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學習精靈

Q哥的職涯心得分享室

Q哥的職涯心得分享室
公開教室關注者 301 人
關注教室
吳振興 Jeff 知識長

生產處 經理|104Giver職涯引導師 第003202310007號

6分鐘前

【沒人在乎你的文章?其實它正在創造新的機會】
我在LinkedIn開始寫文章已經10個月,目前是平均17篇/月的頻率去更新,前一篇內容提到不要因為曝光率,而影響自己寫作,也收到很多夥伴的回饋。而這一篇則是要從另一個角度,去說明為何要持續寫文章。
第一層:別人知道你在寫,但並不在乎
當你開始寫文章的時候,其實會有不少人注意到你在做這件事,但心裡的反應可能是:「哦,他有在寫文章。」可能會看一眼你的標題,快速滑進去內容,也不一定會點讚,有時甚至連內心的反應都沒有。
這時候會感覺自己好像在對空氣說話,努力沒被看到,花費的時間打水漂,心裡難免會有挫折感。但這種過程其實是必經的,因為每個人對新事物的接納需要時間。而真正的影響力,總是從這樣的小細節開始。
第二層:偶然的一篇文章,引起內心共鳴
這時你也許會想:「那寫這麼多文章,真的有人會看到嗎?」答案是會的。可能是在某個無意間,某個人正好被你的標題吸引,點開了那篇文章。同時注意到裡面的內容和他的心情產生了共鳴。
寫作最奇妙之處:它不一定能馬上觸達到每個人,但一定能觸動對的人。
那種感覺就像播下一顆小種子,雖然你看不見它的發芽過程,但它卻默默地在某個人的心裡生根。
第三層:從偶然到頻繁,連結逐漸加深
當有個人因為一篇文章注意到你,接著他可能會開始留意你的其他文章。他會想:「這個人寫的內容好像滿有意思的,看看還有沒有其他東西值得看。」這時候,你就從「哦,他有在寫文章。」變成了「值得關注的人」。
這是一個友善互動的開始,因為注意力會慢慢累積。他們開始會在你的文章點讚,或者留言你說:「這篇文章真的說到我的心坎裡了。」這些小小的互動,就是我們與讀者之間建立連結的橋梁。
第四層:持續寫,讓共鳴不斷擴大
要讓這種連結維持下去,關鍵在於「持續寫」。一篇文章可能會帶來短暫的注意力,但只有穩定且有知識價值的產出,才能讓大家對你產生信任感。他們會開始期待你,認同你的內容以及時間價值。
持續寫作的過程,就像是一場長跑。它需要耐力和堅持,也需要對自己內容的深信不疑。寫文章的價值,從來不在於一時的高曝光,而是在於那些被你觸動過的讀者,會一點一滴地記住你,甚至將你的影響力傳遞出去。
第五層:透過共鳴,帶來更多意想不到的機會
當你持續寫作並與提高讀者共鳴度時,這種影響力不僅停留在文章本身,還可能延伸到更多未知的領域。有人可能因為被你的文章吸引,主動邀請你參加活動,或者另外刊登到其他平台上,像我目前在商周上累積刊登4篇文章,以及有越來越多平台表示希望取得內容轉發,也是相同的道理。
這些機會的出現,往往是因為你的真誠和堅持讓人看到了你的特質。文章不僅僅是文字的傳遞,更是一種價值的傳播。而這些「意想不到的機會」,有時候甚至會成為改變自己人生的契機。
你或許可以問自己:「我的寫作能帶來怎樣的影響?」雖然答案不一定立刻浮現,但只要你繼續寫下去,答案一定會出現在前方。
0 0 1 0
吳振興 Jeff 知識長

