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學習精靈

104人力銀行 / 嘉威生活股份有限公司 / 視覺設計主管 / 符合度分析
視覺設計主管 嘉威生活股份有限公司
我要應徵
符合度
?
履歷符合度: 履歷:
登入計算
適合度
?
性格適合度: 性格:
登入計算

學歷

未具備

高中

經歷

未具備
有已符合的經歷忘了填寫嗎?記得定期 更新履歷

學習推薦

不知如何開始學習嗎? 先進行技能挑戰吧~
我要挑戰
104學習精靈

產品

04/23 09:25

🧠用 ChatGPT 任務功能,打造你的職場英語進化計畫!
想提升職場英語能力,卻總是三分鐘熱度?
你不是不夠努力,而是缺少一個「持續又懂你」的練習夥伴!
隨著 OpenAI 推出的 ChatGPT 任務功能(Tasks),學英語不再只是打開 App 背單字或聽聽 Podcast 而已,而是能根據你的職場需求,量身打造每日學習任務,甚至記得你的進度,幫你「養成語感,練出實力」。
✨什麼是 ChatGPT 的任務功能?
任務(Tasks)是 ChatGPT 的一項新功能,讓你能:
- 設定持續性的學習任務(例如:每天早上 8:30 學 20 分鐘英文)
- 保留上下文與進度(不需要每次都重講一次自己的目標)
- 動態調整難度與主題(根據你的回饋進行個人化調整)
它就像是一位記得你學習進度的私人英語教練,而且24小時全年無休!
📘實用範例:打造你的英語學習任務清單
以下是幾種你可以立刻開始使用的 ChatGPT 任務設定範例,特別為上班族設計:
🧑‍💼 [職場情境英語]
- 任務名稱:模擬英文會議演練
- 目標:學會在會議中發表意見、提出建議
- 每日任務範例:
> 今天的模擬場景是「向主管彙報專案進度」,請你用英文講出三句報告語句,然後我會給你建議與改進版本。
📩 [Email 寫作練習]
- 任務名稱:英文商業Email寫作訓練
- 目標:提升英文書信溝通的專業度
- 每日任務範例:
> 幫我寫一封英文email,主題是「回覆客戶詢問產品報價」,我會先試寫一版,請你幫我修正與潤飾。
🧠 [單字 + 口說訓練]
- 任務名稱:每日5字+口說應用
- 目標:學會使用常見職場單字
- 每日任務範例:
> 給我今天的5個職場相關英文單字,每個請舉一個句子+口說練習問題,我會用英文回答你。
🔁 ChatGPT 如何協助你持續進步?
✅ 記錄你的表現與進度:比起傳統學習工具,ChatGPT 能保留你過去的學習內容,避免反覆學一樣的東西。
✅ 給予即時回饋與修正建議:你說錯的地方,它能馬上糾正,並建議更自然的用法。
✅ 根據職場目標設計任務:無論你是想升遷、轉職,還是應付外商面試,都能精準練習你真正需要的英語技能。
🔧 怎麼開始?這樣設任務最有效
1. 定義你的目標(例:三個月內提升英文簡報力)
2. 設定固定的練習時間(早上通勤時、午休、睡前10分鐘)
3. 請 ChatGPT 幫你建立每日任務腳本
4. 每週回顧一次成果,讓 ChatGPT 幫你總結學習重點與待加強項目
你不需要再孤軍奮戰!
職場英文練習,最怕的不是不夠努力,而是沒有適合的方法。現在,你只需要設定任務,剩下的交給 ChatGPT,每天一點點,就能大大改變語言實力!
1 0 231 0
104學習精靈

