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保險權益 勞動部指「這點」也算非自願離職

【104職場力】

05/09 14:55

就業保險權益 勞動部指「這點」也算非自願離職

2025-05-09 經濟日報記者歐芯萌 由聯合新聞網授權轉載

為保障定期契約勞工的給付權益,勞動部9日舉行記者會說明,《就業保險法》規定,被保險人因定期契約屆滿離職後,尋職1個月以上還未能就業,且離職前1年內的定期契約期間合計滿6個月以上(不以同一投保單位為限),也視為非自願離職。

延伸閱讀:什麼狀況下離職可要求公司發給「非自願離職證明書」或「服務證明書」呢?

勞動部表示,受僱勞工遭遇非自願離職時,就業保險提供有失業給付及職業訓練生活津貼等給付項目,以提供勞工失業一定期間的基本生活保障,並協助其儘速重返職場。勞動部特別整理非自願離職態樣的重點,向各位勞工朋友說明,讓大家能瞭解自身的權益。

勞動部指出,申請失業給付及職業訓練生活津貼最重要的請領條件之一為,失業勞工是否係因「非可預期」的情事而遭遇「非自願離職」。依《就業保險法》規定,所謂的「非自願離職」,包含因投保單位關廠、遷廠、休業、解散、破產宣告離職;或因《勞動基準法第11條第13條但書、第14條第20條規定各款「情事」之一離職。

勞動部提醒,即便不適用勞動基準法的行業別,也有可能遭到非自願離職。法定「非自願離職」之判斷,不以勞工適用勞動基準法,及該法所列上開規定之離職事由為限。

受僱勞工如不適用勞動基準法,但其離職事由是屬於上開所列的情事者,勞動部舉例,私立學校僅從事教學工作的兼任教師不適用勞基法,學校以學生減少,課務緊縮為由,與其終止勞動契約(勞動基準法第11條第2款所定情事),也是非自願離職。

勞動部提到,若受僱勞工依《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及保護法第85條第2款、第3款或第4款規定終止勞動契約者,例如:勞工發生職業災害經醫療終止後,雇主應該依照復工計畫協助其恢復原工作,或按其健康狀況及能力安置適當之工作,但雇主並未依規定辦理時,勞工因而要求終止勞動契約。此類離職事由,屬《勞動基準法第14條第6款之規定,也是法定非自願離職的範圍。

勞動部表示,為了保障定期契約勞工的給付權益,《就業保險法》規定,被保險人因定期契約屆滿離職後,尋職1個月以上還未能就業,且離職前1年內的定期契約期間合計滿6個月以上(不以同一投保單位為限),也視為非自願離職。

勞動部提醒,勞工如遭遇非自願離職時,可持雇主開立之離職證明文件,載明終止勞動契約原因,於離職退保後2年內,親自向公立就業服務機構辦理求職登記及申請失業認定,以利後續保險給付之申請。

勞動部說,若勞工取得離職證明文件有困難,或是雇主不願意開立非自願離職證明,可檢附相關具體事證,逕洽事業單位所在地勞工行政主管機關—直轄市、縣(市)政府勞工局(處)或社會局(處)協助,以維護權益。

面對上班首日不告「快閃族」,給HR人員實用的建議

員工剛報到沒幾天就跑了!HR面對「快閃族」該怎麼辦?

當前的就業市場出現很多「快閃族」,部分勞工因為工作機會眾多,因此即便剛到職,稍有不順心就有可能「發動快閃」,企業人資面對此狀況該如何調整防範呢?專家建議:可建立三種企業的自保機制,杜絕隨機性或投機性應徵,避免日後需要用「快閃」這種兩敗俱傷的方式結束合作關係。

新公司報到要求離職證明、勞健保轉出單,一定要給嗎?離職要跟公司申請什麼資料?

新公司報到要離職證明、健保轉出單,一定要給嗎?離職要跟公司申請什麼資料?

新公司入職報到要求繳交「離職證明」和「健保轉出單」,一定要給嗎?已經離職,還能向原公司申請嗎?健保轉出單還能去哪裡申請?本文整理專家說明及相關問題,幫助解決職涯轉換過程中的常見疑問!

保障打工族權益 勞動部修政策:禁收制服費、扣工資

勞動部修政策保障打工族!禁收制服費、不當扣工資,雇主應自負經營風險

勞動部日前修正「部分時間工作勞工勞動契約參考範本」,針對雇主逕扣工資、要求勞工負擔制服費用、違法簽訂定期契約及求職詐騙等實務上常見問題,增修相應的勞動契約條款,強調雇主應該承擔經營風險,建議企業應檢視目前規範是否需要修正,避免受罰。

豪雨假QA│停班課標準是什麼?和颱風假差在哪?為何達標不一定放?

豪雨假QA│停班課標準是什麼?和颱風假差在哪?為何達標不一定放?

「豪雨假」哪來的?豪雨停班停課的標準和颱風假有哪裡不同?本文深入比較兩者的放假條件,解答降雨量達標的迷思,並提醒豪雨通勤注意事項。

颱風天出勤規定總整理

鳳凰颱風來襲!10種「颱風假情境」你知道解答嗎?一表看懂「出勤給薪」規定

颱風來襲,勞動部提醒:勞工放颱風假未出勤,雇主可不給薪,但不得視為曠工、遲到,或強迫勞工以事假或其他特休假別請假處理,事後不能強迫勞工補班,或扣發全勤獎金、解雇等不利處分。我們接續「颱風假」相關議題,為您整理包括「勞工放颱風假可不給薪」、「颱風災損申請減稅」、「颱風假與給薪規定」的最新說明。

【產業新訊】若您願意提供更多的產業趨勢、業界人才動態、工作機會等資訊至《職場力》 >> 歡迎來函

0 0 1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