生產處 經理|104Giver職涯引導師 第003202310007號

01/14 10:25

【寫爆文還是寫心聲?別讓追求曝光限制寫作能量】
自從在LinkedIn開始PO出第一篇文章,到現在已經經過10個多月,在這累計165篇文章中,經歷過最高25,900次曝光,也面對過100多的冷清,其差距可達259倍,這個差異是我所無法預料到的。
「高曝光量的文章真的太香了。」
這句話常在腦中迴響,讓人忍不住想找出背後的規律:熱門主題、時事話題、觀點犀利但這些看似有助於流量提升的技巧,卻無形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甚至讓寫作變得煩躁,看著在螢幕前卡住停滯越來越久的我,逐漸偏離了初衷。
「為什麼我開始寫作?是為了流量,還是為了表達自己的一些想法?」
【回到寫作的本質】
在這種時刻,最重要的是回想當初為什麼開始寫作。不論是一開始想要分享觀點,還是單純地喜愛寫作的過程,這都可以是大家寫作的初衷。過度關注數據和流量,會讓我們失去對內容的熱情。寫文章應該是一個自我表達的過程,是分享價值與想法,而不是單純追逐數字上的成就。
☆是因為想分享個人獨特的觀點?
☆還是因為熱愛將思想具象化的過程?
【想要複製成功反而限制了創意】
一旦想要複製那些高曝光文章的結構,會讓人感到思維被限制。更別說費盡心思寫出來的一篇【自信爆文】,當最後結果又是個無消無息,那種落差總讓人難以接受想要放棄。
但換個角度想,就算一篇文章流量不高,只要觸動了某個讀者,啟發了他們的思考,這篇文章便有了它的價值。這部分從很多夥伴的溫暖回饋中,也讓我深深感受到。
【數據是個參考,但不是唯一的好壞標準】
當然前面提到的並非就表示完全不重視數據,因為數據紀錄著讀者的回饋,若老是用閉門造車的方式去寫,很可能最後會變成自High,然後無法獲得回響,當辛苦針對文章內容進行優化時,還是會需要收集數據做為改善參考。
「不執著於成果,專注於過程的持續改善」,讓我們更專注於寫作的本身價值。
【堅持長期積累,才是最大關鍵】
高曝光文章雖然能吸引人氣,但還是會隨著時間逐漸消逝,頻繁的更新與穩定的產出,才是真正讓人記住你的關鍵。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一塊磚,當我們用心去記錄自己的成長時,這些日積月累的努力,也會堆砌成為堅實的基礎。
就像成就不會一蹴而就,而是日積月累的結果。當每個人都專注在持續創作和精進能力上,成功自然會跟著來。所以若有跟我一樣曝光迷失的夥伴們,要說一聲你並不孤單,因為很多人都是這樣走過來的。
0 0 21 0
吳振興 Jeff 知識長

