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9 01:00
轉職路上不孤單!她們靠「數位職能陪跑計畫」成功開啟下一段職涯
許多女性在歷經幾年職涯後,可能會開始對工作選擇與個人發展感到迷惘。與此同時,各行各業卻因數位轉型急需大量新人才,數位技能正是銜接兩者的關鍵。當女性補上「數位力」,不僅能滿足產業需求,也能開闢新的職涯方向。
文/《104職場力》
本文導覽(點擊可快速前往指定段落閱讀)
根據 104 人力銀行《2024職場學習白皮書》,職場工作者的三大進修重點為「硬技能」(42.8%)、「語言學習」(33.2%)與「AI工具應用」(31.9%),其中AI工具應用從去年第六名躍升至第三名,比例更從14%大幅攀升至三成。這顯示數位力已成為跨產業必備能力,無論是程式語言、數據分析或AI工具,都有助於突破專業瓶頸、拓展職涯。
「最大的挑戰,不只是學技術,而是信心的建立、生活的平衡,以及面對職場焦慮時的心理支持。」介惠基金會執行長施欣錦如此形容許多人當下的困境。為回應需求,介惠基金會推出「數位職能陪跑計畫」,結合技能補助、職涯輔導與全程支持,幫助學員找到屬於自己的下一個跑道。
多數培訓補助計畫在課程結束時,關係也隨之劃下句點;但「數位職能陪跑計畫」 則更呼應轉職者面臨的挑戰。
「我們設計了一套完整的陪跑機制,從課前的需求探索,到學習期間的暖心支持,再到課後的就業輔導與實習媒合,一路相伴。」
施欣錦解釋,「陪跑」不單是比喻。學員通過申請與面談錄取後,依資格可獲得最高全額學費補助,減輕經濟壓力;上課期間,支持小組會提供關懷,確保遇到困難時有人傾聽;結訓後,半年內仍持續關懷追蹤並協助求職,陪著他們一步步走向穩定職涯。
她強調,這不只是「教你一門技術」,而是建立一個能讓人放心嘗試、安心試錯,並最終踏實走向新工作的環境。
介惠基金會於1987年成立,最初從偏鄉與原鄉服務起步,之後拓展至長者送餐、婦女培力等領域。施欣錦接任執行長至今已二十年,過程中,她逐漸意識到:生活的穩定與職涯目標的達成,往往是解決許多社會問題的關鍵。
畢業於台大森林系,後於台北大學與中興法商研習公共政策,並赴英國攻讀博士學位。跨領域背景,讓她既有宏觀視野,也能從務實角度解決問題。雖非科技產業出身,但她深知,數位職能已成為跨產業的共通語言,更是未來職場的基本能力。
「解決問題要從找到真正的問題開始。如果沒找對根源,只處理表層問題,反而可能引發更多狀況。」她說。對許多人而言,失業或轉職的難點,不僅源於技能不足,更來自缺乏方向感與持續支持。基於這份體認,她將原本針對女性的「科技女力培力計畫」升級為「數位職能陪跑計畫」,服務對象擴大至 18 至 35 歲的所有求職者,為新世代的永續職涯助力。
在「數位職能陪跑計畫」中,許多學員並不是從零開始,過往專業與新獲得的數位能力兩相結合,能創造出無限可能。有如STEAM教育所強調,把科技與設計、人文與數據結合,讓理性與感性交融,能培養出適應時代的創新型人才。
陪跑計畫已陪伴不少學員走過轉職的關鍵一步。有人從設計領域出發,最終敲開金融業的大門;有人放下熟悉的工作,轉入人壽業的技術團隊;也有人希望將美術專長與後端開發結合,打造出屬於自己的理想職涯。
在參加「數位職能陪跑計畫」前,Lynn一直專注於設計領域。雖然擅長視覺表現,但不懂編碼,讓她不得不依賴工程師,許多想法因此難以落實。
她曾嘗試透過線上課程補足短板,但缺乏方向與回饋,知識東拼西湊,無法串成清晰的脈絡,不清楚自己是否走對方向,也沒有討論對象。參加陪跑計畫後,她才真正感受到學習可以有人同行。
在陪跑計畫中,Lynn從基礎程式語言開始,循序漸進地建立知識架構;陪跑夥伴則定期關心她的進度與狀態,提供所需的情緒支持。她認為:「有人提醒、有人拉一把,就不會那麼容易放棄。」
