奮感不亞於出國探險。 報到前一晚,集合地點才在Line群組公布,帶點神祕色彩的召集方式,讓我有當臥底特務的錯覺。隔天一早,我送完小孩上學,提早半小時抵達現場,像第一次搭飛機出國旅行的世界新鮮人,心情激動到原地起飛。 集合點在小巨蛋停車場入口旁的一處空地,現場來了二十多名男生,年齡集中在二十出頭,有幾位看起來還像學生。我環顧四周,自己應該是年齡排行第二高,僅次於一位看起來五十歲的大哥。 雇主是一位中年男子,長相粗獷,給人不易親近的感覺,沒有自我介紹,也沒有寒暄,第一句話就是簡潔的:「來,簽到。」我簽到後,開始感到一絲緊張,畢竟我沒經驗,其他人看起來是打工老手,更襯托出我這位中年新人的生疏。 八點整,兩台二十六噸大貨車抵達,我們一行人像秘密行動小隊,進入小巨蛋的後場卸貨區,車上載著成堆的椅子,先有堆高機把椅子卸下貨車,再人力移至演唱會舞台前排,我推估有二千張以上的椅子。工作任務是把椅子搬到舞台區、對齊水線、椅子與椅子用束帶綁好、最後抹布擦拭。這不是一份可以偷懶的任務,而是拼效率、拚體力的工作。 過程中,沒有人說笑與閒聊,現場充滿鐵器碰撞聲、膠帶撕扯聲與師傅怒吼聲。有一次我位置沒對齊,挨了一頓罵:「看不出來歪掉了嗎?你家是這樣排椅子嗎?」 我認了,畢竟我家也沒幾張椅子。這些話不中聽,但我知道沒惡意,師傅們追求的是效率與準度,沒時間讓我慢慢學習。 工作四小時後,我望著排列整齊的一整片椅海,心裡有一種莫名的成就感。終於理解,一場看似光鮮亮麗的演唱會背後,原來需要這麼多無名的勞動者,他們搬著重物、流著汗,卻不會被螢光幕看見,也不會被觀眾記住。 中午十二點收工,雇主一一唱名,大家排隊領工資,領到現金的當下,我看著手中的八百元,它是我領過最有重量的鈔票,重到讓我腰痠背痛。 回到家,大A問我:「怎麼樣?好玩嗎?」 我癱在沙發上說:「我骨頭快散了,我真的該開始練身體了。」之後幾天,感覺像被卡車輾過,全身每一塊肌肉都在哀嚎。每走一步,都是在教訓幾天前還自以爲年輕的人。 但這種痛是值得的,就像一陣子沒運動的人,動過後會全身痠痛,身體在提醒主人有多少日子不運動。痠痛對著我說,自己還能靠身體完成一件任務,還能被社會需要、還能換得報酬;也讓我明白,我實際年齡四十歲,身體年齡卻像八十歲。 第一份工作選在小巨蛋,有舞台、有椅子,沒有比這裡更適合當百工迎新典禮的現場。 節錄自:大塊文化《百工計畫: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任何工作能嚇倒我,如果有,就閃電換工作》/藍白拖 著 【贈獎活動】填問卷抽藍白拖《百工計畫》新書 想和藍白拖一樣,透過兼職重新探索人生嗎?參加《104職場力》問卷填答,就有機會抽中大塊文化《百工計畫》新書,一起看看藍白拖的另類「壯遊」--壯年打工。和我們聊聊你對工作型態的想法吧!(共4題) [totalpoll id="217916"] 活動說明及注意事項: 填問卷並留下Email,抽《百工計畫》新書一份(共3名)。 中獎名單將於2025年11月24日抽出,並透過信箱聯繫中獎人,未於期限回覆視同放棄中獎資格。 本活動獎品不得轉換、轉讓或折換現金,獎品以實物為主。 活動蒐集之Email僅於抽獎使用,不利用於其他商業或行銷用途。 [joblist_plugin title='更多104【演唱會相關】工作機會' url='https://www.104.com.tw/jobs/search/?keyword=%E6%BC%94%E5%94%B1%E6%9C%83' amount='3']
【104職場力】
【當忙碌不等於產出,我們真的有在工作嗎?】
【當忙碌不等於產出,我們真的有在工作嗎?】