產品

04/22 16:04

【ChatGPT寵物溝通實測】AI真的能讀懂毛孩心聲嗎?你一定要試試看!
你以為只是好玩,結果卻忍不住泛淚!用【ChatGPT】幫我「翻譯」狗狗心聲的那一刻,我才發現牠一直都在默默愛我。現在,只要上傳你家毛孩的照片,幾個簡單的【寵物溝通】指令,就能讓ChatGPT模擬毛孩的語氣與心理,把你聽不懂的喵汪語變成句句感動的心聲。
本文將告訴你怎麼用ChatGPT進行擬人化對話、解析行為異常、打造專屬的寵物日記,讓AI成為你與毛孩情感連結最強的翻譯員。
步驟
1. 打開ChatGPT,在提示欄對話框按下「+」號,上傳毛小孩的照片。
2. 輸入以下指令,「你是寵物溝通師,告訴我,狗狗(貓貓)在想什麼?」
3. 範例(可以加入更多資訊,包括姓名、年紀、拍照背景):「你是寵物溝通師,告訴我,狗狗在想什麼?他是小Jo,今年5歲」
你可以上傳更多你與毛小孩互動的照片或影片,讓ChatGPT更能模擬寵物說話的口吻。許多毛小孩已經過世的網友們實測ChatGPT寵物溝通指令後,一秒爆哭,甚至他們收到一封以毛小孩口吻發出的感謝信!讓主人們遺憾的心靈得到慰藉!
愛寵物的主人們可以試試看!
1 0 1293 0
104學習精靈

產品

04/22 14:57

🧠 Google 推出《提示工程》白皮書:教你和 AI 好好說話的秘密
你是不是常常覺得 AI 回答有點答非所問,或者明明問題很簡單,回應卻一大篇繞來繞去?其實問題很可能出在——你怎麼問。
這個月,Google 推出了由開發者關係專家 Lee Boonstra撰寫的《Prompt Engineering》白皮書(提示工程白皮書)。裡面不只是介紹怎麼寫 prompt,而是從原理到實戰,帶你一步步掌握「怎麼和 AI 說話」,讓 Gemini 模型真正幫上忙。
📘 這本白皮書有什麼特別?
這份 68 頁的白皮書不走理論路線,而是聚焦在實用的提示設計技巧,適合開發者、內容創作者、數位行銷人,甚至是剛接觸生成式 AI 的新手閱讀。
它特別針對 Google 自家的 Gemini 大型語言模型(透過 Vertex AI 或 API 使用),整理出一系列好用又經過驗證的提示設計方法。裡面不只有說明,還有範例、應用情境和最佳實踐,非常實戰取向。
🔍 白皮書重點:10 種好用的提示技巧+範例
1. 零樣本提示(Zero-shot prompting)
直接發問,不提供任何範例,考驗模型的直覺理解力。
例如:「解釋什麼是量子糾纏,用簡單的方式讓高中生也聽得懂。」
2. 少樣本提示(Few-shot prompting)**
提供一兩個例子,幫助模型模仿語氣與邏輯。
例如:「請模仿以下範例撰寫商品文案:商品:極簡筆記本,特色:環保、可平攤、質感黑色。」
3. 系統提示(System prompting)
為整段對話設定角色與任務規則,常見於API使用開場。
例如:「你是一位專業的職涯顧問,請根據用戶提供的履歷給出升遷建議。」
4. 角色提示(Role prompting)
讓AI扮演特定身份來產出對應語氣的內容。
例如:「請扮演一位資深產品經理,分享你帶過最難忘的一場簡報經驗。」
5. 上下文提示(Contextual prompting)
給AI足夠的背景資訊,提升回應的準確度與實用性。
例如:「背景:我正在為行銷團隊設計年度簡報。請幫我產出一頁‘趨勢預測’的內容,針對2025年AI行銷工具發展。」
6. 思維鏈提示(Chain-of-Thought, CoT)
引導AI按部就班地邏輯推理,特別適合用在數學、推理題。
例如:「請逐步推理並計算出以下問題的答案:一台機器每天可生產200個零件,5台機器工作3天總共可生產多少?」
7. ReAct提示(Reason + Act)
結合「思考」與「執行」兩步,幫助AI先判斷再回應,甚至進一步執行行動。
例如:「請先分析這篇文章的主題,再生成一條適合的SEO標題,並格式化成 Markdown 標題語法。」
8. 自動提示工程(Automatic Prompt Engineering, APE)
把寫提示這件事也交給AI,讓模型產出不同版本的prompt並自我優化。
例如:「我想讓AI幫我撰寫商品評論摘要,請你幫我產生5組不同風格的提示語供測試。」
9. 格式化輸出(例如JSON)
讓AI輸出的內容有結構,便於程式處理與後續使用。
例如:「請根據以下產品資料,生成對應的 JSON 格式資料,並保留key名稱。」
10. 混搭風格與語氣(Styling & Tone Prompting)
嘗試不同語氣、語言風格、格式等,找出最貼近任務需求的回應方式。
例如:「請用輕鬆幽默的語氣,寫一段開場白,歡迎新員工加入我們的設計部門。」
✅ Google 推薦的提示設計做法
Google在白皮書中也提供一些實用的提示撰寫建議:
- 提供示例:能有效幫助模型模仿任務邏輯與語氣風格。
- 保持簡潔明確:不囉嗦,重點清楚,避免語意模糊。
- 明確下達任務:比起「幫我整理一下」,說「請幫我列成三點摘要」更有效。
- 模組化撰寫:將提示寫成可重用模板,可大幅提升效率。
- 控制輸出長度:使用像是「限50字內」「請用推文風格」的指令,有助掌控生成結果。
🖱️ 資源整理
- 🌐 [Lee Boonstra 官網](https://www.leeboonstra.dev/writing/)
- 🎥 精華影片:[觀看影片]
✨ 總結
這份白皮書不只是寫給工程師,它其實是一本「AI 溝通指南」,教你如何讓生成式模型變成真正的幫手。
記住一句話:「會問問題的人,才是真正懂用AI的人。」
無論你是日常使用者還是專業從業者,只要你懂得設計 prompt,AI 就能為你發揮超過預期的效果。
1 0 764 1
104學習精靈

