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3 聯合新聞網綜合報導 由聯合新聞網授權轉載
隨著年紀增長,減重似乎也變得越來越困難。其實這並非是你不夠努力,而是身體「誤會了」。據研究發現,肥胖、代謝失調等慢性發炎反應,與免疫細胞間錯亂的溝通密切相關。錯誤的飲食習慣、運動方式及生活作息,都可能干擾到脂肪代謝。
延伸閱讀:想減肥,竟是吃對「便當」比光吃水果更有效?營養師揭「胃排空」關鍵
減重醫師蕭捷健日前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身體吃進去的熱量,都會儲存在脂肪細胞中,但當熱量過剩、活動量不足,脂肪細胞就會像一間堆滿雜物的倉庫,開始出現壓力、擁擠與代謝異常,進而釋放「求救訊號」,吸引免疫細胞中的巨噬細胞前來修復。
但當這樣的「求救」反覆出現,巨噬細胞便會過度反應,造成低強度、長時間的慢性發炎,使得胰島素敏感度下降、代謝失衡,減重難度也因此上升。
據2025年的研究指出,年齡增長後,脂肪幹細胞釋放的「細胞外囊泡」減少,導致一種叫miR-145的調節訊號變少,讓巨噬細胞無法安定下來,進一步惡化發炎反應。以下幾種生活習慣都可能讓身體的慢性發炎更加劇:
- 吃錯堅果:Omega-6比例高的堅果如花生、杏仁、腰果攝取過多,易造成脂肪酸失衡。建議選擇核桃、夏威夷果等Omega-3含量較高的堅果。
- 高糖高脂飲食:糖、飽和脂肪與部分植物油(如大豆油)會加劇免疫系統錯誤反應。
- 過度運動:馬拉松等極限運動會引發短期發炎,規律、適度最重要。
- 長期壓力與睡眠不足:會促使巨噬細胞長期處於「暴走狀態」,讓身體時時警戒、難以修復。
蕭捷健建議,與其急著燃燒熱量,不如先讓身體冷靜下來。攝取足夠的Omega-3脂肪酸(如鮭魚、亞麻籽)、抗氧化多酚(如莓果、綠茶、深色蔬菜、薑黃),有助降低發炎狀態。此外,穩定的運動頻率、充足睡眠與情緒管理,都是幫助減重的關鍵。
最後,他特別強調,「發炎不是敵人,而是身體的一種訊號反應。要瘦,得先讓身體不要誤會自己在生病」。
一名70多歲女性近期出現睡眠斷斷續續、白天焦躁與記憶模糊等情況,甚至性格大變暴躁易怒。一開始家人以為只是老化或因失眠影響記憶力,但隨著症狀惡化感覺不尋常,因此陪同就醫。經初步檢查發現病人除失眠外,亦有輕度認知功能減退跡象。醫師強調,失智症初期症狀常不明顯,容易被誤認為是正常老化現象,不可不慎。
新竹接連發生某大學學生與電子大廠員工的輕生事件,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理事胡延薇今指出,這些憾事不僅反映出台灣青年與青壯年世代所承受的龐大心理壓力,也凸顯了「高知識、高功能」的菁英族群在心理健康上,所面臨更深層的求助困境與文化結構限制。
抗生素是救命的好幫手,但用錯可能讓細菌變成抗藥性的「超級細菌」,還可能引發副作用,傷害身體。為了讓大家更安心用藥,藥害救濟基金會整理常見的「抗生素迷思」,包括抗生素可以交換服用?藥併用吃進去都一樣?抗生素要搭配胃藥吃?幫助民眾釐清觀念,正確使用抗生素,保護自己的健康。
明明沒什麼壓力,卻睡都睡不好?醫師指出,從功能醫學的觀察來看,生活穩定沒壓力的人,身體可能已經長期處於高壓狀態,例如睡不好、飲食不均衡、免疫力下降或慢性發炎。這些壓力不一定馬上引發疾病,卻會逐漸消耗細胞修復力,加速身體老化。醫師呼籲,在身體功能出現失衡,尚未發展為疾病之前,必須及早預防。
現代人3C產品不離身、用眼過度已是常態,許多人擔心眼睛出問題,醫師指出,人的眼睛有主視眼、輔視眼之分,輔視眼出問題可能不易察覺,想要自我檢查視力是否出現異常,建議每天起床時,用手輪流各遮1眼,檢查雙眼視野是否有差異、模糊、中間黑點或黑斑、扭曲及辨色能力下降等異常,若發現異常就應儘速就醫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