在職場裡,我們會看到一種奇特的現象,有些人每天忙到天昏地暗,卻沒有看到產出成果;而有些人看起來不急不徐,但每次開會報告時,總能提前交出長官要的關鍵進度。 如果是在技術性裝忙,那就另當別論。但如果是發生在自己身上,又找不出問題出在哪,真的會讓人欲哭無淚。 而我以前也有段時間陷入這種迷失,還記得我剛換到一個新的技術職工作,因為還在學習新的製程及適應新單位,為了不要讓人覺得我在混,那時候就覺得只要讓自己一直都很忙,每天到處巡巡看看,就好像代表自己很認真有在做事。 但事實卻狠狠打了我好幾巴掌,單純的忙碌不代表成果,有時只是引擎空轉的假象。因為能夠產出價值的關鍵,往往不在「努力」的多寡,而在「忙碌」的方向是不是對的。 【為什麼我們有時會陷入「假性忙碌」?】 心理學上有個現象叫做「行動幻覺」,意思是人會因為自己「有在做事」,就誤以為自己「有在往正確的道路前進」。 就像是花很多時間在回信、改報告、優化圖表、然後對一些細節吹毛求疵,但實際上最重要的專案及任務,卻一點都沒進展,那逐漸累積的工作就會壓的自己越來越喘不過氣。 這種「沒做在點上」的忙碌,最容易讓人陷入空轉。因為看起來自己每天都有在做事情,但卻發覺未完成的工作越來越多。 先問自己現在手上在忙的,是我想做的?還是我該做的?如果做這件事無法讓你更快速接近任務成果或是推進專案,那就算再花更多的時間,也只是自我耗能不是建立成果。 【思考工作改變,從「作業導向」走向「價值導向」】 有時候我們會把「有完成事情」當成「有完成工作」,但這兩者其實完全不同。 #「作業導向」的人,專注在把手邊想到的待辦作業一個一個劃掉 #「價值導向」的人,則會先區分每個代辦事項對整體任務的價值。 舉個簡單的例子,同樣是要整理專案簡報, 「作業導向」的人,可能會花很多時間去調版面、改格式、加資料,讓報告看起來很精美,內容很豐富 「價值導向」的人,會花時間去思考長官想聽什麼、邏輯是否嚴謹、數據是否清楚正確,要表達的核心重點是否有呈現出來。 當我們把工作焦點放在「輸出影響力」而不是「完成作業量」,你的工作效能自然會開始變得更有力量。 【不可諱言的,「假裝忙碌」也是一種自我心理防衛機制】 就像我在電視上看到的劇情,情侶的一方因為對於對話感到尷尬,就開始讓自己去做其他事情變得忙碌,這時候往往不是不知道該做什麼,而是「不敢」面對困難的那一個問題。所以會想要用忙碌掩飾焦慮,用細節填滿空白,因為這樣可以讓自己暫時覺得安全。 在工作中我們也可能會遇到類似的狀況, 當某人心裡不想做一份報告時,可能會一直「反覆在修文件的文字」; 當主管交代的新專案,內容不太懂時,同仁可能會「看一堆研究資料卻不進行行動」。 但這並不是代表自己在工作上懶惰,而是變成是一種「心理逃避」。人會下意識地逃開讓自己焦慮的任務,卻用進行大量的瑣事來說服自己「我有在努力」。 選擇停下來問自己,我是不是正在用忙碌,逃避真正重要的事?當能誠實面對這個問題,才是脫離空轉的第一步。 【三個動作讓「忙碌」變成「有效能」】 想讓工作真正有產值,不是變成讓自己變成超人去擠出更多時間,而是要建立「有效能的節奏」。 1. 釐清優先順序 每天開始上班前,先對焦主要的工作任務,列出三件「今天一定要完成」的事。不求多,只求準。這樣大腦會自動聚焦在成果上。 2. 設定界線與節奏 工作中很容易被外務干擾,當發現自己被訊息、會議、突發事件牽著走。就要趕快拉回來主要任務,給自己完整思考的空間。 3. 每天快速回顧反思 問自己:「今天做的幾件事情,是否真的有讓我往完成專案前進?」「哪些事情其實只是讓我覺得自己在動?」 【時間有捨才有得,要學會『讓時間花在最重要的成果上』】 當事情累積越來越多時,什麼都想完成就等於什麼都完成不了,要做的多又要做的好反而是過度理想化,適時放掉一些個人的堅持完美,也才能夠空出更多的時間,去完成那些更為重要的任務。 【工作上最重要的不是要忙,而是要做的清醒】 職場上的忙碌,其實是一面鏡子。它照出你對工作掌握的清晰度,也映出你內心的焦慮程度。如果自己每天都會被瑣事淹沒,不是代表你沒能力,而是提醒自己該回頭看看,這些努力有沒有用在真正重要的地方。 學會辨別哪些事該做、哪些該放、哪些該優先,該優先做的就不能去逃避,你的時間才能夠真正被使用,努力也才會開始有價值。
吳振興 Jeff 傑夫的職涯解題教室
勞動部修政策保障打工族!禁收制服費、不當扣工資,雇主應自負經營風險
勞動部修政策保障打工族!禁收制服費、不當扣工資,雇主應自負經營風險