生產處 經理|104Giver職涯引導師 第003202310007號

01/13 12:47

【相信夥伴,讓夥伴開始相信自己】
在職場中我們曾看到這樣的場景:主管將任務交給員工,但員工在接受任務時卻顯得忐忑不安,甚至一再確認:「主管,這真的要交給我嗎?」這樣的反應可能會讓人誤以為員工能力不足,實際上同仁可能只是對自己不夠有信心。
但當主管從一開始就展現信任,相信員工有能力完成任務,並承諾在他們需要時提供協助,這不僅能提升員工的信心,也能激發他們的工作動力與責任感。
1. 說明交付原因,建立自信心
☆ 你有多久沒有對團隊成員說過「你為什麼適合這件事」了?
主管交付複雜或困難的任務時,第一步應該是先讓夥伴說明交付原因,讓他們了解自己是有能力完成這項工作。很多時候夥伴不是因為能力不足,而是因為對自己能力的不確定而感到焦慮。
當我們交付任務時,除了講清楚「要做什麼」,更重要的是說明「為什麼是你」。
☆「你之前在規劃這類專案時,做得非常出色,這次我相信你可以繼續發揮你的專長。」
☆「我看到你在數據分析及圖表呈現的處理很有一套,這個任務需要你的分析能力。」
2. 鼓勵夥伴,主管的信任是明確的動力
☆我們的一句話,可能是夥伴的力量來源。
當夥伴知道主管是信任自己,他們就會比較願意去證明自己的能力。這種「被信任感」會成為一種推動力,讓夥伴比較願意全力以赴,也會更有責任感,因為他們不想辜負這份信任。
所以主管應該時常提醒自己,信任不僅是對夥伴能力的認可,還是一種培養責任感的方式。可以主動指出他們努力的部分,例如:「我看到你在規劃進度時非常用心,這將是我們專案成功的重要基礎。」
3. 主動提供協助,減輕心理壓力
☆明確告知員工,當遇到困難時,隨時可以獲得協助
除了信任之外,主管也應該表達會在夥伴需要時提供協助。這並不是說要完全替夥伴解決問題,而是讓他們知道當遇到困難時,有人可以一起面對。這種「後盾」的支持能減輕員工的壓力,讓他們更安心地去嘗試新的挑戰。
例如在一個複雜的專案中,過程中持續關心夥伴,給予指導回饋。
「你整理的資料很有條理,接下來只需要再補充細節就很完善了。」
「你的分析已經抓到重點,可以再進一步設想其他可能性。」
4. (重要)任務結果很重要,但夥伴成長的過程也不能忽視
☆你最後一次關心夥伴的努力過程,而不僅是結果,是什么時候?
有時候就算夥伴很努力去做,也可能因為當下能力及疏忽影響到結果,但主管應該不能只關注結果,陪同員工覆盤在任務過程中的學習和收穫,以及下次如何做可以成功,這樣可以有效讓夥伴失敗的恐懼,後續也敢於嘗試調整流程來解決問題。
☆與夥伴討論時,可以聚焦在以下三點:
1. 對於這次任務,你覺得那些部分是有收穫的?
2. 你覺得還有哪些地方,需要調整或改善?
3. 未來遇到類似情況時,我們可以採取什麼新的方法?
如果習慣只注重結果進而責難夥伴,夥伴往往會因為擔心下次任務的失敗,再也不敢嘗試裹足不前。 主管可以提醒自己,學習和成長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這樣能讓團隊更願意去挑戰任務,以及提高創造力和靈活性,才是帶領團隊成功的關鍵。
0 0 34 0
吳振興 Jeff 知識長

生產處 經理|104Giver職涯引導師 第003202310007號

01/09 12:42

1 【在職場上熱心助人,真的做錯了嗎?】
在職場裡,熱心助人的個性總是被認為是好相處和信賴的,然而這些特質也會讓他們成為被欺負或利用的對象。助人不是錯,但學會保護自己、改變心態,並堅持原則,才是關鍵所在。
【1. 熱心的人為什麼容易被欺負?】
熱心的人往往具備高同理心和樂於助人的態度,這些特質固然令人欣賞,但在競爭激烈的職場環境中,卻可能被誤解為軟弱或「好說話」。
☆小美的故事:孤立無援的助人者
小美是個肯付出的人,當其他同事遇到困難,總是願意先去幫助同事,但當她遇到困難,卻發現很少有人願意主動幫她分擔。有一次她忙到深夜,先完成了其他部門的需求,卻因自己的專案延誤遲交被主管批評。這讓她心寒,甚至懷疑自己是否應該繼續助人。
【2. 熱心的人要先學會保護自己】
熱心不是無條件的付出,而是需要智慧地設立界線。設立界線並不代表冷漠,而是明確自己能夠承受的範圍,保護自己的時間與能量。
☆小華的轉變:從被動到設界線
小華經常因為別人的臨時要求而被迫加班,導致自己的生活完全被工作占滿。他後來決定調整方式,對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學會說「不」。
例如當同事要求他支援與自己任務外的工作時,但他手邊已經塞滿工作,他選擇回應:「目前我的工作已滿負荷,這部分建議找其他負責人協助。」雖然當下同事不是很諒解,但因為是任務外的工作,也不能多說什麼。
【3. 熱心的人如何學習改變】
改變並不是要放棄助人,而是學會在堅持助人的同時,增強自我保護的能力。
☆小李的學習:讓熱心更有力量
小李在公司裡總是最先答應幫忙,但他發現自己的時間往往被壓縮,無法專注完成重要的任務。也不知道如何去拒絕。後來他在多次練習後,慢慢掌握拒絕的界線,不僅找回了對工作的主控權。同事們也不會持續要求無理幫助。
當面對不合理的請求時,直接拒絕可能引發衝突,但採用正向的方式可以同時表達界線與善意:
☆確認需求:首先肯定對方的需求,例如:「我了解這件事情對你很重要。」
☆表明立場:清楚說明自己的限制,例如:「目前我正專注於某個重要專案,時間上可能無法支援。」
☆替代方案:提出其他可能的解決方式,例如:「或許可以找 XX 協助,他或許可以幫助你先處理此問題。」
☆手邊完成後進行詢問:等手邊忙完有空後,可以回覆對方目前有空,是否還需要協助?
最後我想強調,選擇熱心助人的個性並沒有做錯,是會收到良善的回報。但職場有時並不總是友善的環境。有很多夥伴過往都是熱心助人的,但因為受到職場的蹂躪,心態也開始黑化變得冷漠。
面對職場中的挑戰,善良的人更需要學會保護自己、善良是力量的一種體現,只要正確運用,必能在人生和職業中走得更遠。無論職場環境如何變化,保持善良的本質,依然能夠創造一個更加溫暖和諧的工作環境。
1 0 105 1
吳振興 Jeff 知識長

