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學習

104人力銀行 / 維西杰股份有限公司 / 人資招募專員/人力發展專員(台北總公司) / 符合度分析
人資招募專員/人力發展專員(台北總公司) 維西杰股份有限公司
我要應徵
符合度
?
履歷符合度: 履歷:
登入計算
適合度
?
性格適合度: 性格:
登入計算

學歷

未具備

專科

經歷

未具備
有已符合的經歷忘了填寫嗎?記得定期 更新履歷

學習推薦

不知如何開始學習嗎? 先進行技能挑戰吧~
我要挑戰
蒲朝棟

主任

20小時前

職場中的爛好人,只是不懂得拒絕嗎?
【職涯規劃 | 職涯諮詢】
💡 這不是一篇說教文,而是一個關於「懂得說不」才能「走更遠」的故事。
每次看到 Sam 拖著疲憊的身軀走出辦公室,我心裡就替他嘆一口氣。
Sam 是一位行銷企劃,能力好、脾氣好,是部門裡的「超級便利貼」。只要有人喊一聲「Sam 幫我一下」,他從來不會拒絕。
幫同事趕報告?「沒問題,我來。」
主管臨時丟一個不屬於他 KTV 的專案?「好的,我會想辦法生出來。」
甚至連部門的慶生會、訂下午茶,這種行政庶務,大家第一個想到的都是他。
Sam 總說:「我不是爛好人啦,只是覺得舉手之勞,能幫就幫。而且大家開心,工作氣氛也比較好。」
剛開始,他真的樂在其中。得到一句「你人真好!」「還好有你!」讓他覺得自己很有價值,充滿了被需要的成就感。
但漸漸地,情況開始走樣了。
他的辦公桌上,永遠堆滿了他自己份內的工作,加上那些「舉手之勞」的別人的工作。他常常是辦公室最晚走的人,週末也常常要打開電腦。
他的企劃案品質開始下降,因為他分配給自己工作的時間變少了。他的精神也越來越差,臉上總是掛著一抹揮之不去的疲憊,連原本愛說笑的幽默感都消失了。
直到有一天,Sam 的年度績效被打了一個「中等」,主管給的評語是:「工作量雖大,但專案深度不足,應變能力有待加強。」
那天,Sam 在我面前哭了。
他哭著問我:「老師,我這麼努力,幫了這麼多人,為什麼最後得到的是這樣的結果?我是不是該轉職了?這個職場是不是容不下我這種好人?」
Sam 遇到的,是職場裡非常普遍的現象,我們可以稱之為「職場好人症候群」,它其實是「工作倦怠」潛在的引爆點。
你以為你在「幫人」,其實你在「毀掉自己」的職涯規劃。
從心理學來看,這些「職場便利貼人」往往有幾種內在的驅動力:
過度尋求認同感 : 必須透過不斷滿足他人的需求,來證明自己的價值。拒絕別人,會讓他們產生「不被喜歡」甚至「被討厭」的焦慮。
界線模糊: 分不清「份內」與「份外」,或者說,他們缺乏為自己時間與精力畫下界線的能力。總認為別人的需求比自己的重要、比自己的緊急。
錯誤的績效認知: 誤以為「忙碌」和「好人緣」可以等同於「高績效」。事實上,你的專業能力與主要專案如果沒有亮點,那些「舉手之勞」只會變成你疲勞的證明,而非專業能力的累積。
職場是一個講究「價值交換」的地方。 當 Sam 不斷接受額外工作時,他其實在不知不覺中給予了三個錯誤訊號:
對主管: 「我的工作量還不夠飽和,我可以承接更多。」(導致主管將他視為「可無限壓榨」的資源。)
對同事: 「我可以隨時當你的免費救火隊,而且不會影響到我的工作。」(導致同事習以為常,甚至覺得這是 Sam 份內的工作。)
對自己: 「我的時間與精力不值得被捍衛,我必須犧牲自己來成就別人。」(這是導致工作倦怠最直接的原因。)
Sam 的案例,不是他「該轉職」或「不適合職場」,而是他的職涯策略出了問題。當你長期處在這種「不斷燃燒自己」的狀態,你的專業職能沒有被好好發展,你只會變成一個「高工時,低產值」的員工,最後迎來的就是職涯的停滯,甚至被迫被解雇或面臨失業重啟的困境。
職場的其中一環,就是學會「優雅地拒絕」。這不是要你變得鐵石心腸,而是要你從「情緒導向」轉為「策略導向」地做事。
你可以試試看這三種「策略性拒絕」方式:
1. 運用「時間排程法」來拒絕主管的無理要求:
當主管臨時丟給你一個與你核心目標無關的任務時,不要直接說「我不要」。你必須把你的「現在進行式」視覺化:
範例: 「主管,我目前手上有 A 專案(後天截止)和 B 專案(這週五要給客戶),您這個 C 任務很重要,請問您希望我延後 A 專案的繳交日,還是請同事先協助 B 專案,讓我優先處理 C 任務呢?因為如果全部一起做,我擔心無法達到您對 A 或 C 任務的品質要求。」
【重點: 把球丟回去給主管做「資源排序」,逼他正視你的工作量,並讓他知道「你是有成本的」。】
2. 運用「需求轉介法」來拒絕同事的請求:
當同事請你幫忙,而你手邊正忙時,不要直接說「我沒空」。你可以把「拒絕」變成「資源引導」:
範例: 「很抱歉我現在正在處理一個很緊急的案子,但這個問題我記得小美(另一個同事)上次有類似經驗,你或許可以問問她,或者我建議你先去哪裡找找資料/看文件,這樣可以省下你一些時間喔。」
【重點: 你提供了幫助的替代方案,而非直接幫他做事。你還是「好人」,但你守住了自己的時間。這也能改善某些主管關係,因為你展示了協作能力。】
3. 運用「設立緩衝法」來保護自己的精力:
對於所有突如其來的請求,不要立刻回答「好」或「不好」。給自己一個「緩衝時間」:
範例: 「這個任務我需要看一下手上的進度,大概 15 分鐘後給你回覆,可以嗎?」
【重點: 這 15 分鐘不是讓你喝咖啡,是讓你冷靜地評估: 幫這個忙,對我的職涯加分嗎?我真的有時間嗎?如果沒有,你就能用前面兩招來進行「策略性拒絕」。】
Sam 聽完我的分析後,決定不再只是「無差別幫忙」,而是開始為自己畫界線。
他開始練習「時間排程法」,不再讓主管的臨時動議打亂他的專案排程。他學會了對同事的請求說:「讓我想一下,待會回覆你。」
剛開始很挫折,他擔心被貼上「難搞」的標籤。但事實是,當他專注在自己的核心工作後,他的年度企劃案終於做出了過去沒有的深度與亮點。
後來他告訴我:「老師,我發現當我懂得拒絕別人後,我反而開始被別人尊重了。因為他們知道,我的『Yes』是有價值的,我的『時間』也是有成本的。」
親愛的你,如果你也覺得自己正在前往工作倦怠的路上,請記得:
懂得「說不」,才能真正「說好」自己的職涯。你的精力與時間,是你職涯規劃中,最寶貴的資產。
看更多
0 0 85 0
蒲朝棟