勞動部日前修正「部分時間工作勞工勞動契約參考範本」,針對雇主逕扣工資、要求勞工負擔制服費用、違法簽訂定期契約及求職詐騙等實務上常見問題,增修相應的勞動契約條款,強調雇主應該承擔經營風險,建議企業應檢視目前規範是否需要修正,避免受罰。 文/《104職場力》小編 本文導覽 「部分時間工作勞工勞動契約參考範本」4大重點超重要,部分工時勞工權益與一般勞工「相同」! 過去打工族、兼職人員(即「部分工時勞工」)在執行工作時,常會有不慎造成公司損失的狀況,如制服破損、打破餐盤食器。或是因為自身工作經驗不足、不熟悉勞動法令,而與雇主簽訂不公平的勞動契約,如勞動契約內違法要求「兼職勞工在契約期滿離職、無須給予資遣費」、「雇主在發生損失時、未釐清責任歸屬即預扣工資或全額要求賠償」,甚至有雇主在勞工一到職時,即要求必須「自行負擔制服成本」。 因此勞動部在日前修正發布「部分時間工作勞工勞動契約參考範本」,針對雇主逕扣工資、要求勞工負擔制服費用、違法簽訂定期契約及求職詐騙等實務上常見問題,增修相應的勞動契約條款來加強保障部分工時勞工的勞動權益,企業應立即檢視目前與部分工時勞工的勞動契約並據以修正,避免觸法而受罰。 延伸閱讀:兼職勞工同受《勞基法》保障,提醒雇主:僱用暑期工讀須留意、勿觸勞動法令 「部分時間工作勞工勞動契約參考範本」4大重點 勞動部在新聞稿中說明:學生及青年打工族群因為自身學業的因素,大多會選擇從事部分工時工作,但常因工作經驗不夠或未諳勞動法令,而與雇主簽訂不公平的勞動契約條款,因此經檢討「部分時間工作勞工勞動契約參考範本」,增訂以下契約條款: 明定「有繼續性工作」之定義:明示只有「臨時性工作、短期性工作、季節性工作、特定性工作」四個態樣方能簽訂定期契約,提醒雇主不能任意要求勞工簽訂。 不得要求勞工負擔制服費用:雇主不得要求勞工負擔制服費用,但勞工對制服應負保管義務。 明訂雇主不得任意扣薪: 雇主不得未與勞工釐清責任歸屬及妥為協商違約金或賠償費用前,逕扣勞工工資或要求勞工賠償。 損害如果是雇主經營風險或因違法經營所造成,不應要求勞工負擔。 強化勞工識詐意識、防止遭求職詐騙: 雇主不得要求勞工繳交證件、金融卡及存摺。 如遇雇主違法要求,得立即拒絕或向主管機關檢舉,避免受害。 勞動部特別強調,因近年求職詐騙案件頻傳,為避免有不肖雇主或不法份子假借「求職資料審核」或「代辦薪轉帳戶」等名義,要求或誘騙學生及青年打工族提供金融帳戶、金融卡、存摺或身分證件,進而將帳戶作為詐騙人頭帳戶等不法行為,此次特別增訂「雇主不得要求勞工繳交證件、金融卡及存摺」。勞動部提醒,未來青年學子在面試時,如遇雇主要求繳交身分證件、金融卡及存摺,得立即拒絕或向主管機關檢舉,避免受害。 超重要,部分工時勞工權益與一般勞工「相同」! 勞動部最後強調,部分工時勞工的勞動權益與一般勞工並無不同,事業單位應確實遵守勞動基準法等相關勞動法令。 建議雇主與部分工時勞工簽訂勞動契約時,可多加參考勞動部的「部分時間工作勞工勞動契約參考範本」,避免未來衍生爭議。該契約範本並已公布於勞動部全球資訊網「業務專區」之「勞動條件、就業平等」之「部分時間工作勞工權益」業務主題項下,歡迎各界下載運用。 部分時間工作勞工勞動契約參考範本
【104職場力】
【免費課程】五大課程助你強化履歷 學生與求職者都能快速加分
【免費課程】五大課程助你強化履歷 學生與求職者都能快速加分
如果你想在求職中更快被企業看見,先把基礎技能補起來很關鍵。從AI、設計到電商都是職場上需要應用到的能力。AWS、Google、Canva、Amazon分別推出免費學習課程,零基礎也能上手,完成後還能拿官方證書或徽章,直接放進履歷提升可信度,幫你在求職、轉職或升遷中更具競爭力。 🟢104 × AWS AI 人才就緒計畫 免費打造AI即戰力!不限背景,完成課程並通過測驗即獲AWS官方證書,學習紀錄自動寫入104履歷,企業主動搜尋更快找到你。課程分「商業應用」(3.5小時)及「技術開發」(6小時),60.3%的AI工作不限科系,企業更重視跨域應用人才。 🔥FAQ (常見問答): 【Q : 有哪些證書可以拿?】 ▶️生成式 AI 商業應用技能證書: https://nabi.104.com.tw/ability/10049144 • 適合:行銷、企劃、管理職等非技術背景 • 課程內容:6 門課,約 3.5 小時 • 特色:懂得在工作中應用 AI 工具,強化工作效率 ▶️生成式 AI 技術開發技能證書: https://nabi.104.com.tw/ability/10049145 • 適合:工程師、開發者 • 課程內容:10 門課,約 6 小時 • 特色:強化程式整合、AI 模型操作與應用力 【Q2 : 如何拿證書?】 領AWS證書步驟→ 1. AWS官網: https://104_3672.pse.is/82p4mj 2. 隨意點擊一部課程影片,觀看2-3分鐘,隨後即會收到測驗通知 測驗完成後,即可獲得AWS官方證書 🟢Canva 免費證照速攻 快速掌握設計與AI工具!Canva Design School提供免費課程,完成後可考取官方證書,熟手可直接考試,證書可下載或分享至履歷,證明數位設計專業力。 🔥FAQ (常見問答): 【Q : 如何找到Canva官方的免費課程與證書考試?】 首先進入Canva Design School,在平台上,點擊「Get certified」,這裡提供的課程在結束後都可參加考試並獲得證書。 證照資訊: https://nabi.104.com.tw/ability/10049184 ▶️【點我免費做模擬測驗】 https://nabi.104.com.tw/assess/846d3e67-27f5-4a1b-bc07-68e2b7ed479e *即使沒有將課程上完,也可直接點擊「Earn a certificate」開始考試。對於已經熟悉Canva操作的使用者來說,若覺得課程內容簡單,想要節省時間,可直接選擇考試的方式獲得證書。 🟢Google 8堂免費AI課程 全面掌握最新AI技術!涵蓋生成式AI、大語言模型、BERT等,從初學到進階皆適用。完成課程可獲得完課徽章,展示你的AI新技能,為履歷增添亮點。 ▶️完整內容請看 https://nabi.104.com.tw/posts/nabi_post_f77276f5-9e22-4107-8d3c-a860ef6891f8 🟢Google Gemini AI 教師證書 全球首張教育工作者AI認證!任何人皆可報考,驗證生成式AI理解與教學應用能力。線上選擇題測驗,通過獲3年效期證書。教育類AI職缺需求暴漲94%,顯示 AI 技能在教育領域的重要性日益提升。 🔥FAQ (常見問答): 【Q : 取得認證後有什麼幫助?】 • 履歷加分,證明具備 AI 時代教學能力 • 有助轉職、升遷或申請國際計畫 • 在教育機構中被視為專業能力指標 • 符合市場趨勢:教育輔導類 AI 職務需求激增 94% ▶️證照資訊 https://nabi.104.com.tw/ability/10049167 ▶️【點我免費做模擬測驗】 https://nabi.104.com.tw/assess/4027eeba-dc95-4990-ace3-0450c17eb31a 🟢CEPT-AMAZON 跨境電商營運課程 跨足國際市場零門檻!由IEAT與亞馬遜合作,15小時線上課程涵蓋開店、選品、物流到廣告全攻略。由亞馬遜官方講師授課,線上彈性學習,一年帳號不限次數,完成後可自費考取證書(600元/次),驗證跨境電商專業實力,通過考核即可獲得證書。 🔥FAQ (常見問答): 【Q : 學習方式是什麼?需要付費嗎?】 免費學習,全面提升亞馬遜營運與銷售能力,完成線上報名並審核後,即可開通線上課程帳號權限,使用期限為1年 ▶️【零成本學習門檻 → 詳情請看】 https://nabi.104.com.tw/ability/10049194
104學習 證照學習熱門QA整理
「我只跟妳說...」公司裡,妳最不該跟誰交心?這三種人,比主管還危險!
「我只跟妳說...」公司裡,妳最不該跟誰交心?這三種人,比主管還危險!