產品

04/22 11:43

🪄 Google 全新 AI 影片神器登場!一段文字,變出一支影片?
你沒看錯,Google 最近推出了一個超狂的新功能 —— Veo 2,讓你只要打幾句話,AI 就能幫你變出一支影片!不用剪輯軟體、也不用學動畫製作,就能做出畫面自然、動作流暢、還能直接上傳到 YouTube 或 TikTok 的影片。這到底是什麼神操作?讓我們一次搞懂!
🎬 什麼是 Google Veo 2?
Veo 2 是 Google 最新推出的文字轉影片工具,只要輸入簡單的文字腳本,AI 就能讀懂你想表達的內容,幫你生成 8 秒長、720p 高畫質的 MP4 影片!
不管你是想做行銷素材、教學動畫,還是 TikTok 小短片,只要有靈感、有劇情,剩下的交給 AI!
🔍 Veo 2 有哪些厲害功能?
這不只是把圖片拼成影片這麼簡單,Veo 2 真的很懂人類的「動態美感」!
✅ 自然動作模擬
AI 會分析你輸入的文字情境,模擬人物走路、跑步、揮手等動作,像真的拍出來的一樣自然順暢。
✅ 寫實風格畫面
場景生成超擬真,無論是海邊夕陽還是城市街景,都能快速打造出電影感的鏡頭。
✅ AI 專屬水印
Google 貼心加上了「SynthID」水印,讓大家知道這是 AI 生成的,避免未來被誤用或混淆真實影片。
✅ 一鍵社群分享
做完影片,可以直接一鍵發佈到 TikTok、YouTube 等平台,非常適合創作者快速產出內容。
🧪 除了 Veo,還有其他厲害工具嗎?
這次 Google 還同步推出其他兩個影片創作小幫手:
🌀 Whisk Animate – 把圖片變動畫!
手上只有一張靜態圖?沒關係,Whisk Animate 能幫你把靜圖動起來,變成短短的動態影片,超適合做產品展示或社群貼文。
🎥 Google Vids – AI 幫你規劃整支影片!
這是一個更像 AI 導演的工具,不只幫你寫腳本、挑配樂,還能設計分鏡場景,快速做出像簡報一樣流暢的影片節奏。
🛠️ 實際操作教學:Veo 2 怎麼用?
想試試看嗎?這裡是最簡單的入門教學👇
步驟一:申請 Gemini Advanced 或 Google One AI Premium
- 目前僅開放這兩種用戶使用(每月 $20 美元)
- 可透過 [Google One 官網]https://one.google.com/ 升級
步驟二:進入 Veo 使用介面
- 登入後進入 Veo 功能頁(可從 Gemini 或 Google Labs 入口進入)
步驟三:輸入你的文字腳本
範例:
> "A girl walking through a rainy city with neon lights reflecting on the street."
步驟四:選擇風格或特效
你可以加上風格設定(如動畫風、寫實風、日落時分),讓畫面更貼近你想像。
步驟五:點擊「生成」按鈕
幾秒後,你就會看到 AI 幫你製作的影片了!
步驟六:下載 or 分享
可下載影片或直接分享到 TikTok、YouTube、IG 等平台。
🎞️ 官方示範影片搶先看!
如果你想直接感受 Veo 的魔法,這裡有 Google 官方展示影片(極度驚艷):
▶️ [Introducing Lumiere: A space-time diffusion model for video generation]
> 🔗 由 Google Research 團隊展示 Veo 的生成影片技術與應用案例!
💰 可以免費用嗎?
目前 僅開放付費用戶,分別為:
- Gemini Advanced(ChatGPT 類型助手)
- Google One AI Premium(Google 雲端增強功能包)
雖然需要訂閱,但對於內容創作者、教育機構、行銷團隊來說,是一筆值得的投資,因為它節省的不只是時間,還有整個製作流程的複雜度。
💡 結語:AI 時代的影片創作,現在就能上手!
Google 的 Veo 2 不只是影片生成工具,更像是一位懂你創意的 AI 導演。不需要專業的剪輯背景,也能用文字把故事變成畫面,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創作者。
下一支爆紅的 TikTok、教學短片或品牌故事短片,也許就是你用 AI 寫出來的!趁現在試試看,讓你的靈感成真吧~
0 0 165 1
104學習精靈

