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換到新工作、尤其是跨領域進入不同產業的時候,常常會出現自我懷疑的心情。
「怎麼別人一下就上手,我卻還是搞不清楚方向?」
「我以前都做得不錯啊,怎麼現在連基本流程都記不起來?」
「前輩已經教了好多次,我怎總還是會做錯?」
「我是不是不適合這領域…?」
這種陣痛期的感覺,相信很多人都有經歷過。這不表示你不夠好,而是因為你正踏進一個完全不同的學習領域。與其讓自己陷入懷疑的困境,不如先停下來,整理一下自己的心態與方法。
【承認「落差」的存在,但不要去否定自己】
很多人剛到新環境,第一個壓力就是「想要趕快跟上」。所以學習上會顯得較急,也會急著想要去表現。但越是這樣逼自己,越容易進入「焦躁—失誤—自責」的循環。
事實上學得慢一點,不代表你就是不夠優秀。只是因為過往背景不同造成。所以試著允許自己「還不夠熟多給自己一點時間」,反而才能夠確實了解到工作內容的細節,避開那些執行上的陷阱。
【學習先了解「流程」,但不是死守「每個細節」】
一開始接觸新工作,有時Mentor會因為流程很熟,所以會講得很細而且富含個人想法,造成有些講的並非完全都是正確的。所以不用急著把每個講的細節都記起來,因為工作中有時會因為突發狀況,而對於作業細節有所調整,所以與其死背所有流程,不如先搞清楚單位同仁的「工作應變思維」。
像是理解整體部門運作方式、關鍵作業流程有哪些環節、每個環節彼此怎麼支援串接,確保主架構是理解且完整的,這樣未來當遇到執行細節變動時,才不會覺得很慌亂無助,自己也有機會思考改善優化方式。
【與其等別人來教,不如「自己拆解+自己補」】
當然也有可能遇到單位本身負擔重,Mentor本身就沒有什麼時間系統性的教你,只能做到一個教一個,這也會造成學習速度緩慢,這時就要換另外一種方法。
不要先問整套流程,而是針對眼前正在做的任務,問一個具體的小問題。
例如:「請問這個報表資料,可以在哪一個資料夾去抓取?」
或是:「這段流程,我目前已經做到這裡,請問後面這個步驟可以用哪些作業去連結」,透過拆解的方式讓自己有機會不足往前進。
另外可以在每天下班前,用10-15分鐘更新筆記、整理問題、甚至畫出今天學到的流程內容及操作順序。找到還不確定的點,隔天再找時間與Mentor對照或求證。
【建立自己的「學習反饋記錄本」】
因為當到公司,大部分時間都是兵荒馬亂,很難有機會靜下來整理思緒,建議每天下班前花30分鐘,把今天觀察到的新知識、遇到的困難、學到的技巧記下來。
甚至轉成電子檔資料,雖然執行起來並不容易,但長期下來卻是一個很有用的知識累積儲存器,可以快速查漏補缺,也能幫你看見自己的學習曲線正在穩穩爬升。
【建立起能讓自己安心互動的「小圈圈」】
有時候Mentor不太願意教,原因不一定是針對你。可能是他們過去教過別人但沒好結果、或是覺得教人很浪費時間、甚至怕教了之後被取代。但一定會有幾位比較願意分享、態度親切的人。
所以一開始不要急著要去融入整個團隊,一開始先找到1~2位可以問、能聊的對象,先建立彼此好的連結關係,就可以先撐過這段陣痛期。
【告訴自己不是從零開始,而是「帶著過去學新東西」】
很多人會覺得:「我以前的經驗在這邊用不上,所以都是重頭來過。」
但事實上你不是白紙,而是帶著過往經驗來學習新的內容。
所以那怕你不懂這份報表怎麼做,流程怎麼跑,但你仍然熟悉協作邏輯、時間控管,甚至思考能否把過往優秀的經驗用來優化現有的作業。把過去經驗當成支撐,每次職涯切換就不再都是重零開始。
【跟不上,不代表自己不好,只是路遙知馬力】
每個在轉職、換產業、或第一次挑戰陌生工作的你,都可能會經歷「好像比別人慢比人差」的沮喪。
但別忘了真正厲害的定義,不是最快進入狀況的能力,而是在面對工作卡關後,還能再把自己調整回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