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履歷建檢時,有注意到一種現象,對於那種頻繁更換工作,每段期間都不長的夥伴,他們過往的職缺類型、工作內容大都大同小異,然後對方也會提到自己工作越換越差,而且越換也越沒信心,然後甚至會想要轉職,但又不知道要轉哪種類型的職缺,就是一整個茫然。
【不是換工作本身行為不對,有時是我們換工作的背後邏輯不對】
當我們把換工作的重心放在「在這裡工作讓我情緒不好」,而不是「我想在這裡取得那些技能跟成果」時,離職就會變成是種情緒反射。
「主管對我很兇,我要離職」
「同事冷待難相處,我要離職」
「工作氣氛不好,我要離職」
「三個月沒加薪,我要離職」
「請假很難請,我要離職」
變成每次離職都是為了離開「情緒上的不舒服」,可是短期的經驗也很難在該工作中取得真正的技術及成果,換來換去也很難跳脫出該產業,也造成面試時很難回答的離職原因,無法幫助自己找到更好的工作。
【如果是因為重複性原因離職,那應該要思考這是不是該突破的瓶頸】
我剛出社會時,因為脾氣暴躁,會因為工作分配公平性,又或是排班不公問題跟主管大吵起嚴重衝突,也因為這樣有幾次憤而離職。但後來發現是我平常就只想悶著頭做自己工作,也沒什麼在尊重主管,所以在主管面前我也一直都是頭痛人物,當然遇到需要取捨時,我往往就是被優先犧牲的那位。
但老是因為這個原因離職也不是辦法,後來就選擇看書學向上管理,除了尊重主管建立好彼此關係外,也持續提升自己對於主管的重要性,後來就沒有遇過工作分配以及排班不公平的問題,也才真正理解到向上管理的重要性。
【規劃自己的職涯,重要的是先想好自己要什麼】
如果被問到自己想要怎樣的工作,應該所有人都能馬上回答,「錢多、事少、離家近」,但如果再做進一步追問時,就不一定大家心裡都有明確的答案。
「所謂的錢多是希望年薪多少?2年後是多少?5年後又要變多少?」
「事少是怎樣才算事少?是指一周上班幾天?還是一天工作幾個小時?」
「離家近是指通勤時間多少分鐘內?WFH?數位游牧?」
「錢多、事少、離家近如果要選出重要性,心中的排序又是什麼?」
因為自己的需求尚未明確時,很容易會在看到媒體介紹產業時,就會想要去跟從,但這個產業跟領域工作型態,是否是自己想要的又不一定,反觀那些職涯走得較穩定的夥伴,大多會思考自己的目標、以及接下來自己想要做什麼。
如果只是盲目跟風別人的選擇,只會讓自己在職場像個觀光客,到處走馬看花,卻沒有真正累積自己的主場經驗。
【別人看似工作越換越好,事實上真的就是這樣嗎?】
因為社交媒體的發達,人大多會選擇讓其他人看到風光得意的一面,好的工作成就、好的事業發展,但在這些背後所承受的痛苦與壓力,卻不一定會講出來,所以每個人看起來好像都是一帆風順,但背後都是鴨子划水般的努力不懈,所以與其一味去羨慕那些人的幸運,重要的還是自己是否能夠與他們一樣的認真及努力。
為什麼會工作越換越慘,「目標沒設定、技能沒得到、離職太衝動」,結果讓 離職變成只是個逃避情緒的退路,真正的離職應該是做好「理解自己要的、進行技能準備,以及做出不讓自己後悔的選擇」
當我們能夠開始釐清自己所要的、善用每一次工作的經驗當養分,不追求完美選擇,只追求「比規劃理想工作更接近一點」,那麼工作就會慢慢越換越好、職涯也會越走越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