生產處 經理|104Giver職涯引導師 第003202310007號

01/08 10:41

專案卡住時最忌諱的三種反應,你中幾個?
在專案管理的過程中,進度落後或遭遇阻礙並不少見。作為專案負責人,我們的情緒與反應,往往會影響整個團隊的士氣。透過分享三個做法,說明如何帶領團隊突破困境,重拾信心與方向。
【保持冷靜:穩定情緒是第一步】
當專案進度落後,面對高層的壓力,負責人第一個挑戰就是自己的心情。慌亂不安的情緒很容易顯露在臉上,進而在整個團隊中蔓延開來。這時候幾個做法能幫助你穩定心情:
1. 深呼吸,給自己三分鐘冷靜時間
當你感到壓力湧上來,停下手邊的工作,深呼吸幾次,讓大腦從焦慮轉向思考模式。透過專注於深呼吸來穩定情緒,建議每天練習3-5次,提升專案壓力下的抗壓能力。
2. 用「拆解問題」取代「責怪自己」
透過思考轉移情緒:「目前最大的卡點在哪?我能控制的部分是什麼?」這樣能幫助自己把注意力集中在解決方案,而不是去責怪自己為何做不好的負面情緒。
3. 放棄完美:接納專案中的問題影響是一種常態,認清「降低問題影響,會比思考完美達標更重要」的事實,有助於減少精神內耗。
【聚焦解決方案:別讓負面情緒擴大】
當進度落後時,團隊成員往往會感到焦慮,但負責人的工作就是引導團隊把重點從「延遲的後果」轉向「能做的事情」。
1. 用引導式提問替代延遲質問
避免問:「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狀況?」 這會讓成員過度聚焦在失敗情緒或追究責任上。
改問:「我們目前可以有哪些方法進行改善?」 這能將焦點轉向解決方案,激發團隊的主動性。
2. 具體化問題的範圍,將問題拆解成小且可執行的部分
避免問:「整體進度落後了三週。」
改問:「我們哪些任務落後最多?哪些項目較能機會追回進度?」這樣能讓團隊更容易釐清優先順序,並快速行動。
3. 使用「下一步行動清單」,取代無結果的討論
專案會議中,與其長時間討論延遲問題本身,不如快速制定「我們接下來要做的三件事」。這樣不僅能提高效率,還能減少成員的無助感。
【相信自己:負責人的信心是團隊的力量】
專案卡住時,最需要的是一個堅定的領導者。這不代表要懂得所有問題答案,而是你要持續傳遞出「我們可以做到」的信念。
一個專案負責人的信心,對整個團隊具有強大的示範效應。當領導者表現出對問題的正面態度,成員自然會模仿這種行為模式。心理學稱之為「情緒傳染效應」。
1. 先認可自己的努力與成就
回顧自己過去曾面對的挑戰,找到類似困難中成功克服的經驗,提醒自己「這次也能做到」。
思考:「上一次我在更艱困的情況下完成了XXX專案,那次的關鍵是什麼?」
將過往經驗轉化為信念:「既然之前能做到,這次也能。」
2. 持續傳遞信心給團隊
公開稱讚進步:即使是小小的推進,也可以選擇公開表揚,例如:「感謝Amy今天很清楚完整數據分析,我們很快速地得到共識跟結論,也更接近目標。」
3. 主動詢問並支持:「還有什麼我能幫忙的地方嗎?」除了更清楚掌握進度跟調整機會,也能讓成員感受到支持。
專案負責人的信念,是團隊的核心動力來源。當專案進度落後時,最重要的不是去責怪或追究,而是如何引導團隊走向正確方向,也能在過程中學到如何更快速適應變化。
2 0 146 1
吳振興 Jeff 知識長