陪跑計畫不僅聚焦課程內容,還安排履歷健檢、模擬面試與職涯諮詢,協助她梳理經驗、找到優勢。Lynn坦言,這些支持讓她在求職時更有信心:「無論是履歷指導還是面試技巧,專業視角都能幫助我做得更好。」
結訓後,她的履歷迅速吸引多家公司注意,短時間內接連收到多個工作邀約,最終選擇進入金融業成為全端工程師。這份工作不僅收入更穩定,也讓她看見更多可能。
施欣錦對她的發展充滿期待,認為Lynn的跨領域背景將成為重要資產:「現階段已幫助她先找到穩定的工作,未來我們也鼓勵她將數位能力與設計美學結合,說不定還能開創全新路徑,職涯的選擇也更寬廣。」
Lynn相信:「透過陪跑計畫的職涯規劃建議,會讓我更加確定未來的方向。」
化材系出身的Naomi,一直在生產製造與物流領域工作。她清楚未來職場愈加依賴數據,如果缺乏數位力,發展難免出現瓶頸。既不希望工作被定型,也渴望在生活與職涯間取得平衡,她因此決定跨入軟體產業,學習「古老而實用的」Java技術。
剛開始,她對Java架構感到陌生,加上課程進度緊湊,每天都在挑戰自我;所幸,同儕間的互相激勵與切磋,成為她在壓力中持續前進的動力。隨著知識逐步累積,她在後段課程的專題實作中表現得更穩定,也因此在面試時更有信心。
結訓當天,她與七家公司面談,個人就收到四間公司邀請二面,求職機會接連湧入。她特別感謝介惠基金會的支持系統,有專人每月關心進度、傾聽她的心情,幫助她穩定度過繁重課業帶來的焦慮。
如今,Naomi已成為Java工程師,負責人壽共用系統維護。她計劃兩至三年內打好技術基礎,並探索 AI 工具的應用,提升學習與工作效率。對仍在猶豫的人,她鼓勵:
「如果有機會獲得補助,就去試試看。人生有很多條路,但冒出芽的想法不會輕易消失,應該努力去實踐、去體會、去認識自己。」
對她而言,這段轉職歷程既是職涯重啟,更是一場有人陪跑的珍貴體驗。
大學與研究所皆主修純美術的方瑀,畢業後曾從事設計、銷售與英文教學,但不穩定的收入與缺乏長期規劃,讓她開始思考轉職。最終,她選擇挑戰程式設計,報名資展國際的培訓課程,並透過「數位職能陪跑計畫」獲得補助。
「學費減免有助我專心投入,不必在沒有收入的上課期間承受沉重經濟壓力。」她說。除了費用支持外,基金會還提供履歷健檢、模擬面試與職涯諮詢,幫助她在轉職路上減少摸索與不安。「班上有些沒參與陪跑計畫的同學選擇了中途退訓,如果當時有人能像介惠基金會般主動關心,他們或許就能完成培訓。」
課程初期,她幾乎每天都被大量新知壓得喘不過氣,但在找到自己的學習節奏後,逐漸建立起信心。到了期末專題報告,她善用美術背景與教學經驗,在簡報與系統美感上貢獻所長。報告當天,基金會同仁也到場為她打氣,讓她意識到,原來自己的努力與成果,有人比她更在意。
這份支持,也讓她更確信自己正走在對的道路上。
方瑀引用蘋果創辦人賈伯斯的例子:「他在大學曾修過書法藝術課,當時無從想像其用途,後來卻成為蘋果電腦字體設計的靈感。每個人的過往經驗都有其價值。」對她而言,未來的職涯目標是成為Java後端工程師,並結合美術背景與技術,在產品設計與功能開發之間找到獨特定位。
她直言:「先積極踏出第一步,就會更清楚自己的方向。」
在職涯這條長跑賽道上,「陪跑」不是替你跑完,而是在口渴時遞水、疲憊時鼓勵、跌倒時扶一把,並在衝過終點時為你喝采。更重要的是,學員能彼此交流,透過學長姐的經驗傳承,看見更多轉職成功的案例,減少獨自摸索的孤單。
施欣錦強調:「我們提供的不只是課程補助,而是一套系統化支持機制,陪伴學員穩定走過轉職過程,真正落實職涯轉型。目前結業學員全數找到理想工作,重新掌握了職涯方向與選擇權。」
陪跑計畫的成果,不單是技能提升,更讓學員建立信心、找到方向,並從容迎接職涯的下一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