在職場裡,我們都渴望找到「盟友」。 ​ 畢竟,工作這麼苦悶,如果沒有人可以一起吐吐苦水、罵罵老闆、分享一下八卦,那辦公室生活也太窒息了。但你是否也曾有過這種經驗:前一天才跟同事掏心掏肺,隔天你的「祕密」就變成全公司都知道的「新聞」? ​ 「同事」這兩個字,本身就充滿了矛盾。你們是戰友,但也可能是潛在的競爭者。這種又愛又恨的關係,讓一個問題變得至關重要:在公司裡,到底該跟誰保持距離? ​ 佩琪在一家電商公司當行銷,她永遠記得那次「被背叛」的傻眼經驗。 ​ 佩琪剛進公司時,對一切都還在摸索,壓力超大。當時,同部門一位資深前輩琳達對她特別照顧,會主動教她流程、中午找她吃飯,像個溫暖的大姊姊。 ​ 有一次,佩琪因為一個專案跟主管的意見不合,私下被念了幾句,心裡很委屈。那天中午,她跟琳達吃飯時,忍不住抱怨了幾句:「我覺得主管根本不了解第一線的狀況...」、「他上次的決策超瞎的...」 ​ 琳達聽了,也是義憤填膺地幫她罵了幾句,還跟她分享了幾個主管的「黑歷史」,佩琪當下覺得自己「找到組織了」。 ​ 關鍵轉折點發生在下一次的部門會議。 ​ 會議上,主管在檢討專案成效時,琳達突然舉手發言:「報告主管,我覺得我們團隊最近在執行上,可能有一些同仁認為您的決策不夠貼近第一線,導致溝通成本有點高...」 ​ 琳達的口氣非常客觀、專業,但佩琪一聽,背脊當場涼了。那些話,不就是她前幾天在飯桌上說的嗎? ​ 會後,主管意味深長地看了佩琪一眼。佩琪瞬間明白,她被賣了。琳達拿她的「真心話」,包裝成自己的「建言」,既向上管理,又撇清了關係。佩琪的「交心」,成了前輩往上爬的墊腳石。 ​ 佩琪的經歷,不是特例,而是常態。90% 的人際困擾,都來自於「錯把同事當朋友」,在不對的人面前洩漏了不該說的話。 ​ 在職場上,有三種人,你絕對不該跟他們掏心掏肺。他們比你的主管還危險: ​ 第一種:「萬事通」型的八卦中心。 這種人通常人緣極好、消息最靈通。你是不是新來的?誰跟誰不合?誰的案子被搶了?他都知道。你很容易誤以為他「很罩」,跟他交心。 ​ 危險點: 他們的「友善」是用「資訊」換來的。你今天的祕密,就是他明天的社交貨幣。 他們沒有惡意,他們只是「管不住嘴巴」,而且樂於分享所有拿到的資訊,來鞏固自己「萬事通」的地位。 ​ 第二種:「偽導師」型的資深前輩。 他們看起來充滿善意,會主動「關心」你、「指導」你,聽你抱怨,甚至幫你「分析」局勢。你以為他是你的職場導師。 ​ 危險點: 他們的忠誠度是對「公司」或「他們自己的利益」。當你的抱怨與公司的利益(或他的利益)衝突時,他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犧牲你,保全大局」。他們會把你的情緒化抱怨,轉化成「理性」的資訊呈報上去。 ​ 第三種:「高競爭」關係的同儕戰友。 這是最難防的。你們可能同期進公司、一起加班、革命情感最深厚。你覺得你們是「我們」。 ​ 危險點: 只要你們之間存在「潛在競爭」(例如:同一個升遷名額、同一筆獎金、同一個 A 級專案),你們的關係就註定不單純。當利益只有一份時,「我們」就會瞬間瓦解成「你」和「我」。 你的弱點、你對工作的抱怨,都可能成為未來他在競爭中勝過你的籌碼。 ​ 那在公司裡,難道都不能有朋友,只能當個「孤僻鬼」嗎? 我的建議是,你必須建立「有界線的溫暖」。 ​ 1. 練習「資訊分層」:區分「情緒」與「事實」。 你可以分享「事實」,但絕對不要分享「情緒」(例如:我覺得主管很煩、同事很笨)。前者叫「尋求合作」,後者叫「情緒垃圾」。 辦公室是合作的地方,不是倒垃圾的地方。 ​ 2. 建立「外部支持系統」:把真心話留給「圈外人」。 你的家人、你真正的朋友、你的另一半,甚至你的職涯顧問,才是你「交心」的對象。他們跟你的職場沒有利益衝突,才能給你最客觀的建議。 ​ 3. 實施「專業的友善」:淺談私事,深談工作。 你可以聊週末去哪玩、看了什麼電影,這叫「建立關係」。但關於你的職涯規劃、你的薪資、你對主管的真實看法...這些核心祕密,請一律「已讀不回」。保持友善,但不要天真。 ​ 佩琪後來怎麼了? ​ 那次事件後,她當然沒有跟琳達撕破臉,但她變了。她一樣會笑著跟大家打招呼、訂下午茶,但她不再參與任何「抱怨大會」。 ​ 當別人問她對新專案的看法時,她只會說:「我還在研究,但目前看起來很有挑戰。」她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做出結果」上。 ​ 兩年後,她靠著一個漂亮的專案升上了組長。 ​ 她說:「我現在懂了。在職場上,『交心』是最昂貴的奢侈品。 我現在更喜歡『交手』——用專業和成果,贏得別人的尊重。」 ​ 真正的職涯成熟,不是找到能交心的同事,而是成為一個「不需要」靠交心也能在團隊裡活得很好的人。