生產處 經理|104Giver職涯引導師 第003202310007號

01/06 11:05

「不要讓完美變成枷鎖!」懂得選擇,才是時間管理的最高境界
日常生活中,我們都在扮演不同的角色:父母、伴侶、主管、朋友,同事。有時候我們會因為想要每件事都做到完美,反而讓自己感到身心俱疲。時間是有限的,我們很難每個角色、每件任務都達到100分。
與其試圖樣樣完美,倒不如選擇投入在最重要的地方,用有限的時間資源,創造最適合自己的價值。
一、面對自己的內心,認清時間的稀缺性
我們的時間固定24小時,不會多給也不會少留。回想一下,自己是否曾為了要樣樣追求完美,熬夜加班或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
這樣的高自我要求,長時間容易造成身心俱疲,這時我們可以問自己:「這件事真的有那麼重要嗎?它會給自己帶來怎樣的影響?」
二、不完美的媽媽,卻是孩子心中想要的
有一位媽媽,同時身兼職業女性和家庭主婦。她在工作上追求卓越,同時還要注意孩子營養,用心準備孩子每一餐,甚至要求自己參與所有學校親子活動。結果發現自己時常因時間上來不及,或是過度疲憊而導致情緒失控,也讓家庭及孩子感到壓力。
直到有一天,孩子對她說:「媽媽,我希望妳不要那麼累,只要妳開心,我就開心了。」這句話讓她明白,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關懷,而不是完美的安排。
從那之後,她開始放下「完美目標」,例如偶爾改買便當,或是挑選部分重要活動參加。這樣就不會影響工作造成晚上加班,也能有更多時間陪伴孩子,情緒上也變得更加輕鬆和緩。
三、練習接受「不完美」,才能更快找到解決方法
有時候我們會對自己過於苛刻,總是認為只有「樣樣做到最好」才能獲得認同。但事實上,70分的努力可能已經足夠讓事情有理想的進展,而這剩下的30分,或許可以讓你休息一下、學習新事物,與家人好好吃頓飯。
想想看:幫助你重新配置時間
1. 你目前的每日時間規劃中,有哪些項目對未來影響很大?
2. 生活中又有哪些個人堅持,其實對於並沒有太大影響?
3. 有沒有哪些事情其實可以交給他人處理,或降低標準完成?
4. 問問身旁的知心朋友,有沒有哪些是朋友會建議你放下的?
5. 如果你能回到2年前,會希望自己在哪些事情上少花一些時間?又會在哪些方面投入更多?
四、選擇性地「不做」,才能更好地成就重要的事
時間分配的藝術,不在於追求完美,而是懂得取捨。把資源放在對你未來最重要的角色與項目上,學會果斷地說「不」給低價值的活動,才能讓人生更加充實而有意義。
降低標準不代表放棄,而是為了讓自己能擁抱更大的可能性。
1 1 175 1
吳振興 Jeff 知識長