主任

2023/05/05

【求職討論】撰寫履歷的建議與注意事項
協助履歷健檢的giver也算是不短的時間了,除了給予看完履歷後我的個人看法之外,通常都還會再分享我個人認為在撰寫履歷中需要注意的地方,也在這跟大家分享,希望可以讓大家有些參考的價值
一、架構
首先,建議履歷內容要與應徵職務關聯性越高越好,不論是量化或是具體舉出實際案例來做呈現
「工作者」在求職的時候,要如何「量化」過去工作的「所學和經驗」,來呈現自己最大的優勢呢?「具體化」和「故事化」,是兩大重點!分享你解決問題的「脈絡」和「過程」,有時可能會比硬擠出一個「無意義的數字成果」,還要來得更有說服力。
建議,不要用「集郵」的方式來呈現經歷,認為自己一定要當過「專案領導者」或「各種組織幹部」,才算擁有 ”真正的經歷”。其實,「展現自我價值」是有很多種表達方式的。
以下提供2個關鍵的「經歷呈現重點」:
1. 講出自己在事件中「具體貢獻了甚麼」?
2. 清楚傳達你做每件事情的「思考脈絡」!(故事化:你遇到困難如何思考解決)
透過上述的表達方式,就能讓面試官,去「具象化你的行事風格」,了解你是否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未來成長的潛力」。
另外,量化數據時,不一定只能用確切的數字做為表達,以百分比方式也能,再來可以用前後比對的方式來做進行
二、關聯性
另外,這是我覺得在撰寫履歷中要注意的地方,你覺得你的履歷中,這10點裡面有幾項是符合的?
1. 格式排版沒有綱舉目張,基本資料不完整,履歷資料填寫不完整。
2. 履歷中沒有強調跟應徵職位相關的優點和經歷,履歷內容和職務內容相關性低。
3. 只有描述工作內容,沒有用數據寫出自己的成就,寫不出任何過往經驗的主要成就。
4. 沒有針對不同職缺投遞客製化的履歷,用公版投遍所有職位和公司。
5. 工作職掌中沒有列點,不成文。
6. 沒寫出應徵職位,看不出要應徵哪個部門職缺。
7. 格式排版不美觀,寫了一大堆但是沒重點。
8. 過多不必要的形容詞、副詞,請勿寫錯字,應徵前請檢查履歷文法跟錯字。
9. 履歷沒有突顯個人特質或已具備的能力。
10. 不相關的工作經驗。
三、新鮮人
以新鮮人的部分我會這樣建議,你可以先看看以這四點來思考,是不是可以再把更多自己的優點陳述出來
1、打工經驗:無論你是有打工經驗或0工作經歷的社會新鮮人,在履歷範本中這個欄位,都建議由最新的經歷向後排序。
2、社團經驗:可列出過去參與的社團活動、系學會活動、志工經驗、校園表現等。
3、專業證照:除了可具體說明過去的求學打工優良事證或是專業證照,求職者們也千萬要記住,要針對所應徵的職缺來強調重點證照。
4、自傳附件:除了放上個人證照以外,在履歷中附上作品集也是展現個人能力的加分方式。
很多人會擔心沒有任何工作經歷怎麼辦,但其實任何在學生時代的打工、社團活動、畢業展覽等都是你經驗的一部分,只要從中擷取與工作相關的部分就好了!
四、該欄位撰寫建議(104制式履歷表)
工作經歷中的部分,建議可以放上負責工作項目,以條列式陳列,並將成效量化,而工作經歷的補充或是詳細說明,可以在自傳中呈現
履歷中的自傳,建議不要寫成「個人成長過程的自傳」,應該是「工作成長或經歷的自傳」,自傳中要放上什麼內容或是表達什麼能力都沒關係,但你需要思考,這些東西會如何幫助你的履歷/職務帶來加分,然後調整文字敘述與優化
看更多
18 10 2724 12
蒲朝棟