蒲朝棟 職涯聊天室
「績效面談」能直接提加薪、晉升嗎?人資專家揭5大地雷,3招準備展現成績
「績效面談」能直接提加薪、晉升嗎?人資專家揭5大地雷,3招準備展現成績
績效面談怎麼談?別一開口要加薪!資深人資專家王冠軍教你避開5大地雷問法,在面談前完成3步準備,讓主管看到你的成長與貢獻,附上說法模板與各種主管面談心法,讓面談對話聚焦績效成長。 文/104職涯診所Podcast、104職場力整理 本文目錄(點擊可快速前往) 績效面談5大地雷問題,別一開口就扣分地雷問題1:直接問「老闆,我明年可以加薪嗎?」地雷問題2:關於升遷「老闆,我什麼時候可以晉升?」地雷問題3:質問「為什麼專案沒選我、為什麼不採納我的建議」地雷問題4:把績效面談變成「抱怨大會」地雷問題5:直言「公司政策很蠢」對決策有意見績效面談怎麼準備?3招讓主管看到你的成果準備1:檢視過去一年的表現,與組織目標是否契合準備2:整理工作要項的「具體成果證據」準備3:回顧「年初主管交辦的改善事項」是否實現不同主管性格的應對法:笑面虎、飆罵型、百變型1. 笑面虎主管2. 飆罵型主管3. 百變型主管主管績效面談前也該準備!避免面談變「批鬥大會」小主管對員工的績效面談怎麼準備?小主管對大主管的績效面談怎麼準備?績效面談時間及座位流程建議 年終績效面談總讓人緊張,該說什麼才不扣分?想爭取升遷、培訓或表達期待,又怕被認為貪心? 現任中華人力資源管理協會常務顧問、曾任台積電、宏達電人資主管的資深人資專家王冠軍提醒:績效面談不是加薪談判,而是「回顧過去、規劃未來」的重要時刻。建議掌握3個事前準備重點、避開5大績效面談地雷,讓主管看到你的貢獻與潛力,而不是變成抱怨大會。 【本集來賓】王冠軍,中華人力資源管理協會常務顧問,擔任過台積電、宏達電、廣達電腦、台灣飛利浦人資主管,擁有豐富的人資歷練。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ep324-%E4%B8%8D%E6%80%95-%E7%B8%BE%E6%95%88%E9%9D%A2%E8%AB%87%E5%89%8D%E7%9A%84%E4%B8%89%E5%80%8B%E6%BA%96%E5%82%99-%E6%8E%92%E5%93%AA%E5%A4%A9-%E8%AB%87%E5%A4%9A%E4%B9%85-%E6%80%8E%E9%BA%BC%E5%9D%90-%E7%B8%BE%E6%95%88%E9%9D%A2%E8%AB%87%E7%9A%84%E5%BC%A6%E5%A4%96%E4%B9%8B%E9%9F%B3/id1539161824?i=1000639065781 以下內容整理節錄自「104職涯診所Podcast」EP322、EP324: 績效面談5大地雷問題,別一開口就扣分 「績效面談是談績效,不是談加薪。」 王冠軍強調,績效面談的本質是「談績效」,也就是「檢討過去、策劃未來」,包括自己過去這一年做得好不好、哪裡需要改進。 因此,績效面談時應該把大部分時間用來「談績效」,至於與考績有關聯的加薪、獎金、升遷等問題到底該不該主動跟主管談?王冠軍指出,其實你這一年的工作成果已經是木已成舟,老實說這時候再問都已經來不及,而績效面談的基本目的是讓你了解到明年度該怎麼做才會有更好的表現。 以下盤點5種地雷提問方式,並解析為什麼要避免: 地雷問題1:直接問「老闆,我明年可以加薪嗎?」 這種溝通方式太過直接。王冠軍指出,一間公司的員工薪水能加多少,其中關於公司獲利表現、預算分配等影響因素很多,並不是主管就能做決定的。 「如果一個主管會跟你講說,你可以加(薪)很多,那他可能是在敷衍你。」 另一種更糟糕的問法則是:「為什麼我去年只加薪3%,某同事加了6%,憑什麼?」大多數公司為密薪制,提出這樣的問題反而會使討論失焦,使主管開始追究洩密問題。 地雷問題2:關於升遷「老闆,我什麼時候可以晉升?」 常見的疑問是:「我的工作做得很好、都有超標,為什麼最後升等的不是我?」 