生產處 經理|104Giver職涯引導師 第003202310007號

01/03 14:37

「交辦不是放手不管!」,如何有效授權又不失掌控
還記得剛升任主管時,我請夥伴協助做一個數據分析報告,當時只是簡單說:「幫我做一份XX生產量趨勢資料。」結果呈上來的數據完全不符合需求,後續我又花了1小時進行修改。這次問題讓我了解,工作交辦並不是簡單地交辦任務,而是需要清楚說明目標、提供範例和方向。
一、清楚溝通期待,確保方向一致
授權的第一步,就是要讓夥伴清楚知道主管的期望。簡單來說就是「這件事做完要達到什麼效果?」而不是只交代工作名稱。
比如「完成會議紀錄」這件事,可以進一步說明:「我要的是一份記錄每個議題的關鍵內容,並附上作業負責人和完成時程表。」讓夥伴明白什麼樣的結果才算達標,自然能減少重複修改的次數。
二、教導工作禁忌,避免重複犯錯
職場上很多失誤其實是因為「疏忽或是不知道不該做什麼」。當主管把工作交出去時,也要同時提醒下屬可能會遇到的陷阱或禁忌。比方說在郵寄機密數據時,要確認設定收件人是否合適,或是發送Email時,挑選收件人時要避免寄錯人。
這些看似小的提醒,其實可以讓下屬降低錯誤發生,確保工作正確性。
三、用具體案例教學,讓夥伴知道怎樣才是「對的」
除了說明要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主管也可以分享過去成功的案例,讓夥伴知道什麼樣的完成方式是加分的。
比如說可以拿一份高品質的分析報告當範例,說明「這裡的數據分析很到位,圖表的使用也讓人一目了然,這樣的方式值得參考。」用具體的例子或報告來說明,比單純的口頭要求更容易讓人理解。
四、開放自己,建立雙向溝通的環境
一個好的主管,不只是發號施令的人,更是能接受回饋的領導者。在授權過程中,讓夥伴有機會提出自己的疑問或建議,不僅能減少認知上的偏差,也能建立更緊密的團隊文化。
可以試著問下屬:「你覺得這樣的規劃,是否還有什麼需要調整的?」這樣的做法能讓夥伴進行思考跟回饋,也能激發他們的創造性。
五、培養團隊文化,讓每個人都懂得扛責任
授權的真正目的,不只是讓主管減少工作量,同時也是要培養下屬的責任感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當每個人都清楚自己的角色,並且願意為自己的工作負責時,整個團隊的效率和默契自然會提高。
這樣的文化,需要從主管的言行開始落實,讓下屬感受到公平與信任,才能真正建立起團隊的凝聚力。
一個成功的主管,不是自己什麼都做,而是懂得帶著團隊一起成長。透過對工作標準的明確定義及開放的溝通,不僅讓工作更順利,也能培養一群能獨當一面的夥伴。
最好的成果是主管與整個團隊一起往更高的目標邁進。
0 0 220 0
關於教室
1. 🏆17年科技、外商專業高階經理人
2. 🏆1,000人次履歷健檢、面試、職涯諮詢
3. 🏅104職涯引導師
4. 📩合作邀約/預約諮詢:66123456@yahoo.com.tw
5.【提供免費諮詢】資歷專業問題解答人員,其擅長回覆項目涵蓋,面試、履歷健檢、新鮮人求職、工作效率提升、職場溝通、圖表數據等
學習發起人
吳振興 Jeff
生產處 經理|104Giver職涯引導師 第003202310007號
1361 回答 332 分享 1 教室
發起人簡介
1. 科技、製造、外商等17年專業高階經理人 2. 化工科背景,從工程師->基層主管->高階主管工廠管理經驗 3. 1,000人次履歷健檢、面試、職涯諮詢、職涯轉換建議、求職方向諮詢、工作效率優化、個人興趣探索 4. 通過104職涯引導師認證 5. 個人網頁:https://vocus.cc/salon/waoolwu 5. 合作邀約、預約諮詢:66123456@yahoo.com.tw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