主任

11/01 11:00

同事之間應該保持界線嗎?
​在職場裡,有一種關係最難拿捏——那就是「同事」。不是朋友,卻天天見面;不是家人,卻比家人還熟。有時一起吃午餐、抱怨老闆、互相 cover,感覺情同手足;但下一秒,升遷名單公布時,又可能變成競爭對手。
這樣的曖昧關係,讓許多人心裡都有個問號:同事之間,到底應該保持界線嗎?
小涵第一次感受到這個問題,是在她進入一家外商公司的第二年。她和同部門的阿威感情很好,幾乎是「辦公室好戰友」的等級。
兩人會一起加班、互相幫忙改報告,甚至會在假日一起參加講座或吃飯。久而久之,其他同事開始開玩笑說:「你們是不是形影不離?」她笑笑沒放在心上,直到有一天,她被主管找去談話。
主管語氣委婉,卻讓她心裡一沉:「你最近表現還不錯,但有些同事反映,你和阿威太親近,有時讓人不太好插手工作。」
那一刻她才驚覺,自己原本單純的職場友情,居然成了別人口中的「小圈圈」。而那個她信任的好同事,也因為升遷名額只剩一個,慢慢開始和她保持距離。
這段關係最後在一次專案分配時徹底破裂。小涵後來說,那段經驗教會她一句話:「職場的親密,不能沒界線。」
這不是說職場要冷漠。其實,界線存在的目的,不是疏離人,而是保護彼此。就像書中提到的概念:界線是讓人知道「什麼是我的責任、什麼不是」。
沒有界線的關係,看似融洽,其實容易產生誤解與情緒債務。
在職場中,模糊的界線常見於三種狀況。
第一種是「情感過度投入型」。
這類人太容易把同事當朋友,一起吐苦水、分享私事,但一旦對方有了不同立場,就會覺得被背叛。
第二種是「幫忙過頭型」。
例如別人求助就義不容辭,久而久之卻變成別人的救火隊,自己的工作反而被拖垮。
第三種是「距離太近型」,
像是無時無刻都黏在一起,甚至私下有太多利益交換,這種關係在組織裡最容易被誤會或操作。
要維持健康的職場關係,不是劃出冷冰冰的界線,而是有智慧地拿捏「互動的深度」。
幾個實用原則可以參考:
首先,要讓關係回歸工作目的。當你們在討論事情時,盡量以專案、任務為核心,而不是私下情緒。例如別人問:「你覺得主管那樣是不是不公平?」
與其附和抱怨,不如回:「我們可以一起想想怎麼改善這流程。」這樣既維持友善,也不讓情緒滲入專業。
第二,要分清楚職場與私生活的界線。
不是不能交朋友,而是要知道「有沒有帶回工作中」。如果私下有心結,別讓它影響開會的合作。如果關係太密,就避免出現「利益衝突」的情況,比如幫朋友修改績效報告、或是幫忙隱瞞錯誤。這些事短期看似義氣,長期卻可能毀掉信任。
第三,要保持適度透明。
在團隊裡,有界線不代表冷漠,而是要讓別人知道你如何工作、你在哪些事上會堅持。清楚說明立場,比模糊的好人形象更能讓人尊重。當同事知道你的底線,他們反而更願意合作,因為不用猜。
有趣的是,許多成功的主管都有一個共通點:他們懂得在關係裡保持溫度,但不失原則。遇到節日會一起吃飯、遇到困難會關心部屬,但在評核或決策上,依然公平公正。
這種「有界限的溫暖」,是成熟的職場人應該追求的狀態。
小涵後來升職成為組長,她重新調整與同事的互動方式。她不再什麼都分享,也不再讓情緒左右決策,但她依舊保持親切。有人說她變得比較有距離感,她笑著回答:「那不是距離,是尊重。」界線不是牆,而是讓我們在安全的範圍裡相處得更自在。
所以,回到開頭的問題:同事之間應該保持界線嗎?答案是——應該,但更重要的是知道界線的目的,是讓彼此更能長久共事。真正的職場成熟,不是看誰最有人緣,而是看誰能在關係裡保持清醒。懂得拿捏分寸的人,才能在合作與競爭之間,優雅地活下去。
看更多
0 0 74 0
【104職場力】