產品

04/21 16:30

ChatGPT o3 超狂新技能:只要一張照片,就知道在哪裡拍的!
OpenAI 又出大招啦!最新推出的 ChatGPT o3 模型,這次居然解鎖了一個超神奇的新功能——只要你給它一張照片,它就能迅速猜出這張照片是在哪裡拍攝的!是不是超酷的呢?
ChatGPT o3 怎麼做到的?
以前要知道一張照片在哪裡拍的,通常都是丟到 Google 圖片去搜尋,但這個方法有個很大的限制,就是必須是網路上已經存在的圖片才有用。現在,有了 ChatGPT o3,就算是一張從沒曝光過的照片,它也能搞定。
ChatGPT o3 的秘密武器包含:
超級視覺辨識能力:它能從照片裡看出建築、路標、街道風格甚至是山脈跟植物的特色。
全球地理大數據:它把視覺特徵拿去跟全球各地的地理資料庫比對,立刻知道最有可能在哪裡。
強大的推理邏輯:它還會根據照片裡的文字、招牌或其他細節,推理出更精準的地點。
看看大家的實際體驗吧!
最近很多用戶都分享了用 ChatGPT o3 猜照片地點的經驗。比如,有人上傳一張只有山脈跟樹木的自然風景照,沒想到 ChatGPT o3 竟然馬上推測出這是加拿大班夫國家公園的一處景點,準確度驚呆眾人!
另一個更有趣的例子是,有人上傳了一張沒有明顯地標的歐洲街道夜景,ChatGPT o3 居然僅憑路燈造型、街道的地磚以及建築特色,就精準地猜出了這是在法國巴黎的蒙馬特區,讓人大呼神奇。
超實用的應用場景
除了當作炫技的工具之外,這個功能還非常實用:
新聞媒體可以快速驗證事件的真實發生地點。
旅遊平台可以給遊客提供更棒、更準的影像導覽服務。
緊急救援隊伍在關鍵時刻能快速定位,大幅提升救援效率。
別忘了隱私問題!
當然,強大的功能也意味著更大的責任。如果一張隨手拍的照片都能輕鬆辨識出地點,很可能引發個人隱私的問題。因此我們在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同時,也要留意如何妥善保護自己的隱私喔!
總結一下~
ChatGPT o3 的照片辨識地點功能,真的讓我們看到 AI 的無限可能性!期待未來會有更多這樣厲害又好玩的技術出現。當然,也別忘了保護隱私,科技與生活才能更美好!
你的ChatGPT猜得出來這張照片的拍攝地點嗎? 歡迎大家留言!
0 0 916 0
Trulli Wu