這可以從績效管理中的Rating和Ranking來理解,Rating代表的是個人成果目標達標、超標或落後,而Ranking則是整個組織部門內所有員工的排序。 王冠軍指出,很多人會誤以為自己Rating很高就該升遷,當公司肯定你的表現可能會有加薪機會,但未必有升遷機會,這是因為在組織排序(Ranking)中,還有其他人做得比你更好。 所以與其問「我什麼時候可以晉升?」不如改問「我距離下一階段的能力要求,還有哪些是可以做得更好的?」這樣反而讓主管看到你想進步的企圖心,不是只關心利益。 104人力銀行人資資深經理林書伃補充,曾看過優秀員工在年度績效面談時談到未來職業發展的想法,而那個發展其實是公司給不起或不會負責的,這時候就有兩種可能狀況:第一種是老闆聽出員工的潛台詞,可能會考量調薪晉升,或是調整職務內容;另一種是老闆認為無力調整,就會放手祝福員工。 地雷問題3:質問「為什麼專案沒選我、為什麼不採納我的建議」 不建議使用這類型「為什麼」開頭的質疑語氣,你可以把「質疑」改成「表達意願」: 「老闆,我覺得我目前工作遊刃有餘,我願意承擔更多責任。」 「那個專案我很有興趣,我已經做了相關研究,有沒有機會能進到這個專案小組?」 這樣不僅能表明自己積極度,還能讓主管感受到你是「想貢獻」,而非對安排「不服氣」。 地雷問題4:把績效面談變成「抱怨大會」 從工作分配不公平、資源不夠、沒有培訓機會,到主管不聽意見等問題,如果想趁著績效面談一口氣全倒出來可以嗎? 王冠軍提醒:「你該思考自己為何像個大悶鍋一樣,平常不講,到年底一次炸開?」 職場上健康的溝通方式是平時就主動溝通反應、誠實回饋,而不是在面談時一次算總帳,更不要有得不到滿意回覆就負氣離職的想法。 地雷問題5:直言「公司政策很蠢」對決策有意見 誠實回饋是好事,但「表達方式」將會影響結果。王冠軍提醒,不要以指責語氣問責老闆,建議用請教與商量的語氣取代批判。 例如: 「老闆,我有個想法想請教,不確定這樣做會不會更好?」 「我觀察到這樣的狀況,有幾個改善方向,想聽聽您的意見。」這樣不僅保留尊重,也讓主管比較容易聽得進去。 績效面談怎麼準備?3招讓主管看到你的成果 績效考核通常分為3個部分:員工工作成果(What)、員工職能能表現/行為態度(How)、員工發展。 究竟一般員工在績效面談前要做哪些準備?王冠軍指出,員工一定要清楚自己的績效目標和執行成果。而為了避免主管忘記個人的豐功偉業、只記得近期出的包,建議在面談前先完成3項準備,才能展現個人價值及潛力! 準備1:檢視過去一年的表現,與組織目標是否契合 許多人準備績效面談時,只想到「我完成了哪些任務目標」,卻沒想過這些任務與公司目標的關聯到底是什麼。時時刻刻回想部門、組織的目標是什麼,才能讓自己在走歪的時候拉回來。 準備2:整理工作要項的「具體成果證據」 要了解自己的工作要項,以及個人需要達成的目標,如果某些數值是做到超標、低標,自己都需要清楚原因。 為了避免主管在年底只記得你犯的錯,反而忘了前面做過的豐功偉業。建議一定要主動整理出自己的「貢獻清單」,將個人成果具體量化。例如:「我在OO時間,做OO項目,用OO方法執行,成效OO比原先目標還要好。」 準備3:回顧「年初主管交辦的改善事項」是否實現 這是許多人會忽略的關鍵。如果主管在先前的績效面談或曾經交代過,希望你在做事方法或能力方面有所提升,包括與職能有關的英文、簡報能力,或是與個性特質有關的情緒管理、主動性等等,都可以舉出實例證明,讓主管看到你的改進與改變。 「談考績的時候,你要自己準備好你的豐功偉業。」王冠軍指出,當你把以上3項準備充分,對於自己的工作要項和目標達成率都一清二楚,去和主管績效面談的時候就不必再猜主管的心。 不同主管性格的應對法:笑面虎、飆罵型、百變型 有些主管笑裡藏刀,明明滿口好話卻把考績打超低分;有些主管整天飆罵下屬,讓員工覺得公司待不下去;也有些主管百變到讓人懷疑人生,感覺今年努力都白費了,遇到這些主管到底該怎麼應對?以下整理3種類型主管及應對策略,績效面談就能更順利: 1. 笑面虎主管 「主管面談時只講好話、說我表現不錯,但考績打出來卻意外的差?主管說的都是場面話嗎?」 建議應對方式:別被好話沖昏頭,記得績效面談的目的並不是來聽假話或是好聽話的,重點是「明年如何把工作做得更好」。 因此當主管只說好聽話時,你可以主動反問,促使主管說出具體調整方向:「謝謝主管對我的回饋和肯定,我想請教如果我想把工作做得更好,還有哪些項目還能再精進?」 2. 