10/31 17:49

0 0 35 0
蒲朝棟

主任

10/31 11:00

被留下的那個人,也在職場裡受傷 ​
每次有人離職,辦公室總會多出一些情緒。
有人鬆口氣、有人紅著眼眶,也有人默默收拾心情,繼續坐回自己的位置。
而那個繼續留下的人,常常被誤以為「比較幸運」,但其實,他們也在受傷。
小瑩在一間科技公司做行銷,和同部門的阿哲一起合作三年。兩人默契很好,阿哲負責策略,她負責執行;一個提方向、一個落地化,幾乎是神隊友等級。
直到有一天,公司組織調整,阿哲被通知要離職。那一晚,小瑩在廁所裡忍著不讓自己哭出聲。
「我不敢太難過,因為主管說要我撐住團隊。」她說。
但現實卻是,留下來的她要接手兩個人的工作,還要裝出「沒事」的樣子。
原本熟悉的夥伴突然不在,辦公室氣氛一夜之間變得空蕩。
她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哪裡不夠努力、是不是應該早點走、是不是這份工作早就沒有以前的溫度。
其實,這樣的情緒非常普遍。
在職場心理學裡,有一個名詞叫「倖存者症候群」。
指的是當組織裁員或重整後,留下來的員工會出現內疚、焦慮、懷疑、自我懷疑等情緒。
他們雖然「被留下」,卻失去了安全感。
因為沒有人能保證,下一次被通知的,不會是自己。
留下來的員工,常會經歷幾個階段:
一開始是「震驚與自責」,覺得別人離開是因為自己不夠好;
接著是「壓力與補位」,要同時消化情緒、又要完成更多工作;
最後,有些人會「情感麻木」,開始對工作不再投入,只求安穩度日。
但如果這時候公司沒有適當處理,後續的問題可能更大。
例如績效下降、士氣低落、甚至引發第二波離職潮。
根據研究指出,在組織經歷人事重整後,留下的員工工作滿意度平均下降超過 40%,而信任感與對管理層的忠誠度更會出現明顯下滑。
所以,當主管對離職員工的關心遠超過留下的員工時,
其實公司正在錯過一個更重要的機會——修復內部關係的黃金時期。
回到小瑩的故事,幾週後她終於鼓起勇氣和主管談。
她說:「我願意留下來,但我需要知道,公司是不是也還願意留下我?」
那天的談話讓主管才意識到,這不只是人力的問題,而是信任的問題。
主管後來安排了團隊回顧會,讓大家說出對變動的感受,
也重新釐清接下來的工作方向。
那一場會議沒有神奇地解決所有問題,但至少,小瑩不再覺得孤單。
在職場上,我們常被教育要「堅強一點」、「適應變化」,
但沒人告訴我們——變化本來就會痛。
真正成熟的職場人,不是能假裝沒感覺,而是能承認自己的不安,
然後一步一步找回穩定的力量。
如果你也是那個被留下的人,請記得:
這不是你的錯,也不是能力不夠好。
這只是公司運作的必然結果,而你有權利感受到失落。
更重要的是,你可以選擇怎麼走出這個階段。
給主管的建議也很簡單——別讓留下的人被遺忘。
不需要花大錢,只要一句「辛苦你了,我知道這段時間不容易」,
就能讓員工感覺自己被看見。
因為對被留下的人來說,他們想要的,不是慰問金,而是一句真誠的理解。
職場上沒有誰永遠安全,但有溫度的團隊,能讓人願意留下。
當離職的人被祝福離開時,也別忘了,留下的人,也值得被安撫與感謝。
👉 如果你也曾是那個被留下的人,
記得,這不是懦弱,而是堅強。
看更多
0 0 61 0
【104職場力】

10/30 17:29

0 0 47 0
不知如何開始學習嗎? 先進行技能挑戰吧~
我要挑戰
我要應徵