產品經理

04/21 08:08

產品設計如何因應使用者行為碎片化
在當今數位時代,使用者行為的「碎片化」已成為產品經理在設計與營運產品時無法忽視的現象。所謂碎片化,指的是使用者在不同裝置、平台與情境間快速切換,行為模式變得零散且不可預測。這種現象對產品設計提出了新的挑戰,但也帶來了創新機會。本文將以簡明易懂的方式,探討產品經理如何因應碎片化行為,並提供實務建議。
【什麼是使用者行為的碎片化?】
碎片化指的是使用者在日常生活中,傾向於在短暫且分散的時間片段中與產品互動。例如,他們可能在通勤時用手機快速瀏覽應用程式、在工作空檔用平板回覆訊息,或在晚上用電腦深入探索某項功能。這種行為模式受到多種因素驅動:
- 多裝置使用:使用者在手機、平板、電腦甚至智慧手錶間切換。
- 時間壓力: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傾向利用零碎時間完成任務。
- 資訊過載:大量內容與通知分散了使用者的注意力。
對產品經理來說,碎片化意味著需要設計出能適應多情境、跨平台,且能快速吸引並留住使用者的產品。
【產品設計與營運的應對策略】
1. 跨平台一致性
使用者可能在不同裝置間切換使用產品,因此確保跨平台的一致性至關重要。無論是介面設計、功能邏輯還是資料同步,都應讓使用者感受到無縫體驗。
建議:採用響應式設計(Responsive Design)或適應性設計(Adaptive Design),確保產品在不同螢幕尺寸上表現良好。
實例:像 Notion 這樣的工具,無論在手機或電腦上,介面與功能都保持高度一致,讓使用者隨時隨地都能上手。
2. 簡化核心功能
碎片化行為意味著使用者停留時間短,產品必須在有限時間內提供價值。產品經理需要聚焦於核心功能,降低學習曲線。
建議:運用「80/20 法則」,優先優化 20% 的功能,讓 80% 的使用者需求得以滿足。避免功能過載。
實例:Instagram 將「瀏覽貼文」與「快速分享」作為核心,確保使用者能在幾秒內完成主要操作。
3. 情境化體驗
使用者在不同情境下的需求不同,例如通勤時可能需要快速資訊,休閒時則可能想要深入探索。產品應根據情境動態調整內容或功能。
建議:利用 AI 或資料分析,根據使用者的時間、地點或行為模式,提供個人化內容。
實例:Spotify 會根據使用者是否在運動、通勤或放鬆時,推薦不同的播放清單。
4. 優化通知與互動
在碎片化情境中,通知是吸引使用者回訪的關鍵,但過多或不相關的通知可能導致反感。產品經理需要精準設計通知策略。
建議:使用 A/B 測試來優化通知的頻率與內容,確保它們與使用者當前需求相關。
實例:Duolingo 的提醒通知通常結合幽默與個人化,鼓勵使用者在碎片時間練習語言。
5. 數據驅動迭代
碎片化行為難以預測,產品經理需要透過數據分析來理解使用者模式,並持續優化產品。
建議:設定關鍵指標(KPI),如單次使用時長、跨裝置使用頻率等,並利用分析工具(如 Google Analytics 或 Mixpanel)追蹤。
實例:Netflix 透過分析使用者在不同裝置上的觀看習慣,優化其推薦算法與介面。
【常見挑戰與解決方案】
挑戰1:使用者流失率高,因碎片化行為導致無法建立長期黏性。
解決方案:設計遊戲化元素(如進度條、獎勵系統)或社群功能,增加使用者回訪動機。
挑戰2:跨平台開發成本高,中小型團隊難以負擔。
解決方案:優先聚焦主要使用場景,逐步擴展平台支援;或採用跨平台框架如 Flutter 或 React Native。
【結語】
使用者行為的碎片化是挑戰,也是機遇。產品經理需要以使用者為中心,設計出靈活、簡潔且情境化的產品體驗。透過跨平台一致性、核心功能優化、情境化設計、精準通知與數據驅動迭代,產品不僅能適應碎片化行為,還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希望這篇文章能為你的產品設計帶來啟發!
0 0 109 0
不知如何開始學習嗎? 先進行技能挑戰吧~
我要挑戰
我要應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