飆罵型主管 「主管每次績效面談都直接飆罵、數落我的犯的錯或缺點,讓我招架不住,這是暗示我應該要離職,打開104了嗎?」 建議應對方式:要對自己的績效有把握,不要因為老闆飆罵就覺得在公司待不下去。同時也要虛心接受建議,把老闆指出的問題列為未來行動方向。 王冠軍過去曾遇過一個案例,有一位新進員工在績效面談被老闆飆罵,眼眶含著淚出來,認為自己在公司待不下去了,結果其他同事安慰說:「你不要太難過,主管對每個人都這樣,前一個人被罵得更凶。」 王冠軍指出,即使是遇到這類型沒好話的主管,每個部門一定還是會有考績特優的名額,如果你對自己的績效能夠有把握,就不用因為主管飆罵而難過。 3. 百變型主管 「明明今年都依照KPI做事也有達標,結果老闆給我的回饋和年初訂定的KPI方向都不一樣,是老闆忘了當初訂的目標嗎?」 建議應對方式:不要「年初訂目標,年底才Review」,只要計畫有調整,主管就有責任義務告訴下屬目標有改變;若老闆沒找你,你也應該要主動找主管聊聊,確認目標是不是要做修正。 王冠軍指出,講到百變主管,其實通常最會變的反而是「主管的主管的主管」,常有人說「計畫不如變化,變化不如老闆的一通電話」,有時候老闆也是因應環境變化而不得不變。 至於員工績效目標調整的問題,其實除了年初訂定績效計畫、年底打考績之外,中間應該要有員工與主管之間的績效回饋,當組織目標有所調整,主管有責任義務告訴下屬,或是員工也應該主動找主管討論,否則到年底會產生極大的認知差距。 主管績效面談前也該準備!避免面談變「批鬥大會」 績效面談不只是員工的壓力時刻,對主管而言,同樣是一場「考驗溝通功力」的任務。 小主管對員工的績效面談怎麼準備? 王冠軍指出,績效考核要做好,其實需要做到3個方面:第一是公司要負責教會主管打考績,並讓主管知道自己該做哪些事;第二,要跟員工溝通「考績結果不是一輩子的事」,考績每年有好有壞是正常的;最後,若主管跟下屬都不太有經驗或沒準備好,有時候談著談著火氣就來了,當兩邊動了情緒,績效面談就會完全失焦了。 因此,主管在績效面談前需要做的準備包括:了解員工的工作要項、目標達成狀態、行為表現,並且要記得肯定員工一年來有哪些表現值得讚賞,以及有哪些行為需要改進。若是主管準備不足,面談很容易失焦、甚至演變成清算大會,也容易把員工的士氣全磨光。 若員工在績效面談時提出對薪水有意見怎麼辦?王冠軍建議,不要在績效面談當下討論,主管可以回覆:「你的問題我聽到了,我們可以再另外找時間談你的薪水,今天主要先談你今年的工作表現。」以免打績效的基本目的全部歪樓。 此外,主管也要注意員工在面談時可能會有些情緒表現,例如哭泣或生氣等各種狀況,此時主管一定要練就「不動如山」的功力,千萬不要跟著員工的情緒走。 小主管對大主管的績效面談怎麼準備? 至於小主管自己要跟大老闆做績效面談時,除了必要準備組織目標、部門績效表現之外,也要準備自己管理的團隊狀況、部門人才培育及未來發展目標。 績效面談時間及座位流程建議 王冠軍指出,他曾看過有些主管只安排每個員工談15分鐘、或是甚至團體方式來談,這些都會讓員工覺得很不尊重。他建議,績效面談一定要是每位員工單獨面談,每次時間至少30至60分鐘,若有必要則再延長。 至於績效面談的地點應選擇避免干擾的會議室,座位安排也要避免有對立感的面對面坐法,建議可以改用直角的坐法,氣氛會比較好。 坊間流傳,如果主管想要請人「走路」,最常選擇週五來公布這類訊息,因為馬上就能在週末冷靜。那績效面談的「時間安排」也有這類的眉角嗎?最晚談的人,是績效最差的嗎? 王冠軍提醒主管們,每到績效考核時期,員工其實都在交換情報,例如:「某位同事面談時間很久,是不是績效不好……」「星期五最晚面談的人,是不是主管覺得最差的?」 因此主管若不想讓員工猜到可能情況,或許可以考慮盡量把下屬面談時長都安排得差不多,在順序安排方面也不要讓員工輕易猜出意圖。 以上就是人資專家對於本次「績效面談準備」的專業提醒,打考績是「檢討過去、展望未來」,別把焦點放在直接談加薪升遷。若能提前準備、用事實來說話,主管自然會看到你的專業與企圖心。反之,若只帶著情緒與比較心而來,再好的表現也可能被模糊焦點。 推薦閱讀: 年終績效考核攻略!3招變身A咖員工,加薪升遷少不了 年終績效考核自評該怎麼寫?牢記「三不三要」原則幫自己加分 別等年底績效考核才準備!3招提升自己的「績效能見度」
【104職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